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紧跟民俗,拽着年的尾巴,静谧祥和的乡村便进入忙碌有序喜迎新年的倒计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家家户户从早上就开始清理旧衣破被,扫忧除愁。虽为破屋土墙,也要把地面打扫干净,旧桌子破板凳也要擦得散发着古董之光。80~90年代初,我所在的豫东南农村依然贫困,温饱基本可以保障,但住房、上学、买化肥等依然捉襟见肘。每家几乎都是人畜同室,有的把牛放在厨房与灶台仅隔着一道篱笆墙,我家的牛则和我同一个房间,西间,中间是堂屋,东间父母住一半,两妹妹住一半。我常常伴随着牛的吃草、反刍、拉粪声入眠。有一年临近小年,大雪,奇冷。又赶上仅有的一头母羊产羔,父亲便把母羊和羊羔放在屋内,还生了柴火,可是小羊羔还是瑟瑟发抖,母亲就把羊羔放进被窝里暖,可是第二天小羊羔还是死了。这小羊羔长大卖了就是我和妹妹们的学费呀!这个小年过得极其郁闷。还有一年小年,父亲和邻庄一个叫洋奎的表叔一起到南乡(信阳一带)讨粮,挨家挨户要大米,一把不嫌少,一瓢不嫌多。父亲唱豫剧、越调、坠子、黄梅戏选段等,洋奎则用弦子伴奏。寒冬腊月,翻山越岭,风霜雪雨,走村过巷,唱哑嗓子,拉断弦弓。但等离小年还有几天,他们把讨要的大米拉到附近集上卖掉,买些年货回家过小年。
对于忙碌一年的农民来说,也只有冬闲才能收拾一下屋子。那年头堂屋的供桌基本上都是用高粱秆编扎用泥草糊起的,只能用干抹布、鸡毛弹子拂拭。后来条件好了,就请木匠到家里好吃好喝地侍候着,把自家房前屋后成材的树伐掉,做供桌、衣柜、床、桌椅板凳等家椇。供桌正对房门,上面供奉着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以及家族先人的牌位。每年必要打扫擦拭。其次就是厨房,在农村都是柴杜土锅,常年的烟薰火燎,草木尘灰,蛛网虫茧,一并扫去。晚上,按当地习俗烙油馍。母亲在上午就把面和好,搓成面剂子,抹上清油盘好放在盆里,用锅拍盖好。把醒好的面用擀面杖擀成薄皮,撒葱花、姜末、芝麻、盐、五香粉,条件好的还放些肉末,然后卷成筒状,用手压扁再轻擀成盘子大小,放在平底锅上慢慢烙。火,必须小,且匀,一般用麦秸,一把一把地往灶膛送。父亲控制火候特别好。待到油馍滋滋冒油,两面金黄,香气四溢,母亲把第一张油馍铲在盘子里,恭恭敬敬地放到灶神画像前,低声许着新年心愿,父亲边烧火边合计来年的设想。他们一搭没一搭地商谈着仅有的一头猪一只羊五只鸡如何变成现钱,给我们每人买身新衣服、购买化肥、交学费、还欠账等。这些我都不关心,趁父亲烧火的工夫,我找到父亲藏起来的鞭炮,偷偷地掐去小半截,然后和小伙伴小心翼翼地把鞭炮一个个拆掉装进棉袄破口袋内,点着父亲的纸烟跑到平时人多的饭场,把鞭炮放进瓶子里,插进雪地里甚至牛粪里点燃,欢乐声越聚越多,笑声、打闹声,零星的炮声在清冷、祥和的乡村回荡。炊烟袅袅,饭菜飘香,鞭炮声声,使年味愈来愈浓郁醇厚。此时,父亲在十字路口摆上祭品,香火,把灶神画像点燃,恭送灶王爷回天庭。等到第二天再把从集上花两毛钱请回的灶神画像贴在灶台墙上,然后上供、烧香、磕头、放鞭炮,欢迎灶王爷回来。
如今新农村建设,翻天覆地,与城市生活没啥区别。也住楼房,用现代家具,高科技家电,家家都开着汽车、电动车,奔驰在新时代的康庄大道上。父母亲也被我接进了城里,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每年的小年我都在忙碌中度过,甚至记不得日子,真到父母亲提醒才想起是小年。真是怀念在故乡过年过节的仪式感,怀念油馍的味道,怀念童年的欢乐……
——选自西部散文网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