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1613978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唐蕃古道漫记/董得红

点击率:4183
发布时间:2016.06.20

一、漫步古道话唐蕃

  沿着唐蕃古道去三江源的次数有多少次了,已难以记清。从25年前把林业调查规划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以来,每年从青海高原初夏杨树展叶到秋霜染红杨树叶的时间都在三江源的林区中。冬日里去三江源还是第一次。12月9日早晨6点多,西宁古城依然沉侵在冬日的夜幕中,人行道上只有三三两两的学生在赶路,公路上或快或慢行驶的也大多是出租车。东边天际只有启明星一明一暗的在城市昏暗的晨光中像早起未睡醒的瞌睡人的眼睛。刚上车司机就把一支红景天口服液递给我:“冬天三江源没了绿色植物制造氧气,空气中的含氧量更低,高原反应厉害,先喝一支预防着!”我接过来张口一仰脖子,那黑夜里看不清颜色却有一股特殊的苦涩味的液体已流入胃里了。那液体没上一分钟就在胃里翻腾起来,早晨胡乱扒拉的几口米饭,吸纳不了那点红景天口服液,不一会就像喝醉了酒似的难受,加上丰田越野车的快速颠簸和转弯,头里也开始晕眩起来。从西安来的林业专家柴工干脆几次叫司机停车,蹲在马路边呕吐起来。他早上没来得及吃早饭,刚喝进去的红景天口服液连同胃液一块吐了出来,难受得一个劲地呻唤。

  冬日里走唐蕃古道去三江源是出于工作的紧迫。本世纪初,青海高原发生了一件令530多万高原人骄傲和自豪的大事:位于青海境内的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的15.23万平方公里纳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主席江泽民题词的纪念碑在通天河畔耸立的那天,三江源人民载歌载舞,群情振奋。但人们在兴奋中忽略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在随后的三江源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上给各级政府和部门出了个不小的难题,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三江源区的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向东延伸至四川盆地西北部,东西长达2500公里,南北最宽处350公里,最窄处也有15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是中国大陆中部地形的骨架,昆仑山不是孤零零矗立在高原,它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雪山细流,像众星捧月一样围绕在它周围,共同形成“中华水塔”,成为江河源的同时,那些高大的山脉中珍藏着许多珍贵的铅、锌、铜、金、银和煤等矿藏,还有那一泻千里的三江主干流和支流蕴藏着丰富的水电能源资源,人们眼睁睁的看着江河水哗哗的从眼前流过,自己却过着无电或电力资源严重短缺的日子,守着金山银山依然过着穷日子。江源的人们在国家西部大开放战略的感召下想到了开发身边的矿藏和水电资源,这时人们才意识到这些矿藏、水电资源都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中,按自然保护区有关条例和规定,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是不能有人进入,试验区中也只能开展一些与保护区有关的实验研究工作。三江源人民祈求在保护好江源生态的同时,能够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探索一条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陪有关专家到三江源考察矿产和水电开发项目与保护区的关系,提出保护开发的方案。

  在胃与头的百般难受中进入湟源峡,东方开始放亮。峡谷两岸山坡上的森林在清冷的月光中摇晃着身子,仿佛刚从香甜的梦中醒来,互相搂腰搭肩诉说着各自的梦境。月光渐渐隐去。落叶的白桦、杨树的浅灰和云杉的暗灰在黛色的山体映衬下显得分分明明。峡谷中一条现代化的柏油马路弯弯曲曲的伸向远方,我告诉车中的客人,我们正行走在唐蕃古道上。

  唐蕃古道是古代唐朝和吐蕃之间的交通大道,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道路,这条古道从当时唐朝的都城长安出发,经过今天的甘肃、青海,直达吐蕃,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如今这里是214国道。这段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因为早在那时,中原通往青海、西藏的大道就已基本形成。历史翻到公元7世纪初,隋亡以后,又经过了数年争战,李渊父子终于在长安(今西安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大唐帝国。当儿子李世民在玄武门诛杀了兄长——太子李建成坐上皇位之后,便开始平定边疆的大业,首先着手解决西部问题。唐王多次派兵西征,却有胜有败,终究未能将西部纳入唐朝的版图。特别是吐谷浑汗国和吐蕃王国与唐帝国的对峙更是李氏王朝棘手的大事,形成剿不能灭、和又多变的胶着状态。

  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年仅13岁的藏人松赞干布挑起吐蕃国王的重任。他征集了万余人,组成一支精锐之师,经过3年征战,平定了内乱,完成了对青藏高原诸多小国的兼并,成了一个最受吐蕃臣民拥戴的国王。公元632年,松赞干布率众渡过雅鲁藏布江,把国度迁到今拉萨,从自然、地理、气候、军事、政治诸方面衡量,为后人选定了一个发展基业的好地方。松赞干布深知新朝初建,需要稳定图强,和睦邻邦,首先与西边邻国泥婆罗国(今尼泊尔)通好,他富有政治远见,把自己的婚姻也与国家的安危联系在一起。他一方面迎接泥婆罗国王鸳输伐摩之女尺尊公主入藏,解除了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又向东结交盛唐。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松赞干布派使者远赴长安与唐朝通聘结好。唐太宗对吐蕃的首次通使也很重视,给予了隆重接待,并遣使到吐蕃回访。据《册府元龟》载,当松赞干布听说突厥与吐谷浑国王向唐王求亲该尚公主时,也不甘落后,乃派遣使者赴长安请婚,但几次都未得唐太宗允许。血气方刚的松赞干布便以武力逼婚,于是,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爆发了蕃唐首次战争。“抢亲”不成,但松赞干布一心想做大唐的女婿,又派大相噶尔·东赞宇松于公元640年携带厚礼,到长安再次向唐太宗请婚,几经周折终于得到了太宗应允,以宗室女文成公主许嫁。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派江夏王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16岁的文成公主入吐蕃。唐、蕃成了翁婿亲家,从此200多年间,少有战事。两国使臣和商人往来不断,终于在长安与拉萨之间,踏出了一条3000多公里的唐蕃古道。

  16岁的文成公主受父皇之命,带着大批卫队、侍女、工匠、艺人和大量绸缎、典籍、医书、粮食等嫁妆,从长安迤逦西行,经甘肃,到青海,过日月山,经大河坝,到达黄河源头。为了保障公主一路顺风,唐太宗命沿途官府修路架桥,造船制筏,建筑佛堂,开辟通道。松赞干布则亲自率领满朝官员与大队人马迎亲于黄河源头的扎陵湖和鄂陵湖,并在此举行欢迎仪式。然后,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结伴而行,前往拉萨完婚。文成公主进藏途中不仅播撒下了汉藏友好的种子,也留下了众多中原文化与美好的传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不仅揭开了唐蕃古道历史上非常重要而又影响深远的第一页,而且作为唐朝与吐蕃之间的重大事件而载入史册。公元709年,即唐中宗景龙三年,应吐蕃之请,唐王朝又将金城公主许配给了赞普赤迭袒赞。金城公主又沿着文成公主进藏的道路嫁往吐蕃,成为唐蕃古道上的又一桩盛事。从文成公主嫁往吐蕃起,唐朝与吐蕃之间使臣不断,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唐蕃古道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开辟、迅速兴盛起来,并且很快成为一条站驿相连、使臣仆仆、商贾云集的交通大道的。

  习惯上人们把从西安到西宁的路段称唐蕃古道东段,全在唐王朝境内,这是汉代以来从中原进入河湟地区的传统路线。从西宁到玉树、从那曲到拉萨这两段线路大体上是沿着今天的青康公路和青藏公路行进的,称为唐蕃古道东段。唐蕃古道的形成和畅通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古道东段从西安到西宁由于历史的变迁和频繁的人类活动,已看不到古道的历史痕迹,而在西段古道经过的许多地方,一切仍旧延续着它几千年来的浑荒古朴,沿途依然保留着人们曾经修建的纪念亭、驿站、城池、村舍和古寺庙,遗留着人们世代创造的灿烂的文化遗存,传颂着数不清的反映藏汉人民友好往来的动人佳话,古道把人们带入千年前的古老岁月。

  二、日月山上话公主

  离开西宁到达的第一个古道上的城镇是湟源县城。湟源县城是唐蕃古道上的要塞,自古为中原通往西部牧区和西藏地区的重要门户,素有“海藏咽喉”、“茶马商都”之美称。盛唐时在日月山设立了青藏高原上最早的茶马互市,到明清时湟源丹噶尔古城成为西部著名的贸易集散地。

  路上车辆很少,没多时车已到达日月山根,恰逢一轮朝阳把霞光抛向日月山顶峰的雪山,白雪在朝霞映照下反射出淡淡的金光。雪山上的日亭和月亭在雪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日月山是祁连山脉的一条支脉,属黄土高原的最西端,古时为中原通向西南地区和西域等地的要冲,海拔3520米,是进入青藏高原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因地势高寒,植被稀少,长期的水土流失使覆盖在红土层上的黄土流失殆尽,只留下深厚的地质时期形成的第三纪红层,故在唐代时就称赤岭,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界线,又是青海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分界线。从山上向东眺望,绿野青山下是富饶美丽的黄土高原的湟水流域,清澈的湟水河蜿蜒曲折,盘山绕岭,滋润着两岸肥沃的田野,绿树掩映下充满青海高原特色的一座座土黄色的庄廓镶嵌在绿色山坡或湟水岸边的黄土高坡上,像是大山身上的一块块黄癣;放眼西望,一片平缓而线条清晰的山脉遮断云天,山峦绵亘,草原无际,帐篷点点,炊烟袅袅,数不尽的牛羊骏马犹如五彩斑驳的珍珠在绿油油的草地上蠕动,体现出青藏高原的雄浑壮观。近看山坡上下,山顶日亭、月亭遥相互应。山前用白玉塑雕的文成公主的塑像,将人们带到了历史的昨天。当年土蕃首领松赞干布派使者前往长安,请求与之联姻,得到唐太宗的应允。从此,文成公主便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西藏,她不但为藏族人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亲手种下了千百年不败的汉藏人民的友谊之花。文成公主进藏就是从这里翻过日月山,途经玉树到达西藏的。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曾驻驿于日月山和倒淌河,她在日月山峰顶翘首西望,远离家乡的愁思油然而生,不禁取出临行时帝后所赐日月宝镜观看,镜中顿时生出长安的迷人景色。公主悲喜交加,又想到联姻通好的重任,毅然将日月宝镜甩下赤岭。宝镜变成了碧波荡漾的青海湖,而公主的泪水则汇成了滔滔的倒淌河。为了纪念文成公主的辉煌业绩,人们把公主扔下日月宝镜的山改名为日月山,在日月山顶修建了日亭和月亭中的彩画详细描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过程。如今这里已开发成旅游区,在夏日里游人如织,既是在冬月里也有不少内地游客慕名而来翻过日月山就等于远离了繁华的青海东部,从黄土高原进入青藏高原。从日月山下的倒淌河开始,公路分成两叉,右边是319国道,也就是青藏公路,左边是214省道,沿国道进入共和盆地,真正的唐蕃古道从这里起步,从此开始进入满目荒凉,人烟稀少的草原、沙漠,似乎到了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抬头远眺,大自然呈现出冬日草原特有的景色,朝晖给广袤的地平线抹上了油画般耀眼的色彩,丘陵状的枯黄色草原和淡黄色沙丘褶皱处积雪在朝阳下闪着寒光,偶尔出现的牧民帐篷,有袅袅炊烟升起,青烟笼罩着帐篷久久不肯离去。单调中只有路边的各种广告、宣传牌给寂寞的行人带来一丝宽慰。

  三、嘉那玛尼石经墙

  几天来一直在澜沧江流域活动,随江行走千公里,在寒冷的冬日里只有那一会儿相伴一会儿又相离的蓝色河流给远离故乡的人一丝慰藉,离别几天来一直相伴的伙伴,尚有深深的伤感。今天的任务是在长江流域考察自然保护区中的水电开发项目对保护区的影响。早饭后离开结古镇,不一会就到了通天河畔,冬日特有的、清澈的河面上漂流着大块的冰,给人半河江水半河冰的感觉,有人说水是苏醒的冰,这些水中的冰一定还在梦乡中。在立着江泽民题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的通天河大桥边,称多县的副县长苏河和常委杨秋在等我们。从纪念碑右侧的原通天河大桥边的简易道路塑河前行,通天河在一会儿是险要的峡谷,一会儿是开阔地的河谷中穿行,一路看不见人烟。中午时分到了一个叫兰达的藏族村庄,河谷开阔,有大片的耕地,通天河对面有人工造的大片的杨树林。离开村庄和宽阔的田野前行不远,崎岖的公路突然变成了一条狭窄的土便道继续沿江而上。便道只能走一辆车,道路十分奇险,一边是石崖,一边是10多米深的悬崖,悬崖下是汹涌的通天河。狭窄的路上牧民的车很多,无法超车,路上烟尘弥漫,只能远远的跟在后面。好心的牧民看到后面有越野车,找个稍宽阔的地方停下车让我们过去,看到有大石块横在路上超不过去,又下车帮拣石块。赶上前面牧民的车在陡坡上上不去,我们赶快下车帮推,牧民们从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感激,推上坡牧民们把车开到较宽阔的地方主动给我们让路,让人深深的感受了一次“同舟共济”的滋味。冬日的通天河岸单调乏味,只有清澈的河水和河面上漂移的冰块带来一丝生机。按计划前行到曲麻莱境内,实在无法走了,望着从弯弯曲曲的峡谷中流出的河水,带着深深的遗憾回过了头。

  走出通天河畔时时间尚早,在回宾馆的途中,大家一致建议去看看在结古镇新寨村的嘉那玛尼石经墙。石经墙就在公路边上,不知多少次从石经墙走过,但尚未近距离欣赏过那些充满神秘色彩的经石。那些手工凿刻出的,用白蓝黄绿红黑六色染了的六字真言石,层层叠叠,大的如磨盘,小的如手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方形石城。据玉树人介绍,这是由藏传佛教高僧第一世嘉那活佛于1715年创建的,东西长283米,南北宽74米,高约3-4米。经过几百年的累积,石头已经有几十亿块之多,载入了世界吉尼斯纪录。现在,经石正以每年30万块的速度与日俱增。成百上千的手持经筒的藏族人,口中念念有词,按顺时针方向围绕经墙在转经,还有的信徒围绕经墙一步一步磕着等身长头,那虔诚的场面催人泪下。一拨又一拨的人,如潮水般来又如潮水般退去。他们把心中虔诚的祈祷,对于佛的真诚,寄予了这些无言却又温情的石头,绕着经墙转,冬日的寒风不再寒冷。无论今生幸福还是苦难,他们用这种坚定的信仰,祈求来世的幸福,他们活得踏实和满足。

  四、神奇的勒巴沟

  勒巴沟就在青川交界的金沙江畔的一个叉沟里。

  天依然是少有的晴朗,车上的气温计显示车外气温降低到零下22度,金沙江的水仿佛凝固了一样,江面上看不见漂浮的冰块,却见河中一半是水,一半是似水似冰的半固体,缓缓的流动,在拐弯处江水已结成冰桥。在没结冰的江面上有许多赤麻鸭在自由的游泳。沿江边走了约10多公里,在一处不很显眼的山嘴处出现一片哈达簇拥的悬崖,曾来过的司机说那就是岩画!

  勒巴沟与我们前天去的文成公主庙在同一条沟,沟口是文成公主庙,沿沟一直向里走,岩画和经石一直分布到沟脑。我们今天是走捷径先到沟脑,再向沟外一路看去。透过石崖前的灌木丛,一副美丽的岩画凸显眼前,精美的岩画带有浓厚的唐代佛教造型艺术风格。画面镌有佛、菩萨、香客、瑞兽等。技法为阴线轮脚打击。佛为立像,低肉髻,身着通肩圆领大衣,右袒,衣服贴身。从石刻岩画上体态丰满的唐代侍女和古藏文推算,勒巴沟岩画的创造形成于大约1300年前。岩画虽经千年的风雨,但画面清晰可辨。

  沿沟向外走,刻有六字真经和其他经文的嘛尼石随处可见。长约八里的勒巴河,是世界唯一一条流淌着文字的河。河中大大小小的石头,都刻有六字真言。有的立于河中,任河水冲击,有的倚于河畔,任浪花抚摸。有的列阵岸边,任水雾亲吻,有的埋于河底,任水流抚摸。密密麻麻地在河中相依、相叠、相携、相嵌。形成了无水不石、无石不经、无经不美,十分壮观奇特的景象。

  勒巴河从雪山流下,一路汹涌澎湃,在刻满经文的石头上卷起千堆雪。时缓时急的河水,发出时高时低,抑、扬、顿、挫的声音,仿佛善男信女,众僧群尼在不停地唱颂经文。随着河水的奔流,石头在水中活了起来,经文在石头上活了起来,河流在唱经中活了起来。

  河流的奔腾、喧啸使整个山沟鲜活、奇美、充满生机。沿沟而行,叫人灵魂震憾,惊叹有加,使人忘记了冬日的寒冷,久久不愿离去。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