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1599432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烟火气里的魅力/张 燕

点击率:702
发布时间:2024.02.22

走进象州,在烟火里我看见了他的魅力所在。象州,是广西桂中的鱼米之乡,一粒稻米、一条古运江在时空的里源远流长……


一粒稻米的千姿百态


广西象州县东部片区地处金秀大瑶山西麓,河溪纵横,土肥水丰,适宜稻作。早在1000多年前,就成为重要的水稻产地。据清乾隆《象州志》象州“红白稻品第一,五月种九月熟,诸米种植易生”,清同治《象州志》象州“多膏腴之田,长腰玉粒(一种优质米)为南方之最,旁郡亦多取给”,以及当代《象州县志》“秦汉以后,开始种植水稻。宋代,象州已盛产稻米。宋元明清各代,调运象州稻谷赈济近邻州县及广东等地”“清《柳州府志》载红白稻,象州出者第一;粘稻,象州出者佳”之记载。象州水稻种植,源远流长;象州自古盛产优质米,誉称“桂中粮仓”“广西优质米之乡”,名副其实。

解放初期,大力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推广良种良法,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增长较快,1967年稻谷总产首次突破1亿公斤;1997年突破2亿公斤,人均有粮610公斤,居广西第一。2000~2013年,常年水稻种植面积保持在45万亩左右,稻谷总产约2.4亿公斤,人均有粮和人均提供商品粮多年居广西第一。先后获评为广西粮源基地县、全区粮食生产先进县、广西粮食产业强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添砖加瓦作贡献。

近年来,“象州红米”先后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象州大米”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成为响当当的大米品牌。

野生水稻也称野生稻,具有丰富的抗病虫、抗逆、高产、优质等优异基因,既是稻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稻杂交育种的重要元素。在保障粮食高产、稳产、优质和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功不可没。还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投入,一举多得。

象州曾拥有丰富野生稻资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农技人员深入全县各村屯调查野生稻资源,发现野生稻36处。2019年,再次回访调查,发现大部分野生稻已绝迹,仅存少量的4处,处于濒危状态。

2022年10月25日,象州境内再次发现野生稻。当天上午,县域寺村镇上山村村民发现,村旁一处干涸的小池塘里生长着许多似禾非禾、似草非草的植物,经过农业农村局种子管理站技术人员鉴定,确定为珍贵的野生稻。

据农技人员介绍,随着农业种植方式的变化,以及野生稻原生环境受到过度放牧、开垦等因素影响,象州野生稻长势日渐衰落,种群数量逐渐减少。此次象州境内再现野生稻,弥足珍贵,相关部门将采取措施,全力保护好、利用好这一珍贵的种质资源,助力国家稻种安全建设。

象州是广西主要的水稻生产基地,良种良法的推广从未间断。民国时期,象州水稻种植“通用旧法”,产量不稳定。解放初期,改单季稻为双季稻种植,增加复种指数,种植面积与产量均大幅度提升。

1972年,象州在中平镇率先组织开展杂交水稻制种工作,涌现出上廷岭、下廷岭、新兴、新庆、平贯、上坪等8个杂交水稻制种专业村,稻种自给有余。

世纪之交前后,农技员黄日辉成立象州黄氏水稻研究所,先后培育出特优5号、槟榔红香稻、新香优53、杂交香稻3号等10多个水稻良种,成为远近闻名的水稻良种培育专家。其中,槟榔红香稻采用特殊的育种方法,将金秀瑶寨香粳稻与象州优质香稻杂交育成,为红米杂交稻米中的佼佼者。2002年,槟榔红香稻(米)作为广西唯一的水稻品种,参加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国际水稻大会,以显著的保健功能、独特的桂林荔浦槟榔芋香味,以及每亩单季产量500余公斤的高产,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和好评。

而水稻栽种技术,却经历了“绿秧拿在手,从左插到右;弯腰背朝天,争先却退后”的纯手工插秧,到“嚓嚓嚓”一插十数蔸的插秧机半机械化插秧,再到天女撒花似的人工抛抰。一亩水田插秧工作,耗时从2个工作日减少到半个工作日,再减少到2小时,劳动强度也一降再降,新技术如虎添翼,助农增产增收功留青史。

良种加良法催生了一批批种粮大户。2003年,象州农民李利生、韦日荣等五户获农业部授予“全国种粮大户”称号,成为首批全国种粮大户。当年,广西全区只有10户农户获此殊荣,象州独占半壁江山,绝无仅有。次年,韦日荣又获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种粮大户”称号,成为象州连续两年获此殊荣的农民,传为佳话。

2005年,象州农民韦太香以种植水稻164亩(复种),品种全部为良种优质稻,总产7.2万公斤,亩均439公斤,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5%以上,出售商品粮6.9万公斤,获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大户”称号,成为美谈。

可以说,在推广良种良法,助力粮食增产增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象州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

硒是人体必须的一种微量元素,科学证明缺硒容易导致癌症、肝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白内障以及儿童发育不良等40多种疾病,间接导致上百种疾病。因此,硒被誉为“生命之光”“天然解毒剂”“心脏的保护神”“肝病的天敌”。

2015年,象州农业局抽检土壤样品46个,其中水田土壤样品26个,全硒平均含量0.43毫克/千克,高于土壤富硒标准0.03毫克/千克;旱地土壤样品20个,全硒平均含量0.64毫克/千克,高于富硒标准0.24毫克/千克,而且土壤硒含量高的地方多为百岁老人密度较高的地方。

象州象丰富硒生态农业合作社是象州富硒农业开发的先行者,多年试种富硒稻米、富硒茶叶、富硒红薯、富硒花生,获得成功。其中,富硒黑米2014年荣获“中国硒之光”创新品牌奖,硒锶紫红米2015年荣获“中国富硒行会金奖产品”称号。

2018~2019年,象州县高丰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桂天下”牌黑米,象州太粮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鸣象”牌大米、象州县双惠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齐寿达”牌大米,先后通过广西富硒农产品协会检测,认定为富硒农产品。

2020年以来,象州坚持“打富硒品牌、走高端之路”发展思路,引导帮助马坪镇新庆村群众统一谷种播撒、统一科学种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品牌打造,统一抱团销售,创建万亩富硒水稻示范区。万亩稻田宛如拼布一般,一块接一块,舒展开来,如诗如画;田埂道路,阡陌纵横,美轮美奂。稻熟时节,天上云卷云舒,白云漫舞。地上稻穗金灿,稻浪起伏,微风中夹着醉人稻香,沁人心脾。笔直的田间小道旁,沿路边竖立30块各约1平方米见方的广告牌,整整齐齐一字排开,“发展富硒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象州壮欢功能性农业万亩硒锶产业示范园”30个大字闪闪发光,彰显富硒水稻迷人风采,满足人民群众吃饱吃好吃出健康的需求。步入示范区,一幅迷人的丰收大景映入眼帘,吸人眼球,令人震撼。

“我做过一个梦,梦中我与大家一起在稻田里散步,在稻穗下乘凉。”

禾下乘凉,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广为人知的一个梦想。

袁隆平院士曾经这样描述,我梦见我们的超高产杂交稻,植株长得比高粱还要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大如花生米,我好高兴!走过去,坐在稻穗下乘凉,心旷神怡。于是我给这个梦取了一个名字,叫作“禾下乘凉”。前些年,象州先后在妙皇乡盘古村委古朴村、石龙镇新大陆田园综合体、象州镇龙富村委龙富村,试种巨丰5号、巨丰6号、巨丰8号等巨型稻新品种,获得成功。

巨型稻根系发达,茎秆粗壮,株形笔挺,穗大粒多,谷粒饱满。植株平均高达1.8米,最高可达2.2米。米粒均匀,米质优良,适口性好,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三级。稻熟之际,成年人走入稻田,马上遭遇“没顶之灾”,消失得“无影无踪”,“禾下乘凉”也会梦想成真。巨型稻具有抗病虫害、抗倒伏、耐干旱、耐低温、产量高、米质好等优点,就试种成果而言,达到预期效果,象州的土壤、气候条件适合种植。

如今,巨型稻成为象州乡村一道亮丽风景。如果将单一的巨型稻种植模式改变为“巨型稻+鱼”“巨型稻+鸭”种植模式,探索稻田立体种养新模式,还能获取综合效益。满足游客体验禾下散步、禾下乘凉,观赏稻中之鱼、稻中之鸭的需求,一举多得,让巨型稻这道乡村风景更亮丽。

古往今来,象州与广西各地一样,稻作生产为主要农耕生产方式。古代劳动生产力低下,人们大多靠天吃饭,稻作丰欠主要取决于气候好坏。每年蛙声一片时,雨季随之而来,一切生机勃勃。对此,古人认为青蛙与上天有某种联系,功能神奇,能呼风唤雨调节气候,可支配雨水主宰旱涝,因而产生“春天到青蛙叫,你也叫他也叫,东也叫西边叫,润禾风雨就来到”“青蛙叫,大雨到”等谚语,继而衍生对青蛙的图腾崇拜。

青蛙青蛙宽嘴巴,巡察稻田护庄稼,

纵身一跃把虫抓,粮丰民安感恩它。

八月十五是中秋,稻熟只等人来收,

丰收不忘敬青蛙,优良传统要保留。

如今,象州民间还传唱着青蛙护粮、人民感恩青蛙的歌谣。象州出土的铜鼓也不无例外地装饰有生动的青蛙浮雕,栩栩如生,彰显古代象州人对青蛙的感恩情怀。

目前为止,象州已出土7面古代铜鼓,主要集中在县域东部中平、寺村、罗秀三个乡镇,彼此相邻相近,稻作经济相对发达。这些铜鼓,均属冷水冲型,为汉至南北朝时期铸造。鼓面大都装饰有青蛙浮雕,少则2只多则4只,作匍匐准备跳跃而起之状,造型别致,生动传神,据说那是青蛙专注稻田害虫的飒爽英姿。青蛙护粮,有功于民,民铸其型于鼓面作图腾崇拜,也是古代象州盛产稻米、稻作经济发达之重要印证之一。

这些青蛙浮雕,连同骑士、鱼等精美浮雕,以及太阳纹、水波纹等精致花纹,生动再现了古代象州人民奋斗、生活、娱乐场景,仿佛千百年来都在述说象州历史之久远与古老,象州稻作经济之发达,文化之厚重。


一粒大米的写意


据地方文献记载,象州境内“多膏腴之田”,所产稻米“红白稻品第一”“粘稻,象州出者佳”“长腰玉粒(一种优质米)为南方之最”“宋元明清各代,调运象州稻谷赈济近邻州县及广东等地”。

由此可见,象州稻米自古品质优良,不但充实了象州人的米袋子,而且历史上还曾赈济过周边地区,扮演着行善积德的使者。

古往今来,象州优质稻米为象州当地人的主食之一。用于烧饭煮粥之外,用作主要食材,还可制作远近闻名的米酒、米粉、米饼、粉利、菜包、艾粑粑、壮乡龙、淀粉、油堆等稻米制品,可谓“儿孙满堂”。

象州红米不寻常,烧饭煮粥香气扬,

红白稻米巧相配,不用菜送饱一餐。

象州大米不论是烧饭还是煮粥,都是有讲究的,巧妇要烧煮出香气四溢的诱人饭粥,除火候控制、加水适量等基本技巧外,主要取决于白米、红米的配比。不论是烧饭还是煮粥,白米与红米的配比往往在8.5:1.5至9:1之间,红米过少则香味不足,红米过多则米粒粗糙、口感欠佳。烧饭煮粥时,按比例量取白米、红米,用清水洗净,混合入锅,加水适量烧煮,当然加水多少要根据米之多少而定,烧饭煮粥用水量也大不相同。火候也讲究,烧饭需用中火,煮粥需用猛火。煮粥熟后还要及时起锅晾凉,不能沤在锅里,以免米粒沤烂影响品质和口感。农村办酒席时,烧饭煮粥的重任都由经验丰富的巧妇担当,确保饭粥秀色诱人、清香爽口。

象州人习惯早餐吃粥,中晚餐吃饭;或早中餐吃粥,晚餐吃饭。吃红米粥往往喜欢佐酸,以干酸配青椒加蒜泥、水酸配干椒加蒜泥佐粥为绝配,当地民谚有“食酸送(佐)粥,吃饱喝足”之说,讲的就是粥与酸的绝配。而酸又有芥菜酸、青菜酸、豆角酸、萝卜酸、木瓜酸、辣椒酸、姜酸等等,一年四季随时令而变。

象州红米粥清香四溢,看之秀色诱人,闻之沁人心脾,吃之满嘴清香,而且易消化吸收,不损肠胃,老少皆宜,为大众所喜爱。炎炎夏日,街市上一排排粥摊,一盆盆红米粥,一碗碗时令酸菜,令人馋涎欲滴,吸引赶街人停下脚步,大碗喝粥,“呼呼”声响成一片,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餐饮文化风景线。

米粉是以稻米为主要原材料制成的细长线状食品,也称米线,为我国特色小吃之一,在南方地区特别是广西普遍流行。如今,举世闻名的广西米粉就有柳州螺蛳粉、桂林米粉、南宁老友粉等几大品牌米粉。

象州米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既有外来的柳州螺蛳粉、桂林米粉、头排米粉,也有本乡本土的石磨粉、酸菜鱼粉、中平米粉、寺村烧鸭粉、马坪羊肉粉等等,但以中平米粉名气最大。

中平米粉以质地柔韧、水煮不糊汤、口味适中而著称,价位又较周边乡镇和县城略低,所以食者甚众,远近闻名。中平米粉讲究汤料调配,常以猪头骨、猪龙骨,配以桂皮、甘草、八角、香菇、花椒、陈皮、香菜、老姜等多种中草药和香料,经传统工艺熬制成汤料,称卤水,由卖主适量添加。同时,还有豆角酸、萝卜酸、青菜酸、酸笋、辣椒油、生鲜辣椒、生姜丝、葱花、香菜、蒜泥等酸菜配料,随顾客自行添加,不另收钱。此外,卖主还常常备有猪脚、猪肝、粉肠、香肠、扣肉、鲜肉、叉烧、卤蛋、煎蛋、油豆腐等,供顾客自主选择加钱购买添加。米粉的名称,也根据主要添加物衍生出猪脚粉、猪肝粉、扣肉粉、鲜肉粉、叉烧粉等诸多称谓。

作为地方特色美食的中平米粉,诱惑力巨大,既是当地人喜欢食用的美食之一,也是当地人接待贵客的美食之一,还是不少外地人和过往行人慕名来吃的美食之一。有的当地人一日早、中两餐吃米粉,连吃数天不腻,既省钱又免去上街采买、下厨烹饪之劳。有的贵客来访,指定要吃一碗中平米粉,心满意足,赞叹不止,主人也省却煮饭炒菜吃喝之累。不少外地人驱车数十公里,呼朋引伴或举家慕名来吃。一些到周边乡镇办事的人,辗转数公里乃至10多公里,也要赶到中平吃上一碗中平米粉,有的还打包回去,与家人或亲朋好友分享。

近年来,文化旅游方兴未艾,中平米粉又衍生出仪式感满满的凉拌簸箕粉,好看又好吃,令人回味无穷。中平米粉以质地柔韧、水煮不糊汤、口味适中而著称,价位又较周边乡镇和县城略低,所以食者众多,远近闻名。中平米粉讲究汤料调配,常以猪头骨、猪龙骨,配以桂皮、甘草、八角、香菇、花椒、陈皮、老姜等多种中草药和香料,经传统工艺熬制成汤料,称卤水,由卖主适量添加。同时,还有豆角酸、萝卜酸、青菜酸、酸笋、辣椒油、生鲜辣椒、生姜丝、葱花、蒜泥等酸菜配料,随顾客自行添加,不另收钱。此外,卖主常常还备有猪脚、猪肝、粉肠、香肠、扣肉、鲜肉、叉烧、卤蛋、煎蛋、油豆腐等,供顾客自主选择加钱购买添加,并根据主要添加物衍生出猪脚粉、猪肝粉、扣肉粉、鲜肉粉、叉烧粉等诸多品种。作为地方特色美食的中平米粉,诱惑力巨大,既是当地人喜欢食用的美食之一,也是当地人接待贵客的美食之一,还是不少外地人和过往行人慕名来吃的美食之一。有的当地人一日早、中两餐吃米粉,连吃数天不腻,既省钱又免去上街采买、下厨烹饪之劳。有的贵客来访,指定要吃一碗中平米粉,心满意足,赞叹不止,省却煮饭炒菜吃喝之累。不少外地人驱车数十公里,呼朋引伴或举家慕名来吃。一些到周边乡镇办事的人,辗转数公里乃至10多公里,也要赶到中平吃上一碗中平米粉,有的还打包回去,与家人或亲朋好友分享。相传,南北朝时期,番兵入侵,甘王应诏从军,以法术大败番兵凯旋还朝,皇帝封他为“护国大将军”,赐予大量金银财宝。但甘王不愿做官,不要赏赐,只求免去家乡大樟、百丈、中平一带百姓的赋税,获皇上恩准。

小谷文化人人夸,象州米饼白石佳;

精工细作有章法,过去拜年都用它。

米饼,又称春饼,过去是象州壮、汉、瑶、仫佬等族群众新春佳节喜欢制作、普遍吃用的一种特色小食、拜年佳品。如今一年四季均可制作,或自食或销售。但是,象州最有名气的米饼当推小谷故里白石村所产的米饼——白石米饼。不少饼模刻着“小、谷、米、饼”字样,制作出来的米饼又称小谷米饼,畅销远近。米饼以圆形为主,取团团圆圆之意;间或有少许鱼仔形,鱼谐音余,寓意年年有余,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白石米饼以优质象州大米,经过筛选、水洗、沥干、锅炒、碎粉、“打地气”等传统工艺流程,成为饼粉。将白糖或黄砖糖加水入锅熬制糖油,熬至勺子舀起下流成线即起锅晾凉备用。舀几勺饼粉,加一勺糖油,拌匀搓揉至可手抓成团不散,装入饼模,加入少量花生碎、芝麻、白糖作馅,再以少量饼粉覆盖。压实、切平、磨光、敲击震松,一气呵成。倒出排放在竹筛内,放入蒸锅蒸透,以色佳、形巧、糯香而获食者称赞,列入象州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白石米饼晾凉入米缸盖好,米饼与大米共存,米气相融,保存数月不变质,可随时食用,十分方便。不过,最好吃的米饼则是刚蒸透出锅的热鲜饼。此时之米饼,热气腾腾香气四溢,拿在手上顾不上烫,边吹气边吃,糯软香甜欲罢不能。

近年来,随着象棋文化的推广,“象棋之州,棋行亚洲”之美誉花落象州,象棋文化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白石村群众看在眼里,萌生创意,照葫芦画瓢将“将(帅)、士(仕)、象(相)、马、车(車)、炮、兵(卒)”字样刻在饼模里,制作出一副副小巧玲珑、秀色可餐的米饼象棋,可用作棋赛,也可食用。

2017年,全国象棋业余棋王赛广西赛区暨广西象棋棋王争霸赛在象州举办,米饼象棋首次闪亮登场,一盒盒米饼就是一副副象棋。打开一盒米饼象棋,展开一张棋盘,摆上32颗棋子,两人拱手作揖,对面而坐,扮演敌我双方,隔着“楚河汉界”,一边攻打杀伐,一边坐享胜利果实。让人看之爱不释手,食之回味无穷,一炮打响走红,圈粉无数,拉开了白石米饼与象棋文化有机结合,生产文创产品的序幕。

饭团外面包青菜,男女老少都喜爱;

当菜当饭两相宜,好看好吃模样乖。

这是不少首次光临象州的客人,对菜包的中肯评价,说明其味真的太美了,品相也不差,既是一道美味佳肴,可以当菜下饭,也可以当饭吃,随便吃到肚子饱。

菜包是象州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特色美食,家家户户都会做,男女老少都爱吃。菜包看似制作简单,不过饭团外面包青菜,再次蒸熟而已。其实,不论是制作菜包的饭团,还是包饭团的青菜,都是有讲究的。

包饭团的青菜我们习惯称之为菜包“外衣”,是象州当地人称为猪肚菜或牛皮菜的一种蔬菜。鲜嫩的猪肚菜去梗留叶,用清水冲洗干净,焯水至软化变色后备用。青菜包的饭团也不是普通的米饭,而是一种精制的佐料丰富的饭团,通常由糯米加猪肉末、鱼干、虾米、芹菜、蒜苗、芋头、油渣、五香粉等佐料组成。在象州,制作菜包叫“打菜包”。选取上好糯米,淘净、浸泡10小时左右,一般浸泡过夜,捞起沥干备用。芋头先炸至金黄,捞出滴干油,再与其他佐料混炒至六七成熟,再加入事先浸泡、沥干备用的糯米适量,混合翻炒均匀,然后倒入适量的水焖煮15分钟左右即成饭团备用。此时,饭团中油润的糯米与丰富的佐料相互交融,香味四溢,早已令人馋涎欲滴食欲大开。再将饭团分成一个个鹅蛋大小的小饭团,穿上“外衣”,即成秀色诱人的菜包。包好的菜包还需放入蒸笼,上锅蒸15分钟左右,才成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壮家特色美食。

象州菜包小巧玲珑,圆亮诱人,看之乖巧可爱,吃之鲜香爽口,食者无不交口称赞。不少外地游客吃过之后,还要打包一笼或几笼回去,与家人分享,或分赠亲朋好友。

粉利是象州传统小吃之一,也是当地人待客的特色菜谱之一。过去由于生活贫困,多在过年时节制作食用,取大吉大利之意。现在过上小康生活,一年四季随时制作,想吃就吃,寓意天天大吉大利。

制作粉利,通常选用象州优质稻米,洗净、浸泡、磨(打)浆、沥干,搓揉成小圆柱状,蒸熟即可食用。如果放入冰箱保鲜两三天,取出浸泡水中可保存一两个月不变质,供随时食用,但需要天天更换浸泡之水。

粉利既可当主食,又可作配菜,吃法有很多种。可切成条片打火锅,也可切成条片分别与猪肉、腊肉、菜花、芹菜、老蒜等配菜共炒,形成粉利炒猪肉、粉利炒腊肉、粉利炒菜花、粉利炒芹菜等多种菜谱,荤素兼具,均为下酒下饭之好菜。当然,如果图省事,或者赶时间,也可直接以清水煮粉利,加入适量油盐共煮,起锅时再添加几滴酱醋增色提味,一样色鲜味美,糯滑爽口,无需小菜,也可饱餐一顿。

象州人热情好客又谦虚,以粉利当菜接待客人,往往以“壮人不讲礼,粉利当菜米送米(指以稻米制品为菜下饭)”之言调侃,表示歉意。客人常常回以“哪里哪里,象州吃饭好米送好米,有礼有礼!”赞美象州米好粉利好。不少外地游客,慕名到象州吃过粉利后,顺便购买几斤带回去食用。

在象州,艾粑粑是一道传统的民间小吃。过去,一般在清明节至五一节期间,艾叶嫩绿的季节制作食用。现在,随着冰冻保鲜技术的广泛应用,艾叶制作成艾团可长期保存保鲜,随时制作艾粑粑食用。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有浓烈香气,幼苗、嫩芽及嫩叶可作菜蔬。据《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而且全草入药,一身是宝。

艾草的嫩叶也是一种很好的食材,在象州传统食品中,有一种糍粑叫艾粑粑,就是用嫩绿的艾叶作为主要配料做成的。即用鲜嫩的艾叶经传统工艺处理后,与糯米粉按一定的比例掺和在一起搓揉,包上花生碎、芝麻及白糖等馅料,蒸熟即可食用。

艾粑粑制作之法比较复杂,备好磨(打)碎的糯米干粉,以及适量的鲜嫩艾叶,还有芝麻、花生、蔗糖和柚子叶、玉米叶等。先将艾叶用清水淘去泥土杂质,冲洗干净,放入大锅里煮开,期间加一点点苏打粉一起煮,熟透后捞出再用清水冲一下、挤干水分、切碎,搓揉成艾团备用。花生、芝麻分别入锅炒香、搅碎,再加入适量蔗糖、猪油,搅拌均匀即成艾粑粑之馅料备用。以适量蔗糖放入锅中煮成糖水,晾凉置入大盆,加入糯米粉以及艾团,混合搓揉,尽量揉久些,让艾团、糯米粉能充分搅拌均匀,揉至不干不湿,像做包子的紫色面团即可。将紫色面团分拆揉成一个个鸡蛋大小的粉团,压扁,在中间掐个小坑,放入馅料,包好后再轻轻揉搓成扁圆状,垫上柚子叶或玉米叶,入蒸笼旺火蒸10分钟左右即可出笼食用。

艾粑粑小巧玲珑,紫亮诱人,看着就令人馋涎欲滴,食欲大增。入口则香甜柔韧,经久耐嚼,如果慢嚼细咽,更能满口留香,久久不褪,回味无穷,令人百吃不厌。民间有打油诗赞之:

象州艾粑粑,香甜爽嘴巴;

不论你我他,人人爱吃它。

壮乡龙也叫血肠或龙棒,原是象州民间传统美食之一,现在已登大雅之堂,成为不少农庄饭店和农村宴席的一道美味佳肴,很受顾客青睐。

在象州,壮族人家自古以来对动物的血不直呼其名,而是称之为红,如牛红、猪红、羊红、狗红、鸡红、鸭红等等。象州壮家人最爱吃的血制品当数龙棒,有“杀猪(杀狗)望吃龙棒”之民谚。而之所以称龙棒,一者因为壮语音译相似;二者因为煮熟的龙棒,盘曲似龙,伸直像棒,称龙棒不但形象生动,而且音与形完美结合。

在乡间,壮家人还有个习俗:不论哪家杀猪,都要灌龙棒,而且还要将煮熟的龙棒切成若干小段分送邻里乡亲,以示有福同享。一截截短短的龙棒,蕴藏着壮家人朴实友爱的深情厚谊。

制作壮乡龙,首先蒸煮好糯米饭,并将花生、香菇、沙姜、八角、葱、蒜、五香粉等配料碾碎,加入适量油盐,炒至八成熟作配料备用。然后将猪红搅碎放入盆内,拌与事先准备好的糯米饭和配料,混合拌匀,灌入洗净的肠子,边灌边用针或牙签适时刺放肠子中鼓胀之气,直至肠子灌得圆满结实,再用细绳将肠口两端系紧系好。然后放入煮沸的清水中,小火煮15分钟左右,捞出晾凉即可食用。在水煮的过程中,如果龙棒还产生鼓胀之气,亦需要用针或牙签适时刺肠放气,确保煮熟的龙棒圆满结实,品相口感俱佳。

象州壮乡龙有两种,一种是以猪红猪肠灌制的,称猪龙棒;一种是以狗红狗肠灌制的,称狗龙棒。农庄饭店制售的以猪龙棒居多,狗龙棒极少,常常需要预订。

韭菜香香不比葱,好吃不过壮乡龙;

补血补气强身体,延年益寿立大功。

壮乡龙既有糯米的清香,又有猪红或狗红,以及各种配料混合的浓香。吃起来糯软滑嫩,味道鲜美,香气四溢,令人回味无穷,            

  

与稻米息息相关的特色节庆


春、秋社日

象州县民间信仰社王,以立春起按日推算“五戊”为春社日;以立秋起满“五戊”为秋社日。春社日,人们集资买猪,备办供品,祭祀社王,祈求一年风调雨顺收成好,人畜平安。秋社日供奉社王,意为感谢“神灵保佑”,赐给好年成,亦有庆祝丰收年之意。


牛魂节

相传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为牛王诞辰,称“牛魂节”,人们为感激牛在农业生产中所立下的汗马功劳,慰劳耕牛而形成。这一天,让耕牛全部休息,一大早小孩即放牛出栏,把它牵到绿草如茵的山坡或田边吃嫩草,有的还煮鸡蛋甜酒及糯米饭喂给牛吃。人们习惯于这一天用黑饭叶(枫香叶)煎水,蒸煮成黑亮喷香的黑糯饭掺糖吃,家家户户于门前插黑饭叶,有的杀鸡宰鸭以示庆贺。


中元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相传死去的祖先于这天要回家探视,各家各户均杀鸡宰鸭备酒供迎祖先。嫁出门的女儿回娘家烧化冥纸做的寒衣、纸币,家人要给祖先烧化纸钱,以示让祖先于阴间有吃有穿有钱用。晚上还要到野外泼水饭、烧化纸钱给无人供奉的“孤魂野鬼”,以祈求平安,叫“施幽”。


冬至

冬至这天,象州县各家各户均杀猪宰鸡,做汤圆、糍粑,一为庆贺当年年景好;二为祈求来年继续交好运,素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冬至期间,气候干燥,是腌制腊肉及各类肉脯的好季节,故各家屋檐前向阳处,常常挂满肉脯、腊肉、腊肠。 


这里有条古运江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出自唐代“诗仙”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道出了古代内河水运之快捷与便利。

在古代,陆路交通既没有宽阔的公路,也没有便捷的高速公路,更没有快捷的高速铁路,只有狭窄逶迤的驿道。公函发送、商旅往来、轻便小宗货物的运送,主要走驿道,靠的是人力和马、牛、骡等畜力。贵重物品还需武艺高强的保镖随行押运,以防山贼土匪途中劫掠。运输过程不仅速度缓慢,所需成本也远高于水运。

西汉时期,民间诞生了“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的谚语,意思是路途超过百里者,便不能贩卖木柴;超过千里者,不能再贩卖粮食。形象生动地道出贸易的本质:运输成本。到了唐朝,更是出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典故:为了让杨贵妃吃上一口鲜荔枝,唐玄宗派人快马加鞭,日行千里夜行八百,逢驿站倒换马匹接驳急送,相传接连累死了好几匹马,才及时将新鲜荔枝从岭南送入长安。

在陆路交通并不那么发达的情况下,内河水路凭借大宗、便捷的运输优势,成为了古代速度较快,成本更为低廉的交通方式。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黄河、长江流域的古代中国,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古印度,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无不因河而兴,因内河水运而发达,从而闻名于世界。

秦始皇南开五岭之时,由于陆路交通不便,连续攻伐8年未能取胜。秦始皇无奈,只得先派史禄去开凿灵渠,打通湘水和漓水,连接湘江和漓江,解决运粮运兵之难题。然后派50万大军分八路一举南下,势如破竹,很快将岭南广袤大地控制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并设置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岭南三郡的设置,体现了秦朝中央政府对岭南地区的主权。

徐徐展开《清明上河图》,映入眼帘的除了熙熙攘攘的民生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场景,当推汴河里来回穿梭的大小船只。这些船只,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在紧张装卸。那时,由于内河水运漕运比较发达,运输成本不断下降,“富商大贾,自江淮贱市粳稻”,通过水路运输,“转至京师,坐邀厚利”。实现“千里不贩籴”到“坐邀厚利”的亮丽转变,便利的水路运输功不可没。

在桂中桂北大地,有一条大河叫柳江,名列珠江流域西江干流第二大支流,发源于贵州省独山县,流经黔东南及桂北,在象州县石龙镇三江口与红水河汇流成黔江,继而汇入西江、珠江,奔流入海。柳江干流在传统上分三段,上游在贵州省境内,称“都柳江”,入广西境称“融江”“柳江”,为广西水上交通要道之一。

在象州县,有一条名为“运江”的河流,为柳江一级支流。清清的河水从高耸的金秀大瑶山“哗哗”流出,一路欢畅,先后流经金秀瑶族自治县大樟乡,象州县百丈乡、中平镇、罗秀镇、运江镇,名称也由大樟河依次改称百丈河、仁义河(中平河)、罗秀河、运江,中途纳入龙宫河、王汉河、三界河、水晶河等河流,在运江镇谢家村南汇入柳江。乘船沿柳江航道上可达柳州,下可通梧州、广州,乃至大海。在民国时期“平均可行载重四五万斤之电轮及帆船”。

古代至民国时期,运江及其主要支流都可通航,大者“平均可行载重三千五百斤之小船”,中者“平均可行载重三千斤之小船”,小者“平均可行载重一千五百斤之小船”。这种小木船宽1.8米至2米、长7米至8米,船头微微翘起尺许,船尾高高翘起齐人高,一条条小木船颇像一个个瓢羹,所以当地人称之“瓢羹船”。近者可通达三里圩、罗秀圩、水晶圩,远者可通至中平圩、百丈圩、三界圩,快捷方便。

其中,罗秀圩因上通中平、百丈,进而连接金秀大瑶山,下通三里圩、运江老街、新运老街、麻子圩,接入柳江航道,水运便捷,贸易繁荣。清代时期吸引广东商家在此修建规模宏大的罗秀当铺,服务过往客商,独领风骚数十年。

运江遇上柳江,在两江交汇处下游1公里许有个孤岛古镇,称运江古镇,也称运江老街。运江古镇始建于汉代,曾因水路交通发达成为远近闻名的商贸重镇,素有“桂中商埠”和“柳江名埠”之称。如今已成为当地百里范围之内,拥有上千年历史的货物贸易集散、转运的重要口岸和商埠重地。直至解放初期仍有运江第一运输社、运江第二运输社在经营水上运输。古镇最繁荣的时候,自东北向西南,竟有八座石砌码头供商旅上下,依次为王家码头、东街码头、会馆码头、宏源码头、沙街码头、古石门码头、流水沟码头、火熇码头。人口也多达6000多人,每逢圩日,熙熙攘攘,一派繁华景象。

明崇祯十年(1637年)农历闰四月初,有“千古奇人”之称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1586~1641年)由湖南入广西,历游桂林、柳州、象州、武宣、桂平、南宁等地,途经运江古镇并稍事休息。据其所著《徐霞客游记》记载,四月十九日“舟人因蚊蚋甚多,乘月放舟中流,听其随波去。五鼓抵宾江,市聚在东岸,其上连室颇盛,其下复有滩。下滩,舟稍泊,既曙乃行。二十里,象州,在江东岩”,运江老街之繁华跃然纸上。

在陆路交通尚未发达的过去,柳江航道、运江航道堪称“黄金水道”,大瑶山的木材、八角、木耳、香菇、药材等“山货”,象州的优质米、红瓜子、粉葛等特产,以及周边居民生产生活所需的食盐、布匹和农具等各种日用品,还有往来的客商,都走水路。每逢圩日,运江老街附近江面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商贾云集。老街里人山人海,熙熙攘攘,交易火热,享有“小柳州”之称。有诗赞曰:

两岸青山竹木稠,如云商贾小柳州;

官商发财民吃饱,一江渔火醉风流。

到了清道光(1821~1850年)年间,运江老街过于繁华,拥挤不堪,便有部分商人迁往上游约3公里处经商,他们搭棚暂栖,开辟市场。久而久之,暂栖也就变成了长住,长住便思居者有其屋,于是仿运江老街建筑式样,建屋定居,建街经商,渐成街区,一个新的运江——新运街区,因此而兴也因此而名。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街变老街,称之新运老街。

 此外,运江老街下游约4公里处的麻子村,不知在早何年何月也形成商埠,称麻子圩,发展到清代颇具规模,成为当时象州八大圩场之一,分流着运江老街的贸易,曾经繁荣数百年甚至上千年。麻子圩上游约1公里处的瓦厂村,现存汉代至宋代的窑址四座,统称瓦厂窑址。当年,这里烧制出来的酝酝罐罐、瓢羹碗碟,经麻子圩或运江老街运销广西各地和东南亚诸国,成为广西制陶业中心之一。

运江老街与新运老街近在咫尺,遥相呼应,建筑风格一脉相承,文化底蕴深厚。2019年6月,同时获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街区)目录。

而地处运江柳江两江交汇之处的谢家村,扼两江之口,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地势险要,是古代进出运江和象州军田村古城、大普化村古城、大乌来村古城的咽喉要道,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而成为秦始皇南开五岭的古战场之一。

2018年春节前后,一批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代青铜钱币秦半两以及古代青铜箭簇,在谢家村及附近的河滩上,被当地群众挖掘出土,或被前来调研考察的考古专家发现。据初步统计,此次出土的古代青铜钱币秦半两共15枚,同时在伴生出土古代青铜箭簇404枚。出土的秦半两钱币,经科学合金成分分析,与秦国故都以及其他地区出土的秦半两钱币完全相同,说明在谢家村一带发现的半两钱币无疑是秦国或秦代铸造的钱币。伴生出土的古代青铜箭簇除4枚特异外,其余400枚都与中原地区发现的战国铜箭镞相似,大部分为秦代以及前秦“战国七国”铸造,小部分为岭南地方少数民族方国铸造。这些秦半两钱币和青铜箭镞在谢家村附近河滩和岸上均有发现,向世人述说着当年秦军与当地土著——骆越人在江上激战的往事。

晴朗之日,登临谢家村码头,环视四周,青山婉转千层黛,两河交汇浪花飞。回首秦皇嬴政南开五岭,一统山河。仿佛千百条战船在河中往来穿梭,鼓角铮鸣,万千将士威武雄壮,虎踞船甲。或手持刀戟,呐喊助威,或搭箭弯弓,双方对射,箭羽纷飞,大战正酣。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随着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四通八达,内河水运日趋式微,客运只剩下横水渡,货运基本上是河沙、水泥、钢材等笨重大宗货物的运输。运江老街、新运老街繁华不再,但沉淀下来的是厚重的历史文化。目前,运江老街尚存古码头2个,以及运江国民中心小学、千年石板街和兴福庵等庙宇。其中,运江国民中心小学的校名,就是当时与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马”之誉的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广西大学首任校长马君武先生亲笔题写,落款时间“一九三三年六月十六日”,足见其影响力。新运老街尚存清代古码头3个,以及两排对称、排列整齐的古建筑各30多座。谢家村近年出土秦半两钱币和青铜箭簇。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吸人眼球的宝贝。

过去,内河水运之便捷远胜于陆运,有水运的地方,客商一般不会走陆运。运江遇上了柳江,便捷的水运造福一方百姓,也造就了繁华的运江老街和新运老街。如今,陆运便捷远胜于内河水运,随着内河水运日趋式微,繁华不再的运江老街和新运老街虽然日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却留下了诸多古老的遗址、遗迹和老房古屋,文化厚重,这是古人赠送给今人的宝贵财富。在文旅融合发展方兴未艾的新时代,古为今用,开发前景不言而喻。

象州,在烟火里我看见了他的魅力所在;一方水土一方人一粒稻米、一条古运江;在时空的里源远流长……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