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4940871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在浊尘中澄明人性/淡 墨

点击率:4418
发布时间:2016.06.16

    《流失在三轮车上的岁月》是刘志成先生的力作。作品以东胜为自己采集生活材料的背景,用淋漓尽致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社会转型时期一群生活、挣扎在物欲横流社会中的芸芸众生像。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被陡然而来的物欲横流冲昏了,在生活失去了方向。他们拼搏、挣扎、痛苦、绝望,无情的生存竞争,就像猛然而至的山洪,生活在这个激流中的人们就像是这山洪中互相挤压、互相摩擦、互相冲撞的石头,几乎个个都遍体鳞伤了。生存和情感的多元化需求常使人性自残。现代都市里,一群无家可归的,痛苦挣扎的灵魂,转型的社会正经历阵痛。作家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直接切入生活,作品泼辣大胆,直面人生,读了让人心灵震撼,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思索良久,我想对这篇作品试作如下分析:

  一、从三轮车夫的眼中看世界

  这篇作品,作家截取了一个独特的艺术视角,从三轮车夫的眼中看世界(第一人称叙述)。三轮车夫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中的人物,他们的工作就是在这个社会人流中川流不息,最能接触各阶层、各行业、各种类型的人物。他们熟悉这个社会中的各种人,特别熟悉社会底层的各类人物。用他们的眼睛去看世界,不仅视野广阔,而且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和能看到人生的内部。他的目光所及,常常是最生动、最鲜活的人生画面,常常是生活中最原初的本真。有了这双眼睛,作家就像有了一个万能摄像镜头,走到哪里摄照到哪里,想要什么就摄取什么,便捷得很,对生活的摄取准确得很。有了这双眼睛,生活的细处可以放大;有了这双眼睛生活的深处可以看得更真。这个摄入生活的独特的艺术角度是作家精心设计的。而且,三轮车夫的目光所及还是贯穿作品始终的,链接几个事件的基本线索。

  从三轮车夫的眼中看世界,第一人称叙述,见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抒写什么样的感情。这不仅有了许多抒情和叙述的便利,而且让读者读了作品后有亲切感、有真实感,让作家抒写起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十分得当。

  艺术视角,是作家切入生活的点,选择得不好,就会让作品的展开磕磕绊绊,有碍于作品艺术手法的发挥。此篇作品,作家用三轮车夫的眼睛作为切入生活的独特视角,以第一人称叙述,运用极为得当,为这篇作品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种手法自然不是刘志成先生的独创,但谈及这篇作品时,这个艺术特点却是不能不提及的。

  二、从美丑善恶的混浊中澄明人性

  值此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如大潮汹涌而至。于是,浩大的历史意志与渺小的个人命运同时呈现,历史无所不及,且不加选择,个人无所逃避而又孤弱无告。这便是《流失在三轮车上的岁月》这篇作品的背景。

  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某些社会圈中,出现了道德沦丧、权力失控、法制不健全和缺失的状况。于是贫与富、情与欲、善与恶就像大河奔流、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社会出现了一个似有序又无序的混浊状态。作品中的事件就此展开了。

  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里的三轮车夫,是这个社会中的小人物。他的心态绝无狂放之说,行为肯定也是处处小心的,但最终还是在大街上把一个打扮得珠光宝气的贵妇人的哈巴狗碰着了。其实这种事在我们生活中也只不过是一桩小事而已,何况那狗也无大碍,但三轮车夫却因此招来了贵妇人的一番臭骂:“走路眼让鸡屎糊住了”、“贝贝是从德国6万元买来的,把你撞死了,也抵不了这狗命”、“你一个穷打工小子有多少钱哩,把你(身子骨)一件件卸下来卖了也值不了我的狗钱!”就为了一件人撞了狗的小事,三轮车夫却遭到了臭骂,人格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一个同样和别人一样有着206块骨头的“人”,在这里却人不如狗了。人的尊严何在?人的人格何在?而这个事件中的主人公却只能“心情忧郁,木讷寡言,像狗一样自卑地做人”。

  于是作家便借三轮车夫的口感叹道:“礼仪之邦的中国沦为时下野蛮的物质主义时代的困惑,像我的影子一样晃动得模糊不清。”“人性中的恶如江河跌宕汹涌”,“富裕抛弃了文明,这是金钱的恶毒还是恩典”?

  这番感慨令人深思,作品戳到了我们这个社会的痛处!

  在这篇作品中,人心、人性的复杂性得以展示,纠缠着无情的欲望、理智与权力得到呈现,扭曲的灵魂、病态的性爱受到了鞭挞。作品中第二个事件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出身富豪家庭中的女子——作品中“红裙女人”的痴心爱情故事。

  一个企业家的女儿,海枯石烂也决不变心地爱着一个男孩子。她资助这个交不起学费的男人读了大学,找了工作。他们结了婚,有了家庭。但他们的婚姻并不幸福,他们也没有真正的爱情。因为“红裙女人”所爱的人正是一个被物欲和金钱扭曲了灵魂的男人。这个男人背着她包二奶,背着她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贩毒玩女人,作恶多端无所不为。这个男人不仅是一个“陈世美”,而且还是我们社会中的一个渣滓、一个恶棍。就连他年幼的儿子都不能忍受他的恶行了,男孩才给他爹吃了耗子药。但这个“红裙女人”却一直痴情地爱着这个男人:“女人的痴情,横也成丝,竖也成丝,但是否能叼住陷进桃花暗香中的郎?爱情已成为女人的颜色,她又怎能忘记曾经让自己渴望,点燃自己欲望的那些日子呢?”但她最终还是成了那个男人的抛弃物。

  对这种人性的缺失,道德的沦丧,作家感叹道:“谁的内心草原,还牧养着道德的牛羊”?

  作品中的第三个事件写一个蒙古族女人齐齐格一家遭遇车祸的事。车祸中,其其格的丈夫死了,2万元巨款丢失了。但自始至终其其格不仅没有讨回公道,得到赔偿,反而被肇事者指使人强暴了!让人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种光天化日下的恶行,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肇事的车却正是警车,肇事的祸首却正是派出所长。而且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见义勇为救人送医院的三轮车夫,却成了劫财2万元的疑犯,被囚禁拷问,受尽了折磨。

  人们不禁要问,人间还有真理吗?人间还有正义吗?本来应该是保卫人民的卫士,却成了为非作歹,坑害人民的祸首,怎能不叫人痛心,怎能不叫人去深思?

  对此作家愤然地发问:“大雪茫茫,还要覆盖高原多久”?

  尽管如此,作家还是没悲观和失望:“待到大地回春,那些树木会复发新芽长出新叶,同样一个世界繁荣起来,……”更加意味深长的是,齐齐格后来也成了一名出租汽车司机:“她冲我微微一笑,……驱车汇入了拥挤的车流。我看那一轮太阳,飘在车顶的那一轮太阳,流淌着暖色的光”。

  在这里,作品显然是在暗示我们社会的前景将是美好的。

  市场经济就是这样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生产力解放了,社会繁荣富裕了,但金钱亮起来,道德却暗淡下去了。正直、善良、理性的阳光这些元素无疑已在现代观念的竞争中溃败,在人的心灵的角落里,那神性的阳光普照的情境消失!作家站在生活(人性)的内部,感受疼痛和困苦。

  试想作家要以怎样的胆魄来对待人生中的这种缺失啊!

  我们眼睁睁地看到牧(农)民离开故土走进城市孤独的夜晚,她(他)们是那样地孤独无援而又痛苦无助。汹涌而来的市场经济让他们离开了牧场和土地,但他们又还那样稚弱,那样没有能力和缺失方向,他们实在无法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去驾驭自己的人生了。这便是那个蒙古族少妇蔚林花的故事,她离开家乡出来闯荡社会,经历了许多磨难、屈辱、痛苦,最后又不能不回到故土去的终结原因。

  草场、牛羊、勒勒车,曾经是这个古老民族的意义和中心,但这个人生的起点和归宿正在市场经济中解构。可是他们要怎样才能从这荒废中建立自己的希望和尊严?这却成了作品中无法支撑的精神叙事。

  蒙古族少妇蔚林花的经历是戏剧性的。牧场的沙漠化逼得人们没有退路,“浩特(村子)的人才一拨又一拨地涌向城市。”蔚林花就是这涌进城市的潮流中的一朵浪花。进了城,她才发现“城市的生活并不如想象中银子、金子像白花花的汗,黄亮亮的油淌满的世界”。在城市里淘生活,更比要在沙漠里刨出粮食来更难!她在城里,卖过水果,打过工,做过模特儿。在饭店里,她用歌声,用自己的声相取悦食客的欢心赚取一点屈辱的小钱。最后,她还是屈服于金钱,屈服于生存意志,做了那“胖经理”兼画家的“二奶”,并成了这对夫妇“借腹生子”的生育工具。命运是极其悲苦的。蔚林花的打工奇遇,她遭受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和耻辱,她经历了一个年轻女人所有的厄运!

  蔚林花的遭遇告诉我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理想主义的光芒已经消失殆尽!人们关心的是个人的实际生活,个人欲望的满足和情感需求等具体问题。

  三轮车夫、打工仔、蔚林花……他们本来是我们这个社会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但他们没有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更谈不上他们会有强调自己人格和权利的话语权。这便是悲剧的根源,这便是中国文学应有的焦虑。

  性消费、偷情和通奸,这些叙事元素经常在作品中出现,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一个欲望的都市人生?这种欲望刺激了作家欲望文学的想象:有繁华的城市,就有贫穷得让人难以想象的乡村。我想,这就是作家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为什么要以城市为背景的原因。

  但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从三轮车夫、红裙女人、小男孩、蔚林花的身上看到了正直、善良的人性的光芒。我们看到了“人”生存的执著与苦难同时在命运中运行。英国作家哈代说:“生活的价值不在于它的靡丽,而在于它的苦难。”作家的这种苦痛在命运中找到了形式,也找到了精神,人性从而在美丑善恶的混浊中得到了澄明。作家是有意在拯救人的情感,拯救人性。我认为这便是《流失在三轮车上的岁月》这篇作品所释放出来的,最重要的艺术信息!

  这篇作品的结尾是耐人寻味的:从牧场上出去闯荡人生的蔚林花,就像沙漠上的旱鼠一样,在市场经济中呛了几口水之后,又回到自己原先的牧场上去了。我们前面说过:草场、牛羊、勒勒车,这曾经是这个古老民族的意义中心,而现在正在市场经济中解构。可蔚林花为什么转悠了半天又回到自己生活原来的点——牧场上去了?生活中出现的这个怪圈,我认为不仅是蔚林花(牧民)的困惑,同时恐怕也是作家自己的困惑。

  三、散体,诗意的栖居

  《流失在三轮车上的岁月》,这个作品的结构是松散而随意的,几个事件既独立又联系,颇有点诗歌断章式的手法。在作品的展开过程中,既不执意的去编织故事,又不精心地去刻画人物,借三轮车夫的眼睛看到为止。对生活事件也以呈出为主,作家很少长篇大论的去分析,去评论,对生活的评价常常藏而不露,而把想象的空间,思考的余地留给读者。作家的表达也常常是感觉大于理性,通篇追求一种含蓄隽永的艺术风格,一种诗意的栖居。

  为了适应这种格调,作品的语言也是诗意的。这篇作品的语言是很有特色的。作品使用了一种尽量偏离口语,对口语陌生化后的诗的语言。我们不难看出作家是有意在追求词语语境的信息储量的,尽量使之含蓄蕴藉,而使作品的语言愈是咀嚼愈是有韵味。这颇有点像信息处理器中的芯片一样,它的体积很小,而容量却很大。在修辞手法上,大量的使用了比喻、象征、隐喻、暗示、借用等等。作家在这篇作品的语言上是下了大功夫的。

  比如写有钱少妇的寂寞人生时:“一个个工业时代的产品像一只只灵动的鸟,古典的红裙子领着商潮里的鸟群厮守着一片寂静。”这样的句式已不是一般小说散文的语言,而颇有点现代诗的意味了!

  “堕落是另一种死亡?”“水是世间最有包容量的”,这样的句式,思想哲理在词语中融和得很好。

  “想在酒的韵律中,寻找一份治愈伤痛的宁静”,“我的心域落满了月光凄凉的翅膀”,“那表情像树叶无法拒绝阳光,莲花无法拒绝水塘”,“在爱情的风中,她如一株向日葵擎着花盘,摇动抒情……”“在城市的草丛中,我觉得自己是一只孤独的蟋蟀”。不用再列举了,这种诗意的,韵味无穷的句子、语言在作品中比比皆是,在作品中闪耀着诗的艺术光芒!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刘志成的《流失在三轮车上的岁月》是一篇切中时弊,而又独具艺术风格的力作。

(责编:刘 军)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