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4935678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自我的镜像/安 源

点击率:5014
发布时间:2016.06.17

    “认识你自己”,这是古希腊时戴尔菲的阿波罗神庙门楣上镌刻的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这也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哲学命题。人类在不断地认识世界,同时也在不断地认识自己。认识自我与认识世界,双向互动,有机联系。发现世界,认识世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同样漫长,也许更加艰难。据说,曾有人问第奥根:“世界上什么事最难办到?”这位哲人的回答是:“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费尔巴哈也曾强调要“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是人类的一个本原性命题。易中天在《上帝的预谋》中说:“所谓人的发现和人的证明,归根结底又只能是人的自我发现和自我证明。试想,如果人自己不能发现自己是人,又有谁能发现你是人?如果自己不能证明自己是人,又有谁能证明你是人?只不过,在这种发现和证明中,自我又必须对象化为他人罢了。上帝取出亚当的肋骨做成夏娃,又用夏娃来作亚当自我发现和自我证明的镜子,也许正暗示了这一点:人只能由人自己来发现和证明。”“亚当和夏娃,相互充当了人自我发现和自我证明的镜子。”

     有一则寓言说:一位妇人晕倒在地。迷迷糊糊中有人在问她:“你是谁?”妇人答道:“我是约翰的妻子。”那人又问:“我没问你是谁的妻子,我问你是谁?”她又答道:“我是四个孩子的母亲。”那人又问:“我没有问你是谁的母亲,我问你是谁?”“我是教师”。“我没有问你从事什么职业,我问你是谁?”“我是一个基督教徒。”“我没有问你信仰什么宗教,我问你是谁?”这样一问一答进行下去,那妇人总是不能准确地回答“你是谁”这个问题。过了许久,妇人醒过来了,她决心要找到“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她能找到吗?寓言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人们总是试图用自己扮演的各种角色来证明自我的生命价值,却遗忘了自己的本真。确实,我们常常丢失了自己。


      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也是这样。“自我”遭到压抑,可以导致自我意识的泯灭。“自我”膨胀,也可以导致疯狂,甚至毁灭了自我。当时代变迁,风云突起,面对大千世界,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人们也会感到“迷惘”:旧有的道德规范与价值体系瓦解了,新的规范与体系尚未重建;权威消解了,信仰出现了危机,精神家园失落了。于是就有“精神流浪”的人感到无所适存,甚至不知道“我是谁?”。



我是谁呢?谁能告诉我?

茫茫宇宙,我们都是孤独的过者?

如流星,终会模糊了瞬间的轨迹?

我在干什么?我要得到什么?

我莫名其妙。

      这是20世纪90年代,一位大学生笔下的一段文字。一个小青年,会做梦的年龄,世界观尚未形成之时,他的梦境有时会是十分迷乱的:老子与马克思,孔孟与萨特、尼采、弗洛伊德,狸猫换太子,烽火戏诸侯,关羽战秦琼,木马特洛伊……群龙无首,尾大不掉,体脑倒挂,手足失措,价值错位。这时,世界的影像是混乱的,自我影像也必然是模糊的。不知道“我是谁”?不知道我该“怎么办”?即是思想上迷惘与浮躁的典型表现。


     又有一个小故事,说是我们常常吓坏了自己。电视台的一个娱乐节目,在大街上做随机采访。记者拦住一个个路人问:如果我现在能帮您实现一个愿望,那么,您希望这个愿望是什么?回答时间限定,十秒钟。记者拦下了20个人,问了同样的问题。结果让人震惊,有19个人的回答基本相同,10秒钟过去了,他们大多说:我还没有想好,让我再考虑考虑。说话时,他们表情严肃,生怕自己说错。谁都知道这是个游戏,其实,他们说什么都可以,怎么说都行,完全没有必要过分认真。可他们仍然不轻易开口,他们痛苦地正儿八经地思考着。甚至有人说,如果你明天采访我,或许我会给你一个最完美的答案。电视台的同志非常失望,他说,这个城市的人已经习惯了毫无理由地严谨,他们总是怕出错,失去了回答一个最简单的问题的勇气,他们被自己吓坏了。只有一个顽皮的男孩说出了自己的愿望:“给我五块钱!”记者很受感动,真的给了他五块钱。他说,“后来我想,假如那19个人真的说出自己的愿望,有些愿望,或许我真可以帮他们实现。可是,他们没有说……”(周海亮《我们吓坏了自己》,转引自《意林》2007年19期)


     “自我”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自我意识是人在“意识”中领悟到的“自我”的存在。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演化是一个运动的过程。不明白“我是谁”,是对自我形象的把握不定。在认识自我时,人往往既是主体,是观察者,同时又是客体,是被观察的对象。作为主体的“我”与作为客体的“我”,作为观察者的“我”与作为被观察者的“我”,往往是有距离的,这就是自我的矛盾。对自我的审视与剖析,我们还可以发现自我意识的分化:一种是过去的我,一种是现实的我,还有一种是理想的我。随着个人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过去的我会逐渐淡化,理想的我会逐渐加强,从而又使现实的我不断地处于矛盾之中。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构成了自我的矛盾。处在矛盾状态的自我,只有不断调整和改善“理想的我”的各种成分,不断校正“现实的我”的思想与行为,使“现实的我”逐渐趋近于“理想的我”,最后方可达到自我意识的统一。这时,现实的我达到了原来“理想的我”的目标,他便成为新的“现实的我”,而自我意识中又必然会分化出新的“理想我”。人生就是在这种“自我矛盾—自我分化—自我统一”的周而复始的演化中不断攀登着新的台阶,走着螺旋式上升的路。


      人是社会的产物,也是社会的有机构成。自我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为了实现自我的社会化,人们总是不断地把眼光转向自我,也不断地把眼光投向社会,寻求着自我与社会的平衡。在人的自我矛盾、分化与统一的进程中,又必然地交织着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的矛盾、分化与统一。人是社会的人,每一个自我都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是无边的大海,人在社会中生活,社会也在人的生活之中。人与社会不可分开。柏格森说:“没有自我的世界是孤寂的世界,而没有世界的自我是空洞的自我。”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此,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同样具有不可分性,二者的发展应该保持平衡,如果社会意识的发展排斥了自我意识的发展,必然造成人的自我压抑,人的主观能动性受挫,其结果也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反之,如果自我意识的发展排斥了社会意识的发展,也必然造成自我与社会的冲突,自我膨胀的结果必将导致自我的毁灭。因而,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必须协调同步,均衡发展,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必须和谐统一。


       当代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与高涨,是一柄双刃剑。它在促进青年社会化,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容易使不很成熟的青年陷入自我的误区,从而产生社会的负效应。在处理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时,有的人片面强调“自我”而淡化了社会意识,对“自我实现”津津乐道,却忽略了社会的责任。在处理现实与理想的关系时,有的人把现实中腐朽落后不合理的因素看得太重,把“自我奋斗”的理想目标设计得太高,失去了适度与可行性,因而造成了现实与理想的割裂与矛盾,甚至导向了虚无。有人把“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饱含使命感、责任感的对联改为“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作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屁事”。更有甚者因深陷自我的泥潭不能自拔,最终酿成人生的悲剧。某航空学院学生,高中时曾是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大学一年级时,“自我意识”高涨,他曾爬到学院楼顶大喊:“请接受自我”。二年级时,他的权力意识膨胀,说“我是奔着当航空部长,才报考管理系的”。三年级时,他迷恋萨特、尼采,推崇萨特“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欣赏尼采“我即太阳”的思想,写了一篇《一个自由人的内心独白》,文章开门见山说:“你崇拜谁?——我自己。”“只有我才是构成世界的千百万细胞,如果没有自我,宇宙人类将是广袤的虚无……”“如果世人要问,谁说过我是伟大的?没有别人,正是我!”“自我万岁!”他办公司,自封总经理,结果办不下去;他著书立说,稿子发表不了。他荒废了学业,考试不及格,还受了处分,女朋友也告吹,终于,他“觉得活着没意思”,“不流芳百世,就遗臭万年”,他选择了不归之路,毕业前他持刀杀死了一个与他毫不相干的无辜的女同学,又畏罪自杀,完成了自我的毁灭。某医科大学一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陷入了人生的迷惘,他心中有两个自我,在无了无休地纠缠,终于导致人格分裂,认为人生虚无,他写下一篇15000字的《试论人类生存价值和谐》的遗书后,服毒自杀。应该说,尼采萨特都是著名的哲学家,他们的理论自有其独特的价值,我们一些青年“生吞”尼采,“活剥”萨特,脱离实际,以偏概全,其可悲可叹的命运,是对社会的一个警示。


       “认识你自己”,不但不能毁灭了自己,而正是要成就你自己。周国平有一篇《成为你自己》的文章说:

     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美好理想的时期。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曹雪芹那样的文豪,等等。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首先应该成为你自己。

     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望。好吧,我问你:就让你完完全全成为拿破仑,生活在他那个时代,有他那些经历,你愿意吗?你很可能会激动得喊起来:太愿意啦!我再问你: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整个儿都变成他,你也愿意吗?这下你或许有些犹豫了,会这么想:整个儿变成了他,不就是没有我自己了吗?对了,我的朋友,正是这样。那么,你不愿意了?当然喽,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曾经有过拿破仑,这个事实没有改变,唯一的变化是你压根儿不存在了。

      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物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儿也没有冤枉他。……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呢?这是真正的难题,我承认我给不出一个答案。我还相信,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我只能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他的“自我”的宝贵,有了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正像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名声、财产、知识等等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感受人生。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如果你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点和滋味来。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从而使你的自我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在历史上,每当世风腐败之时,人们就会盼望救世主出现。其实,救世主就在每个人的心中。耶稣是基督教徒公认的救世主,可是连他也说:“一个人得到了整个世界,却失去了自我,又有何益?”这一句话值得我们永远牢记。


      周国平又有《自我二重奏》告诉我们,人身上有“两个自我”,其实也很正常。要想让两个矛盾的“自我”和谐统一,关键是要有一个优秀的灵魂,“真正的救世主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便是那个清明宁静的自我。”他说:

     我承认,我需要到世界上去活动,我喜欢旅游、冒险、恋爱、奋斗、成功、失败。日子过得平平淡淡,我会无聊,过得冷冷清清,我会寂寞。但是,我更需要宁静的独处,更喜欢过一种沉思的生活。总是活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没有时间和自己待一会儿,我就会非常不安,好像丢了魂一样。

     我身上必定有两个自我。一个好动,什么都要尝试,什么都想经历。另一个喜静,对一切加以审视和消化。这另一个自我,如同罗曼·罗兰所说,是“一颗清明宁静而非常关切的灵魂”。仿佛是它把我派遣到人世间活动,鼓励我拼命感受生命的一切欢乐和苦难,同时又始终关切地把我置于它的视野之内,随时准备把我召回它的身边。即使我在世上遭受最悲惨的灾难和失败,只要我识得返回它的途径,我就不会全军覆没。它是我的守护神,为我守护着一个任何风雨都侵袭不到也损坏不了的家园,使我在最风雨飘摇的日子里也不致无家可归。


        梭罗《瓦尔登湖》说:“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圣庙的建筑师。他的身体是他的圣殿,在里面,他用完全是自己的方式来崇敬他的神,他即使另外去雕凿大理石,他还是有自己的圣殿与尊神的。”梭罗引用威廉·哈平顿的诗道:“快把你的视线转向内心,/你将发现你心中有一千处/地区未曾发现。那末去旅行,/成为家庭宇宙志的地理专家”。他又说:“你得做一个哥伦布,寻找你自己内心的新大陆和新世界,开辟海峡,并不是为了做生意,而是为了思想的流通。每个人都是自己领域的主人”,“除了你自己的道路之外,条条都是宿命的道路。那末,走你自己的路吧”。


美国人奥杉·曼狄诺有一篇文章《我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文章中说:



我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

我有双眼,可以观察,我有头脑,可以思考,现在我已洞悉了一个人生中最伟大的奥秘,我发现,一切问题、沮丧、悲伤,都是乔装打扮的机遇之神,我不再被他们的外表所蒙骗,我已睁开双眼,看破了它们的伪装。

我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

飞禽走兽,花草树木,风雨山石,河流湖泊,都没有像我一样的起源,我孕育在爱中,肩负使命而生。过去我忽略了这个事实,从今天开始,它将塑造我的性格,引导我的人生。

我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

     这篇文章,也强调“自我”,但同时又强调“观察”、“思考”、“肩负使命”。

      我们主张“认识你自己”,追求的是自我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认识你自己,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与大视野。认识你自己,同时也包涵着认识我们所共处的时代与社会。认识你自己,其目的在于不断地调适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不断地走向和谐与统一。


       美国的许多学校开设公民教育课程。密歇根大学的教育学教授撰写的《公民读本》,在前言里提出了“了解你自己”这一哲学命题。在这一命题下,有四章内容:第一章“你:一个人”,讲“一个健康的人”、“你和你的个性”、“和他人相处”、“做个好公民”;第二章“你:一个学生”,讲“学习能力的不同”、“改善你的学习”、“清醒地思考”;第三章“你:一个家庭成员”,讲“家庭是不同的”、“家庭的问题”、“做一个好的家庭成员”;第四章“你:一个公民”,分别又讲“你生活中的政府”、“政府存在的理由”。

      我本人没有见过更没有读过这本书,我只是通过林达的《你很重要》知道这本书的大概,在此我要转述这本书的主要观点与朋友们共勉。

      《公民读本》开宗明义地讲,“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国家的“政府制度、经济体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理念之上”。你作为一个人是最重要的,你能“自由买卖和拥有,你自己决定做什么”。而政府则是为你服务的机构。“当政府是你的仆人,你是自由的;当政府成为你的主人,你就像一个奴隶那样,不再重要了。”而我们认为,你是重要的,“个人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同时,读本又让学生们认识自己,尊重个人,但不能唯我独尊。一个好的公民是有民主性格的。“民主性格”就是你不愿意被伤害,你就不要伤害他人。正如中国古人说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必须学会控制自己。“一个好公民是一个善于调节自己的人”,“善于学习的人”,“善于思考的人”,从而才能是“一个能够行动的人”。

       一个好公民,是忠于自己国家的人。你对国家应持有建设性而不是毁坏的态度。假如政府做错事,你严厉批评政府,那是希望它改善,这就是建设性的态度;假如你发现国家在走向错误的路,你却还是说,走得好,走得好,那就是毁坏的态度。一个好公民,首先要从自己做起,忠于国家,建设国家。

       学生是准公民,要学会“清醒地思考”,这是做个好公民的最基本的品质之一。假如你不能清醒地思考,给你民主权利,你照样可能被人操纵和利用。所谓“清醒地思考”,首先是“你的思考必须在事实的基础上”,政府是为公民社会服务的,必须让信息自由流动,让公民能够知晓全部事实。还要“不断认识最新发现的事实,”不要陷入“思路不清”的误区。不能有理想化倾向的“愿望思考”,不能有“情绪化的思维",“不要从观念出发”,不要轻易下结论,而那些走极端的思路“对个人和国家都会造成最大伤害”。

读本还指出:现在的孩子们,是未来的丈夫和妻子、父亲和母亲。做个好的家庭成员,是做个好公民的基础。幸福取决于你的生活方式,取决于你对家庭成员的关心和爱。在关心国家、社会、他人之前,先要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家人。

      读本又指出:自治建立在公民具有民主性格的基础上,霸道的管理不是民主的自治。家庭管理,学校管理,都离不开自治。每一个人都要认识和改善自己,敢于承担责任,学会平等地和他人相处。

《公民读本》告诉“你”,民主很具体。要改造社会吗?先从把自己改造成一个好公民做起。而最后,你会发现,这样的公民准备,又是在使“你”和他人的生活变得更容易。它和最初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个人是重要的。所以,《公民读本》第一课,讲的就是“你”。


     从“认识你自已”出发,到达自我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就“自我”而言,应努力做到自知、自信、自制、自爱自尊、自助自强,在时代与社会的进步中,步入自由之路,进而在自我和社会的和谐统一中“实现自我”,创造自我的社会人生价值。


     自知。佛利杰夫·南森说:“人最重要的是发现自我”。人贵有自知之明。查斯珀吉翁说:“认识自己的无知是通往智慧殿堂的门槛”。我们还要说:认识自己的长处也是走向成功之路的阶梯。认识自己的渺小,但不自卑,从而激发努力奋斗的动力。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又不自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认识自己要学会照镜子,而他人就是自己的镜子。从他人反观自己,才能获得全面的认识。


      自信。自信是“心中抱着坚定的希望和信念走向伟大荣誉之路的感情”。“有自信的人,可以变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有一个青年大学生,发现国家的大学教育有许多弊病,决心自己创办一所理想的大学。但办大学至少要有100万美元,从何处筹措?终于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举行了一个专题演讲会,题目叫“如果有100万美元怎么办?”他发自内心又周密地论证了自己的构想。他坚信自己一定能办成一所理想的大学,为国家的高等教育走出一条新路。演讲完毕,一个叫菲力普·亚默的商人站了起来,说:“小伙子,你讲得非常好。我决定给你100万美元,就照你说的办。”这样,亚默理工学院诞生了。果然,这个学院后来成为著名的伊利诺理工学院。这个年轻人成为著名的哲学家与教育家,他叫冈索洛斯。


    自制与自强。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倘若你想征服世界,你就得征服自己”。比彻说:“征服自我的人是最了不起的胜利者”。我们并不一定要征服世界,但我们要有自制力。人性中有弱点,放纵自己是危险的。能用理性控制自己,才是有力量的。当我们的感情或本能容易冲动的时候,必须要理智。当我们在困难面前畏缩、怠惰的时候,应该自我激励。不放纵自己,要自制;不放弃努力,要自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的路径有许多,而学习应是最重要的,最有效的途径。读书就是向别人借智慧。读大师的名著,更是直接求教于高人。当然,不能忘记:“自我是一个凝聚点。不应该把自我溶解在大师们的作品中,而应该把大师们的作品吸收到自我中来。对于自我来说,一切都只是养料。”(周国平语)


      自爱与自尊。蒲柏说:“自爱唤醒善良的心灵”。要学会爱自己。要知道,你的故事中你自已是主人,故事的发展往往由你的态度来决定。爱自已就是要学会矫正自已,塑造自已,充实提高自已,创造自己的奇迹。当你遭遇失败和挫折时,只要你爱自己,一切困难都能克服,一切障碍都能跨越;当你被人误解甚至怪罪时,只要你爱自已,你就不会用忧愁、气愤来伤害自已。只要你会爱自己,一切烦恼都会离你而去,而幸运之星和快乐女神就会拥抱你。爱自已的身体与生命,爱自已的声誉与尊严,你才能爱人,也才能被人所爱。毛姆说:“自尊心是一种美德,是促使一个人不断向上发展的一种原动力”。自尊的人,才能尊重人,也才能受人尊重。不论什么时候,自爱与自尊都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优秀品格。


这里还要讲一个自助的寓言故事。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程如何?”观音说:“我在雨中,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无须我度。”这人立刻跳出屋檐下,站在雨中说:“现在我也在雨中,你救救我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你要想度,请找伞去!”说完便走了。第二天,这人在庙里看见观音像前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的和观音一模一样。这人问:“你是观音吗?”那人答道:“我是观音。”这人又问:“那你为什么还要自已拜自已?”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自已。”这个故事应该发人深省。


     “认识你自已”,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更不是排斥他人。王蒙说:“学人者人恒学之,助人者人恒助之,教人者人恒教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同时,说人者人恒说之,整人者人恒整之,害人者人恒害之,耍人者人恒耍之,虚伪应付人者,人恒虚伪应付之”。所以我们说,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已,欲善待自已,必先善待他人。

认识你自已,还应该认识到: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已,人生最大的救星也是自已;人生最大的虚伪是自欺,人生最大的错误是自弃;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与快乐,人生最可贵的精神是奋斗不息;人生最崇高的美德是奉献,人生最大的收获是救助了别人,同时也救助了自已。


       曹正文《佛家妙语》还讲了一条:“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他说:一个人在处世中,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肚量。对于人生道路上的鲜花、鼓掌,有处世经验的人大都能等闲视之,屡经风雨的人更有自知之明。“拿得起,实为可贵,放得下,才是人生处世之真谛。”忽然又想起一个佛教里的小故事。说是坦山和尚与一个小和尚在路上走着,看见一个少女过不了河。坦山和尚就把她背过了河。小和尚感到迷惑不解。又走了许久,小和尚终于忍不住问:你不是说出家人不能近女色吗?怎么还要背她过河呢?坦山和尚说:哦,你是说那个少女吗?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一直没有放下吗?小和尚听了,十分惭愧。韩少功有《佛魔一念间》说:同样一件事情,心态不同,佛魔殊分。学法求道,可以成佛,也可以入魔,差别仅在一念,迷悟由人,寸心所知。佛说:“方便多门”,其实迷妄亦多门。《五灯会元》中的佛对阿难说:我说的每一个字都是法,我说的每一个字都不是法。袁中郎论禅定也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我的理解,这不是自相矛盾,而是佛法的圆融。对我们平常人来说,拿得起又放得下,就要有一颗平常心。


      张中行先生《顺生论》中有《自我》一文,认为“自我”生来就受“天命之谓性”的制约,因而只能顺受,也就是“顺生”。老子说“天地不仁(无觉知)”,我们,以及外面的大环境,都来自天。不能“得天独厚”,就要用荀子的办法,求以人力补天然。如何补?张中行先生说,有几个原则:一是“顺应”。如孔子说“畏天命”,斯宾挪莎说人的最上德是知天。所谓“知道”(有生之物)、“知止”、“知足”。二是“自知”,自知可以“自谦”,可以“自励”。三是“珍重”。如何珍重?还是率性,尽力求活得好。何谓好?不过是经历丰富且有价值而已。要学会自娱自乐,而不要自寻烦恼。有的时候,自嘲自谑也很快乐,只是不要自轻自贱,自戕自残。四是“超脱”。办法是跳到身外,视“我”为一般人,如叔本华所说,不过都是苦朋友,不如意乃当然,也就可以一笑置之了吧?能够反观也一笑是超脱,虽然有近于阿Q之嫌,如果以活得好为处理自我的目标,至少是有时,不能不用它。


道格拉斯·马尔洛赫有诗道——

如果你不能做一棵青松屹立山巅,

就去做峡谷中一丛灌木——

但要做最好的小丛摇曳在溪边;

如果你不能做参天大树,就做一棵矮树乐而无怨。


如果你不能做一棵矮树,就去做一棵小草,

把大道装点得更加美丽;

如果你不能做一条大马斯吉鱼,那就做一条小鲈鱼也好——

但要做最快活的小鲈鱼在湖中游戏!


如果我们不能做船长,那就做水手,

在这里我们都有广阔的天地。

要做的事巨细都有,

而我们必须急事优先。


如果你不能做大道,那就做小站,

如果你不能做太阳,那就做小星;

大小并非决定成败的关键——

不管做什么,要做就要出类拔萃,精益求精。

我们说,走你自己的路,首先要“认识你自己”。

维克多·雨果也有一首小诗《石头下面的一颗心》,道:

如果你是石头,

便应当做磁石;

如果你是植物,

便应当做含羞草;

如果你是人,

便应当做意中人。



     总之,“认识你自已”,是人生之路的出发点,同时也伴随人的一生。“认识你自已”,真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人生命题,让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吧,开始品味人生之旅……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