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1613036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读刘志成的《一条歌的河流》有感/【陕西】毋 燕

点击率:4005
发布时间:2016.06.28

  毋燕,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中级研究员。陕西省散文学会理事。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艺术评论、文艺理论研究。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论文《陕西作家“触电”现象研究》以及《新时期陕西文学发展走向研究》入选《陕西蓝皮书•陕西文化发展报告(2011)》。

  知名散文家刘志成的“西部散文”系列,气势磅礴,格调冷峻,深邃沉稳的气质中,无不氤氲着西部天然的地域风情、斑斓多彩的文化意蕴和深厚独有的人文积淀,无不浸透着对于地域文化诚挚的热爱,无不寄寓着浓浓的文化情怀和艺术审美追求。美国西部乡土作家赫姆林•加兰说过:“艺术的地方色彩是文学生命的源泉,是文学一向独具的特点。地方色彩可以比做一个人无穷地、不断地涌现出来的魅力。我们首先对差别发生兴趣;雷同从来不能那样吸引我们,不能像差别那样有刺激性,那样令人鼓舞。”读完散文《一条歌的河流》,这种感觉更加强烈。

  《一条歌的河流》是刘志成极具歌吟式感情的一篇散文,文章依循着历史的影子、文化的血脉,以陕北一曲曲唱不尽的民歌为主线,用潺潺而流的史诗笔调,饶有兴趣地描述了这蛮荒高原的人们在与窘迫的自然和匮乏的生活抗争中,经年累月蕴集而成的心灵发展历程,既展示了陕北独特的风土魅力,又表现出作家对故乡民歌文化的深深眷恋。文风凝重、大气、豪宕,情感深沉而隽永,展现出宏阔的观照视野。

  一、质朴丰韵的生命和生活慨叹

  “苦难”是作家散文中的基本格调,一篇篇描写出西部艰难的生存状况,汇聚了个人悲怆壮烈的生命体验,张扬着西部不屈的血性和精神风骨。而在《一条歌的河流》中,我们却发现了与此稍有不同的另一种风格,那就是深藏作家内心的温柔情愫,是对故乡的痴痴深情。作家以陕北民歌做引子,一曲一曲雄奇、悲壮、粗犷、亢奋、质朴的民歌格外传神地引出黄土高坡葱郁而淳朴的民风人情。“……只有那荒原,苍苍茫茫,散漫而无度。唯一有生机的是那些点缀在苍凉中零星的枯柳,疏落的人家,还有稀稀拉拉的内流河了。”在刘志成的心里,西北的一条条河流,就是民歌的河流——对生命的祭歌、对爱情的赞歌、对生活的颂歌,是民族精神的文化积淀与审美表达。这一开头颇具艺术匠心,引出了富有地方生活特色的原生态语言——大量清新浪漫的信天游,表现出独特的地域审美特质。

  马克思在评价日耳曼古歌谣的社会意义时,称赞其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诞生,都是其赖以生存的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同时,每一种艺术形式也都会体现出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形态。民歌亦如此。陕北地瘠民贫,交通不便,渴望出走,却始终走不出去,想逃离又无力也无法逃离,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用高亢而悠长的歌声抒发自己的悲欢离合,诉说自己的爱情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愤而成曲,忧而善歌,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慰藉,是一种心情的宣泄——以释放积压在心头的郁闷和愁苦。

  一曲曲淋漓泼辣的原生态民歌,是“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表层热烈而深层苍凉,迸发出的是最原始的人性光辉。

  ——她恒久的生命力来自广袤的黄土高原上生生不息的情与爱、仇与恨:

  “酒曲曲出在心里头,抖搭上几声解忧愁。”

  “纸糊顶棚苇子绑,我也时常把你想,既想就该来,单怕我娘嚷。”

  ——她汇聚了万万千千劳苦大众对生活点滴的素描:

  “太阳上来一点红,月亮上来像弯弓,织牛星上来成双对,乌云遮逑了个黑洞洞。”

  “安下桌子乌木呀儿红,捕来的野物味儿醇,怀抱上琵琶手抓上筝,抖起嗓子听的也是音。”

  追根溯源,陕北文化是农牧文化的合一,农业文化的勤劳、节俭、敬天畏神与游牧文化的勇毅、刚健、率性而融为一体。而反映陕北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劳动生产、行旅谋生、婚庆习俗、生活情趣、服饰特点、饮食习惯的陕北民歌,尤其其唱词,正是世代与自然和生命抗衡的陕北民众的自我宣泄,她承载着陕北历史文化存在形态与流变规律的精神指向,“陕北人那种特有的困难情结和子孙们灵魂的精华、升华”。渗透其间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最为核心的便是对生活的体悟以及对生命的感叹——孤愤、苍凉、凝重、劲拔,彰显出自我生命精神的优越感。“它浓浓的野味,给人的感觉不是粗俗,不会听上即便就觉得厌烦,相反是一种永远滋养精神的艺术享受。”

  不仅如此,陕北民歌的魅力还在于得天独厚的韵制——粗犷悲苦的古之遗音、高亢粗狂的音程进行、强烈的“沧悲”之美,不染烟尘、不饰雕琢、朴实无华的曲词律调透露出的恰是质朴真挚的审美观,人情美、意境美、风情美、绘画美、音乐美、形式美,兼而有之。无怪乎,作家给予了高度的赞誉,“它的痛苦欢乐都是酒,都是精血和元气,都是从水中酿浸的高粱、玉米的毛孔中飞翔出来的唐诗宋词和柔韧而刚强的民俗民风文化作坊。”情真景真,其感至深!

  二、痴狂而锥心的惆怅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陕北民歌发展到今天,文化无论在创作上、艺术表现上,还是影响力上,总体处于下滑的趋势。究其根本,它所呈现出的生存困境,是与精神文化生活和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的。随着陕北乡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剧,电视、广播、网络的普及都促使陕北以前所特有的生存环境、地理风貌和风土人情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反映在陕北民歌中那种孤愤、激昂的悲情美正在逐渐消失,面临着消亡的生存困境。同时,外来文化的蔓延与渗透也正在消解剥蚀着陕北民歌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文化传统。内容的老化和背景的淡化都削弱了其发展的力量,曾经的繁荣渐趋衰落,现实的发展步履蹒跚:

  “但当我又一次走向陕北的山山峁峁,发现陕北人的苦难在商品经济的炽热气焰中已走向了冷落。历经了大艰难与大悲凉的陕北民歌最自由的飘弋和最响亮的吼唱也同这个世界越来越格格不入。面对现实的物欲横流,它做着最后的挣扎,它当初随苦难滋生,现在也正悲哀无奈地随苦难远去,渐渐荒落……”

  目睹西北这一条原生态民歌的河流流量日渐减少,面临消逝的苦难,深深痴情的赞美中是无奈的痛心、浓重的忧患,和难以释怀的悲剧感:“心中一片迷惘:疲于捞钱的人群中,还有谁在作着向陕北民歌这朵艺术之花最后的瞩望和持守。”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的痛心疾首,一个精神行动者颤动的灵魂,异常率直的宣泄中甚至有一种孤愤的感觉在其中负势竞上。无怪乎冯骥才先生大声疾呼:“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深邃的民间里,都有一些民间文化和遗产死去。它们失却得无声无息,好似烟消云散。能够让自己的文化损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吗?能够叫后人完全不知道这些伟大的文明创造吗?”

  回答是不容置疑的!

  作家对血脉故乡的感情是洒脱的,却又是执着地守护,即使遭遇“代价”,——“当我负债自费出版了这本民歌集时,还未来得及走出那淡淡的油墨清香,我的梅就拖了缺钙的小儿无奈地哽咽着离开了我……”心中依然是信徒般的虔诚,和化解不开的浓浓眷恋。生活的勇气、生命精神的优越感无一不是来源于那条孜孜不倦流淌着的“河流”。这种无私无畏的坦荡便是永恒的情有独钟。更是铁肩担道义的崇高人文精神。

  三、刻骨铭心的痴痴深情

  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传统的民歌亟待更新!

  中国现代民歌运动的先驱刘半农言:“歌谣随时代与地方为转移,并非永远不变之一物。”革故鼎新、积蓄力量,作家对此抱有着极大的憧憬和努力,“陕北民歌也定会像陕北在历史上的民族交融发生质的变化。尽管内容我们猜测不出,但调子准像‘江南可采莲’那种走进历史的经典一样明朗起来。我断言在几个世纪甚至几百个世纪之后,它的深度会越锻越端庄浑厚……”好一个“定”字,一个“准”字,率真的情感,深厚的意蕴,字字掬自肺腑,明心见性,毫无伪情矫饰,淌动的是作家对陕北乡人的理解和信任,是对陕北民歌的希望和信念,更有着对陕北传统文化坚守的执著和坚韧。

  珍惜文化资源,发展陕北民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完成这一人类文化的伟大事业,既非一人之事,亦非一人之功,文化的传承是需要陕北子息们的共同努力!作者热切地希冀在这条潺潺河流中涤荡尘世的烦扰和污浊,如孩童一般徜徉其中,使灵魂得以滋养、丰沛。他清晰地意识到,陕北民歌的继承与发展,任重而道远,但越过千难万阻,陕北民歌这朵民间文化的艺术奇葩一定会呈现出更加灼人的熠熠光彩。

  深度关怀成就了作家的深度体验,激荡情怀默契着血性文字,虽然都是浸染着滚烫的赤子深情,但与作家其他凌厉卓绝的散文相比,这篇文章,倒是别有一番温润的滋味。在美的观照与史的穿透中,作家着意寻求着一种指向重大命题的意蕴深度,以实现对审美世界的建构,和对意味世界的探究。作品的意象也因生命的异质性而闪烁出斑驳瑰奇的特殊风采。

  作品在展示故乡陕北边地风土人情的同时,用一种深情而极富诗意的特质语言表达书写着心灵的体验,进而挖掘民族文化在历史与自然中呈现的巨大张力和深邃内涵,充分体现了作家对故乡土地浓郁的依恋和厚重的赞美,诚如作者所言“这就是陕北高原,我的坚强,我的痴气,我的真性情与灵泉涌动的生命厚土。”读到这里,我们便随着这个飘逸而自由的思想精灵沉浸于一种妙不可言的高远境界中——从容不迫的气度、深邃的思想、灼热的情怀、壮观的画面、感性的语言、精炼的文字。我们知道,一个成熟的作家,其艺术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一条歌的河流》这篇散文在表现力、感染力、概括力诸方面都具有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品质。

  (责任编辑:萧 忆)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