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4931749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高淳似酒,回味悠长/梅雨墨

点击率:1504
发布时间:2023.06.08

去高淳,是被高淳的河流、山峦、老街、风土人情和美丽的传说召唤去的,也是被友情和文情召唤去的。虽然乘坐高铁无数次地从这片大地穿行而过,但是却没有一次认真地踏上过这片土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直到有一天,接到了好友的邀约,才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去高淳走一走,转一转。

其实,高淳离我居住的城市淮南并不遥远,也就300公里左右的距离吧,但是就是这300公里的距离,如果不是缘分来了,就真的会一次次地擦肩而过。这次不同,因为这次是一次文友的聚会,还可以拜见我一直仰慕的叶兆言老师。老朋友李樯,距上次上海一别也有将近一年没有见面了,马上都可以欢聚在高淳,心中自然是无比的舒心。

坐在高铁上,六月的大地,阡陌纵横,草木葱茏,满眼的绿色,让人心旷神怡,心中在猜想着高淳是怎么样的一个高淳,有怎样的景致和怎样的故事让我一探究竟。几天的欢聚后,很快就到了分别的时刻,回到家里,脑子里回放一下,再揣摩一下,就像是一坛子老酒被封到那里,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酵,沉淀,终于有一天,我突然就发觉,高淳似乎是与酒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比如,酒是五谷酿造的精华,但也是一种特殊的水——酒水,而且越好的酒就越醇厚,喝起来会感觉淳朴,敦厚。高淳也是,多水,高这个字本身就是度数高的意思,而淳也正是淳朴和醇厚的意思。对于这个发现,我感觉很兴奋,甚至于觉得高淳这个地名的来历是不是也与此暗含着某些联系。


高淳的美在于水,高淳的水多,水清,水更奇。高淳河网密布,沟汉纵横,西、南、北更有三湖环抱。高淳古八景中:丹湖秋月、固城烟雨、石臼渔歌、官溪夜泊、龙潭春涨 、保圣晨钟、东坝晴岚、花山樵唱,其中与水有关的就有六处。说高淳是以水为城,水中之城毫不为过。万顷浩渺,天光水色,美不胜收,自古就引发了万千绝唱。诗仙李白有一首《游丹阳湖》存世 :“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 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龟游莲叶上,鸟入芦花里。 少妇棹轻舟,歌声逐流水。”李白描述的丹阳湖美景,是高淳古八景中丹湖秋月中的丹湖。虽然现在丹阳湖已经沧海桑田,无处可寻了,但是李太白眼中那云间片帆,歌声逐浪的人间仙境却已经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心头,挥之不去。

说起高淳的水就不能不提到固城湖。有一年中秋,一位友人送了我一盒“固城湖螃蟹”,蒸制以后,蟹肥膏黄,蟹肉香软,隐隐含有一丝甜味,鲜香一点儿不输“阳澄湖大闸蟹”。询问友人,答曰“此乃固城湖大闸蟹,是高淳的一处天然生态湖里所产。固城湖被当地人称作小南湖,古时候则名之‘濑水’,公元前541年,吴王余祭在湖东筑“固城”,湖遂因此城得名。固城湖方圆70多平方公里,湖水湛蓝,山水相映。吴楚争霸,伍子胥曾在这里纵火泄仇;三国鼎立,周瑜曾在这里操练水师;北宋蔡京在湖西围湖造田,带来了“一字街”头的一片繁华;明代刘基筑东坝,沉田十万,高淳人以血的代价确保了“下江”的平安。”原来这固城湖还真的是大有来头,人文历史也是非常得悠久,友人以一盒鲜美的“固城湖大闸蟹”让我牢牢地记住了固城湖。

明朝万历进士姚希孟曾在他的诗作《固城湖放歌》中写道:“固城湖水净于蓝,舴艋风帆带晓岚。囚服凭谁开铁锁,挈壶且自趁春婪。蓼花芦叶诗堪写,翠屿苍州趣所耽。惭愧四年尘点涴,漫将吾足濯清潭。”此诗中提及囚服和铁锁,却是与明朝发生的一件大事有关。

姚希孟(1579-1636),字孟长,号现闻,长洲(今属苏州)人,为文博大雄杰,俊伟巨丽。亦能诗。留有《循沧集》《松癯集》等。希孟出生十月,父亲就去世了,由寡母文氏一手抚养成人。母亲对他寄寓厚望。后来他和舅父文震孟一起念书,均负有盛名。姚希孟于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改庶吉士。他的老师刘一燝很器重他。天启年间,震孟也考入翰林,甥舅并执清议,名气更是远播四方,但是,姚希孟的仕途并不得志,他和舅父文震孟被崔呈秀作为献给魏忠贤的《天鉴录》列为东林党成员,遂削籍。后来,魏忠贤势败,他的党徒倪文焕害怕受到株连,就派人送厚礼以求得解脱,被希孟知道而报官,可见希孟是一个很正直也很率真的人。他在诗中所写“惭愧四年尘点涴,漫将吾足濯清潭”,把固城湖的湖水比作了沧浪之水,把自己比作流放中的屈原,与《渔父》中有:"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以这段典故入诗为自己表明了志向,誓不与阉党魏忠贤同流合污,后来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沉冤得雪。而正是他的这种正直无私的性格导致了屡次被小人构陷,后又被贬官,郁郁不得志,卒于崇祯年间。可以想象的出,姚希孟这位才子,晚年应该多次徘徊流连在固城湖边,思索着命运多舛的人生,寄情于波光潋滟的固城湖水,发怀古之幽思,叹人生之无常,抒报国之志向。


高淳多水,而神龙司水,腾云驾雾,高淳自然也会留有许多与龙有关的传说。高淳人喜欢神龙那是顺理成章。

传说古时,高淳西部有一条龙潭河,出口处与丹阳湖相连,形成一处河湾,传说宋景炎二年,筑永丰圩,会雷雨西来,有龙拂水面,蟠屈成湾,于是就卜居此潭,因名“龙潭”。每遇干旱年份,人们便来龙潭求雨,据说往往是有求必应的。 那时,丹阳湖还是水波浩渺,每当丹阳湖水上涨时,一望汪洋,河湖莫辨,气势十分壮观。古人有诗吟道:“龙潭之上水溶溶,拍岸奔腾白浪冲。弥渚谁能辨牛马,涨痕偏喜跃鱼龙。接连石臼湖光阔,流破丹阳月色浓。闲玩登临高处望,一湾佳气绕花封。” 

在明正德年间高淳知县顿锐也有一首《龙潭春涨》诗是这样写的: “潭上春云锁暮阴,潭中春水涨千寻。 漫漫巨浪迷沙渚,渺渺苍波没远林。 寒日淡烟无鸟过,冷风凄雨有龙吟。 何如吸向苍溟去,嘘作商家岁旱霖。”作为当地父母官的顿锐一定会为龙潭春涨的气势所惊叹,但他更耽心的是涛涛的洪水会给高淳带来灾难,于是他借着诗文向神龙祈求风调雨顺,心怀百姓安危,记挂苍生冷暖,从这点来看,这位父母官为官一方,真还是当地百姓之幸啊。

这也是高淳古八景之一 “龙潭春涨”的来历,只是现在这一景已经不再出现,让我不由得心生惆怅,甚至心中还在猜想,神龙现在是否仍旧卜居在深深的龙潭里啊。

在高淳的漆桥镇还有一个关于神龙的故事广为流传。相传很久以前,高淳县东部山区安兴乡里溪一带常遭干旱,含口头村有一童养媳虞氏,用器皿放在屋檐下聚雨水食用,结果生一人面蛇身之物,虞氏便将其投入里溪河中。此后,每逢虞氏到溪边淘米洗菜,此蛇便向她讨奶。恶婆婆叫她乘蛇吃奶之际便将它砍死。虞氏无奈,只好照办。结果一刀下去,将该蛇砍掉一个尾巴,刹时,眼前云雾翻滚,浪花飞溅,小蛇顿时显出龙形,变成一条巨龙。脱尾龙掀起一个大土墩,将虞氏埋于土中,后人称此墩为“龙墩头”。巨龙忍痛逃出里溪,进入漆桥河,每游一段路,就回头望望母亲。不时回望24次,径向固城湖游去。每回首一次,溪必成一弯,故有“24个望娘湾”之称。多少年来,每逢清明和农历十月朝,龙墩头必有重雾回绕,而此刻,里溪河中无数游鱼上浮,溪河两岸村民纷纷持网捕捞无有不获者,人们传说是被砍的脱尾龙给母亲祭扫来了。这个凄美的故事在漆桥镇世代相传,非常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已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当时对童养媳现象的憎恶,对封建家长制的声讨和对命运不公的感慨。

高淳民间表演艺术丰富多彩,其中淳溪镇长乐村的龙吟车别具一格,以神龙吟啸命名,在其它地方极为罕见。起源于唐,一直在该村流传至今。

龙吟车是一种高大木结构的独轮车,车轮直径为143厘米,车轮中轴为小轮盘,直径40厘米,外车轮能在推动旋转时带动内小车轮发出碰磨吱嗄声,车轮装置在车身下。车身高330厘米,车上配装龙形木雕,其长43厘米,龙形雕刻精美,昂首伸爪,曲身翘尾,神态生动,车身两侧立两护杆,长784厘米,总重量有千斤之多。龙吟车的高大特征,还表现在八面布质长旗(俗称“蜈蚣旗”)的配置。每面旗高达870厘米,威风凛凛。

除此之外,还有长芦杨家抬龙表演也与龙有关。杨家抬龙是高淳淳溪镇的传统舞蹈。淳溪镇为高淳县城所在地,江苏省“百家名镇”之一,第三批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民间文化源远流长。

根据高淳杨氏家谱记载,长芦杨氏家族于南宋末年迁入高淳,杨世祖杨迁一在村上建起了龙王庙,同时兴起了龙舞,世代传承。原有红、黄、青、白、黑五条龙,清咸丰年后减为红、白、黄三条龙。其龙头、龙身用新竹扎成骨架;龙头用绸布缝制,头冠正面及侧面分别扎塑戏曲人物,有“龙中之冠”的美称。龙角以彩球、彩带披挂;龙身绘以龙鳞;龙尾插八面彩旗,龙体内均安装烛台。在龙头、龙身、龙尾下端均有木板托置,再以彩布蒙住龙身。木体分块连成24节,每节长约2米,龙头高达3米,龙尾高跷约2米。头、身、尾连接有转环孔装置提把,每条龙总长约60米。每节龙身需6到8人更替抬舞。抬龙表演时,红、白、黄三龙依次盘舞,黄龙居中,红、白二龙一左一右穿游于黄龙四周,随着器乐节奏的变化,黄龙渐渐盘成圆饼,将龙舞推向高潮。

杨家抬龙在艺术上具有“势大、形美、声茂、律严”的特色,与其它龙舞相比,别具一格。1997年2月,长芦杨家抬龙参加南京“台城杯”舞龙大赛,还荣获“最佳造型奖”,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曾以特写镜头报道,现已经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著名的民间艺术表演都是表达了高淳人民对瑞兽龙的喜爱,这也是水乡人们的龙图腾意识,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自称为龙的传人一脉相承。


高淳既然有酒的特质,酒性很烈,这个是自然的,而高淳人性格刚烈也是非常符合这种特质的,他们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以一生来证明,这种品格在一个地域里反复显现,的确也是不多见的。

我们一行在高淳老街漫步的时候,我和叶兆言夫妇结伴同行,叶兆言老师看到老街中有不少的酒肆,售卖那种自己酿造的米酒,酒的颜色有通红如血的,也有粉如桃花的,还有那种淡淡的琥铂色的,离大老远都可以闻到浓郁的酒香。

高淳作协主席刘全刚告诉我,别看咱们高淳在江南水乡,但是高淳人自古就性格刚烈,重道义,讲情义,百折不回,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柔弱,无论男女。见我的眼中有不解的神情,他就给我讲了两个故事,听后,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对刘主席的说法表示深深认同。

第一个是伍子胥与浣纱女的故事。说的是公元前541年,吴王在高淳境内建“濑渚邑”,筑固城,后被楚国攻克。楚平王建都于固城。后来楚平王听信谗言,将大将伍奢全家三百多口抄斩,唯独伍子胥侥幸脱逃。他只好装扮成平民百姓,想逃奔吴国。楚平王令人张榜画像,四处捉拿。 伍子胥一夜过了韶关,进入吴国地界,在今高淳固城沙滩头村附近迷失了方向,见一女子河边浆纱,便上前问路,浣纱女得知伍子胥乃忠良之后,以浆纱米汤为其充饥,并为伍子胥指明通往吴国的路。伍子胥对浣纱女拜谢而去。

行走片刻,伍子胥回头一望,见浣纱女立在原地,心中起疑,便又折回身来。浣纱女知其心意,便对伍子胥深深一揖,转身跳入溪中。待伍子胥跑回时,已不知踪影了,伍子胥便跪在沙滩,对天发誓:他日伍子胥雪耻,必报姑娘重恩。数年后,伍子胥带吴兵伐楚,开胥河运粮,攻克固城,火烧楚王行宫,大火逾月未息。雪耻之日,伍子胥来到当年浣纱女舍身相救的溪边,将在楚宫内缴获的三斗三升“金豆子”撒在溪中,并祷告:“他日若有人拾到,一半自得,一半须买纸锭烧化,祭奠浣纱女。”黄金港以此而名。

浣纱女舍身灭口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据记载,唐朝大诗人李白游历高淳时,被浣纱女义举所震动。当时县令郑晏提出为浣纱女立碑,并请李白撰写碑文,李白欣然答应。李白在碑文中写道:“子胥东奔,乞食于此,女分壶浆,灭口而死。声动列国,义形壮士,投金濑沚,报德称美。”关于伍子胥为祭念浣纱女所撒的金豆子,在固城一带屡有出土。当地村民每逢清明前,常能捡到。可见伍子胥与浣纱女的古经名不虚传。现在镇江博物馆尚保存数枚。2009年,伍子胥与浣沙女的故事正式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世人所广泛流传。

另一个故事,是卞和献玉的传说,虽然这个传说在湖北和安徽等省均有不同版本,但高淳区桠溪镇关于卞和献玉的传说则由来已久,在民间流传甚广。

在高淳的桠溪境内,有一座山,叫望玉山,又叫泪山、状元山。这山离荆山一里多,海拔122米。春秋时,有一个叫卞和的人,住在荆山脚下,每天太阳落山时,总能看见山上有一道很亮的光,他觉得很奇怪,就天天看。有一天,看见一只凤凰飞来,落在一块石头上,尔后,这只凤凰每天都在这块石头上落脚。再观察,光亮就在凤凰落脚的地方,他就爬到山上,看凤凰到底是歇在哪块石头上,这样望了两年零八个月,才认准了方向。卞和望玉的这座山,就是现在的望玉山。卞和将石头从山上弄下来,献给了楚厉王,楚厉王看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就降他欺君之罪,并砍去了他的左脚。后来楚厉王死了,楚武王登位,卞和又去献玉,又被砍去了右脚。再后来,楚武王死了,楚文王继位,卞和又欲往献玉,由于没有双脚,不能行动,就抱着玉石在荆山下哭了三天三夜,泪水流尽了,流出血来,故望玉山又叫泪山。

楚文王听说这件事后,就把卞和叫来,令玉石匠把玉璞剖开,里面果然是一块晶莹可爱的美玉。楚文王又让玉石匠精心加工成璧。为了表彰卞和献玉的真诚,便把璧命名为“和氏璧”,并以大夫之禄给卞和以养终身,故此山又名状元山。卞和也成了“献宝状元”之祖。

卞和死后,卞家村人把他安葬在状元山下,立碑纪念,卞家后人每年清明前来祭祀。在高淳民间还盛传五路财神,即东、西、南、北、中。其中间财神即为卞和。由于卞和没有脚,是个瘫子,故又叫“坐宝财神”。 

卞和献玉的传说主要分布在桠溪及周边地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世代相传,传承有序。本传说提及的望玉山、状元山、荆山,真实确凿,加上当地卞氏家族的存在,使群众听起来感到十分亲切。

2005以来,高淳县文化部门已对桠溪卞和献玉传说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当地政府对卞和献玉的出处——荆山进行环境整治,在望玉山植被造林,保护原生态。并拟筹建卞和纪念馆。2009年,卞和献玉的传说还被列入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短短的时间,我们不能将这方水土的风土人情全部记住,并一 一道来,但是我想着,尽可能地把这方水土最突出的特质写出来。高淳似酒,回味悠长。我想,这悠长的回味并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而淡去,只会越来越浓烈,越来越醇厚,一直会留在我的脑海里,化作清风和明月,作为我人生中的一个美好记忆。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