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4946364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乔彩霞作品小辑/乔彩霞

点击率:2520
发布时间:2023.07.28

春到神木

 

神木的春天真的很美,天空高远辽阔,蓝天白云,阳光明媚,光阴闲静。杏花滩的花杏花挨挨挤挤,散发着淡淡清香。一树树的杏花灿然盛开,有的花瓣随风翩翩起舞,蜜蜂蝴蝶呼朋引伴,穿梭其间,树上热闹非凡,春意盎然!春风吹过,柔嫩的垂柳枝条在风中随风飘动,小鸟也飞上了枝头,叽叽喳喳地叫,好像真在演奏一首春天的曲子。曾经的梦想像小鸟一样放飞天际,不知道它会带来什么,可能是一种新生活、一个新朋友、一个新世界。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春暖花开是冬天的句号。饱经沧桑的神木历经严冬的淬炼终于迎来了春天!

2022年三八妇女节,单位组织徒步,我们从滨河新区水景公园到杏花滩公园徒步用了整整三个小时,路上我给同事们讲述了我来神木这些年的见闻和感受,往事零零散散,犹如照耀在树叶间的点点阳光,有些苦涩更有些温暖。回想二十七年前我每次徒步神木城仅仅需要半个小时,从黄庄出发,途经二粮站,神木汽车站,商贸大厦,神木体育场就到达终点神木县宾馆。只有一条路线就可以把整个神木尽收眼底,所有景观一览无余。因为当时东兴街上只有商贸大厦一栋大和物资局、汽车站、公安局司法局检察院等几栋小楼。东兴街的东西南北全是未开发的耕地,房东老太太每年的秋收季节都会给我们送些她自己地收割的玉米土豆萝卜等农产品。记得黄庄当时的一间房产地基是三千元,我们的房东老太太经常游说房客们买地基,可是当时我的月工资是300元,三千元相当于一年的工资,三千元可谓一个天文数字,根本不敢奢望。如果换在当下,我一定用一个月工资买下黄庄的二十间地基,然后用一年的工资盖好一座小洋楼,那样我是不是就成了房姐,哈哈,同事们都调侃我大白天做黄粱美梦。现在的神木街道南北足有十公里吧?东兴街南段延伸至杏花滩,北段延伸至鸳鸯塔村,成了真正的十里长街。而神木现在的发展重心早已转移至滨河新区,滨河新区,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先进、配套完善、运营高效的复合型产城一体化新区已初具规模,正逐渐成为神木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对外宣传的新名片。职教学院成为了神木的第一所大学,大剧院、新闻中心、政务大楼、和谐广场、神木中学、水景公园以崭新的面貌成为神木靓丽的风景。尤其是水景公园里更是满目葱翠,人工湖碧波荡漾,音乐喷泉翩翩起舞,醉人景观星罗棋布,犹如一幅天然画卷,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忙碌了一天的人们纷纷聚集而来,有的驻足欣赏喷泉,有的和家人一起散步……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轻松愉悦的笑容。  东兴街上的高楼大厦更是鳞次栉比,三十层以上的地标性建筑不胜枚举,恒源大厦与创业大厦遥相呼应,长安银行顶楼的旋转餐厅更是年轻人们的网红打卡的好去处。各种商铺错落有致,商品琳琅满目。南北方向的东山路、麟州街、滨河路与东兴街像四条彩带平铺在麟州大地,东西方向的神华路、人民路、纬一路、惠民路、惠安路、惠泉路、古城路、油库路等更像无数条哈达系在美丽的神木的脖子上,网格状的神木交通让居民拥有了快捷便利的出行路线。现在神木的出行方式有步行、共享单车、摩托车、电动车、公交、出租车、自驾。为了锻炼身体,上下班我喜欢步行,节假日喜欢徒步,一个人的徒步之旅,变成了发现之旅,诗意之旅、静心之旅,徒步神木,让我领略了神木的千变万化,让我欣赏到神木的万种风情,让我深深地爱上了神木这座城。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里住着你爱的人,是的,我是因为嫁给了爱情,才开启了一段美好的神木之旅。

我于1995年来神木,掐指一算依然二十七年有余,在这二十七年里从白手起家到家境殷实,由青春年少进入不惑之年,可谓苦尽甘来春淌园,姹紫嫣红别样情。一路走来,坚实的步伐见证了神木的经济腾飞,文化繁荣,政通人和。

我们那时的结婚就是完完全全的裸婚,没有彩礼,没有嫁妆,没有车,没有房。我和爱人参加工作后,就在他的单位附近的黄庄村干河则租了一间南房,把两个人上大学时宿舍用过的被褥搬在一起,买点日常生活用品就算安了家。南房只有三十多平米,我用一块花格子布将房子隔成两个小间,一边放着一支木板双人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床头堆满报刊书籍教案,另一边就是生火做饭的地方。没有餐桌没有茶几更没有沙发,我和爱人做好简单的饭菜就每人盛一大碗蹲在地上吃,边吃边聊一天的见闻感受,家长里短,那种朴素的温馨让人觉得贫困的日子也可以过出芬芳的味道来。南房冬天真的很冷,尤其是三九严冬,寒风凛冽,一阵阵刺骨的寒风刮得窗玻璃瑟瑟发抖,窗户上结着一层厚厚的冰霜,南房里只安一个火炉,烧煤取暖,小小的火苗怎敌它晚来风急,温度稍高的时候玻璃上会结起一层层水汽,家里就会呈现烟雾笼罩伸手不见五指的画面。火炉一旦熄灭,窗户上立刻结成了厚厚的冰,更增添了南房的几分寒意。春寒料峭之间晚上却不敢生炉子,院邻们闲谈时总会说张三李四家的南房租客一氧化碳中毒身亡,因为春天风大,南房排风不良,极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所以,晚上再冷也是不敢生火的,为了取暖,每天晚上爱人都会用矿泉水瓶装满热水放在被窝里取暖。为了生火,就要刮柴打炭倒炉灰。所谓刮柴就是把一块块废旧的大木头,用斧头劈成一小段一小块,能够放入火炉那么大小。劈柴要顺着纹理下斧头,有时候也觉得自己劈不动柴,有时候劈完柴,满手都是血泡,烧炉子的时候更是满屋浓烟滚滚,呛得泪流满面。一个浓烟滚滚的小火炉温暖不了狭窄的南房冬天的寒冷,一个噪音隆隆的电风扇也不能为闷热如蒸笼的南房带来片刻的清凉。一到酷暑季节,南房的房顶很薄,烈日似火,房子里热不可耐,每天都像蒸桑拿,大汗淋漓。好在两颗年轻的心揪着严寒拽着酷暑在岁月里摸爬滚打,因为年轻,所以干劲十足,每天起早贪黑,辛苦工作,生活也是苦并开心快乐着。当年干河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臭水沟,当时还没有覆盖桥,人们的生活污水都被一桶一桶倒进干河里,河里便飘着花花绿绿的垃圾袋,风过处飘来阵阵恶臭味。这样的出租屋一住就是八年,八年里租过南房、西房、东房,租金由每年八十元涨到每年一千六百元,八年的租房生活让我们品尝了人生百味,可谓酸甜苦辣咸。我们在出租屋里追寻春天的脚步,昂首奋进 ,追梦杨帆。

2002年爱人的一位同事的朋友要去美国定居,急售人民小区的一套顶层毛坯单元房,当时房主可能急需钱房子便宜出售,要价十万元,在爱人同事的帮助下九万元成交。九万元,对现在的大多数人来说大约就是一年的工资,可是对于当年的我家已经是天文数字,当时我们手头只有三万元积蓄,好在有兄弟姊妹帮助,三天之内筹集到了九万元。可是买了房却没有钱装修,爱人别出心裁,自己买了大白粉、水泥、沙,自己刷墙,又买了地板革铺在地板上,简单地收拾一下就迫不及待地从出租房搬进了自己的房子。这样既省下了房租,也不用再忍受租房的严寒酷暑,以及刮柴生火倒炉灰,提桶倒泔水等种种麻烦。爱人感慨万端地说“现在我们终于有家了”。一棵无根的萍草,能够逆流而上已经十分不易,如果要生根发芽,不仅需要合适的水温和环境,更需要坚忍的毅力。是毅力让我们融入神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是神木人的淳朴忠厚善良接纳了奋斗者的梦想,让我们已经跻身到城市的高楼大厦,家里有独立的卫生间、有市政统一供应的大暖、安装了天然气灶,天然气热水器,人生有了充满了幸福感,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我们结婚不久婆母不幸查出了患有食道癌,婆母积劳成疾患了如此大的病,全家人都痛不欲生,我和爱人把结婚以来的全部积蓄拿出来,爱人带着婆母去了西安肿瘤医院治疗,经过一年的艰苦卓绝地与病魔搏斗,婆母还是不幸离世,临终前,婆母紧紧地拉着我的手,老泪纵横地递给我一个小红布包,布包里皱皱巴巴的一千多元钱,有几张百元,五十元,二十元甚至有一些角票,包里放着一张小纸条:对不起,你结婚的时候,我什么也没有给你,而我生病却花完了你们的全部积蓄,这些钱是我多年来卖菜卖葱挣来的钱,你拿着买一个金戒指吧!这是妈的一点儿心意,你一定要收下。我看完纸条泪如雨下,悲从中来。高昂的医疗费不仅没有挽救婆婆的生命,还让我们负债累累,可怜的婆婆没有赶上神木全民公费医疗、全民养老保险的好政策、没有赶上惠农补贴的好时代,更没有赶上神木的十五年免费教育。

天堂的婆母做梦也不会想到她曾经住过的土窑洞现在已经变成了一栋栋移民搬迁新平房,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早已在偏远贫穷的小山村踩出了一片康庄大道,在全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们总会忆苦思甜,总会想到婆母当年吃过的苦受过的罪。那些年,我们回家探亲,每次在九曲连环的土路上颠簸,三轮一程,驴车一程,步走一程。总是走一路吐一路,一路风尘,一路坎坷,所经之处,路面上扬起一层厚厚的尘土,路上尘土飞扬,土花四溅。偶遇下雨天,一双布鞋更是被满地的泥泞热情地拽住,真叫一个举步维艰,寸步难行。如今,神木农村早已实现了村村通,一条条柏油马路贯穿每一个村庄,通往城里的路越来越宽,越来越平坦。人们进出都是开着小汽车,回家就像是旅游度假。农村早已实现了电灯电话,楼上楼下,互联网也实现了全覆盖,社会福利更是面面俱到,有农村互助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神木人如沐春风,享受着神木的各种惠民政策。神木像一个奋发有为的青年正迈着豪迈矫健的步伐行走在春天里,努力践行忠勇、创新、包容、共享的城市精神,努力开创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产业发展升级换挡,改革创新多点突破,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安全环保稳步推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民生事业长足发展的新局面,努力建设更加美好的新生活。春到神木,神木之春绽放在神州大地上,神木人的幸福如花般次第开放。



 

父亲的窑洞

 

八十二岁的老父亲决定修一孔属于自己的窑洞。这个消息一经传出,如一声惊雷,马上就在村里炸了锅。一时间村里有人讥讽嘲笑,有人看热闹,有人前来劝阻,他们说:你这么一把年纪了,修好窑让谁住呀?黄土都埋半腰了。人们都觉得老父亲的举动有些迂腐可笑,有些妄自菲薄简直是不可理喻。可父亲的拗脾气上来了,孩子般的任性、倔强,即便天王老子也挡不住他为自己修窑洞的念想。可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父亲一生善良正直,无锋无芒,平平淡淡,默默无闻,但在修窑洞这一点上却分明有点儿愚公移山的坚韧与顽强,父亲一生修了二十孔窑洞,仍乐此不疲。父亲从四十岁开始修窑洞,父亲的余生都在修窑洞,为了给四个儿子娶媳妇儿,几乎每年都在修窑洞,一直修到六十岁,耗费了二十年的艰难岁月,终于给每个儿子修好了窑洞成了家。父亲几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无怨无悔,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父亲心知肚明。父亲每次修窑洞都是自己从河滩捡石头,在山上炸石头,然后一块一块亲自背上海拔千米的院子,经过自己千锤百炼把奇形怪状的石头锻造成方正美观的表面条纹状的窑面石,然后用碎石做地基、桩基、弧形窑玄,用黄土、麦笺和泥灌缝。在做这一系列工作的过程中,父亲的手上打起了血泡,肩膀上磨破了皮,父亲挺拔的身躯变成弧形,两鬓斑白代替了满头青丝。为了修建这二十孔窑洞,父亲向别人借过钱,给别人修窑洞当过义工,以工换工,为了还债,他甚至像许三观一样偷偷地卖过血。父亲倾注了自己一生的热情,做了孩子们忠实的房奴。

每一孔窑洞都饱含着父亲对生活的美好憧憬,每一孔窑洞都承载着父亲对子女深沉的爱。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窑洞就是庇护,就是温暖,就是灵魂的安置之地,窑洞就是家。一个男人有了窑洞,才能娶妻生子,所以说有了窑洞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窑洞凝聚了父亲一生的梦想。老实巴交的父亲为什么要修这么多窑洞呢,常言道:儿多母受苦,因为他有四个儿子,所以他一生都在修窑洞,把所修的窑洞均匀地分给了自己的四个儿子,每人五孔窑洞,分别独立成院,每个院子就是一个儿子的家。小院都整齐划一地铺上蓝色的石板,种上高大的槐树,砌起红色的砖瓦墙,并在脑畔,硷畔栽了桃树、枣树、苹果树、梨树等。每到春天,房前屋后鲜花盛开,芳香四溢,每到夏天和秋天,院落内外果实累累,果香扑鼻,一片繁华景象。置身其中,如入世外桃源之中,让人心旷神怡,令人流连忘返。

可是,孩子们长大成人后,有的远走高飞,有的撒手人寰,儿媳改嫁,物是人非,每一孔窑洞都形同虚设,每一处院落都渐渐变得荒芜,杂草丛生。一年一度的春华秋实,父亲扛着锄头,从一个小院走到另一个小院,砍除荆棘杂草如同梳理杂乱无章的思绪,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睹物思人,长吁短叹,老泪纵横。累了就在其中一个院子的碾盘上躺下来,做一个甜甜的梦。一些记忆猝不及防地在父亲脑海里长出来,就像雨后顶破地面冒出的豌豆苗,迫不及待地蔓延成郁郁葱葱的一片。记忆是温暖的,梦境是温馨的,回忆是幸福的,父亲愿意在自己编织的梦境里安然若素。梦里是一个槐花飘香的春天,一群毛头小伙子在槐树上玩耍嬉戏的场景和他们曾经拥有过的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他的四个儿子,活蹦乱跳,他们围着院内的大槐树爬上窜下玩耍,有的孩子端着饭碗坐在树叉上吃饭,有的爬上树召集小伙伴来玩打仗游戏,老槐树就是他们瞭望的“哨塔”,有的在老槐树下捉迷藏。母亲在树下缝缝补补,父亲和母亲拉着家常话。一个祥和恬静的农家小院里,小狗在忠实地看家护院,小猫偎依在母亲身边晒太阳,猪圈里传来猪们抢食的哼哼声,羊群正在槐树下悠闲地吃着孩子们玩耍时折断的树枝。一个梦接着另一个梦,像电视上播放的连续剧,他的大儿子开着一辆崭新的桑塔纳小轿车,把车稳稳地停在他面前,车上下来一个衣着华丽、模样俊俏的姑娘,那是他的儿媳妇儿,他的大儿子是远近闻名的农民企业家,村里第一个万元户。他的二儿子骑着一辆崭新的大洋摩托车在他面前来了一个急刹车,卷起一路尘土,他二儿子是村里的养鸡专业户,腰缠万贯也在情理之中。一辆天蓝色的130载货车使劲儿给他按喇叭,父亲知道那是他开烟草专卖店的三儿子回来了,紧接着一辆农用三轮车冒着浓烟停在他的面前,那是他跑运输的四儿子,今天是父亲的生日,四个儿子纷纷赶回来给他庆生,幸福的笑容在父亲沧桑的脸上绽放。最后一个梦是他的大儿子患癌症去世,他的四儿子脑溢血去世,他的三儿子因为一场车祸变得倾家荡产妻离子散。一阵轰隆隆的雷声惊醒了父亲的梦,院子里除了自己,空无一人,孤独凄凉感顿时笼罩了父亲,父亲心里涌起一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揪心的痛。父亲哭了,像极了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仿佛老天爷在他的心口剜了一块肉,鲜血直流。他的泪砸在滚烫的石磨上,似有千斤重量,石磨发出沉闷的回响,泪水和着倾盆大雨洒向地面,变成了一条悲伤的河流。父亲站起来,踉踉跄跄往家走……这让人想起著名作家余华的《活着》里的福贵,不管经历什么,父亲都能忍耐、坚强、乐观地活着。所不同的是福贵由一个地主的儿子沦落为穷苦的农民,他的人生经历了由富裕到贫穷的大起大落,甚至承受了所有亲人都死在自己之前的残酷现实,而父亲则一生清贫,安贫乐道。他虽然中年痛失两个儿子,一个儿媳,但也享受到了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现在,父亲有十六个孙子,十二个曾孙,可以说儿孙满堂,子孙绕膝。可谓是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想想父亲的一生,含辛茹苦。他一生所执着追求的就是能让孩子们都住进一个窗明几净的热炕暖窑里,为了这个卑微而崇高的目标,他付出了一生的心血。父亲年轻的时候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木匠,他背着木匠工具箱走乡串户,给东家做个门窗给西家做个大衣柜、书橱、躺柜。父亲的手艺精湛,一块块木头在他的捣鼓下就会变成一件件精雕细刻的工艺品。窑洞窗户上的图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有蛇抱九颗蛋,有梅花鹿、有富贵牡丹、有天下苍生、鹊上眉梢、麒麟送子、松鹤延年、五福捧寿、双鱼吉庆、葫芦万代、有满天星。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信手拈来都像一幅艺术画。父亲给别人做了一辈子木活,可是自己却一直住在破窑洞里,三十岁时为了逃避饥饿,他赶着驴车,车上拉着母亲和四个儿子,从一个深山老林来到另一个穷乡僻壤的小村庄。初来乍到,如一棵小草在干石板上扎根,其中艰难可想而知。先问窑(租房)住在杨员外家里,父亲做了杨员外家的长工,而母亲则成了杨员外家的佣人和保姆。后来,父亲自己打了一孔土窑,土窑很小,门里进去就是一盘大火炕,火炕尽头是锅灶,窑掌里放几个石头粮仓和几个瓷瓮,这就是全部家当了。窑洞虽小,但足以安放父亲疲惫的灵魂。后来,父亲又用石头在土窑外面接了个石口,窑洞看起来美观大方了些,但空间小,光线暗,而且距离公路很近,每一辆车经过,都会听到震耳欲聋的声音。屋漏偏逢连阴雨,就是如此简陋的窑洞,最终却因为修建210国道被拆了,一度,父亲无奈地住在210国道旁边的一个破败不堪的房子里,那个房子是多年前的一个养蜂人留下的。那是一间低矮破旧的房子,屋里终年不见阳光,昏暗潮湿,墙皮早已脱落了,墙上凹凸不平,墙角布满蛛网、落尽灰尘。父亲把屈指可数的几件摆设搬进这个破房子,房子被挤得满满当当,用“家徒四壁”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屋顶上的瓦片东倒西歪,可谓墙不避风,瓦不挡雨了,一下雨就会漏进一地的水。秋风萧瑟,秋雨绵绵,房子里的地面积满浑浊的雨水,父亲一边用盆子往外舀水,一边咒骂着鬼天气,脸上的皱纹里都写满了悲怆与无奈。他的一个儿子苦口婆心把他劝回自己的窑洞,他儿子说:“爸,求你了住我家窑洞里吧,你住在这个破房子里也不怕别人戳我的脊梁骨吗?你是要让别人骂我们是不孝之子吗?”后来倔强的父亲为了顾及儿子的颜面终于住进了儿子的窑洞。

这年冬天那场大雪,百年不遇,雪整整下了三天,雪下得有两尺多厚。早晨起来,风门都推不开。那山上地下全盖上一层厚厚的白被子,天地连在一起,白茫茫地看起来怪美的。父亲想到瑞雪兆丰年的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透过皑皑白雪,父亲似乎看到了金灿灿的谷穗,红彤彤的高粱,黄橙橙的玉米。所有丰收的幻觉激发了奇思妙想,明年的秋天,父亲要修一孔属于自己的窑洞。倔强的父亲觉得自己是寄人篱下,因为他住在其中的一个儿子家,所以他决定修一孔真正属于自己的窑洞。有一句话说得好:父母的家永远都是儿女的家,儿女的家永远都不是父母的家。父亲是个要强的老人,所以对此话深以为然。

次年,春天来得特别迟,春寒料峭,寒气袭人,但是父亲坚信这一年一定是一个丰收年,因为他清楚地记得去年那场大雪。瑞雪兆丰年的吉祥预言激励了父亲种地的热情。父亲比往年种了更多的土豆、玉米、谷子,种下了为自己修窑洞的希望。六月的天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艳阳高照,此刻已是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暴雨倾盆。八十二岁高龄的父亲在倾盆大雨里静穆着,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虔诚,父亲认为这场雨下得及时,下得恰如其分,这一场甘霖将给他的庄稼,赐予良好的墒情,必将给田里的庄稼足够的滋养,今年真的会是一个丰收年。父亲决定修窑洞,他首先跑宅基地建房审批手续,早出晚归,由村委会到镇政府到县政府,踏破铁鞋,磨破嘴皮,终于拿到了一纸批文。然后就着手买材料,从一砖一瓦到沙子水泥,再到钢筋,木头,瓷砖,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接下来就是雇佣匠人,很多人不愿意帮助年过八旬的父亲,他们担心父亲老了,开不起工钱。父亲便把自己今年的全部收成加上多年的积蓄倾囊而出,几摞人民币一字摆在匠人的面前,那架势就像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柜台上排出九文大洋一样,脸上写满了坚定的信念。匠人们被父亲的执着与虔诚感动,也被一字排开的几万元人民币打动才放心地开工了。

经过十几天艰苦卓绝的奋战,父亲的窑洞要合龙了。和以往修窑洞一样,合龙口的时间定在中午12时,父亲在窑面上贴上一副大红对联:“下石喜逢黄道日,合龙正遇紫微星”,横批是“黄道吉日”。负责施工的石匠大师傅,在这孔窑的码头石最上面预留一个小口,父亲在口内点了三炷香,烧了三张黄纸,又把装有谷子、糜子、豇豆、麦子、麻子的小红布袋等用五色线绑在口石旁的钉子上,还有五块不同颜色布尖尖用线串在一起,和用五色线把一双新红筷子挽成“十”字叉都挂在钉子上。挂好这些东西后,只见石匠大师傅站起身,从上而下把绳子垂在地面上。父亲连忙把地面上一块准备好的石头(口石)拴牢,石匠大师傅边往上提绳子和“口石”,边高声唱道:

石头好像一条龙

摇摇摆摆不起身

单等主家挂花红

花红挂在龙头上

父亲见状,便快速在悬空的石头上挽好给石匠大师傅早已准备好的一块大红绸缎被面,以及几百元压喜钱,一是寓意今后的生活红红火火、吉祥喜庆,二是向辛苦多日的石匠师傅表达谢意。石匠大师傅见状,便赶紧把挽着“花红”的“口石”吊上来,喜钱装入自己的腰包,红绸被面披在身上,把“口石”小心翼翼放入事先预留好的口中,表示“龙口”正式合好了!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父亲站在属于自己的崭新的窑洞前,他的脸好像绽开的白兰花,笑意写在脸上,溢着满足的喜悦,虽然发白如雪,但那是岁月沧桑撒下的鲜花;虽然弯躯如弓,但那是时间老人积蓄的能量;虽然手如槁木,但那是神农赐予不断收获的硕果。



 

婆母的粽子

 

又是一年端午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婆母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五个春秋了,我一直没有勇气触摸那份深深嵌入灵魂深处的记忆,更没有勇气写下关于她的只言片语。可谓“泪纵能乾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小院昨夜又东风,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晓梦何时沾巾,知是婆母入梦来。梦中婆母手把手教我包粽子,她一言不发,只是默默地注视着我,欲言又止的样子,当我要邀请她吃粽子时,突然不见了,梦醒了,我的心口堵得慌,头疼欲裂,突然意识到端午节到了,该给她送粽子去了。每年端午节,我和爱人都会匆匆赶回家,买些粽子放在她的坟头,就像她活着的时候早早包好粽子捎到每一个儿女家一样。不同的是她表达的是真心实意的母爱,而我们寄托的是无法排遣的哀思和无法抵达的爱。

第一次吃婆母包的粽子是在大学期间,婆母包好粽子千里迢迢送到我和爱人所在的学校,她对未来的儿媳一无所知,当爱人在学校大门口的牧心餐馆,带着我出现在她的面前时,她无限爱怜地看着我,从随身携带的包裹里变戏法似的拿出一个粽子递给我:“自己包的,赶紧吃了”。我恍惚中感觉到一种母爱的暖流在浑身弥漫开来,没有丝毫拘束,风卷残云,狼吞虎咽,转眼几个粽子下肚了。婆母慈祥地看着我:“看把这孩儿饿的,”“不是,不是,是您包的粽子太好吃了,甜而不腻,黏而爽口。”她说:“好吃,你就每年端午都来家里吃粽子。”我和爱人相视一笑,这意味着婆母已经同意我成为她未来的儿媳了。丑媳妇儿总要见公婆,幸运的是我在一顿粽子的美餐中已经深的婆母喜爱,她大约在我的吃相中读懂了我的实诚实在吧?作为农民的婆母,她对儿媳的审美价值大约就是需要一个老实巴交的女人,对她的儿子忠心耿耿,相伴一生吧?而我也在婆母的粽香里认识了婆母,记住了她的善良友好。

最后一次吃婆母包的粽子是在我结婚七年以后,那天,婆母像每一年端午节一样,早早地买好红枣、粽叶,糯米泡在水里,泡好以后,就坐在院子里的梨树下开始包粽子,可这一次与往年不同,郁郁葱葱的梨树与婆母斑白的头发、孱弱的身体形成鲜明的对比,干瘦的手指灵巧地拨弄着绿色的粽叶、红色的枣子、白色的糯米,动作娴熟,三下五除二,一个个棱角分明、结实可爱的粽子就包好了。就像古诗里描写的那样:碧装束裹三角尖,玉带缕缠腰间,未解罗裳清香送,无限诱惑在里边。让人看了都会垂涎欲滴。当时,婆母形容枯槁、病入膏肓,她想拼尽全力最后再包一回粽子,最后再爱儿孙一次。她也想把一份深深的母爱融会贯通在小小的粽子里,延续在儿孙未来的生命里。她说:孩儿们,你们都过来学学包粽子,以后我不能给你们包粽子了,以后你们就自己动手包粽子吃吧。我儿子撒娇地爬在她的肩膀上,不解地问:奶奶要去哪里呀?婆母淡淡地说:我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儿子又问:奶奶什么时候回来呀?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婆母却笑着作了一个非常诗意的回答:来生。听着她们祖孙的对话,想着婆母不久将与我们阴阳两隔,我的眼泪簌簌地流下来。爱人和他的兄弟姐妹们都一边包粽子,一边默默垂泪,泪水中饱含着对母亲无限不舍和眷念。三年前,她患了食管癌,她的孩子们倾其所有为她寻诊问药,四处求医,可还是没有任何人能妙手回春。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最爱的人的生命一点点地走向毁灭,而只能袖手旁观,爱莫能助,那是咋样的一种绝望和痛苦?

想着七年来婆母和我相处的点点滴滴,想着她一生的多舛命运,她一边种地,一边帮子女们照看孩子,可谓含辛茹苦,任劳任怨,如今她一手带大的四个孙子,活泼可爱,纷纷背上小书包,可她没来得及享受孩子们对她爱的回报,就要撒手人寰,让人心如刀绞得痛。虽然我们没有血缘关系,却相处得亲密无间,我们之间像久别重逢的故友一样,无话不谈。是她手把手教会我洗衣做饭,她苦口婆心地教导我很多做人的道理,因为结婚之前,我被自己的父母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以至于四肢不勤,五谷不分,不会做家务,更不懂人情世故。婆母看我如此任性,并不多言,只是对我讲了她的童年,讲述她的人生经历,她大约是想用她的经历,对我进行言传身教,教育我如何做人做事。她说自己幼年失去父母,跟着兄嫂长大,从小就看别人脸色行事,时时小心,处处在意,总是抢着做家务,争着干最苦最累的活。她也讲自己结婚后租住在一个大户人家的院落里,院落主人财大气粗,横行霸道,经常无端刁难:不许孩子在院子里大声喧哗,追逐打闹,不许在院子里晾衣服,不许在家里请客吃饭。但是房主却在婆母家的春灶前安着鸡窝,灶台上方拉着晾衣服的铁丝,他家孩子的尿布就搭在其上,但性格内敛的婆母从来不说话。在当年的大生产运动中,为了赚得工分贴补公爹微薄的工资,以养活一家六口人,常常早出晚归,辛勤劳作,主动挑脏活重活干,回到家还要养猪喂羊,含辛茹苦地抚育四个孩子,她重视教育,教育子女自强不息,为而不争,在她的严格教育下,四个孩子全部考上大学,并走上工作岗位。她的性格正像一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粽子,把所有的苦难、委屈、辛酸都深深地埋在心里,而正是这种长期的压抑、隐忍积郁成疾。加之,生活上的克勤克俭,超负荷劳动,终于积劳成疾。

“快去煮粽子吧”,婆母孱弱的声音把我的思绪拉回到现实中,我赶紧拭干了泪,帮她煮粽子,粽子在偌大的铁锅里煮了整整一夜,满屋弥漫着粽子的香甜,我们都彻夜未眠,婆母不停地咳,不住地吐出腥红刺鼻的痰,她的孩子们轮流着给她捶背、换痰盂,给她喂水。一夜折腾,终于熬到天亮,婆母却安静地睡着了。她再也没有醒来,慈祥善良的婆母经历了三年炼狱般病痛的折磨,带着对家人无限的牵挂与不舍,带着她曾经度过的五十四个春秋。她没有吃最后一口粽子,她已经很久滴水未进了。端午节,对婆母是一个生死劫,她用生命的余热,为孩子们熬煮了一锅香甜可口的粽子,她为孩子们书写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关于粽子的记忆,而自己却没有能够跨越过去。面对一锅粽子,家人触景生情,嚎啕大哭,肝胆俱裂,婆母的粽子在我们的生活中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但婆母的粽子在我们的生命中历久弥新,芳香远播,虽然每次吃粽子都会泪流满面,心如刀割。

最后,把舒婷的诗《啊,母亲》献给婆母,祝福她在天堂里安息: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啊,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啊,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褪色啊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戴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啊,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礼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啊,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古井

 



千里槐花飘香

 

昨天母亲打电话说院子里的几棵槐树都打起了花苞,问我哪天有空儿,给我捎一筐槐花。她知道我爱闻槐花的香甜味道,爱吃槐花做成的美味佳肴,比如槐花糕,槐花麦饭,西施泪花(凉拌槐花)等,所以每年春天母亲都要千里迢迢给我捎来刚打起花苞的鲜嫩娇媚甜爽可口的槐花,二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

然而,随着母亲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不愿接受母亲捎来的槐花,我担心母亲在采摘槐花的过程中,有什么闪失,虽然母亲身体硬朗,年近八旬依然能在家里的十亩地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能把果园里的桃杏苹果葡萄红枣伺候得硕果累累,十里飘香。但母亲毕竟老了,行动有些迟缓,身体远不如从前矫健,所以,昨天我断然回绝了母亲给我捎槐花的请求。我违心地说:“千万别捎了,我现在已经不爱吃槐花了”,半晌没说话,我从她的沉默里感觉到了母亲的失望,赶紧安慰她说:“你别捎,等我清明节放假回来自己摘,你给我做槐花糕吃。”母亲像一个孩子得到奖赏一样,顿时开怀大笑,愉悦地说:“晓得了,晓得了。”

遥想当年,家庭生活困顿,每到农历二三月,家里粮食就断囤了,田里也是青黄不接。每当这时母亲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勤劳善良,天资聪颖的母亲总能想方设法为孩子们弄一口饭吃,摘一筐槐花,捋一把榆钱,挖一筐苦菜,拿回家清洗干净,再配上少许玉米面,加些小蒜、沙葱、盐等少许佐料,再放到锅里蒸熟,变成蒸槐花、蒸榆钱、蒸苦菜就能填饱八口之家人的肚皮,而槐花因其香甜可口更是无与伦比的美味。后来,生活日趋富裕,母亲便用槐花做成各种吃食,如槐花糕、槐花麦饭、槐花煎饼、槐花包子,直到经年之后仍能想起母亲做的种种槐花食品,并为之垂涎三尺,口齿留香。

今天中午,我正在单位忙得不可开交,突然有一个陌生电话打进来,出于礼貌我还是接听了,电话里传来一个中年男子急不可耐的大喊声:“你是XX吗?立马到车站接东西,从老家捎上来的。”不容我反应过来,电话就挂断了,我赶紧请了假,火速赶往汽车站,果然是母亲捎来的一大筐槐花。看着一筐新鲜娇嫩的槐花,闻着槐花散发出来的淡淡的清香,我的眼眶顷刻就潸然泪下。家里的槐树每一棵都树干粗壮,几人方可合抱,树冠遮天蔽日,郁郁葱葱,槐花高高垂挂在长满荆棘的枝条上,母亲是如何把槐花从槐树上捋下来,是颤巍巍地爬上树干,猫着腰弓着背,抖抖索索地一串一串地把槐花摘下来,还是一步一步蹒跚着爬上陡峭的木梯,再把细致入微地摘下每一个刚刚打起的花苞,还是砍断柔韧的浑身是刺的槐树枝,再认真地摘下每一朵槐花,我不敢细思量,更不敢发挥想象,想象里全是危险的景象,想象里全是担忧的幻想。总而言之,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大约是伟大的母爱吧,让高不可攀的槐花,云朵般落入母亲的筐中,然后千里迢迢,辗转迁徙来到我所在的城市,变成我餐桌上的美味,成为我味蕾中的乡愁。

我来神木已经二十多年,母亲隔三差五地给我捎东西,有时是一筐新鲜的韭菜,有时是一篮白花花的土鸡蛋,有时是一袋土豆和南瓜,有时是一袋刚从地里搬下的玉米棒子,有时是一箱香甜可口的大红杏、葡萄、苹果、梨……每次捎东西,母亲都不忘叮嘱我要给亲朋好友,街坊邻里送一些,凡是吃过母亲捎来东西的人,都对母亲亲手栽种的瓜果蔬菜赞不绝口,我也为此自豪无比,捎来的东西里包含着一个母亲对远嫁的女儿深深的爱与牵挂,可谓千里槐花飘香,慈母深爱永藏。

 



姐姐

 

姐姐,是让人倍感温暖而又亲切的称谓,而我有幸沐浴在姐姐的深爱中,如孩子般汲取她的阳光雨露,感知她的情深意长,真爱永恒。

记得姐姐八岁的时候就蹲在灶台上做饭洗锅了,因为我的母亲生下我以后得了重病,不能下地干活了。八岁的孩子整天被繁重的家务活所拖累,既要为一家八口人做饭,又要照顾年幼的我,还要养羊喂猪,所以耽误了上学,不曾迈进学校的门槛半步。然而姐姐却是一个非常渴望读书的人,每天背着我去学校,然后忙里偷闲站在教室外面窃听老师讲课,待放学接我的时候,竟能背出所有讲课内容。回家后也和我一起看我的课本,比上过学的我还懂得多,当我向父亲节请求让姐姐和我一起上学时,姐姐却无奈地摇头,推脱说自己要在家做营生,要照顾生病的母亲,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姐姐已经十几岁了超过了上学年龄,不好意思和学前班的我坐在一起上学,于是我每天回家都和姐姐在一起,一起挑水,一起割猪草,边干活边教她当天所学知识,所以我俩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从小两个人心有灵犀,既是姐妹,更是知己。就这样姐姐的上学问题被无情地搁置起来。只是不甘落后的姐姐硬把我的小学课本全部自学了一遍,写信记账还能勉强应付。

姐姐心灵手巧,不仅针线活儿做得精致,会做千层底的布鞋,会缝鸳鸯戏水的鞋垫,轻松地为父母亲,四位兄长和我缝制了十几年布鞋,每天干完农活,姐姐就在灯下一针一线地为全家人纳鞋,一双双国香的布鞋缝好后被姐姐编写上阿拉伯数字12345678,家里八口人,人人有份,季节更替,鞋的颜色,质地也别具一格,有厚实的棉鞋有轻巧的凉鞋,有补口鞋有毛底鞋有浅口鞋有拉带鞋,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而姐姐给我做的鞋更是用心,鞋面做个老虎的形状,或者在鞋膀上绣个蝴蝶结,我穿出去,左邻右舍的孩子都羡慕不已,大人们更是赞不绝口,我也常常为自己有一个巧姐姐而无比自豪。姐姐还剪得一手好窗花,捏得一手好面人。每年春节前夕,村里人都把红绿纸拿到我家,排队等候姐姐为他们剪窗花,姐姐完全按照自己的想象,刀起纸落,各种栩栩如生的剪纸就呈现在众人面前。所剪图案有蛇抱九颗蛋,有三羊开泰,有吉祥如意,有连年有余等等不胜枚举。每年清明节前夕,村里人纷纷争着请姐姐到自己家里捏面花,一块寻常的面团,被姐姐三下五除二就捣鼓成了一个玲珑可爱的面花,有小燕子小狗小猴子,也有大老虎大狮子,有子锤,有抓煎。人们为了感谢姐姐,都会送一个大面花给姐姐,姐姐舍不得吃就拿回家给我吃,有时候我吃不完,姐姐就砍一棵酸枣树回来放在窗台上,把别人赠送的面花全部别在圪针上,花花绿绿的,成为乡村的一道美丽风景,爱煞邻家小孩。后来流行织毛衣,姐姐很快就学会了,首先为我织了一件大红的开襟毛衣,图案是美国大平针,我穿在学校里炫耀,被老师慧眼识珠,推荐姐姐去了县里的地毯厂,姐姐不仅手法快,又能别出心裁,很快成为厂里的中流砥柱,姐姐终于不用每天绕着锅台转了,可以在城里一展绝技。姐姐因此与当时红极一时的供销社职工姐夫结了婚,育有一儿一女生活向小康迈进。然而,改革的大潮风起云涌,很多国企面临改制,姐姐本来就是临时工,只能无奈下岗。下岗后,姐姐摆小摊,卖日用百货,每天安顿好年幼的孩子,骑着一辆半旧不新的自行车,载着大包小包去赶集,到了遇集点,支起货架开始营养,每天如此,风雨无阻。虽然天道酬勤,终因竞争激烈,货物卖不出去危机重重。就在生活如许艰难中,姐姐每个月按时给我寄生活费,为我买新衣服新鞋,因为她不想让我因贫穷而产生自卑感。

苦心经营生活的姐姐终于等到我大学毕业的好消息,委婉地向我说明她的举步维艰的现状,她的孩子已经到了上学年龄,家乡落后的教育不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因210国道改道延川,她所在的折家坪镇生意一落千丈,她不知道前方的路该如何去走,当年我年轻气盛,初生牛犊不怕虎,决定带姐姐一家到S城创业,姐夫坚决反对,姐姐却带着两个孩子与我一路北上。初来乍到,租赁一五十平米的南房,姐妹俩和两个孩子便开始了蜗居和创业。姐姐用自己的全部积蓄租下了当时无人问津的新元大厦二楼全部柜台,然后把柜台五分之四转租,自己只留五分之一台面,开了床上用品和日用针织百货。第一次和姐姐到西安进货,坐着大巴车昼夜兼程,一到西安,顾不上吃饭,我们俩就在康复路李家村小寨等批发市场,来回穿梭反复对比,最后大包小包进了许多货,配齐了货品货号,终于可以喘息一下,吃点饭补充一下能量了,姐姐说还是先把货托运了,再轻松吃饭。于是她扛着几个大包上了扶梯,我提着几个小包战战兢兢不敢迈上扶梯一步,就在我犹豫不决时,后面有人用力推了我一把,我就随着涌动的人潮上了扶梯。把货物全部放上大巴车,正准备去吃饭,姐姐突然发现我的小包被人割了一条大口子,进货剩下的饭钱路费全部不翼而飞了。我们只好饿着肚子求大巴司机把我们捎回去,再付车费。一路饥寒交迫,但心里想着美好的明天,一切从容。

姐姐的第一单生意就让我产生了弃商从教的念头,一天早晨刚开门,一个打扮时尚,外表光鲜亮丽的女子来买床用,我们热诚接待,她几乎把所有的样品包装全部打开,反复对比,仔细挑选,折腾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挑好一个七件套,姐姐要价1200元,顾客硬砍至600元,为了开市,我们就勉强答应,其实还不够进货价。包装好后顾客提了一下-说太重了,拿不了不买了,我自告奋勇地说我送货。于是我提着沉甸甸的七件套,趿着一双高跟鞋,深一脚浅一脚,七拐八弯终于到了一座旧式单元楼,没有电梯,我一鼓作气把东西提上六楼。她突然提出要试一下大小,我便帮她试,结果床罩太大,一个糊涂蛋竟不知道自己家的床多大,明显是1.5m的床却买了1.8m的床罩,我问她怎办?她说"你好人做到底,帮我换个小的吧”。我气急败坏地把床用提回门市,对姐姐一通发火,姐姐耐心地重新包好一个1.5m的就要去送货,她说顾客就是上帝,不可怠慢。我说还是我去吧,因为我根本不会叠柜台上被顾客弄乱的东西,更应付不完那么多顾客的讨价还价。等把东西送完已经中午十二点多了,我已经头昏脑,四肢无力,深感经商之不易,下决心去应聘教师。但是为了生计,姐姐坚持了下来,由于薄利多销,也由于姐姐诚信经营,生意风生水起,二十年来,姐姐不仅扩充了门面,还注册了自己的商贸公司,经营范围由床用扩展为文化用品,体育用品,劳保用品,办公用品,规模类似于小型超市。姐姐的两个孩子也大学毕业并考取了公务员,现在都在省城工作,姐夫也提前离岗帮助姐姐打理生意,姐姐在省城和S城都按揭了商品房,生活幸福安康。

有时候,我看见姐姐太辛苦了,劝她放弃做生意,她便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现在还不行,用钱处多着呢,要赡养老人,娶媳妇儿,给女儿准备嫁妆。”想想处于中年的她,确实任重道远,因为她心里装着每一个亲人,并时时处处替家人着想,二十多年来,她包揽我的父母亲和我们全家人的衣服,每次进货都为我及家人买衣服鞋袜,鉴于此,我竟然不知道自己老公和孩子衣服的尺寸,因为一切都由姐姐操心。2008S城流行婆婆为儿媳妇儿送金猪,她知道我婆母已病故,就为我买了奥运福娃吊坠,所以,姐姐在我生命中扮演着母亲的角色。

姐姐做得一手好菜,简单的食材都会在她的手下顿成美味佳肴,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让人过目不忘,口齿留香。但凡吃过她做的饭的人都会发出由衷的赞美。姐姐不仅人长的俊杰,厨艺十分了得,每次都能把她的妹妹喂饱,饱至站直了弯腰困难,走在街上不认识任何一个熟人,因为噌得太多,意识模糊,老年痴呆症凸显,只有一个信念把姐姐给的大红包握着掩着,不要让人抢走,过了不惑之年,还有一个人一如既往地发压岁钱,大约只有姐姐一人。平时一大爱好就是到姐姐蹭饭,边吃饭边回忆童年,或者静静地坐一会儿,感觉特别惬意,非常温馨,就像在母亲身边。

我常常想如果姐姐当年能进入学堂,能上学读书,一定会很有出息,肯定是那种上的厅堂下的厨房的超级女神,自然不用吃那么多苦,受那么多累,在生活的历练中成为名副其实的女汉子。来S城二十年她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只有她自己心里清楚,可喜的是她在S城已站稳脚跟,并一步步走向丰盈。后天,就是姐姐五十岁生日,祝福姐姐永远美丽,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滚滚达三江,幸福日月长。

 



我的老爸是农民

 

我的老爸是农民,他平凡如黄土地,沉默如大山。他用朴实无华的爱给予我生命,与母亲一起哺育了自己的六个孩子,儿女的十六个孩子以及十个重孙。父亲幼年丧母,每天都要上山砍柴放羊,经历过最困难的饥荒年月;他年轻的时候当过长工,赶过牲口;老年的时候,他失去了两个儿子。无论是幼年的苦难、中年的艰辛,还是晚年的悲伤孤独,他都用大山般的缄默、钢铁般的意志坚强地活着,坦然面对多舛的命运,淡定地应对生活的种种磨难。父亲是万千普通农民的一员,他具有倔强气质,独立自主,自强不息,不卑不亢。现在78岁的他,四世同堂,儿孙绕膝,安享晚年!

一、父亲的农民身份第一次让我感到自卑

大约在我读初一的时候,父亲一大早从家里出发,带着煮熟的玉米棒子、红薯等吃的步行60里路来看我。当时我正在上课,父亲无所顾忌地推门而入,一边大声喊我的乳名,一边不容分说把吃食放在我的课桌上,扭头就走了;一会儿他又推开门对我说,吃的时候记得用热水泡一下。

教室里顿时爆发出哄堂大笑,当时我羞愧极了,觉得父亲不仅扰乱了课堂秩序,还丢了我的脸面,仿佛所有的人都嘲笑我,世界充斥着讥笑的空气。我无地自容,只有把头埋在课本中,任凭委屈的泪水长流。

这种自卑感延续了很多年,直到有一天,我去儿子就读的高中看他。当时正在上晚自习,因为忙,我就迫不及待地敲打他的教室玻璃窗,他慌张地跑出来,问我怎么来学校找他,是不是家里有什么事,语气里有关切,但更多的是嗔怪的味道儿。于是我就在想,儿子是不是也因为他的母亲平凡丑陋而产生自卑感,是不是也像我当年一样有嫌弃父亲的意思。可他不知道我是乘坐火车千里迢迢地赶脚去看他,第二天早上要去省城开会,晚上就要返回家,此刻是我见儿子的唯一最佳时机。正如我当年并不知道我的父亲一天要步行120里地往返学校与家中,他在我上课的时候无所顾忌地闯入教室,只是要刻不容缓地返回。即使那样步履匆匆,也要摸黑才能回去。想到父亲当年的艰难困苦,我的年少不省事,不由潸然泪下。

二、父亲的农民身份第二次让我感到自卑

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是包分配的,但分配的单位是有可操作性的,当时流传一句话,就是有个好脑子,不如有个好老子。毕业那年,我对于农民身份的父亲,不抱任何希望,更不奢望父亲能为我联系一个可心的单位。

但我的父亲是一个不认输的人,他得知村里有个人在市里当官时,便产生了找找看看的想法。于是一大早,父亲就背着一箱自己家里的苹果匆匆上路了,当我们到达那个乡党家里的时候,太阳火辣辣地照在头顶。父亲汗流浃背地背着苹果,左右打听那个乡党的住处,直到天黑了才找到他家门口,那人说自己帮不上忙。但父亲显得局促不安又束手无策,他颤抖着手从衣兜里掏出来皱巴巴的二百多元钱,虔诚地递给乡党。这一举动激怒了乡党。我和父亲只好匆匆离开。

当时我觉得父亲是如此的不合时宜,父亲是多么的无能。我在幻想如果我的父亲是权高位重的高官,或者是腰缠万贯的富翁,那么我心仪已久的报社记者职位就唾手可得了,因为我曾经在该报刊的副刊上发表过几篇文章,有一定的基础,但我的父亲是目不识丁的农民。想到这些,再目睹着父亲的窘迫不堪,我气急败坏地拂袖而去。父亲拼尽全力追上我,并给我买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面,自己要了一碗面汤,拿出出门的时候母亲给带的干饼,准备吃饭。我的心一下子被揪紧,觉得自己的心生疼,难以下咽,赶紧又要了一个碗,把面给自己一少部分,其余的让给父亲。一碗面父女俩互相推让吃了很久,仿佛面中蕴含了人生千般滋味。我顷刻间长大了,于是我决定远走他乡,自谋出路,不再为难农民父亲。

三、父亲终于升级为我的自豪,我幸福的骄傲!

我知道,父母陪伴自己的日子正在做着减法,所以尽量多回家看看,或者带着他们四处走走,不希望他们一辈子固守一方贫穷的山水,曾经让他们和我一起居住三年,但勤快的父母闲不住,住在钢筋水泥混凝土的单元楼里如同笼中的鸟儿,失去了自由与活力,人变得焦虑不安,甚至有些颓废。所以,他们决定回到自己的快乐老家,成了快乐的留守老人,为儿孙看家护院。

父亲老了,坐下来就打盹,和他说话他也爱搭理不搭理的,带他出去走几步就想坐下来,目光忧郁涣散,看着他真想流泪。带他去检查,“脑梗”二字把我彻底击垮!高大伟岸、刚毅倔强的父亲,积劳成疾,郁郁寡欢。回家几日,他每晚固执地睡在我的车上,生怕人家把轮胎卸了,把车油偷走。我说车不值钱,没人要,他置若罔闻,每晚忍受虫叮蚊咬。每年都要固执己见,将亲自种的土豆玉米等粮食供给我。看到我回家只穿一身衣服,就偷偷塞钱让我买新衣服,其实我衣柜的衣服比他每天抽烟的数量还多,只因走得匆忙忘带而已。朴实无华如黄土地,苦难深重地被岁月耕种,伤痕累累,缄默不语。祈愿父亲晚年安好!

每次回娘家,我就像孙悟空重返花果山,果树梨树枣树葡萄树缀满沉甸甸的果实,信手拈来都是香甜可口的美味,极目所望全是金灿灿红彤彤的黄橙橙的丰收景象。这些都记录着我无限的眷恋,它是我童年的乐园,是我少年的王国,更是我青春的伊甸园。它是我中年的精神家园,那里有年迈的父母苍老无助的期盼,也是我割舍不掉的牵挂。父母在,家就在,“花果山”承载着我的爱!每个这样的幸福时光,我都会无限自豪地告诉我的同学同事:我骄傲,因为我的父亲是农民,是他亲手栽培了各种果树,是他给我一方舒心的桃花源。父亲终于升级为我的自豪,我幸福的骄傲!

 



一碗黑豆糊糊饭

 

“黑豆糊糊饭,一碗不饱,两碗顶穿个棉袄”,记得1995年来神木的第一天,婆母给我熬了一碗黑豆糊糊饭,她一边给我盛饭,一边说:“黑豆糊糊饭,一碗不饱,两碗顶穿个棉袄”。我说:“那我一定要吃两碗。”因为当时刚下了一场秋雨,凉飕飕的。可当我端起碗,映入眼帘的却是黑乎乎稀饭,色相堪忧,我顿时没了食欲。我印象中黑黑豆是用来喂养牲口的,现在竟然做成稀饭让我吃,心里不免五味杂陈。但碍于面子,我只好往口里扒拉。不吃不知道,一吃吓一跳,黑豆糊糊饭其貌不扬却味道鲜美,口感爽滑,一股浓浓的豆香味顿时沁人心脾,真的如婆母所言,一碗根本吃不饱,我连吃三碗。我好奇地问婆母:“饭里面怎么看不见黑豆,为什么叫黑豆糊糊饭?这种饭怎么做的,怎么这么好喝呢?”婆母便给我简单地讲了一下黑豆糊糊饭的做法。先把黑黑豆在石磨上磨成面,然后和小米一起在锅里熬。第二天早上,婆母下地干活去了,我想赶紧熬一锅黑豆糊糊饭,让婆母一回家就能吃上便宜饭。于是,我就开始生火做饭,我先倒了半锅水,然后舀了一大碗黑豆面,一大碗小米倒入锅中,盖上锅盖。之后,我就拿起一本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坐在院子里开始读了,一读就忘了锅里还做着饭。一会儿,婆母从地里回来,她急急忙忙走进屋里,我也赶紧跟进去,准备给婆母盛一碗热乎乎的黑豆糊糊饭。可眼前的场景让我一下子傻眼了,灶台上、脚地上洒满了黑豆糊糊饭,屋子里充斥着一股浓浓的糊味,锅里没有一点儿稀饭,锅底粘满一层黑乎乎的稀饭颗粒,一股浓烟从锅底冒出来。我羞得无地自容,局促不安地看着婆母,不知如何是好,出乎我的意料的是婆母并没有责备我,而是微笑着说:“要吃好饭,煳煿烟串”,她的一句笑话顿时化解了尴尬。我便竹筒倒豆子似的一股脑儿说了我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婆母纠正了我这次做饭的几个错误,首先,我下料太重,这么少的水竟然煮了两碗料,其次,不能在冷水里煮米,第三,在熬煮的过程中人不能离开,要拿勺子不停地扬汤,那样才能煮出光滑细腻,香甜可口的黑豆糊糊饭。婆母还说,黑豆糊糊稀饭确实不好熬,全靠掌握火候和时间,熬久了稀烂,火小了米水两张皮,时间短了又半生不熟的,喝起来会感到很涩。

我百思不得其解地问婆母:“好好的黑豆为什么不整粒煮着吃,而要磨成面呢?”婆母语重心长地说:“还不是因为当时家里穷,缺吃少喝,为了节省粮食,同样多的黑豆磨成面煮在水里就会变多,汤就会变稠,这样就可以清汤灌大肚,填饱肚子”。我说:“那么黑豆糊糊饭是谁发明的,这个人可真聪明。”婆母叹口气说:“谁发明的我不晓得,但咱们家吃黑豆糊糊饭是这样的,当年咱家隔壁邻居是卖豆腐的,做豆腐会产生豆腐渣,她们看见咱家孩子多,没粮吃,很同情,就把豆腐渣送给咱家,我就试着把豆腐渣放在锅里煮,看能不能再做出点儿豆腐来,结果豆腐没有做出来,却发现在煮豆腐渣的水里加入少许米就可以变成好喝的粥。后来,家里的日子好了些儿,就自己在家里磨了黑豆面,将黑豆在石磨上磨,磨一次用沙箩子箩一次,箩出的豆子面用来蒸黑豆窝窝头吃,把既有豆子面又有小米颗粒一样大的豆子糁粒熬黑豆糊糊喝。”哦,真是一个不错的吃法。婆母说:“在吃黑豆糊糊饭的时候还可以蒸一些刚从地里剖出来的土豆,就着吃。把蒸熟的土豆剥了皮放碗里用筷子砸烂,再撒些儿胡麻盐,非常好吃。吃完胡麻盐土豆,再喝一碗黑豆糊糊饭那就赛过神仙了。”

现在神木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餐桌上可以喝到的粥有很多种,有配上绿豆熬成的绿豆稀饭,有配上红豆熬成的红豆稀饭,有配上黄豆熬成的黄豆稀饭,有配上土豆熬成的土豆稀饭,有配扁豆熬成的扁豆稀饭,有配红小豆熬成的红小豆稀饭,有配上豆腐成的豆腐饭,有豌豆瓣瓣和菜饭、粉浆饭、豆浆饭、羊肉腥汤饭,还有配上面条、山药、菠菜混合而成的和面饭,有红枣饭,南瓜粥、八宝粥,林林总总品种之多,风味各异,真令人回味无穷。但我还是非常钟爱那一碗黑豆糊糊饭,因为那一碗黑豆糊糊饭里饱含着慈母的无限深情。青灯有味是饥时,在积贫积弱的艰苦岁月里,婆母用那一碗碗黑豆糊糊饭含辛茹苦地养育了她的子女。在和平幸福年代,婆母又用一碗黑豆糊糊饭喂养她的孙子们,婆母用农村的新小米,黄香柔滑,质黏味醇,加上黑豆糊糊面,熬出来的黑豆糊糊饭上面漂着一层油,米粒儿悬而不浮,味道香而不腻。她每天都会给她的孙子熬黑豆糊糊饭喝,喝上黑豆糊糊饭,一个个孙子的脸蛋圆鼓鼓粉嫩嫩的红扑扑的,身体棒棒的,从来不感冒不生小病。所以,用黑豆糊糊熬成的稀饭,对我的家人来说,无论是贫困潦倒还是丰衣足食,永远最美好的饮食,无论什么汤都无法替代。因为一碗黑豆糊糊饭里饱含着一份朴实无华的母爱,她滋养了三代人,如今婆母早已驾鹤西去,徒留下晚辈对她绵长的思念和无尽的追思。就让我用一碗黑豆糊糊饭剪下一瞬间的光阴,送上一世纪的祝福,写上一千里的问候,报以一万年的平安,愿你处处尽春风,无论你在眼前或天边,我将真心为你祝福,愿你在天堂里幸福快乐!

 



故纸堆里觅苍黄,兰台世界树榜样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档案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充分肯定了档案工作在走好未来之路中的资政功能,同时也对新时代档案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让档案发声。让我们坚守初心,坚定自信利用档案真实生动鲜活地讲好神木故事,谱写神木历史,为神木追赶超越新篇章贡献档案力量。

众所周知,档案是沉默的,也是生动的,档案人退居幕后,坚守初心,守定兰台,但闻墨香。档案人就像岁月长河的摆渡者,左岸是被时间封存的神秘过去,右岸是千百万追寻记忆的渡客,中间飞快流淌的是档案人的青春。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幽幽兰台梦,十年档案人,蓦然回首,我已经从事档案工作整整十三年。在这十三年里,有时挥汗如雨,有时泪洒兰台,有奋斗的艰辛,有处境的尴尬,也有成功的喜悦。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档案人的百味人生。

一、干一行,爱一行,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20101月,由于慢性咽炎,声带损伤不能讲课,被迫离开了我钟爱的讲台,结束了十三年中学语文教学生活,放弃了中学一级语文教师职称,神木县教坛新秀,神木县骨干教师等荣誉,教师转行做了档案员。一切归零,开启了我作为档案人的陌生旅程,心理上,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巨大落差,让我既失落又无助。但我告诫自己,干一行,爱一行,大不了从头再来。

上班第一天,局长分配给我的任务是整理、装订各类报纸,要求把人民日报,陕西日报、榆林日报、中国档案报等分门别类整理,报纸要一份一份逐日排列,逐月装订,看着堆积如山的报纸,我心里犯嘀咕,何时何年何月何日才能整理好呀!然而一日下来,让我惊诧的是报纸在全体同事的努力下,俨然如一排排整装待发的士兵,整整齐齐地围坐在大办公室桌上,局长说报纸现在已经整理好了就差装订,排列上架了,紧接着就递给我10厘米长的大针,一卷腊光线,并吩咐我把每一摞报纸,按照三孔两线倒八字打结的方法装订好。我一下子觉得自己如老虎吃天无从下手,每一摞报纸都至少有5公分厚,比如人民日报,一个月至少28天,每天有24个版面,每天至少有6张,那30天下来就有180张,厚厚的一摞摞报纸,对我这个眼巧手拙的人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围着报纸团团转,整整一个早上愣是没有缝好一本报纸,缝好这头,那头散了,顾头不顾尾,手忙脚乱,手甚至被大针扎得鲜血直流。我有点气急败坏,想想昔日在讲台上的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威风,看着眼前的杂乱无章,眼泪就要掉下来。局长看出了我的心思,她微笑着手把手教我如何叠封皮,如何穿针引线,但我还是力不从心。当天晚上回家的时候,我顺手拿了单位的针、线等工具,回到家顾不上吃饭,我便将家里订阅的各种报纸全部分门别类整理出来,然后按照局长指导我的方法,一本一本装订,一忙就忙到午夜三点。第二天早上,我早早地来到单位,迫不及待地开始了现场操练。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顺利地缝好了一本厚厚人民日报,紧接着第二本、第三本水到渠成,等大家都来上班的时候,报纸已缝好了一大半。我自豪地告诉局长,我头天晚上怎样在家里练习缝报纸,现在如何游刃有余地缝好了报纸,王局长欣慰地笑了,她夸奖我说:当老师的人就是认真,做什么事都有模有样。我被她的夸奖所激励,更加认真地工作起来,可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来档案局所做的第二件事便是为所有的工程档案的案卷拟写题名。师傅告诉我给每一本工程档案的案卷拟写题名,要求内容涵盖项目名称、工程名称,具体的工程部位,资料名称,字数不超过50字。过去,在中学教语文,每每给学生批改作文,总觉得学生说的废话太多,不够精练,如今,自己拿起笔要给一本本厚厚的案卷拟定题名,才觉得惜墨如金的艰难困苦,无论我怎么删减,师傅都说写得太啰嗦,面对每个案卷,我都仔细斟酌,反复推敲,把字数限定在50字以内,经过一周的反复练习,我终于能够把每一本案卷用高度概括的语言给它一个响亮的名字。回想起来,全市大部分重点项目档案的案卷题名都是由我拟定,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从此,我爱上了自己的新工作。

二、加强学习,苦练基本功,强化责任担当

学习是立党之本,学习是强国之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加强业务学习,是我们守正创新的必由之路。。档案人要牢牢把握档案部门是党的政治机关的定位,教育引导档案干部把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扛起主体责任,突出党建引领,不断加强档案干部党性锻炼,始终把党的纪律挺在前面,增强运用档案武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旗帜鲜明抵制各种错误论调观点,始终站稳立场、保持定力,确保档案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在深学细悟中增强档案自信。档案局人员编制较少,每个人都身兼数职,我一边负责办公室日常文件起草、党建等文秘工作,一边给企事业单位进行业务指导培训。我在档案业务指导过程中按照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突出创新服务,突出指导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储存、收集、汇总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科技手段,档案管理也越来越复杂,内容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宽广,信息化管理越来越深入。我们指导的范围涉及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社区、农村养老保险、就业培训、土地确权、精准扶贫、不动产登记、婚姻档案等,内容涵盖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人事档案、民生档案、专业档案等门类。在技术方面,档案管理已实现了技术化、科技化,所以,我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与服务意识,将宏观管理与微观指导、业务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民生,积极主动开展档案业务指导工作。为了做好业务指导工作,我加强业务学习,先后学习了《档案法》《档案从业人员必读》《归档文件整理标准》《机关文件材料归档和不归档的范围》《科技档案整理规范》等材料,积极参加省市档案局及档案协会举办的各类业务培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方法,获取新的档案工作相关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强化自己的工作风作风、培养自己的吃苦耐劳精神。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备一桶水的道理。档案业务培训的时候,我都是边学边教,每次举行档案业务培训,我都全力以赴,无论收集资料,还是制作课件,都是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用创新设计培训课件,既要通俗易懂,又要简明扼要,既要把档案知识融会贯通,又要把行业特色显著彰显,对档案的类别、管理办法、保管期限、档案盒封面、脊背设计,以及目前该类型档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都要考虑进去。所以每次都要经过反复推敲,才能把一个个生动实用的档案培训课件制作完成。制好课件,先要不断自我演练,然后精彩呈现在课堂。培训时新的问题层出不穷,新的挑战随时面对, 我始终保持着档案人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主动更新理念,提高技能,切实把档案业务指导工作职责履行到位。遇到不懂的问题我马上到书店买相关的专业书籍,回到家,我把专业书反复读四、五遍,做一本厚厚的笔记,并向相关专家请教。比如DT-241这本书,可是跑遍神木的大街小巷,愣是没有买到。后来,我终于在西安钟楼书店买到了心仪已久的DT-241这本专业知识书。又用几天的时间制作了课件《电力企业档案业务培训》,一场电力企业档案业务培训在恒源集团五楼多功能厅如期举行,三百多人的大厅,座无虚席,培训会进行了一个半小时,期间,没有人玩手机,没有人喧哗吵闹,大家都聚精会神地听我讲课,类似的业务培训还举行了好多次,如煤炭企业档案业务培训,全县重点项目档案业务培训,精准扶贫档案业务培训、土地确权档案培训、乡镇档案管理培训、社区档案管理培训、党员档案管理培训……后来,为了方便业务指导,我建立了微信指导群,平时大家在业务上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就在群里相互讨论,我更是有问必答。我还在业务指导群里积极转发档案业务知识,实现资源共享。

三、履职尽责,全力做好疫情防控档案收集工作

按照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疫情防控档案收集整理移交工作的要求,市档案馆紧盯新冠疫情防控形势,采取多种有效举措,积极做好疫情防控档案的收集归档工作。一是将疫情防控与档案归集、整理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扎实做好疫情防控档案的收集归档工作。二是指派专人负责对疫情防控过程中形成的全部档案,包括纸质、电子、音像等各类载体档案材料,规范有序的收集、整理、归档及数字化工作,确保档案资料、归档文件时间上有效衔接、内容上齐全完整、归档后真实准确,能全面完整反映疫情防控工作全过程。三是按计划有序将市疫情防控档案接收进馆并建立专题档案库。

目前,已完成2020-2022年度疫情防控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准备建立疫情防控档案专题库,真实记录神木市委、市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战“疫”足迹,展现神木人民重情守义、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弘扬了伟大抗疫精神,为今后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能够提供重要借鉴和参考作用。

四、建设标准化档案室,开展档案晋级达标服务

平时到乡镇、企事业单位业务指导,我发现很多单位都没有固定的档案室,档案资料也比较分散,甚至存在档案资料丢失的现象,为此我建议局领导将建立镇村标准化档案室列为重要的议事日程,2015年至2022年我局每年向财政局申请1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建设镇村级标准化档案室,每年两个,一个镇级一个村级,为他们设置了独立的综合档案室,安装了铁门、防盗窗、遮光窗帘、配备了灭火器、温湿器、电脑、打印机、档案管理软件、档案柜等设施,还免费为他们整理积存档案。我们经过认真开展企业档案规范化管理,方便了公司各部门的档案调阅的同时也充分利用档案的信息资源为公司取得了必须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让档案工作为企业做好服务,开展企业档案晋级达标工作。2010年至今,在我的指导下全市企事业单位建立AAAAAA标准化档案室30多个,帮助企业业务培训50多场次,培训人数3000多人,不能说桃李满天下,也能说学生遍神木。与时代的发展和群众的要求相比,业务指导工作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档案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新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和工作的需要,我们要始终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搞好自我充电,进一步提高对档案工作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在档案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档案馆是真实的故事库,利用档案真实生动鲜活地讲好神木故事,开发神木档案资源,让档案激活历史,让历史昭示未来,让档案为神木发声,是兰台人的神圣使命与光荣职责。

五、讲好档案故事,书写神木历史

202176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把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记录好、留存好,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档案编研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准确把握党中央和省委、市委要求,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指示批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结合,落实到档案编研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

众所周知,档案馆是真实的故事库,利用档案真实生动鲜活地讲好神木故事,开发神木档案资源,让档案激活历史,让历史昭示未来,让档案为神木发声,是兰台人的神圣使命与光荣职责。让档案资源“动起来”,让承载的历史“活起来”,让编研成果“亮起来”,把“档案库”建成“思想库”。及时有效地为党委政府的决策和管理提供参考,充分发挥档案资政育人的作用。推动档案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相互促进,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到哪里,党和国家工作开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跟进到哪里。让档案资源“动起来”,让承载的历史“活起来”,让编研成果“亮起来”,把“档案库”建成“思想库”。及时有效地为党委政府的决策和管理提供参考,充分发挥档案资政育人的作用。

也许,我曾经为自己是一名平凡的档案员而感到碌碌无为;也许,我曾经为自己枯燥单调的档案整理工作而郁郁寡欢;也许,我曾经为自己既没有档案职称,又没有行政职务而懊恼沮丧(因为档案局是参公单位,我是教师转行事业编,人社局不予评职称,组织部不准许提拔),然而,正是这平凡的工作才蕴育出不平凡的人生,才展示出我的档案人的风采。我常常告诫自己:不要因自己的平凡而妄自菲薄,不要因为自己的渺小而退缩不前,忠实地记录历史,管好每一份浸透创业者心血的档案,让千百年后故纸重光;面向未来,忘我工作, 我们要在故纸堆里觅苍黄,我们更要在兰台世界树榜样。



 

自然之魂,心灵之语

——《黄土四季》札记

 

神木本土作家黄浩的《黄土四季》以博大的胸襟、悲悯的情怀、真挚的情感、含蓄的语言写出了陕北大地的自然之魂,心灵之美。书中如诗如画的美景,如泣如诉的乡情一下子如磁铁般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于是迫不及待地把书页从头到尾翻了一遍,感慨良深。书中每一篇文章都像一位智者牵着读者的目光,去领略黄土高原的沧桑沉静之美,去感悟陕北汉子既广袤粗野又细腻缱绻的乡愁滋味。从陕北之花写到陕北之树,从一月写到十二月,从冰河写到冰挂,从雪花写到流凌,从绿叶写到落叶,从蚂蚁写到飞虫,从麻雀写到斑鸠,从大湖写到长河。向读者打开一扇厚重的自然之门,推门而入,皇天后土,阳光山岚,黄河山峰,花魂春瀑,桃红柳绿,黄杏红枣,土豆南瓜,鸡犬猫兔,黎明黑夜,如一幅水墨油画,一股质朴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大自然的缕缕芳香氤氲出黄土高原的热情洋溢,五谷丰登,让读者在黄土高原诗意地栖居。

旧事重提,老调新唱,创新创意,采用意识流的叙事风格,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语言散发着黄土文化、草原文化的馨香,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将如烟往事,如歌岁月熔铸在黄土四季之中,通过亲近自然万物,洞察自然,感悟自然,情境再现生活的点点滴滴美好,语言鲜活生动富有想象力,表达张弛有度,游刃有余,雅俗共赏。既有对黄土高原自然景色的流连忘返,又有对远离城市喧嚣的沉静安然。如《高原一壶蓝》《黄土的眼》《秋声弥漫》,读一下标题就给人无穷的遐想,天空之蓝可用一壶盛放,四月每一条沟都是陕北的眼睛,每一朵花都是黄土的眼。壮观的满秋金黄不是通过视觉而是听觉秋声弥漫在天高地远,广阔广袤的黄土地上,给人先声夺人之美。

观察细致入微,细节描写生动传神。黄浩笔下,就是一只蚂蚁,一棵树,一只飞虫,仿佛都有灵性,都有它独特的世界。如《七星瓢虫》中这样写道:“黑点黄背的七星瓢虫,落到青草上,又落到树叶上。当我举起这片枯叶时,它从叶面爬到叶背,从叶的中间爬到叶的边缘,它似乎已经感受到一种威胁正渐渐逼近,这片枯叶上的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树叶在翻动的过程中,它已感受到悬浮到空中,但它并不是自己飞上去的悬浮,是借助了一种外力,它闻到了一种陌生的气息和声音,是我让它的生存发生了危机,是我侵扰了它的领地,我是一位不速之客。”黑点黄背四个字简明扼要概括出七星瓢虫的外貌特点,两个落字,传神地写出七星瓢虫动作敏捷,警惕性很强的特点,两个爬字又形象地写出当七星瓢虫遇到不速之客的侵扰,生命危在旦夕时的慌张。再如《蚂蚁搬家》中有这样的细节描写:“我曾亲眼见到一只蚂蚁搬运一只死虫,那只死虫的身体比它大十倍,它先在后面推、反推、前拽、根底推它,在尝试了无数种可后,依然无法撼动它。它像彻底泄气了,一动不动地待了好长时间。面对困难,它用什么方法搬救兵呢?它没有离开这里,不一会,就有四五只鸡蚁赶来帮忙,特别神奇。几只蚂蚁分别在不同的角度用力,扛起了这具美味,向洞口的方向快速地移去。”一连串的动作“后面推、反推、前拽、根底推它……从不同的方形用力”,蚂蚁何其小也,如果没有作者贴近大地,细致入微地观察,蚂蚁的耐力,蚂蚁的智慧,蚁群的凝聚力就不能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心怀悲悯,方见苍生。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心深处的声音,那是我们的灵魂。对于这个世界,我们都有不同的观察和理解。但无论是谁,都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和谐、慈悲的环境中。《黄土四季》多处流露出作者的悲悯之心,如《鸡的自由》中写道:“我曾到新的时代的养鸡场看过养鸡的情景,规模化的养殖让鸡固定在一个小笼子里,可以说一个鸡一个笼子,吃喝拉撒睡全给控制在一个小空间里。每次去鸡场我都不忍心看那笼子,像一个囚室,每次走近鸡场,我内心都深深不安,它们本可以在村庄的树荫下,享受阳光雨露,自由自在地鸣叫、追逐、但一切都变成了梦幻。它们的生命已变成囚笼,变成一生的苦役,这一生也仅仅浓缩成三个月,令我触目惊心。”作者用囚室、囚笼、苦役写鸡的不幸,用不忍心看,深深不安,触目惊心写自己对鸡的同情。

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如《千年木瓜》《一棵树的信仰》《乡野榆树》等,其中《一棵树的信仰》写道:“面对狂风,老松毫无惧色。凉风习习,老松顶着巨大的压力,风雨雷电轮番上阵,都败下阵来,它是高原战斗的旗帜。一棵树,就是一尊神。两千多年守望着岁月,掀起满树挂着的红丝带,飘舞在高原,如歌如泣。”《树根之家》写道:“树根在黑暗的世界里,摸索着最佳的生长路径,他要避其锋芒。”《乡野榆树》:“榆树不仅是看家护院的使者,更是人类的恩人,它的生命力非常顽强,树皮被剥后仍与死神搏斗,待到来年春暖花开,它又吐出新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之情,窥见一斑。

高傲的孤独与低调的落寞诠释行将消逝的村庄之殇。许多文章里都有如泣如诉的乡情,天空之蓝,河水之清,浮在水中的白云,红红的摇曳的枣儿,酸酸甜甜的杏儿都抵不过对生死故乡的孤独守望,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作者的因子,故乡静卧在作者的灵魂深处。黄土地四月的风,吹过额头,温暖而舒畅,和风拂面,那是一副烦恼的解药,一风刮走,一切都可以从头再来。望着长满荒草,上了锁的院落,因无人看管落了一地的红枣,令人悲叹和感伤,让人心生伤痛,乡村静穆,锁住了久远的乡愁,没有孩子的村庄,让人看到了永恒的孤独,让人嗅到了行将消逝的村庄之殇,如《一颗枣的情怀》。

总而言之,《黄土四季》如一位大山深处的少女,素雅、端庄、朴素、纯洁,自然,如清风明月山泉,如烈日灼灼,如山岚轻摇,如鸟雀欢歌,黄土四季世界很明亮,人情很温暖,你值得拥有。



 

把生命活成一束光

——读苗雨田长篇小说《石峁》有感

 

《石峁》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神木籍作家苗雨田继《玉兰带》《黑金白银》《红柳林·蓝柳林》之后的又一力作。《石峁》讲述了一个出身寒门的年轻人牛远昌,高考落榜后的奋斗历程,是底层草根农民艰苦卓绝的创业史和奋斗史。主人公牛远昌在建筑工地扛过水泥,后来又被人所骗,大学梦彻底被击碎。在同学杨丽丽的帮助下,牛远昌在房地产公司谋职,并得到公司资助上了大学。上学期间勤工俭学做过家教,在工地上推车拉沙上料等工作,大学毕业后回家乡石峁村创业,搞民宿旅游度假村。之后,又蹬过三轮车,送过菜,期间,因为见义勇为救了煤矿老板的女儿艾丽娅,时来运转当了煤矿总经理。时势造英雄,后来,牛远昌自己买了煤矿当上了董事长,又投资了电厂、电石厂,成立了投资集团公司。他的成长历程诠释了“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命如薄纸应有不屈之心。”他的奋斗见证了改革开放几十年陕北农村的翻天覆地的巨变,把生命活成了一束光。

人生的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甚至世事的变更,于历史的长河来说,都不值一提。一个小人物能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他的百味人生,铿锵有力,值得品味。

梦想被生活一次次碾压,但牛远昌对生活总是满怀希望,可谓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对生活如初恋。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牛远昌在人生的风雨中,踏平坎坷成大道,历经风雨见彩虹。这印证了那句话:“别想太多,好好生活也许日子过着过着就会有答案,努力走着走着就会有温柔的着落”。

《石峁》把人物设置在宏大的历史潮流中,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历史感。石峁村是黄土高原成千上万处村落中的一处。作者从小处着眼,刻画出一个个普通人物平凡的人生旅程,衬托出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反映人们在这一过程中的思想情感、世态沧桑变换,给人以贴切而亲近的清晰脉络,深刻而哲思的全新启迪。

牛远昌,这个人物是全篇的主线。通过他的成长和成熟的经历,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那个时代整整一代人对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作品通过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叙述,通过石峁典型环境描摹,通过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塑造,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一个陕北农村青年的奋斗史、成长史。贫穷曾经让许多有理想的人们意志消沉,可在逆境中他并不懦弱,而用另外一种方式去欣赏生活,掌控命运。那种战胜自我,重塑信心的渴望中所表现出来的自卑里的坚强让人感叹,这正是一种不屈服于命运的顽强拼搏精神。牛远昌战胜困难,摆脱束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读者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充满了正能量。让人们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了生活中的亲情、友情、爱情,学会生活,懂得珍惜。这一幅现实主义画卷中蕴含着很多人生哲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生命中会有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是坚持着,努力着,就会战胜一切,充满希望地活下去,活出精彩的人生。牛远昌的奋斗史对七零后具有巨大的共情力量,写出了每个人的困境、期待与追求。尤其是从高考的独木桥痛栽下来后,父亲牛承德的绝望更可怕:“他就像火红的一簇炭火,突然被一盆水给浇灭”;“异常凝重的空气,被时间的刻刀艰难地镌刻了好一阵后,才在牛承德的一阵咳嗽声中渐渐释放开来”。牛远昌昏睡了三天三夜,一直到第四天,被一双异常粗糙的手轻轻地摩挲醒。看到父亲后牛远昌的眼珠上就涌满了无以穷尽的酸酸涩涩。他嘴唇抖动着,既像被长期禁锢的囚犯,又像是久受委屈的孩子,突然间放声号啕起来……像牛远昌这样世世代代贫困的农民,考大学跃农门这是唯一的出路,面对高考落榜的打击,痛不欲生的场景让我们感同身受,心生怜悯。

牛远昌不懈追求的激情,在每个人的心里激起回响,他大地般宽广的气质,给予对生活失望的人莫大的安慰与力量,这是石峁版的《人生》,也是我们每个七零后的人生。陕北人的人生际遇大多类似。《石峁》主人公牛远昌的人生际遇与《人生》主人公高加林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出生在积贫积弱的陕北农村,父母都是世代务农,都是受苦人,都是非常善良质朴老实厚道的农民,家境都十分贫寒;主人公都经历了高考落榜,都从农村走向城市,再从城市回到农村。都拥有过轰轰烈烈的爱情。然而两个主人公不同的命运,不同的结局,上演了不同的悲喜剧,高加林的人生落寞收场,而牛远昌的人生辉煌绽放。牛远昌的人生充满奋斗者的艰辛,一步一个脚印,天道酬勤。在对待情感方面,牛远昌始终忠贞不渝,而高加林却是见异思迁,势利至极,高加林的人生也是多次的投机取巧,而不是脚踏实地。所以,两个人的结局截然不同:牛远昌风光无限地站在人生的巅峰,事业爱情双丰收,而高加林身败名裂穷途末路鸡飞蛋打。作品不同的结局,体现了作家不同凡响的叙事风格,不同的价值取向,《人生》的悲剧色彩令人扼腕叹息,《石峁》的喜剧风格让人拍案叫绝,让我们感慨万端。牛远昌的人生可谓春在路上,花在枝上,所有的美好都在路上,努力过好自己的日子,偶尔慌乱,偶尔平稳,都各有滋味,怀着诚恳,好好努力,好好生活,百味人生,铿锵岁月。

牛远昌在人生的十字岔口,也曾艰难地抉择。高考落榜后,在建筑工地扛水泥还是复读,面对父母亲的满面愁容,看着家徒四壁的凄惨景象,牛远昌选择了到建筑工地打工。当度假村生意兴隆之时,牛远昌选择了把度假村拱手让给了他的初恋情人杨丽丽,在金钱与友谊之间选择了友谊,无奈再次打工。尤其在爱情与婚姻面前,年轻时他放弃了美丽知性的初恋杨丽丽,而选择与杨丽丽家的保姆杨秀梅在一起,这样的选择应该是违心的选择,是生活所迫,实属无奈,就像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一样——“黄色的林子里有两条路,很遗憾我无法同时选择两者。”苏格拉底曾说,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复的选择。选择即取舍,总是充满遗憾。柏拉图说:“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在牛远昌功成名就后,未婚妻杨秀梅却选择了退出,让位给艾丽娅,表面上看是牛远昌的不义,实质上是杨秀梅的善良。人生有限,欲望无边,万般皆苦,唯有自渡方可自我解救。作者在人物塑造上追求人性向善,“性向善,才是人类最后的骄傲与胜算”,作品中无论是牛远昌、牛定昌、牛承德,还是杨丽丽、杨秀梅、艾亚丽都是非常善良的人,他们都在困难面前替别人着想,善良是一颗生机无穷的种子,只要你舍得播种,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甜果;善良是一束美丽的玫瑰,当你赠送他人时,也为你自己留下了满室的芬芳;善良是冬天里的太阳,在照耀了他人的同时,也温暖了你自己。

《石峁》的前半部写得非常成功,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环境的铺排渲染都非常精准到位,尤其是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情感细腻,表述流畅,立意高远,妙笔生花。比如写牛远昌在建筑工地劳动的一系列动作描写:“……临近中午时分,最后一袋子水泥好不容易被牛远昌扛了起来。这袋子水泥一旦被扛了过去,就该是收工吃午饭的时候了,繁重的劳动也会暂告一段落。牛远昌背着水泥袋子,身子晃荡不止。他牙关紧咬,双手攥着袋子,在急促的气喘声中,不时有凶猛的咳嗽声强烈地冒出。他的肩膀被水泥袋子压得实在难以承受,就只好躲避似的深弯着腰,前倾着身子,重心便明显地倾向了前方。这样一来,他的双腿就无可逃避地被迫小跑着去追撵、支撑着向前的重心。很显然,牛远昌双腿中肯定有一条腿耍了奸,跑得慢了点,仅靠一条腿根本就无法支撑住他身上那百余斤重物的强大惯性的冲击,只听“咚”的一声,人和水泥刹那间便跌翻在了一片尘埃之中……尘埃落定好一阵之后,一个灰包脑袋才勉强地从那堆四散撒落着的水泥灰末中挣脱出来,但身子仍然呈麻花样地在灰堆中扭曲着,未能站立起来……”非常传神地写出了一个高考落榜生用稚嫩的肩膀扛起沉重生活重担的无限艰辛,读来让人浮想联翩,无比辛酸。

《石峁》后半部分写得有些仓促,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些理想化,缺少矛盾冲突,人生似乎太顺溜。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悲剧是把喜剧撕碎了给人看。《石峁》喜剧的结局令人欢欣,但如果能把故事情节写得更加跌宕起伏,矛盾冲突更多一点儿,人物形象就会更加饱满而有张力,无疑会更丰满地凸显奋斗改变命运这一宏大主题。


乔彩霞,19737月出生于陕北清涧,先后在《西部散文选刊》《三秦都市报》《榆林晚报》《榆林日报》《同人》《神木报》《作家联盟》《西北散文论坛》《麟州文学》等报刊发表散文百余篇。现供职于陕西神木市档案馆。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