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4942945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秋醉在砖井镇/刘 湃

点击率:1732
发布时间:2022.08.15

去过好几次砖井镇,多半是去参加活动,然后匆匆离开。对砖井镇却没有更多的了解,一晃而过,这也是当下众多旅者的心态,诗意和远方都是在下一站,所以要不停地跋涉才能寻到。然而,这种走马观花的旅行到底是没有更多的记忆,当看过了太多这样那样的乡村,发现许多记忆变得模糊不清。

广袤深邃的砖井镇是有故事的。有个古堡叫砖井堡,因城西附近有砖甃古井得名,保存相对较好。堡墙有用黄土修过的痕迹,但并不影响其美观。这种以夯土修夯土的方式,是我们看到的保护古迹最完美的办法,可以做到修旧如旧。即使是新修的夯土,受北方风吹日晒,很快就与原来的夯土墙融为一体。相传古堡那口砖甃古井很神奇,诗人曾为它题诗咏赞。我想,能够有辞赋留存的地方想来也是值得游逛之所。所以,探寻砖井堡和品味“砖井五宝”,释疑解惑,是我的久久夙愿和梦想。

等了很长很长时间,终于在这个时节等来了我访游砖井镇的这一天。

应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陕北分会高建华会长之邀,有幸参加“著名作家看榆林”采风活动。由定边县城驱车启行,迎着秋日暖阳不到一周,随采风创作第一组的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艺术馆馆长、著名作家、画家洪和文,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省管专家王华和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地方作家崔子美等文友,赴吴堡县柳青文化园、米脂高西沟和佳县神泉堡,一览榆林建党百年辉煌成就和中央转战陕北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受益匪浅。一路风景,一路故事。下面,先说的是路经三边砖井镇……

此时的砖井大地秋意渐浓,一路风瑟雨潇。

砖井镇真是名不虚传,不枉此行,美不胜收,值得大书特书一笔。

砖井镇,隶属陕西榆林定边县管辖。地处陕西省西北边陲,榆林市最西端,定边县城偏东南,属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荒漠草原的过渡地带。南靠白于山,北临毛乌素沙漠,东沟、西梁,中间为草地,明长城横穿而过,古称塞北边陲。地势南高,北低。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地势平缓,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滩地宽谷丘陵,阡陌纵横;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梁峁间,一块一块平坦地,土壤肥沃,粮草丰盛。境内有古砖井堡,砖井镇因砖井堡而名。

出了砖井镇的院子往北走,是一条水泥路,叫白砖路。

这个时候,相携最好的朋友,欣赏沿途风景、心情自然不言而喻。一路上秋风习习、树影憧憧,灿烂的阳光在林间跳跃,漫山遍野的景物生机勃勃。走出水泥路,汽车弯弯绕绕,盘旋在海拔1390米的台地上,车外飞奔而过的一会儿是山,一会儿是田。山上是草木,田野是庄稼,都绿油油的。几处塑料薄膜和遮阳网覆盖的大棚,迎面飞来。那大棚有点奇特,奇特在比一层楼还高,于是想一探里边究竟生长着什么新鲜东西。摁下窗玻璃,那棚子已闪到身后老远,但扑鼻而来的气息已经告知,那里边生长的不只是瓜果蔬菜,还有果树桃树,满架秋风果实飘香。

2021年气候反常,前半年干旱,后半年雨涝。今秋雨水格外充沛,连续十多天的阴雨,天总算放晴了。

一场细雨过后,头风习习、渐行渐高,砖井的秋不经意间就来了。驱车过境,触目皆是风沙草滩,因时近深秋,万木萧瑟,百草凋零,时见片片的光伏俯卧草滩、排排的风力发电伫立云端和一拔一拔的身披袈裟的抽油机不停运作。这些设施或向阳采光,或依风旋转,或弯腰点头于梁峁田埂儿,形成一道道耀眼的靓丽风景线。

汽车再弯弯绕绕,终于到达目的地。下得车来,三围苍翠相拥,瞬间我们便沐浴在阵阵松香之中。正面相迎的,是一片绿色彩钢房。

此时,草木无言,我却醉了,一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感慨,把对面坡地上一只山雀吓得窜出草木林,“呱”的一声落到一棵熟透了的酸枣树上。一只拖着大尾巴的松鼠,不知是被这美丽的秋景熏醉了,还是被松香迷住了,眨着明亮的小眼睛,狡黠地看着我,待我故意靠近时,它却一下子溜走了。一对白腹喜鹊和几个不知名的花鸟似乎有意和秋色比美,在草林间飞来飞去,用它们美丽的翎毛为金秋涂抹着色彩,我郁闷了一夏的衷肠在这醉人的秋韵中一下子得到释怀。

“塞上砖井秋景好,霜降来了色更浓。”深秋时节,大自然就铺开调色板,毫不吝啬地用最艳丽的彩笔,将砖井描绘成一幅色彩绚丽的实景油画。无论站在什么方位,无论从哪个角度,放眼望去,漫山遍野层林尽染,葱绿的松叶、亮黄的杏叶、猩红的枫叶……金黄、殷红、墨绿浑然天成,相映生辉。其实画面上纷呈的色彩,远比我的描述还要丰富诱人,多姿多彩。

回望身后,极目远眺,整个砖井被包裹在一片橙黄橘绿之中,绵延起伏的台地梁峁丘陵被五彩缤纷的叶子装扮得美不胜收,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墨画。近观,黄得灿烂的树叶,飞来飞去浑然忘我,旁若无人;白了头的蒲公英,随风飘出最美的姿态,犹如小孩吹出的彩色泡泡,尽情渲染着天地轮廓。几只叫不上名的小鸟落在远处的高压线上,贪婪地欣赏着这层林尽染的画面,为深秋的光阴注进一缕缕温暖。斑斓的秋景、多彩的秋韵、诱人的秋香一直是砖井的颜值高峰和秋天最大的魅力所在,其中的一景一物都是一诗一歌,看一眼都能拨动你心底最深处的悸动,使人进入忘我的境界,与其共融。

从黄河岸边到白于山区,从毛乌素沙地到黄土高坡,笔者在采访中目睹了新型职业农民在美丽而肥沃的土地上用智慧和双手创造的一个个奇迹。闫塘村刘窑的土窑醋、甜水村蒋氏的三边牛业、镇政府机关周围的传统工艺制作的粉条厂、黄湾村的万亩高产谷田和冯氏酿皮,并列“砖井五宝”之称。陈醋、牛肉、粉条、小米和酿皮的加工业,犹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呈现出一派兴业乐业的美好景象。

而这一切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勤劳、淳朴的砖井人的艰辛付出。时至今日,三次见到砖井镇党委原书记白启胜及其履政团队,他们向我们介绍产业发展规模、科技应用情况和远景规划。古有三边三宝,今有砖井五宝。砖井镇的陈醋、牛肉、粉条、小米和酿皮,味压三边,名扬塞北。

讲述着砖井的传奇故事……


满目沧桑古井堡


古砖井堡坐落于砖井镇政府驻地北2里的极冲地上,北距明长城100米,城四周是开阔平川,草木覆盖。以城为中心,分东关村,西关村。一条水泥路从城东脚下由北向南蜿蜒而去。

乍到城堡的那个上午,阳光灿烂,天空蓝得耀眼。从远处就能望见城东、南、西、北墙风韵犹存,墙影和近景的树木相互映衬,使砖井堡别有一番沧桑凝重的历史感。

走进这座旧城,荒凉满目,斑驳的墙体留下岁月剥蚀的痕迹,而寺庙和民居的残垣断壁早已被流沙掩埋无几,依稀可见零星的瓷器碎片。令人不解的是,偌大的砖井堡遗址竟然没有一个人负责看护。

砖井堡毕竟是一座用泥土夯筑而成的城池,据史料记载,城垣夯层5厘米,墙高8.3米,东、西、南设门,各伴有瓮城,周长1873米。历经岁月沧桑和风沙侵蚀后,早已残破不堪。西边、东边和南边、北边的城墙已被风沙掩埋过半。当地人说:“风沙是砖井堡最大的敌人,如果不采取措施,再过一二百年,砖井堡也许就会消失。”

不过,一说起砖井堡的故事来,众人就一脸掩饰不住的兴奋。讲起流传了数百年的有关砖井堡的传说。

砖井,是一口古井的名字。传说一对生活艰难的母子,用勤劳感动了神灵,使得一口砖井从天而降,哺育了一方贫苦百姓。砖井,是一座古堡的名字。史载因蒙古骑兵频频入侵,延绥都督修堡防御,而这座军堡又因井得名,护佑一方百姓的平安。

据史料记载,古时砖井堡的那眼砖甃古井水量充足,任人取用,水位始终不减,终年不断。因此,当地百姓将其奉为“神水”,每逢节日都要焚香礼拜。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编纂的《定边县志》,也将砖井堡的这眼砖甃古井列为“定边八景”之一,还有文人题诗咏赞曰:井谍经言汲,边城堡亦名。澄汉泉既美,甘冽取仍盈。为有源头活,能教彻底清。让廉非敢拟,守口却如瓶。

众人说,明正统(1436年~1449年)初年,蒙古瓦剌部(也称卫拉特)铁骑频频渡河入套,袭扰延安、绥德、庆阳等地。有鉴于此,延绥都督王祯与继任者延绥巡抚郭智、马恭开始了修建延绥镇边墙、城堡、墩台、卫仓的工程。包括孤山堡、神木堡、高家堡、榆林堡(由榆林寨改建而成)、鱼儿河寨(鱼河堡前身)、响水一时期营建完成的,砖井堡也不例外。

据《定边县志》记载,砖井堡系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年)由延绥巡抚郭智督建,设守备(正五品武官)1员,驻军109名。砖井堡旧名新兴堡,1475年堡军南迁至东海螺城址新建城堡,仍叫新兴堡,即今油房庄乡王湾行政村新兴堡城。明嘉靖中修复砖井堡,复防守于此。明万历六年(1578年)增高,砖砌。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知县徐观海重修。周围凡三里二百五十步,楼铺十二座,墩台二十二座。东曰靖东门,西曰宁西门,南曰安南门。另外,因为地近边墙,为进一步加强守备,砖井堡三座城门均建设有瓮城,无北门。

因毗邻定边县城,又地处三边商路之上,明清时期砖井堡“商业贸易最为繁华,以后才扶于安边、定边”。此外,城内还有祖师庙、关公庙、药王庙等寺庙,每逢庙会都会有方圆数十里的百姓前来拜神赶会。但在清同治年间的回民起义中,砖井堡居民或被杀,或逃亡,砖井堡的繁荣景象再也不复往昔。城墙基本保存尚好,东墙部分残缺,东门无存,旧有砖井堡石额,现存残石,仅留“堡”字,隶书,保存于砖井镇文化站,城垣包砖剥毁于“文革”后期,城内中心旧有鼓楼,类似县城鼓楼,台上建筑毁于民国年间,台基毁于“文革”后期。城内遗址散见于明、清时期青花瓷片。而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镇政府及相关机关单位的迁出,则为砖井堡的辉煌历史画上了一个句号。

如今,那砖甃古井已经湮没于茫茫沙海,古堡城头的硝烟也早已淡去。

登临砖井堡北城台放眼北望,百米之外便是与城堡有着唇齿关系的明长城。而这一道边墙,也早已不复当年之貌。那墙体之上,到处是昔日农人打窑居住的痕迹;长城与城堡之间,则早已成了阡陌纵横的农田。而脚下的这座古堡,也算得上是人去城空。空旷的古城之内,零星分布的是几户人家的宅院,还有那座废弃多年的学校。东侧的夯土城墙,因修路、建房受损严重;南侧的城墙,则在很早以前便被改造成了一排窑洞,居住的四五户人家中,还不时传来阵阵的鸡鸣狗吠声……

《定边古城堡》记载:《七绝·砖井堡即景》,墙砖剥尽周遭在,百亩城中半是苔。甃井西沙淤不见,桃花又逐杏花开。


窑洞陈酿刘窑醋


是昨夜的细雨抛下一路星辰?是谁把星星般闪烁的期盼,种在了砖井的黄土台地、沟沟岔岔?当你踏上久违的黄土,当你走进秋月的砖井——一幅墨迹未干的水墨画里,就会跟梦中的精灵撞个满怀。

那么多含露的花瓣,都开成了五角形,像婴儿胎液未干的亮眼,睁得老大眺望新奇的世界。有的半睁着,似乎尚未摆脱生命的混沌;有的仍闭着眼睛,犹如还沉睡在母腹的摇篮里。那密密匝匝的枝蔓铺展着的,不就是一张张墨绿色的产床吗?

站在村委会的门口,一道雕花的大门似乎是一道历史的屏障,门外是纷纷扰扰的过往,走进去就是亘古静谧的时光。远处的蓝天、流云、滩梁、景物等像是色彩绚丽的背景,而盛开在黄土梁峁间的窑洞像是开在光阴里的雕花,斑驳中泛着陈旧的光芒。隔着一千多年的光阴就那样盛开在行人的视线里,每片叶子的褶皱里都镌刻着岁月的繁华或是沉寂。

一个窑洞,一个传说,一段历史。

山西醋也的确鲜美、好吃,而此次闫塘之行,印象最深刻而令我震撼的,是刘窑的醋。也许你会产生疑问,刘窑醋咋能跟山西醋比么?刘窑的醋,难道有山西醋正宗、精彩、震撼?不瞒你说,起初我也产生这样的疑问,然而主人听罢笑了,说刘窑的醋并非一般的醋,而是起源于山西。主人这么说,我还是不信,带着疑问,我求助于醋艺师。果不其然,醋艺师提供的信息明白无误:刘窑的醋来源于山西,在明代后期,由于灾荒与农民起义,刘窑已经人烟稀少,山西人走“西口”迁徙过来,也把山西的醋艺传授到刘窑。山西的传统工艺,刘窑的食材,经过多年打磨,刘窑的醋比山西醋技高一筹。

刘窑醋有几百年历史,成分半是黄土高坡台地的小米,半是黄土高坡台地的黑豆、豌豆、小麦、荞麦、燕麦、玉米、高粱。八种精耕细作、日照充足的杂粮,取古代“砖井”神作天赐之泉水,酿出的醋,味道醇厚,色泽温润。放置十多年不变质,色味依旧醇香。加之,此地土窑冬暖夏凉,温度稳定,才酿出如此好醋。醇正食醋,初恋的味道!可谓,砖井水从天而降,刘窑醋香飘八方。

据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曾任公安部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前卫体协主席、公安史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慕丰韵同志(已故),生前到定边调研“警民关系”时回忆:他1942年调中央社会部工作,任人民解放军总部直属支队中央警卫科长期间,多次到三边定边、安边采购羊肉,返回时不忘采购刘窑的醋。

红军七十八师解放定边前,经闫塘,夜宿刘窑村,人马皆疲乏。群众得知红军到此,纷纷端水送饭,佐以刘窑醋,慰劳战士。闻见醋香,战士先饮醋,顿时口舌生津,眼光明亮,精神抖擞。

刘窑的粮食凝黄土精华,又置于土窑中,可谓土里生土里酿,加上土窑冬暖夏凉,温度适合发酵,才酿出如此好醋,人称刘窑醋为窑洞醋、红军醋。刘窑人秉承传统酿法,不掺色素、香精、防腐剂,也不掺水勾兑稀释,纯粮酿醋,本色不变,深得食客喜爱。

刘窑五谷之所以香飘塞上,源于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上至高处,整个村庄在鸟鸣里愈加清晰而明朗。袖珍的村庄,仿佛盛开的一朵雏菊。醋艺师家在半山坡上。车开至半坡,需要倒进去,才至他家的大门。门前台地上的庄稼丰盛,高粱、玉米、糜谷、荞麦,还有大豆、大葱、南瓜、胡萝卜等等小型农作物,收起来费时费劲,但全是纯天然绿色食品,收获时自然是满心的欢喜,满心的愉悦和满心的踏实感和自豪感。那些在秋风中弯了腰的谷穗、笑红了脸的高粱、密密麻麻颗粒饱满的玉米、探头探脑四处张望的胡萝卜,再辅之以炽热的阳光下,庄稼人汗滴和挂在脸上无比知足的笑容,构成了一幅无比美好的收秋工笔画,这幅画深深地烙印在一代又一代后辈们的心上。收秋的五谷香味,在这里显得更加浓烈,农人们发自内心的笑容也只有在农村才显得最为纯粹。那高粱,宽大的叶子沉绿,根茎粗壮,玫红色一搾多长的穗子迎风摇摆,像蘸饱了墨汁的毛笔,正欲抒写主人夫妇的成长。

醋艺师家三孔土窑洞,但窑内非常讲究,文化氛围很浓,如炕围画。刘窑的炕围画,顾名思义就是在炕围上画的一种画,是用来装饰室内环境,烘托气氛,含有吉祥、纳福之意的一种传统的室内装饰画,也称“炕围子”。

远古时候,刘窑先民们利用这里得天独厚坚实的土质挖建窑洞居住,又创造了御寒取暖的火炕。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达,文化的进步,居住环境条件的提高,炕围墙面时常脱落的泥皮很容易把衣服被褥弄脏。于是,人们将一种“料僵石”砸碎研成粉末和红胶泥,沿炕周围抹刷,干燥后墙面泥土不易脱落,而且墙面光滑美观,为增强室内美感,人们又以简单线条绘画作装饰,后来又以白油漆作底,颜料作画,从而形成炕围画这种独特的室内装饰艺术。

刘窑炕围画分炕中心围,和炕地围。炕围画集诗书画为一体,不同的时期,绘画纹样的风格不同,意义不同。旧时刘窑人很重视祥瑞,炕围画内容颇为讲究。主室炕围画选用上好颜料,请当地名儒书画家画“梅兰竹菊”“福禄寿禧”等,精心画于炕围一尺以上,称之谓“炕围条幅”,条幅下方炕中围绘画或剪纸“万卷书”“暗八仙”等图案,边道地围图案是炕围画之精华,常用各种体“贯钱”“福寿”或为饰边。厨房的炕围画以生活中常见的果蔬作题材,比如一幅辣椒图案,象征着人们的生活红红火火,蒸蒸日上。白菜、蘑菇、花鸟和山水,被喻为“百财”有聚财、招财的含意。小儿居室炕围画则以驱邪纳福,平安幸福的祈愿图案为多,炕围中心画钟馗捉鬼、狮虎驱逐夜猫子或贴护身符等。

醋艺师夫妇非常好客,一进门,春风满面,又是沏茶、端水、又是点烟,还拿出家中镇宅之食品——醋,让大家来品尝。啊!窑洞陈酿,入口清爽,色味醇香。众口点赞。有人建议,醋翁上应贴醋字,彰显文化氛围。随行本土书法家慕先生顿生激情,挥毫泼墨,一脬尿功夫,用篆、隶、行三种字体在胭脂红的斗方纸上写下40个“醋”,笔力遒劲雄厚,与醋翁规格浑然一体,给人以大关雄壮平稳感,对秀丽的斗方,诸人无不抚掌叫好。醋艺师夫妇更是倍感荣幸,如获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怀素、赵孟頫之墨宝,爱不释手,恭恭敬敬地贴在自家的醋箱醋罐醋缸上,墨香夹醋香,蓬荜生辉呐!


三边牛肉苜蓿花


板凳滩牧场离砖井镇约5公里,面积颇大,地势平坦,牧草旺盛,适合牧牛,这个地方有多头牧牛。猪看脊梁肉,牛看盾槽牙,骡马只看两步走,看一眼就入骨三分。

从砖井镇出发,一路向北,登明长城望高。众光下,林海泛亮,草原迷丽,高高低低的长城,从脚下一头伸向天的东头,一头伸向天的西头,这伟大的建筑,从远古时候,就座落在这里,沙不规则没有埋住,风不规则没有刮走,它给了沙漠之骨,沙漠也给了它的雄壮。继续北上,穿越青银高速公路,进入葱郁的田圈、郭场场、后坑,就是长茂滩农林场,再北上,昔日黄沙滚滚的毛乌素沙漠的沙丘、沙丘链在这里被锁住,雨后新晴,秋季的上午登上沙丘去看看风景,溜溜心情。由于湿气较重,滩里升起了薄雾。上午的雾轻轻柔柔,朦朦胧胧,如松软的棉花缠绕在田腰,萦绕林间、花间,若有若无。又似一个怯怯的少女,朦朦胧胧,远远地看着你,抚弄着花枝儿,等你急急地赶过去,她却又不见了,展现在眼前的是满目的绿色。雾,织成一层层的雾纱,遮盖住了天地,眼前的一切都若隐若现,如诗如画。

倏地,一缕和风从我的发上掠过,我听到了一种极其细微的声音,从远方幽幽地飘来,仿佛二胡的柔弓,从两弦间轻轻地滑过,那么短促,又那么婉转。而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地品味其中的韵律,那声音便被氤氲的青草气息湮没了——我知道,那是地气在袅娜上升的声音——这声音唯有心灵的共鸣,才能隐约地感应得到。

秋,实地感受一下板凳滩牧场的蓝天与大地,那么高远与深邃、宽广与悠远;还有风与雨,农夫与苜蓿,从农夫的憨厚与朴实里,你会感到,这里并不像想象的那样荒漠干旱,扬沙难候,有的是凉爽中春华秋实而又梦幻的气息。置身在这样的秋景中,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路先是水泥的,再是石子的,再走是泥土的,沙土全不裸露,被绿色覆盖,一排排蓝色彩棚,错落有致。近千头高大体健的肉牛,橘黄的白花的,扬头甩尾,咩声如虎。这就是甜水村牛业庄园。外人以为甜水无色无香,其实那是错了。瞧,一望无尽,绿的沙柳,黄的沙蒿,满地的牛草,舞的蜜蜂,玉米苜蓿茂密如森林,这甜水的土地是最有五颜六色,是最有香有甜的。

那里有沙枣,枣子成熟,用脚一蹬树,枣子就哗哗地落下,并不红的,有沙一样的颜色,吃之没汁,质如栗子,嚼嚼方酸味隐隐显有了。

庄主身高一米八,皮肤黑里透红,眼神亮得如冬天的晨星。笑声爽朗,语言风趣幽默,表彰自己“从十八岁到四十八一直爱着一头牛”。而“那个牛”挂着一脸笑容,转来转去忙着吃喝,不理会他的嬉皮。

牛,是砖井甜水村的宝物。

甜水村,一眼望去,浑圆的沙丘峰,满丘披绿,混混的,沌沌的,重叠交错,像一块碧绿的玉镶嵌在甜水村口。田里青绿,苜蓿、沙柳、杨树、柳树和沙枣树随处可见。

除此,地里还长满了这个季节庄稼应有的颜色。多是玉米,土地最本真的贫瘠或者肥沃一览无余。玉米被野风吹得笑开了花脸蛋,泛着健康的褐色。玉米间有未锄干净的杂草,还有未拍碎的土坷垃,我想找一把锄头或者铲子,蹲在地边,像旧日的农人一样挥汗劳作一番。

收秋的时候,正是田野上最美的时候。满山遍野黄一片红一片,五彩缤纷,就像少女心爱的嫁妆。高粱露出了红红的脸膛,棕色的胡须在秋风的抚摸下,左右飘动,翘首以待。待收的苜蓿一片一片,紫红紫红的,紫里透红白的苜蓿花丰盛牛羊,蜜蜂繁忙采花粉……满滩遍地,压弯了腰的谷穗糜穗金灿灿一大片一大片的,错落别致,整齐有序。微风吹来,随风摇曳,像小女孩的金色的发带,来回飘摆,又像起伏的金色水波,一浪接着一浪,满是丰收的喜悦……

循着喜鹊丘陵鸣,走进甜水村,户户门前有牛撒谎欢。一条水泥路把村庄分为两半。路东有一片草木。在大头娃娃似的柳树下,一只短腿的土狗在练习狮子的步伐。几头奶黄色的小牛,显然出生没几天,毛色光润,眼神清明,吮饱了奶水,尚不知草里有诗歌,园中有仙女。低头觅句的黄牛把三十年前的一个句子咀嚼复反刍,却无意表达。属牛的人,也像这棚里的黄牛一样,喜欢追忆往事,咀嚼过去。人家门前有菜地,人家后院有鸡圈,有打鸣的公鸡,有呱蛋的母鸡,有狗吠,有牛犊子偶尔“哞哞”地唤几声妈妈。这样的村庄,怕是会唤醒所有人的乡愁。

再往路西去,槐树杨树垂柳掩映着移民村庄。走进宽敞大门,树荫下一排排崭新楼板房,由南向北有序排列,南起有会客厅、视频室,往北有几排是屠宰场所,房里安置有现代化牛肉加工设备,流水线设施,屠宰一条龙,活牛进去,皮、骨、肉分置。

三边牛是与利木赞、西门塔尔、夏洛莱、秦川黄牛三代杂交培育的大型优质肉牛,生长在甜水村独特地理环境,明长城脚下原始地貌里纯天然牧区,且盛产苜蓿等优质饲草的砖井镇甜水村,水草丰盛,以苜蓿、青储、玉米等真草真料为饲料,喂养期24到30个月,肉质细腻鲜嫩,色泽鲜亮,香而不腻,丰富的营养和卓越的口感。牛肉牛排,是陕北待客、逢年过节和喜庆时常吃的一道美食佳肴,更是长城内外闻名的一种汉回蒙古族风味小吃。

牛肉牛排高蛋白,低脂肪,维生素含量高,营养相当丰富,陕北当地人用它做红烧牛头、红烧牛尾、红烧牛蹄筋、土豆烧牛肉、红烧牛排、红烧牛肚块等系列传统食品。适合高血压、高胆固醇、体重超标的人食用,同时其富含肌氨酸又特别适合运动员或者需要增强体力的人食用。

这种食品有软化血管、保护视力、清热降火、健胃、预防脑血管出血等食疗价值,被誉为长寿食品。所谓甜水村的牛吃着绿色苜蓿草,喝着大漠纯净水,长在蓝天白云下,牛肉是纯天然保健品。


土生土长砖井粉


深夏初秋是砖井色彩最丰富的季节,也是砖井最美的时候。车在田间蜿蜒而行,扑面而来的是略带凉意的秋风和五彩斑斓的秋色。一排排荞麦红红的,分外耀眼;一片片土豆也毫不示弱,仿佛欲与那荞麦一比高低。随处可见的红色、绿色、粉色、白色让人目不暇接,与起伏雄伟的白芋山相互掩映,如入画中。

砖井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通风流畅,土壤深厚,丘陵、沟壑有机肥含量高,沙地透气性强,土豆生长期长达140天,优质淀粉含量高。用此淀粉和定边传统工艺制作粉条,白亮、光滑、柔韧。初次见面,感觉砖井镇像一壶老酒,也像一个爱抿两口烧酒的宽容、质朴、顽强、苦熬的定边人。

一颗刚从泥里翻出的土豆,浸泡在清水里,呈现丹霞地貌雨后的质地,薄透的黄,切开,是我见过最美的黄紫马铃薯。清水在土豆凹凸的表面激起浪花,琉璃般的波纹里浮现一张女童的脸——是岁月很远很远那一头的我。

砖井粉条,以优质马铃薯为原料,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机械化结合制作,以手工艺为主。经过磨碎、分离、漂洗、过滤、碾压、搅拌、揣揉、漏、引、提、出、冻、洗、晒、包,十五道工序。色泽洁白光亮、条杆粗细均匀、口感滑润筋道,具有耐煮沸,耐浸泡等特点。可以单品制成美食,直接烩、炒、拌、涮;也可以与蔬菜、肉类配做各种美味佳肴。产品种类有:扁粉、宽粉、二条粉、细粉。

用土生土长的土豆制作的砖井粉,口感爽滑,极富弹性,富含黏液蛋白,平衡人体内酸、碱度,可美容、抗衰老。


黄湾酿皮声名远


砖井四季皆美。庄里庄外,有多得数不清的“醉美”风景。春天,在百花盛开的垴畔上,穿行于小径间,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夏天,在青山绿水中,听着蝉鸣,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秋天,找一处别院,看窗外的片片落叶随风起舞。冬天,飞雪飘飘,和土窑院、山沟里嬉戏的人们一起堆雪人。

随意进入一个院落,热情的客人邀请我们进屋。饭桌上摆有酿皮、花生米、葵花子,还有炖土鸡、炝葱花的酸汤垛荞面、荞麦饹饦羊腥汤,这些细碎的拼盘,构成农家酒宴的绝配味道。灶膛里的火燃烧正旺,清茶飘香,米酒煮沸,还有牛奶、果汁菜肴,如今都是黄湾人日常生活不稀缺的标配。

黄湾躺在横贯东西的白于山腹部,山南则别有洞天——当地人称“老南山”,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但见万山奔涌,状若层云,有陆游诗“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之势。然而,黄湾最值得看的,还是黄湾酿皮。

黄湾酿皮是用麦面和温水调成硬面团,再几经揉搓等面团精细光滑后,再放入凉水连续搓洗,洗出淀粉面团成为蜂窝状物时,放进蒸笼蒸熟,这叫“面筋”,再将沉淀了的淀粉糊舀在蒸盘中蒸熟,这便叫“蒸酿皮”。蒸熟了酿皮,从盘中剥离,切成长条配上面筋,浇上香喷喷的麻辣羊肝、辣油汤,不膻不腥,撒上香菜、葱花、芝麻等佐料,色、香、味俱,吃起来香辣,凉爽,口感鲜嫩柔韧细腻,香味悠长。酿皮虽是小吃,但可作主食充饥解饿,也可当菜食充当下酒冷盘。冷热均宜,四季可食。

黄湾酿皮从定边驰名,历三十载,目前以真空包装向全国各地销售,逐渐成为知名品牌,为砖井人民增光,为定边人民添彩。


黄湾小米高原情


黄湾,地处白于山腹部的深渊地带。春天,桃李盛开,清香馥郁:夏天,蝉鸣枝头,翠绿苔润:秋天,峥嵘霞染,条红雾绕:冬天,群山起伏,银装素裹。

黄湾到处是黄土,除了黄土,还是黄土。千沟万壑又显得支离破碎,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地面,这便是有了涧,川,塬,梁,峁,岔,坪,台,正是这残存的梁、塬、台上,高粱火红,糜子金黄,谷子如金。

但黄湾秋色里,高粱梢头的红,还不是最震撼的,待到门前屋后庭院里的晒谷场上,方的圆的,一块块,一圈圈,一堆一堆,一袋一袋,仿佛听懂了秋风的召唤,一夜之间倾巢出动,迎着暖暖的秋阳,敞开胸怀,也无遮蔽,也无留白,把一坪山梁坡地,渲染得红艳艳,黄灿灿。

循小路上去,山不很高,但也有险,清风袭来,古木森森。树林里惊起几只雀鸟,“吱呀”几声,便是一曲清越的樵歌。

寻常人家的小院落,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十年前,东房想必是老人在世时修建的,木格棂的窗户,转轴的双扇木门,廊沿下挂着的各种农具,作为库房和纪念留存。

院子中间的果树圃收拾得干净利落,果实繁茂,叶深秆肥,不像是无人照料的样子。

黄湾宛如一颗金色的宝石,在白于山间熠熠生辉。地处陕北高塬黄金谷产区的黄湾,给人们带去了舌尖上小米的香甜记忆。

到黄湾时,正值谷农收割谷子的繁忙季节。为了做到颗粒尽收,黄湾的谷农们加班加点,抢收谷子。谷农挥着镰刀,将沉甸甸的谷子割倒,然后扎捆,晾晒……

一望无际的黄湾大地在太阳的照耀下散发着金色的光芒。一尘不染的蓝天白云,给人们带来了返璞归真的感觉。作为黄湾人的骄傲,灰蒙蒙的白于山,以其鬼斧神工般的自然景观,在黄湾的上下构成了美丽的天然大画廊,烟波浩渺,朝晖月影,美不胜收。

凝望着一袋袋芳香四溢的黄湾小米,只见颗颗饱满,晶莹剔透,色泽黄雅如金,每一粒都灵动着黄湾山水的气韵,宛如上天巧夺天工的精美杰作……

在那醉美的秋日,大自然毫不吝啬地把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到处都是火热的劳动场景,到处都是收获的欢声笑语……

经过10多天的勤劳收获,种植的几千亩黄湾稻花香颗粒归仓。为了庆贺农民丰收节,农人举办了一场浓烈的丰收宴庆贺。猪肉炖粉条、土豆烧牛肉、黄湾小米等美味摆满了桌子。

黄湾村的秋天确实别具味道,虽然山风习习,万物成熟,满眼单调泛黄,但那正是生命沉默思考、养精蓄锐的季节,生命在沉默时的那种淡定、坚韧、刚毅、沉静、挺拔,不也正预示着生命来年的循环往复、破土而出么?所以,黄土台地秋天带给我的,是有别于其他季节的另一种景致,另一种壮美,另一种震撼。

人称谷乡的黄湾村,犹如一首清丽婉转的歌,一启唇,便是让人迷醉动听的旋律。金秋时节,走进黄湾,时光运笔,大地生辉,但见稻菽千重,芬芳中彰显着成长的力量。

金灿灿的谷子收割下来,接着就被运上打谷场。小米,是脱下衣服的稻,养活了天下人。

小米也称延安小米,养育了谢子长,刘志丹,习仲勋,贺晋年等多位将军,和许多仁人志士闹红陕北一片天。中央红军到陕北“热腾腾的米酒捧给亲人喝”。小米,养育党中央十三年,陕北人用小米汤、米茶喂养受伤红军战士,一勺一勺地喂,就像喂养自己的小孩子一样。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和大炮!成就了一批伟人,成就了举世伟业!小米饭养育了华夏优秀儿女千千万,去打老蒋杀倭寇,小米,成了革命符号!解放后劳模杨步浩,去北京看望毛主席也是带着小米红枣。“小米钱钱洋芋蛋,窝窝酸菜家常饭”;“谷穗穗呀糜穗穗,收呀收秋忙”;“小米香来土窑洞暖”句句唱出了陕北人的心声!贺敬之的《回延安》“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都是浓浓的鱼水情。

谷子,有耐干旱,喜阳光,根深叶茂等特点。谷子,喜欢向阳的山地上生长,有种黄湾人的气质,不怕风吹雨打,艰难的环境茁壮成长着,绿遍山峁疙瘩,含笑向阳,多像勤劳勇敢的黄湾人。谷子,是黄湾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上天给民众的最大恩赐。黄湾昼夜温差大,小米蛋白质含量高,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含有人体需要的赖氨酸和蛋氨酸。黄澄澄的小米,像是黄土地出产的黄金。小米粥,黄湾人叫小米米汤,煮稀饭叫熬米汤。口味清淡清香,具有简单易制,健胃消食的特点。黄湾小米,是传统健康食材,营养丰富,粥中再搭配红薯块、豆颗、红枣、核桃,南瓜块、土豆块,花生,莲子,既增加营养又增加口感,是陕北的正宗“八宝饭”。黄湾小米宴,能做十几种,除前所说,还可炒着吃,炸着吃,小米米饼,米茶、米花、米酒、米醋。

黄湾小米,做成小米油糕,包糖、包红枣,也是祝福:吃了糕,步步高的寓意!走亲访友,首选馈赠小米。做成摊黄,黄米馍馍,油馍馍,也包粽子,黄米捞饭,黄米干饭。也可加工成米醋、米酒。

黄湾小米也有药用价值,体虚者食用小米,大红枣,黄芪加红糖;小米绿豆汤解毒消火;小米加黑芝麻、红枣,补气;小米莲子粥可以降血压;小米、生姜,养胃治感冒。黄湾小米,成了黄湾的符号,陕北的符号,延安的符号。

科学考证,小米,还可以降血压。高血压病者,只要坚持喝小米稀饭,血压就稳定。喝喝米茶、米酒,醉在心上,这是黄土地的味道。

那些长的长长圆圆的谷穗儿被霜色濡染,渐渐成了金黄色,在秋天的农田里深深地弯下腰来。农家场上堆放着一垛垛金黄的谷子和一堆堆金灿灿的小米。友人提议:今天我们不喝酒不吃肉,喝一碗小米粥可否?“天天吃肉吃鱼,换顿清淡的养生餐好哇!”小米是养生物,药食兼备。它性温味甘,入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消炎解毒的功能。小米的营养价值和食疗作用都很显著,它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糖类、类胡萝卜素、果胶、矿物质和氨基酸。常食小米粥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视力,促进骨骼发育,排毒养颜。

白于山的地貌,造就黄湾金盆湾的璀璨。黄湾四面环山,谷底平坦,山可挡强风,聚精气;或天降大雨,山水聚于谷底,漫过平地,土质肥沃,日照时间长,谷物生长旺盛,颗粒饱满。碾出的米黄灿灿、香喷喷;熬的粥粘稠、黄亮,米香扑鼻。当年小米加步枪,建立新中国,如今致富奔小康,干劲更足。

小米,喜欢变着花样养活人。可以熬粥,可以做米饭,可以做米饼,可以和菜联姻,做出不同口味的食物填饱人心。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面。米,一走出去,就混了,米面成了南北方主食。米,也会迷路。走不出来的米就变成了酒。它会让人乐,让人哭,让人醉。

多次和长辈一起用餐,都会发现他们伸着笨拙的手指捻掉在桌子上的米粒吃,对米格外珍惜,米,就是他们的命。

小米,有一颗透明心,它和人心连在一起,让这个世界永远不饿……

黄湾小米,是陕北黄土高原白于山区砖井镇黄湾村的一种特产。因延安革命圣地的历史影响,又称延安小米。它色泽金黄,颗粒浑圆,晶莹透亮,质优味香。黄湾小米,焖成干饭,香甜爽口,越嚼越香。煮成稀饭,粘糊适口,回味余香。

传说康熙皇帝在西征噶尔丹路过砖井时,食了此品后,赞不绝口。

黄湾四面环山,谷底平坦,地逾千亩,白房红瓦,果树掩映,塞外小盆地风光。三百多年来,当地人辈辈耕作,以盛产优质小米闻名四方。毛主席带领红军北上抗日,小米成为世界亮点——成为八路军的军需。

从此,黄湾小米也就成了“贡品”。

看群山巍巍,云海茫茫,松涛阵阵。金风玉露,秋意蒙蒙。这一派秋景,色彩浓烈而厚重,意蕴深沉而悠长,让人浮想联翩。砖井的秋景是成熟的,饱满的,理智的,不像春天一样羞涩妩媚,也不像夏天一样袒露火热,更不像冬天一样内向含蓄。置身这绝美的境地,携一本书,在林间梁峁盘腿而坐,或躺在柔软如棉的草地上,独享秋的宁静,你会觉得自己和那一棵棵苍劲的树木一样,更为自然,更为真实。

看到此处,我的耳边也不由得响起一首关于砖井“五宝”的打油诗——

黄湾酿皮小米粥,

闫塘窑洞刘窑醋,

土豆粉条炖牛肉,

砖井五宝香万家!

现在产出的“五宝”正行销各地,真的是“满园春色关不住”“墙里开花墙外香”,声名远播了。

告别砖井,除点赞佩服外,唯继续细细品味而已——

醉了,砖井!

醉了,古堡!

醉了,五宝!


刘湃,原定边县公安局纪委书记,督察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公安作协会员、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陕北分会会员。出版散文集《我的三边》等,有70多篇散文等作品,散见于中省市报纸杂志。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