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1596619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读易札记/孤 岛

点击率:4488
发布时间:2009.07.30

一、易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自从易经诞生以来至今,据不完全统计,将近有七八千本有关它的注释和论述著作。在今天,你走进我国任何一家大书店,如果有心,你会觉察到,当今世界对某本书的论著数量最多的,无疑是《易经》了。不仅仅在孕育它的母国中国,就是在日本等东方国家,甚至在遥远的西方各国的大书店里,也都不能没有有关《易经》的图书。内地一作家曾著文写“出国”感受,说意大利几乎每家书店都有中国易经方面的书籍,意大利人对中国的易经兴趣盎然,但问他们能否看懂时,他们都摇摇头。
     我发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回归热渐渐兴起的今天,易经类图书已成为许多官员、生意人、军人、学者,乃至爱探究问题之各路百姓的枕边书。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或注解或阐述或应用《易经》的著作,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包罗万象,层出不穷,有的从哲学的角度,有的从商战的角度,有的从管理的角度,有的从武术和医学的角度,有的从军事的角度,有的从预测学的角度,有的从天文数学的角度,有的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甚至有人在知道我研究易经后,还送给我一本《爱情易经》和《周易与彩票选号》这样通俗到极点的易经应用类图书让我阅读,让我好生发笑。
     《易经》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它是怎样诞生的?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它最神妙之处又在哪里?
        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其实就是《周易》。我国在上古时期,由伏羲皇帝创造了八卦,并在中原的黄河流域发现了河图、洛书,之后,催生了三本大智慧原生著作《连山》、《归藏》、《周易》,都统称易经。《连山》是夏朝运用过的易经,由艮卦开始,意为“山之出云,连绵不绝”。《归藏》是殷商朝代运用过的易经,由坤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其中”。此二书后来随着王朝的消亡而失传了,只有被周文王推演、整理过的《周易》流传了下来。“文王拘(被纣王拘禁)而演周易”,司马迁在《史记》里如此写道。虽然周文王运算易经的神奇功力,在“大隐士”姜子牙之下,但文王却在易经文本的修正上立了头功。
      在《周易》完整版本诞生以后,又有人从哲学和文学的角度写了“十翼”——彖传、象传、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等,给易经似乎安上了飞翔的翅膀。《史记》认为“十翼”出自孔子之手,但我同意历代许多易学家的观点,“十翼”文风不同,意思又有相悖之处,肯定出自孔子等多人之手(包括孔子的弟子)。
    《周易》是一本以八卦演变来阐述宇宙、天地和人类、社会、人生大流变的智慧大书,聚集了中国乃至人类目前最高超、最系统化的智慧。从形式上看,它首先是一本占卜过去和未来的书——但远不仅仅只是占卜的书;从涵义上看,它是一本哲学书——但远不仅仅是哲学书;从乾、坤、坎、离、震、兑、艮、巽等八卦展现的天、地、水、火、雷、泽、山、风的八种自然形态来看,像是一本天文地理方面的书——但又远不仅仅是天文历法书;从乾坤八卦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和生门、休门、死门、囚门等奇门遁甲来看,它似乎是一本战争军事方面的书——但也不仅仅是;从阴阳调和和五行平衡来诊断疾病,并治病,产生了我国的易医学来看,仿佛它还是一本医学书——但也远不单纯是;从太极拳、太极剑、八卦掌等武术的角度来说,《易经》似乎又是一本武术书,但也远不仅仅是……《易经》像是一个巨大的冰山固体水库——无数文化河流的发源地;易经似乎什么都揽括了,却不属于它们任何一行。所以,一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在《易经杂说》中只好这样写道:“所以,有人说‘《易经》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智慧中之智慧。’”
     《易经》或者说《周易》,被道家高人们这样运用:根据天地演变来“替天行道”、“拯世救民”和进行人生修炼、祈福避祸,如太昊伏羲、姜子牙、管仲、老子、孙膑、张良、诸葛亮、徐懋公、长春真人、刘伯温等高士神人,以八卦顺天应人、济世度民;儒家名流们奉《易经》或者说《周易》为最高经典,置于“四书五经”之首,作为与“人欲”对立的“天理”律法,推行仁、义、礼、智、信,到宋朝后还创立了宋明理学,希望以此来管国理政和伦理学问之根基。儒家易学的代表人物有孔子、董仲舒、京房、郑玄、王弼、虞世南、程明道、程颐、朱熹、司马光、王安石、王夫之、曾国藩、康有为、蒋介石、毛泽东等。
      这里,我不妨插一个真实的故事。蒋介石在还叫蒋志清的青年时代,曾赴日本学军事,对易经十分着迷,历经刻苦研修,颇有所得。他还选出易经六十四卦中《豫》卦的爻辞“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来为自己改名字,从此,名为“介石”,字为“中正”,父母给他起的“蒋志清”这一符号从此就被从易经里选配的“蒋介石、蒋中正”取代了。在军校,蒋介石已是一名优秀军事学员,日本人知道他又学通易经以后,很害怕这位中国军事留学生归国后成为强有力的对手,便开始把他“软禁”起来,想方设法不让他回到中国。他后来受到孙中山邀请后,在戴季陶等人的帮助下逃出日本,投到孙先生麾下,为广东革命政府效力。
      继道、儒之后,再后来,《周易》又被我国一些佛家大禅作为禅悟天地人生和创立天文历法的一本经典,如创立唐朝《大衍历》,纠正《魏历》天文历法偏差的唐朝高僧一行大师,又如禅宗和华严宗也汲取了易经的智慧,禅宗“五叶”之一的曹洞宗,唐时就以易经的“坎”、“离”二卦,革新出“宝镜三昧”新法门,作四局偈颂数百句:“如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
    易经是中国儒释道三家都尊崇的经典书籍。
     先秦时期,管子、孙子、孙膑等开创了易学为治世谋略和军事谋略的先河,孔子、董仲舒、朱熹等开创了周易哲学义理研究和统一社会思想的先河。震惊古今的秦始皇“焚书坑儒”,烧掉了当世书生的儒、法等许多派学说,但却留下了易经、道家和农医等实用书籍。
     汉朝读易十分发达,象数派和义理派、科学易派异彩纷呈,汉魏王弼首开义理派先河,说“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这精辟的论断,后来演变成“得意而忘形”——在专家学者眼里认为“得到了内核而忘却外象”,是一种学术的高境界;到了民间,则渐渐演化为“成功的得意者自顾得意,而在众人面前失态”之意,从而变成嘲笑人的贬义词。在理学上,以董仲舒的研究为最著名,他以易经为本,创立了新安理学——新安理学是徽商哲学思想基础;但在筮学上,则以吸收了天地“五行”(金木水火土)、人间“六亲”(父母、兄弟、子孙、妻财、官鬼),并以3个铜钱摇卦代替50根蓍草抽签的汉朝京房易学最为神奇,俗称“纳甲法”,又有人“火珠林法”,一直到今天,仍被广泛运用于预测实践中。
      与汉朝十分相像的是宋朝,易经的学术研究和占筮运用非常兴盛,著书立说,开宗立派,成为一种王朝上下的盛世景象。以朱熹、程颐为首的大儒,以易经为哲学基础,以理学为意旨,创立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新安学派;而隐居的道家高人陈抟、邵雍不仅以易修身,而且将易经演算得神鬼莫测。汉朝才子杨雄曾经仿照易经作出了《太玄》,自创一套演算系统,虽然奇妙却有故弄玄虚之嫌,一直未被公认;到了宋朝,大学者、重臣司马光却又十分喜欢杨雄的《太玄》,不仅亲自为它作注,而且又另创了《潜虚》一套新的演算符号和说明文字。宋朝名臣似乎都与易经结下了不解之缘。
      与汉宋重视易的文本研究(学术理义和占筮)不同,唐朝、明朝时,重视用易经来修身心、治时世,身体力行为其先,著书立说在其次。唐时易学多与佛学、黄老学说结合在一起,将易渗透进军政要事、天文气候的运用,甚至倡导以人(尤其是国君要人)的言行来改变天地的不好之凶象,君王治天下绝不能“逆天违人”(这样会遭天谴),而要“替天行道”、“顺天应人”,才能“自天佑之”,如唐时的唐太宗、魏征、徐懋公、虞世南、一行,和明时的刘伯温、王阳明等等都是学易理且践行易经大义者,“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易经语)。顺天应人而使天下大治。学易容易行易难,知行合一才是至高之道。
     在中国学易、用易最成功的,不是那些只会占卜并使用小法术的民间术人,而是上面我提到的那些亘古圣贤,他们悟透了《易经》是将大智慧哲学、大仁爱情感与占卦技巧、法术(比如建筑风水选址布局等)等道、术结合在一起的至高经典。
       易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它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大智慧经典。
       怪不得《汉书·艺文志》感叹曰:“易道深,人更三圣(指伏羲、周文王、孔子),世历三古。”
       怪不得唐朝宰相、大书法家虞世南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

二、“易”是什么?
    易经的四相:象、数、理、卜

     《易经》这本古书,虽然几千年来,各朝各代都有注释者、解读者,即使自“五四”白话文至今,也数不胜数。但是没有任何人能够彻底地将它悟透,因为它太博大,太精深了。
      孔子一生经历了三个时期:青年时代游走春秋列国,游说天下,想出将入相,治国兴邦,结果在那乱世,他败如“丧家之犬”;中年时代一边搞学问一边教育三千弟子,忙得不亦乐乎;到了晚年终于静下心来专心研究、推演《周易》——《论语·述而篇》记述孔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王充,在他的《论衡·卜占篇》里还记载了孔子与子路等几个亲密弟子一起占卜算卦,一边哲悟人生的具体事例:鲁将伐越之际,子贡占得“鼎”之“蛊”。鼎九四动,其辞曰“鼎拆足,覆公餗,其行渥,凶。”子贡说,行用足,今足拆了,是凶也。孔子说是吉:“越人水居,行用舟,不用足,故谓之吉。”鲁伐越,果克之。
     孔子当然是易学大家,尤其是在理义的研究上更是酣畅淋漓,但据他自己称,占筮上,占卦的准确率为“吾百占而七十当”(《易传》),即达70%。对一个大学者来说应该是不错了,但对一个道家或佛家修行者来说,70%的准确率远远不够。如果按这个标准计算,我本人的易经预测水平至少比孔子高出约10%。
      《易经》首先是一本卜筮书,其次又远不仅仅是一本卜筮书。它由卦象、卦辞、爻辞、彖辞等文字,和阴(--)阳(—)六爻符号等一套严谨的科学、玄学与哲学杂糅一起的体系组成,如果断章取义或某一方面去啃读——仅从文字意义上去理悟,或仅从占卜上用,那肯定会误读易经,无法得到其真义。易中的象外之象、玄外之音,比比皆是,死读易经就读死易经、读死中国文化了。象外之象、玄外之音,是中国文化最典型的象形文化(或意象)特征,而《易经》只不过是中国意象文化一个最有权威的文化代表而已。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所以“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虑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易经·系辞上传》)
      这“象”,远取天地诸物,近取自身。这“象”,即卦象、物象、天象,人象。如易经的第一卦“乾”卦,由上下三个“—”阳爻组成卦象,此卦象,既为天象、父象、君王象,又为马象、玉石象、头象、西北方象……而坤卦,则由上下三个“--”阴爻组成卦象,该卦是大地象、母象、臣子象、牛象、腹部象,布匹丝绵象……我们说“透过现象看本质”,学易者则是“透过卦象看本质”,从卦象看其背后隐藏的内在规律变化。
我们说约定的事不要“变卦”了,就是源自易经,易经预测时有动爻——有动就有变,卦变了,前卦就变成了后卦,预示着所测之事情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发展变化。在我看来,“易”就是变,“易”学就是“变”学,就是展示自然社会变化规律之学问。
       外象在变,数、理也会变,内质最终就要跟着量变转化。
       康有为发动戊戌变法时,就用《易经·系辞下传》之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来激励天下人。
        所以,读易,第一要认识到“易”就是变,就是变易。
      南怀瑾在《易经杂说》中,重新引用了汉朝学者的研究观点,说易经的三原则就是“变易、简易、不易”。说透了,就是直指事物的本质:变化规律、简单朴素(大道至简)、不变规律(恒久的常态)。
     我们都知道古希腊哲学家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一个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意思是说,时间、空间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在发生变化,任何事物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状态,我们不能以静止的眼光看待天、地、人,看待任何问题,不能将人看死,将事物看死。小者在长大,大者在收缩,强者在变弱,弱者在变强。长期来看,从物质、从现象上剖析,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是不朽的。
     所以,道家曰“道可道,非常道”,说这“道”,虽然“强”、“大”,但“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所以,佛家劝诫众生:不要“着”于外相外物,心性要如不动(心不动),要放下一切(外物)。即使心动,也是“应无所住而生起心”,自在自为地心动,无任何执著地主动心动,无牵无挂后的心动,则可感悟到宇宙万事万物的发生变化。《金刚经》有四句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日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在佛家的眼里,一切都是“无常”的,所以,民间后来出现了一黑、一白两个“无常”鬼。
     “易”这个字,许多人都认为是日月二字的天地合成或阴阳合成。这是一种天象!但在人“象”上,我经常似乎看到了一个更朴素坚定的“易”,就是一个打坐的古圣人,上“日”为头肩,“勿”为身体,遮住双腿双脚的古布长袍在风中飘动着,露出几条褶皱。这样,易就是一个穿着长袍随意禅坐,进入冥想的修行者、大智慧者,他在入静入空中,感觉到宇宙的天地雷电风泽的变化,悟到了天地间绵绵若存若无的大智慧,“—”“--”两个简单符号,也突然在他脑海中瞬息万变,组成了各种不同的队列,演变成了八卦,八卦又通过不同的数学组合,变幻成六十四卦。他认识到了这是天地赐给人类破解宇宙万物的大智慧,于是,他马上就记录了下来。这样,通过整理,最终形成了原初的易经八卦象数体系,阴阳五行也基本定形。这个圣者可能就是伏羲。周文王演算周易,主要在卦和爻的文辞上添加、完善、补充。
     无论是哪一种理解,都在证明“易”的要义就是“变”,就是感悟“变”。
     春夏秋冬在变,阴晴雨雪在变,白天黑夜在变,生老病死在变,贫贱富贵在变,善恶美丑也在变……一变成无数,组成一切,一切散成无数,又会回归为一。
     其次,我再说,易同时又为简易。
     “大道至简”,这是一句名言。事实上,庸人往往是将简单的事物复杂化,而圣人则相反,往往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
      所以“真理”,归纳后往往是简单的,比如数学公式、物理公式、化学公式,都是以“一”代一万,以“一”代一切。比如哲理名言,都是一句顶千万句的,简单易记、易行。如姜子牙在“兴周灭纣”的上古时期,就喊出了“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天子一人之天下”这是中国最早的民主心声,孔子又倡导“天下为公”——后被孙中山当作座右铭;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被康熙皇帝当作至理名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成为许多仁人志士的精神良药。
      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抑或是有两者结合的玄学,直指本质和内核的精华,都是简单易记的东西,是以简单的符号或语言来说明复杂多变的事物,否则就不是真理,至少永远成不了真理。
      易经之伟大,就在于简单、简洁、简便。代表阴阳的“--”“—”两个符号,就变出了可以揽括天地人间、预测过去未来的八卦(只是8个符号)和六十四卦(64个符号),看上去那么简洁的它们却能演示宇宙和人生的各种多变磁场和情态;同时也变出了那么多博大精深的哲理、真理,将自然科学的定律公式和社会科学的至理名言融为一体,还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母体,孕育出军事八卦、易医学、易哲学、易文学和易经卜辞文字语言学、八卦拳、太极剑、平衡管理学、易经韬略、易经商战……等等,等等。易,在简单明了中藏着非常丰富复杂的东西。
      我有时隐隐约约感觉到“--”“—”阴阳两个符号,似乎也是女性、男性生殖器的符号简化,象古代的生殖岩画,甚至是最简易也最丰富的古代岩画!正如由阴阳鱼构成的太极图,有人悟出它起源于精子与卵子的生物万化组合。自然社会中的一切,都可从原初生物中找到应有的启示。阴阳及其互相转化,是中国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再加上金、木、水、火、土五行,使中国哲学和自然科学变得极为简单又十分丰富,矛盾对立又流转变化,扑朔迷离,又虚实有情。
     古圣人将这几个符号记在手指上(心里记),掐掐算算,就知道那个地方的天气阴阳变化,有无雨雪风雷电;就知道世人的兴兴衰衰、祸祸福福。用易经的乾、坤两个母卦的卦辞——只两句话,就可用来一生的修身养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是两套体系的合一,义理功能和预测功能的合一,学者往往重理不重筮,术士往往是重筮不重理,都是走偏了。在人类的上古时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合一的,在中国的《易经》、《黄帝内经》时代,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代,思维都是科学、人文二者合一的,圣人的思维更是如此。《易经》是中国的哲学、数学合一的最典型代表,卦辞、爻辞是文学和哲学,而卦数、爻数则是数学和阴阳学。在太昊伏羲创立的先天八卦中,乾为一数,兑为二数,离为三数,震为四数,巽为五数,坎为六数,艮为七数,坤为八数,而在后天八卦中,数则变了,坎为一数(一白),坤为二数(二黑),震为三数(三碧),巽为四数(四绿),乾为六数(六白),兑为七数(七赤),艮为八数(八白),离为九数(九紫),五在中间,中心空而不用。以我个人研习易经的禅悟心得:八卦预测时,一般用先天八卦数;查勘风水时,多用后天八卦数,所以,我在写后天八卦数时自己擅自加上了括号里从一白到九紫的注解。许多人研究了很多年,都搞不清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运用时的区别,和天时、地理不同的用途。其实,这也是河图、洛书的本质不同。古圣人画河图、洛书二图和八卦符号都不是好玩,也不是作画,为了表现神奇的美,而是为了用,既用来运算天地,又为了以形象简单的办法展示复杂抽象的自然与社会的真理。

三、易经的宇宙生命观:
    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现在我们所认知的世界,是由天、地、人三者组成的,这也是我们中国哲学(也是东方文化)的一个人文主义中心构成。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大,地大,王也大。”更准确地说,或者更平民化地说,应该是天大,地大,人也大。
     易经八卦的每一卦都有六爻,其中上二爻为天位,中二爻为人位,下二爻为地位。
     但易经(即周易)最突出的要比这丰富得多,易经的宇宙生命观,就是一切生命都在变化之中,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无论是天、是地、是人,都是一样。它的哲学像我国诸子百家的鼻祖管子(管仲)所说的那样“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空间上从太初宇宙,到细入原子、质子、中子、强子……时间上从玄妙之一秒,扩展到永无穷尽。
     易经认为一切来自无极。天地也罢,人畜也罢;阴也罢,阳也罢;男也罢,女也罢;一切的一切都由“无”诞生的。现在有人说,宇宙有黑洞。其实,宇宙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无边无际的黑白之洞,甚至更虚无更空洞。无极嘛,就是无之极限。现在的宇宙和人,原来都是没有的,按易经的说法都是“变”(易)来,按佛教的说法都是“幻化”来的,按道家的说法是“无中生有”,按基督教和天主教的说法,是由上帝创造的。不管是哪个说法,一个总的结论是:我们和我们的世界本来是不存在的,是从没有质变为有的。
      无极是宇宙、人生之原初。在某种外力和内力的碰撞后,“无极”生了“太极”。关于太极,看看那个由阴阳鱼组成的太极图就知道,太极是由阴阳两部分相切、相交而成的——但更复杂的是阴鱼中有阳,阳鱼中有阴。一些易经专家认为太极图就是子宫中的精子和卵子。这话对,也不完全对。子宫中的精子和卵子是一种人类生命诞生的状态,这是对的。但它也是人类以外的任何生命,包括宇宙生命诞生的各种状态,所以,它也指别的任何东西出现前即孕育期间的状态。它都是阳性物质和阴性物质碰撞、交合而成的,是阴电和阳电的触电,有形和无形的化合,精神和肉体的邂逅。
     太极是圆的。这个圆像是零,是数字的开始。
     零不是没有,是一种孕育“有”的“无”状态。好比说,犹如女人的刚开始怀孕状态。看上去什么都没有,也毫无察觉,但实际上,无中怀着“有”了——精子卵子开始化合。八卦是从太极肚子里生出的。太极最先孕育两仪——阴、阳,阴极和阳极,也即纯阳卦“乾卦”(六爻由六个阳线“—”组成),纯阴卦“坤卦”(六爻由六个中间断的阴线“--”组成),两仪生出四相:少阳、少阴、老阴(阴极则变阳)、老阳(阳极则变阴)。四相生出八卦。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即分别代表人类八种基本生命之相:老父、老母、长子、长女、中男、中女、少男、少女,又分别代表自然的八种基本空间方位:西北、西南、东方、东南、北方、南方、东北、西方,也代表宇宙八种创造力量:天空、大地、雷、风、水(也喻月亮)、火(也喻太阳)、山、泽,还代表八种基本动物生灵和八种万事万物的生成状态、变化姿态。
     八卦的诞生,也即所以宇宙间所有基本生命的诞生,是自然的诞生,人的诞生,生灵的诞生,万事万物基本形式的诞生。
     八卦只是一种象征,最简洁、最丰富、最神秘、最朴素。
     八卦不是死的,是活的。八卦是八个由阴阳六爻构成的符号,但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哲学。
      这个八卦再生出六十四卦,也即根据八个基本生命形式,生化出六十四种更细、更复杂的生命形式。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为八宫,八个方位,或通俗地叫八个子宫。八卦从每卦的第一爻开始变起,阴变阳或阳变阴,每变一次,就诞生一个新卦,催生一种新的生命形式、演变出新的方位,进入一种新的时间。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道”就是周易的无极,“一”就是太极,“二”是两仪,“三”指的是天、地、人三才,也是易经里的阴、阳二者之后的“动”字,阴、阳再加一“动”就自然生“变”,而且变化、变数就不是一种,而是千千万万种了。“易”学就是“变”学,但万事万物无动则无变,有动则有变,胎动或心动,念动;强子动,原子动,微电波动,万事万物出现了转化的契机,人开始有了行动……
      所以对每一个人来说,他或她此生的命运,既是前生定下的(定下一个“大概”)——是天地根据你前生及前生之前的所有自己的言行作为总和,自然而然定下的,也是你自己造的,根据你的心动,每时每刻的念动,尤其是关键时刻的心动念动,然后选择的言、行,由此造成的后果,不断因果循环的。自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自我心行之间的奥秘全在因果循环之中,大的空间有大的太极,小的空间有小的太极,都是生生不息、互相转化、循环往复的。一个人的善恶只在一念之间,一个人的成败也在一念之间,甚至有的人的生、死也在一念之间,心念生行动,行动生后果,后果形成反作用力又弹回来“生、助”自己,或“泄、伤”自己。
     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世界最流行的一本励志图书《羊皮卷》,第一篇就是美国马丁·科尔写的《最伟大的力量》,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改变自己命运的“最伟大的力量”,但许许多多的人没有发现它,更没有好好地利用它。这种力量是什么呢?它就是选择的力量!人生不仅在理想、情感、趣味和升学、择业、升官、赚钱、婚姻、买房、生儿育女等重要方面,能够较多自主地选择,而且在志向、交友,吃苦与享受、懈怠与奋斗、进攻与保守,人与我、公与私等许许多多时候和方面都面临着选择,不同的选择就会产生不同的“能”,形成不同的“果”。我认为如果抛开天命(可以透过生辰八字和当时出生的空间来透视)之大概的成分,人在此生通过努力也是能够局部改变自己的,此生的局部改变可能就是你后世乃至万生的伟大转折!没有人不上小学,就能一下子跨进大学门槛的。古代哲学家荀况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相信“选择”的伟大力量!
      多动善念,多行善举,将福德筑实垒厚,寿命增加,富贵也自然增加。有一个出家几十年颇得境界的僧士,给我讲了古代某某人用多行善举改变了天命富、贵、寿之极限的故事,我相信它,相信人人都有天命极限,但也相信通过后天的奋发努力,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变天命的一些圭臬。但,已到不惑之年的我也深深地认识到:一切都有极限;人类有极限;人人有极限,物物有极限……极限就是天命的设定,就是太极八卦的时空设定!
     生逢其时,生不逢时,都是曾经有、现在有、将来也会有的生活真实。人人一出生(时间和空间),就受到八卦气场的限制,受到大世纪的限制和所在的国家、民族、地域、家庭的限制,如果身上的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气息,是那个世纪那个年代,那个国家、地区主流的气息,那么这个人就事半功倍;反之,就有可能事倍功半。但我永远坚信,一个人只要不断地奋斗努力,不断地奉献付出,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虽然收获的大小随每个人因果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天地之大德曰生,人类的大德是创造(而非毁灭)。佛家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而易经的主题思想则是:“生生之谓易”。
     易经的八卦,都是由乾坤这两个父母卦(阴阳)派生出来的。六十四卦的诞生,则是由八纯卦派生出来的……易经的六十四卦,由乾、坤二卦开头,乾为苍天、坤为大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易经·序卦传》)(屯卦,意为“艰难生长”;蒙卦,“蒙昧,并启蒙”)
     乾、坤这天地开始孕育了,先是屯卦,接着是蒙卦、需卦、讼卦……到即济卦、未济卦结束,形成一个循环过程,一个太极——一个或一个群体生命从怀胎,到出生、教育、成长,在生命的旅(“旅”卦)程中,经历水与火(坎卦与离卦)的淬炼,经历了六十四个状态,跨越了六十四道门槛、体验了六十四种苦难和欢欣、沉沉浮浮和升升降降,一会儿“泰”极“否”来,一会儿又“否”极“泰”来;一会儿获“益”多多了,一会儿又经回禄之灾,“损”失无数(如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美国金融危机,不是无家可归,就是资产大幅缩水);一会儿被难题“困”住了,一会儿又阴云“涣”散了,阳光和微笑绽放在脸上、心里……到最后,一切的一切都完成,“即济”了(如游过河到对岸了),体味生命这一漫长过程了,万事大吉了。……可是时间却并没有停止,空间并没有消失,万事万物并没有因此彻底结束,只是一种生命形式告一段落,另一生命形式又重新开始孕育。
     来自太古时期的《易经》,最后一卦不是表示完成的“即济”卦,而是暗示一切即将重新开始的“未济”卦……未济、未济,一切还是未知数。天将亮未亮,人将生未生,物似有未有,新的生命循环到底如何,还听下回分解……留下无数的悬念,让人去沉思,去想象。
       易经全息地阐述天地人三才的生命奥秘;《易经》就是这样一本包揽了大智慧的哲学经典,演绎着宇宙万物生灵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让人赞叹,让人沉思,让人心绪幽幽、悠悠……

四、易经的善恶观:
     蓄德、养正;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一般人都认为仁、义、道、德的思想是儒家的,其实不然。
     “道”、“德”的思想最早出于周易(即易经)——它初成于远古时期的伏羲,终成于西周初创王周文王。之后,又较完整地出于《管子》;再之后,更完整地出于《道德经》。
     易经认为万物生灵生于道,养于德,形于物,成于器。
而“仁”字最早出自管子(管仲)的哲学著作《管子》。管子乃上古春秋人士,既是政治家、军事家,又是哲学家,曾成功辅佐齐桓公,使小小海边齐国成为春秋战国时代天下第一霸主。管子比老子要早近一百年,其《管子》一书从修身、治国、牧民的角度,初步提出了后来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农家、兵家等百家的思想,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泉。
      他在《管子·立政》里写道:“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此四固者,安危之本也。”意思是说,君王用人要慎重,一定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平时看上去颇有德性的人,但如果爱心不够博大、坚强,就不能将重要的领导岗位交给他(历史上因权利而变本性的好人太多了);二是见到比自己品德高、能力强的人来了,却不愿让位的,不能提拔他到很高的权位(因他妒贤嫉能);三是按法规处罚的时候,将亲朋好友和地位高贵的人排除在外,私庇他们,这样奖罚不公平的人,就不能当领兵打战的主帅(影响军心);四是不重视农民、农业(古代以农为本),不抓生产,不去收税,这样的人不能让他当地方官,治理一方水土。
     老子也讲德、仁,但却更重视道、德,而较轻仁、义,《道德经》认为天下失去了大道然后才有德,失去了德然后才有仁,失去了仁然后才有义,失去了义然后才有礼。又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道、德当然是最重要的,但不能因此否认“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因为它们不是矛盾对立关系,只是它们的内涵广厚有所不同,高低层次有所不同。道、德是最大最重要的,是根本,而仁、义、礼、智、信却是细分出来的优秀品质。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其实,他讲“仁”,一半对,一半错。对的是前一句,错的是后一句。按大自然规律行事的天地,可以不仁爱,该热的时候就热,该冷的时候就冷,该孕育生命的时候就孕育生命,该温暖众生的时候就温暖众生,但该地震的时候就地震,该海啸的时候就海啸……但人间至杰“圣人”或佛菩萨,怎么能够仅仅照章办事,不讲真情至义呢?如果“不仁”,不关心众生的冷暖苦寒和生死存亡,何以为圣人?
       老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但是他的“圣人不仁”观和“小国寡民”观显然是或偏执或错误的。
易经(周易)是一本全息阐述天地人三者内在规律的人类经典之作,重天道、人德、地道,但不否认仁义礼智信。它是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典范,但同时也是十分有人情、人性的,溢满了人文主义精神。
      易经八卦里处处显示出“德”的重要性,它与“理”构成了一个易经优秀质地的阴阳两面,使它掷地有声。
      易经六十四卦的卦辞、爻辞、彖辞和“象曰”,以及孔子补写的易经“十翼”——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里面,直接、间接讲德仁的地方成百上千处,天理、德、仁之字充溢其间。
     仁、德的有无、多寡,是君子与小人的根本区别。自古至今,是君子都讲“理”,重仁、义、智、情、理、礼;是小人都重“私”,重利、势、术、劣、用、蛮。
    德,指人品,是善、智、能的合一,是思、言、行的合一。德在内,表现为理、忠、仁、孝、义、情、智、信;德在外,要在言行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理解人,少取多助,在人生态度上要自立、勤奋,要谦虚,宽容,要有较强的奉献精神。总体上说,要守住本真、公理,如诸葛亮所说的那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要破除一己我执和膨胀的私欲,以无我的心态,善良、智慧地面对芸芸众生。这就需要养正气、正思,讲正言、走正行。在启蒙教育卦《蒙》中,提出了教育就是要培养正气,“蒙以养正”。
     道德正气渗透了易经的文言、阴阳卦象和爻象符号。
     乾、坤两卦里有两句很著名的格言,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讲的都是大德大仁,君子一方面要有大无畏的刚健精神,要勇往直前、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又要心怀柔德,体恤他人,以厚德载物。
       乾卦还写道:“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君子行此四德,故曰:乾,元、亨、利、贞。”元亨利贞四字是易经最重要、最常用的四德。
      再如其他卦,讲德、扬德的地方一样多。正如孔子在《易经系辞·下传》说的那样“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等卦,都是德的不同体现。
      《蒙》卦里,提出“君子以果行育德”;《讼》卦里,言“食旧德”;《恒》卦倡导君子要“恒其德”。《比》卦里“外比于贤,以从上也”;
      圣人、君子要养德(畜其德)、养正、养贤(《大畜》《颐》二卦)。
     《易经》里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是“君子”二字。仿佛易经就是为君子而写的大道书,让人怎样修身,怎样悟道,怎样隐、出,怎样进退,怎样解去小人。小人,则是与君子的反面。
      君子内心藏仁,遵循天道,依照公理做人做事。君子是善、智合一的象征,是真诚而谦卑的代表,是才与仁的化身,是大道理所当然的传承者。而小人则相反,自私虚伪,附炎趋势,逐利忘义,常常为了一己之私而违背天地良心,以怨报德,害人伤物。
     《易经》告诉世人要这样做,才能算作真君子——我归纳整理出来28条,可以说是君子的28条行为准则:
1.“君子以自强不息”,即君子要奋发自强(《乾》卦);
2.“君子以厚德载物”,即君子要宽厚柔顺,容纳万物(《坤》卦);
3.“君子以经纶”,即君子心中应有韬略,在初创的艰难时期,有能力进行策划、治理(《屯》卦);
4.“君子以果行育德”,即君子孕育德行,要果决不疑(《蒙》卦);
5.“君子以容民畜众”,即君子要能包容芸芸众生(《师》卦);
6.“君子以懿文德”,即君子要有涵养,讲仪表、气度,说话做事要文质彬彬,演讲、著文要有文才(《小畜》卦);
7.“君子以辨上下,安民志”,即君子能够区分上、下和尊、卑,按不同的礼节认真对待(《履》卦);
8.“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即君子要顺应天道,惩恶扬善(《大有》卦);
9.“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即君子要不断地教化百姓,保护他们的生存、生产权和各项合法利益(《临》卦);
10.“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即君子要能慎明执政、办案,不拖,更不能因为糊涂,弄出冤假错案(《贲》卦);
11.“君子以虚受人”,即君子能谦虚、宽容(《咸》卦);
12.“君子以非礼弗履”,即君子要克制自己,不去做不符合礼仪的事情(《大壮》卦);
13.“君子以自昭明德”,即君子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将固有之德昭示出来,让世人能看到(《晋》卦);
14.“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即君子说话要有内容,要实诚,不夸夸其谈,做事要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家人》卦);
15.“君子以同而异”,即君子不唯我独尊,能够求同存异(《睽》卦);
16.“君子以反身修德”,即君子能够常常反省自己,及时纠正错误(《蹇》卦);
17.“君子以惩忿窒欲”,即君子能够抑制愤怒,克制自己的私欲(《损》卦);
18.“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即君子看到比自己更好的东西,就立即吸收,改正自己的过错(《益》卦);
19.“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即君子积善修德要从小事做起,日积月累,以成大德,不可见小善而不为(《升》卦);
20.“君子以劳民劝相”,即君子要鼓励百姓勤劳,互相劝勉,创造并改善生活(《井》卦);
21.“君子以治厉明时”,即君子要根据天地运行,制定科学的历法,使农民按农时种好田地(《革》卦);
22.“君子以恐惧修身”,即君子应常怀敬畏恐惧之心,进修自己的德业(《震》卦);
23.“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即君子该止就止,思维不出本分以外(《艮》卦);
24.“君子以居贤德,善俗”,即君子要积累自己的道德,逐渐地移风易俗(《渐》卦);
25.“君子以永终知敝”、“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即君子做人做事目光要放远,要看到未来的结果,提前未雨绸缪(《归妹》卦、《即济》卦);
26.“君子以朋友讲习”,即君子要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并常常与他们坐而论道,互相提携(《兑》卦);
27.“君子以议制数度,议德行”,即君子要多商量,制定好的制度,以更好地节制私欲,畅达德行(《节》卦);
28.“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即君子在有些方面可以过度一些,如对人的恭敬上、丧葬的哀痛上、自我消费的俭约上等等(《小过》卦)。
      以上28条,虽然不能全部概括《易经》里有关君子的德行论,但也基本上包括了《易经》君子的主要特征,包括了他们的内修外行表现。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中,形成了一套比较全面、严格的“君子文化”。
     然而,根据《易经》阴阳辩证哲学,可以作出如下判断:有君子,也必然有小人。
     君子与小人,虽然有本质的差异——无论品质,还是言、行、文等,但却与君子同生在同一个时空里,有着解不开疙瘩。而更复杂的是:君子身上也暗藏着少部分小人的心态,小人身上也粘着少部分君子的气息,有时也各自露出相反的言行,混淆了视听,让人一时难辨真伪、善恶。这便是太极图的阴阳鱼——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但综其一生,善恶分明,君子就是君子,小人终究是小人。
     君子满腹经纶,光明磊落,心怀天下,以公理战胜私欲,克己助人。而小人则私欲耽耽,一肚子坏水,心胸狭窄,得意时张狂,失意时猥琐,不择手段,损公肥私,害人利己。
     《易经》这本大经典以白描的手法,将君子和小人分别画了像。
   “小人用壮,君子用罔”(《大壮》卦),小人说话做事一向硬来、乱来,而君子言行举止能恒顺众生,以无我的心态对待一切,处理一切。
    “好遁,君子吉,小人否。”(《遁》卦)喜欢遁名藏声,对君子来说是吉利的,因为君子淡泊名利;喜欢遁名藏声,对小人来说却是坏事,因为小人耐不住寂寞。
     “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阳卦,一君统治多人,君少民多,符合天道规律,所以像君子;阴卦,多君指挥一个小人,王多民少,违反了天道逻辑,像小人。
      君子与小人同在,小人会坏君子大事,还会伤天害理,会乱邦毁国。所以,《易经》谆谆告诫人们:“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师卦》)
    天道运行,一年四季要经历春夏秋冬,走过寒暑雨雪,同样,一日十二时要在白昼、黑暗中交替轮回。泰卦“内君子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和《否》卦“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构成了君子道、小人道互相转化、轮番值周的逻辑。
      也就是说,君子有君子得道的季节,小人也有小人得志的时候。不同的是,君子得道天下受益,百姓受益,民族受益;小人得志时,他个人及他的小集团得利,但天下遭殃,百姓遭殃,民族遭殃……
同人卦认为“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并告诫人们,“君子以类族辨物”,君子要辨识、揪出身边暗藏的小人来,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远离它,提防它,甚至断绝与它的往来。《解》卦就是通过“解”去身边的小人,以赢得君子们的理解和支持。
     小人虽然能够蒙骗一时,得意一时,但终究会露出狐狸尾巴。到那时,他害人的一切将反过来害己,他掠夺来的一切终究会被全部剥夺。一如《剥》到最后,到上九爻则变成:“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小人剥夺君子,剥到最后“硕果仅存”时,君子得到了百姓的拥护爱戴,而小人终将自食其果,连安身之所也要失去……

五、易经的哲学观:
    中和为最高之道

      《易经·系辞上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又讲:“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这“一阴一阳”、“一寒一暑”、“一阖(意为合)一辟(意为开)”之间,充分展示了矛盾对立统一、变化的哲学思想。这一辩证思想,比马克思要早五千年,比老子要早三千年。
我前面说过,易经的易就是变。这“变”,是有规律、有秩序地变。先是数量的变化,超过一定的度时,便发生质量的大变。
     《易经·系辞传》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这经典文化中的经典思想,与民间流传的善恶报应观“善恶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善恶必报”一脉相承,遥相呼应。
      老子在《道德经》也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因为任何事物一旦超过“度”,即逾越极限,就会走向它的反面。阴极则变阳,阳极则变阴。善极则成恶,恶极则变善。这是易的根本规律,谁也不能违反。所以,易经提倡的做人做事都不过分,保持“中道”为最佳。
“中”字文化是中国的一大文化特色,一大哲学思想特色,一大美学特色。
    “中”就是不偏不倚。中就是不左不右。
     道家、阴阳家提倡“中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儒家推崇“中庸”;法家讲求“中正”;而易学则建立了从阴阳符号(—为阳爻,--为阴爻)到卦辞、爻辞等文字表达等各方面的“中”字文化哲学体系。这里有中和、中庸、中正,还有“中馈”、“中道”“中行”……等等,将“中”字哲学、“中”字精神给以全貌地展示、运用……
     易经第一卦——乾卦是表现龙马阳刚精神的卦,但初爻爻辞说“潜龙勿用”——在阳道将萌未萌时,藏龙不能动也不宜动,宜韬光养晦;而升到最高一爻第六爻时却说“亢龙有悔”——阳道到了盛极之时,就已好到极点,这样就会衰退变坏了,应提早悔过、改正,否则就走向反面,后悔都来不及了。
     泰卦、否卦是两个对立统一卦,泰极则否来,否极则泰来。泰卦是一个吉祥的好卦,但发展到上六爻,则变坏了,出现了“城复于隍”、“自邑告命”的局面,自己的国家将有内乱,城池都快保不住了。同样,否卦是一个凶卦,但否到第六爻即上九爻,却是否极泰来,出现了“倾否,先否后喜”的大转折。“倾否”就是凶象倒下了,因而开始有些不好,后面却是变好了,面露喜色。
     卦变是如此,同样一个卦不同的爻变,有时也会出现物极必反的现象。如《随》卦,六二爻爻辞说“系小子,失丈夫。”但到六三爻爻辞则完全反了过来,变成了“系丈夫,失小子”。
     既然一切都在变化中,一切超过极限就会走向反面。所以,一个君子就懂得持中、守恒,
     言行举止都要在一定的法度中,不说出格话,不做出格事。相反,一个小人就是不中不正了。
     “不中不正”这个词,就来自易经。易经每一卦有六爻,有六个爻位,第一、三、五爻为奇数,为阳刚,为男——因为是阳刚,五爻君位位重,阳刚性质最强;第二、四、六爻为偶数,是阴,是女,因为是阴柔,二爻阴柔性质最多,吉祥也多。
     《易经·系辞下传》如此评论道:“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
     按易经卦位来看,在中间的二、三、四爻,是中正之数,而第一、六爻则处于两头,其位不中;同时,每一爻都分阴爻(--)和阳爻(—),如果阴爻处在阴位、阳爻处在阳位,其位则是得正,反之,如果阴爻处在阳位,阳爻处在阴位,其位则是不正。
     中、正两方面合起来则是中正,既得中又得正,则要既得数位,并且又符合阴阳原则。如不在中间爻,阴阳又不得位,就变成了常人所说的“不中不正”。
     一个普通下属员工,说话做事比领导还自作主张,又刚硬又张狂,那他就是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是一个好下属。同样,一个女人性格、风格像个男人,老是以阳刚、粗犷取胜,那她也是不中不正,不是一个合格的女人。
    所以,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谷。……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以中和为贵,以中和为善,以中和为美。
     所以,孔子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黄中通理,正位据体”(《中庸》)。
     所以,易经在《谦》卦中指出:“君子以裒(Pou,取)多益寡。称物平施”,又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劳谦君子,万民服也”。都是讲中和、谦卑。《坤》卦六五爻爻辞则说:“黄裳(中色)元吉,文在中也。”黄裳,土的颜色,中间的颜色,意为“持中”元吉。
      君子言行要刚健、中正、谦虚、温善,说话、做事、穿戴都既要符合大自然法则,又要符合自己的性别、身份、职业特征,要有穿透力、包容力、凝聚力。
      蒋介石在还是二十来岁的“蒋志清”时,在日本学军事,根据易经六十四卦中《豫》卦的爻辞“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为自己改名字,从此,他名为“介石”,字为“中正”。蒋介石也是悟到了易之“变”,并在应变中不离“中正”之志。实际上,在二三十年代竞争激烈的国民党党内,廖仲恺是左派,汪精卫是右派,蒋介石则是中立派。最后,比较中立的蒋介石取胜,坐上了国民党一把手的交椅,没有辜负他用易经改名的努力和他心中的抱负。
     《易经》里多次出现了“中正”,除了《豫》卦的“以中正也”,《讼》卦九五爻爻辞,也说“讼元吉,以中正也”。相近的还有,《需》卦九五爻爻辞“酒食贞吉,以中正也”,《履》卦中有“刚中正”……等等
易经六十四卦里的每一卦,都充满了中和、中庸、中正的气息。当然,易经里还出现了许多中国文化里少有的“中行”、“中馈”、“中道”、“正中”、“得中”等“中”字思想。
《家人》卦曰“无攸遂,在中馈,贞吉。”
《夬》卦曰:“有戎无恤,得中道也。”
《未济》卦曰:“九二贞吉,中以行正也。”
……
      这是直接用“中”字表达“中道”的,还有,间接表现中和之道的:如《解》卦六三爻曰“负且乘,致寇至,吝。”翻译过来是说,一个自己亲自背着很重东西的小人,竟然乘坐贵人坐的马车,与身份不符,强盗看到后必会来抢夺,是自讨苦吃;还如《小过》卦上六爻曰“弗过遇之,飞鸟离之,凶,是谓灾眚。”此话意思是,一只小小鸟不要飞得过高,过高了就会招致天灾人祸,自取灭亡;再如《损》卦六三爻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意思是说,三个人一起行走结果将会损去一人(变成两个人),而一个人独自行走,则会得到另一个新朋友的加盟(也就是变成两个人),原因是三个人会互相猜妒,意见不一,一个人独立合一反而能接纳他人和他人的意见。
     这就是易经的中道:中和、中正、中庸。阴阳交汇,刚柔相济,万物回归天道自然。
     其实,无论阳刚也好,还是阴柔也好,关键是得中,是适度,是平衡,是和谐。刚得中,柔得中,你我都得中。我们的自然、社会和人,一切的一切如果都能得中,就自然变得非常融洽、舒坦、优美。中国也就真正成为中之国,在世界上散发出无限神奇的魅力。
     如果再具体一些,万事万物的健康生长,无论其千姿百态、千变万化,都要各自持中、守中、护中,以中道为贵,以中和为友,坐得正,行得中,才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如此,还可以化解无数的天灾人祸。所以,圣人、君子从不妄作,都是顺天应人,拯世济民。因此,圣人称王,君子称雄,凡人平安得利,由此在太昊伏羲发现的无极、太极中,皆各得其所,各自优哉悠哉,悠哉游哉……

        (责编:张中飞)

 

作者简介:
      孤岛,新疆著名诗人、散文家、易经八卦研究专家。本名李泽生,上世纪60年代生于浙江千岛湖,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
    现为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西部》文学杂志社编委和副编审;中篇散文《沙漠上空的幻影》荣登中国西部散文2008年排行榜榜首。
    出版有诗集《雪和阳光》和报告文学集《青春放歌》,并著有长篇散文《新疆流浪记》。新疆作家协会于1993年举办了“孤岛散文作品研讨会”。作家作品评传入选《新疆多民族文学史》(上下册)。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