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4940643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从“伤心之地” 到“柔情似水”——陕西榆林无定河印象/孟祥宁

点击率:2179
发布时间:2022.08.15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卫将军列传》里记载了“榆溪旧塞”的胜景,这应该是记述陕西榆林最早的辞章之一。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代表词作《渔家傲·秋思》,相传是他到榆林神木一带了解军情,慰问戍边官兵时所作,这首抒发边关将士思乡忧国情怀的词作成为了我国古代边塞诗词的经典之作。

这里还有万里长城第一名——镇北台,万里长城第一胜景——红石峡,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遗址——石峁遗址……

榆林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第一次到榆林是两年前,因为要参加“著名作家看神东”采风活动,下了飞机,出榆林机场,甚至顾不上走马观花,一路直奔位于榆林神木市的神东集团。接下来的几天采风,也基本围绕神东集团转,对于早已神交已久的榆林,于我来说,近距离感受到了它的气息,感受到了它的怦怦心跳,但始终没有一睹它的真容,触摸到它内里蕴含的底蕴、涵养、厚重,的确是一种太大的遗憾。当时就下定决心,有机会一定再次来榆林。没想到再次邂逅榆林的机会来得这么快,在《榆林日报》原总编辑、著名作家高建华盛情邀请下,我参加了“著名作家看榆林”采风活动,得以从容地一睹这座有着独特农耕和游牧文化、见证着陕北的沧桑历史的名城。这次采风,我和著名作家、诗人刘益善,当地作家贺智利、朱晓琳分在探访“榆林治沙水保”小组,几天时间里,我们真正领略了榆林人民在治沙造林、水土保持等方方面面所作的努力,更感受到了榆林人民肩负“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使命和担当。

之前读唐诗,偶然读到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立刻被诗中的慷慨、悲壮、凄楚所感动。从此,无定河在脑海中也扎下了根。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认为,此诗化用了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意,称它“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

“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形成强烈对比,一边是现实 ,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身着貂锦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无定河,古称生水、朔水、奢延水,以“溃沙急流,深浅无定”而闻名,是榆林最大的河流,榆林的“母亲河”,发源于定边县白于山北麓,上游叫红柳河,流经靖边新桥后称为无定河。唐五代以来,因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流量不定,深浅不定,清浊无常,河道常改,故有恍文化行走 Cultural Going惚(忽)都河、黄糊涂河和无定河之名。

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在自己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曾经描写了渡无定河时的艰险:“余尝过无定河,度活沙,人马履之百步外皆动,倾倾然如人行幕上。若遇其一陷,则人马拖车应时皆没,至有数百人平陷无子遗者。”涉险渡河的人尚且难逃被吞没的命运,河边的战火硝烟更是夺走了无数鲜活的生命。

没有到无定河边之前,我一直对它没有好印象,刀光剑影、悲戚苍凉是它的代名词,总觉得生离死别、阴阳两隔是由于它的缘故。

听说第二天要到无定河,内心非常激动,有一种终于达成夙愿的感觉,一夜无眠,脑海中总闪烁着无定河的影子,想象着跟它第一次邂逅的样子。

在无定河湿地榆林横山段,我终于见到了魂牵梦萦的无定河。

来到无定河边,我竟然有些恍惚:这就是传说中的变幻无常、血流成河的无定河吗?我们来的时候正当秋季,平缓的河流蜿蜒而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边塞秋季独异的风景尽收眼底,正是深秋,现在的无定河边,百草葳蕤,稻谷飘香,鲜花盛放,水流清澈,秀美如画,宛如仙境,既有北方辽阔的壮美,又有江南水乡的静谧。

2010年,无定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正式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这也是榆林市第一处被列入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无定河横山段是从沙地生态类型向黄土高原生态类型的过渡段,有明显的风沙地貌、河谷阶地地貌和黄土地貌三大地貌特征。区域内滩涂面积大,河流两侧地形开阔,水体污染较轻,水质良好,具有典型沙漠河流湿地的特征。

无定河湿地保护区是榆林人的骄傲。确切地说,榆林人的骄傲是有资本的,因为水土流失曾经是榆林的头号环境问题,经过多年治理,有这样的湿地,殊为不易。

淳朴的陕北汉子最喜欢用数据说话。榆林市水利局党组成员杨思炯一直负责水利水保规划工作,负责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无定河全线综合整治方面的工作。说起水保工作,他如数家珍: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榆林年流入黄泥沙由解放初期的5.13亿吨减少到2.12亿吨。全市治理水土流失成效显著,不少小流域形成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水土保持能力有了大幅度增强,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作家朱晓琳就在榆林水利局工作,多年来长期跟水保打交道。她自豪地说,水利人治理无定河,修复植被改善了生态环境,保持了水土,减少入黄泥沙,缓解了黄河下游“悬河”的抬升,为确保黄河安澜发挥了重要作用。无定河全线综合整治自2017年启动以来,榆林市积极筹措资金实施项目,全力推进综合治理。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20多亿元。无定河全线综合整治按照“安全、生态、景观、文化、产业”五条主线快速推进建设;在建设水灾害防治工程方面下足了功夫。跟我们一起去的当地电视台记者不无感慨地说,我小的时候,无定河这条曾经像脱疆野马的害河,终于被驯服了!虽然还叫“无定”,却能造福榆林百姓啦。

在无定河河畔专门有一个巨石,上面刻的就是榆林著名书法家张胜伟手书的陈陶著名诗作《陇西行》。对于这首诗,陪同我们的工作人员有着自己的见解:无定河处于边塞,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汇点,也是重要的古战场。在这些古河道、河畔,不仅埋着汉人的骨血,也有不少匈奴的身躯。他突然手一指:“现在的无定河,不再是伤心之地,而是有情人相会、畅叙相思之情的地方!”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视线所及,“鹊桥”二字映入眼帘。

其实,“鹊桥”就在不远处,只是我们刚才没有注意。

“鹊桥”位于榆林横山区白界镇黑峁墩村无定河畔,是一座钢丝吊桥,桥面由木板拼接而成,“鹊桥”两个大红字非常醒目,显得浪漫而喜庆,吸引了不少有情人前来“相会”。

按照当地人的说法,之所以叫“鹊桥”,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这里的湿地自然条件优异,水域辽阔,水草丰盈,景色宜人,景观随季节变化呈现得千姿百态,是越冬候鸟的重要栖息地。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冬春在此栖息的水鸟可达5万多只,鸟类达60多种,有黑鹳、遗鸥、白肩雕等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有大天鹅、白琵鹭、灰鹤等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有苍鹭、草鹭、赤麻鸭、绿头鸭等陕西省级野生保护动物。第二个原因,最为重要的,还是跟陈陶的《陇西行》密切相关。当年无情的无定河见证了多少悲怆与心碎,梦断了多少有情人的心肠;沧海桑田,无定河已经不是原来的“伤心之地”,而是爱情的见证人,“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现在的无定河“鹊桥”将无定河的“无情”化为“有情”,成为了新的网红打卡点。

离开无定河,心中竟然生出几分怅然和释然。车开出很久,萦绕在脑海中的无定河刀兵、流离、无情已然遁去,留下了只有鹊桥仙和不舍。

——本文刊于《艺术交流》中英双语期刊

2021年第4期


孟祥宁,中国艺术报社副社长,著名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委员。2008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评为百名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之一,2013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评为百名服务基层优秀摄影家之一。

统万城、李继迁寨,或者府谷,哪一块黄土不是陕北男人的灵魂,如果一定要立一块石碑来刻写陕北血性男儿的名字,没有哪一块石头能够承受得住他们的英雄气概,这是一群时代的雕塑,高高地矗立于中国历史的扉页上,他们绝不是插图,黄河可以作证。陕北榆林,在中国的地理版图和族群分布的区位上,是孕育英雄的摇篮。从这里跨上战马,杀向战场的英雄,他们都是充满血性的陕北汉子。而从榆林流淌而去的浩浩黄河,便是造就这些英雄的血液。从地图上看,长城自定边—靖边—横山—榆林—神木—府谷一字长蛇横亘在陕西北境,它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分界线,也是游牧民族奔袭、劫掠农耕民族的边境线。冷兵器时代,从秦朝与义渠用兵开始,这里就不是一个消停的地方。在这条边境线上不知发生了多少流血冲突,发生了多少劫掠奔袭之后才建起了长城、烽燧,才修筑了一座又一座榆林的城池,榆林也就毫无悬念地成为了中原历史的边疆。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发展历史都很重要,而榆林的城墙并不能阻隔各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在这里交融混血和发展。这绵延不断的长城,足以说明这里历史上民族矛盾的尖锐,民族冲突的激烈。陕北榆林就像一座大擂台,无数民族的英雄在这里比武亮剑,留下了一座座巨大的纪念碑,书写了陕北汉子的冲天雄性和民族历史的丰功伟绩,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英雄史诗而永传后世。在众多的陕北汉子中,如果要讲保家卫国,忠烈血性,当首推英雄杨业。杨业又叫杨继业,他不是虚构的戏剧人物,历史中确有其人。他是五代时期麟州刺史杨信的二儿子,出生于麟州新秦,即陕北榆林神木县,是名副其实的陕北汉子。公元979年,宋太宗亲征并灭亡北汉,杨业时为北汉侍卫都虞侯,兵败被劝降归顺宋朝。宋朝太宗皇帝赵匡义非常赏识他,加以慰抚,恢复他的本姓杨氏(之前他被北汉皇帝赐国姓“刘”),并将其名改为单名“业”,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军队班师后,又任命为郑州防御使。后来宋太宗考虑到杨业对边境的战事很有经验,又改任他为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太宗密封锦囊给他,赏赐的财物非常丰厚。当时的历史背景是:自公元936年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契丹后,河北、山西北部的广大地区沦陷在契丹统治下。同时因为古北口、居庸关、紫荆关等要塞关隘的丢失,河北平原已无险可守,契丹军队不断延伸突袭蹂躏北方地区,所以公元10~11世纪,契丹入侵与中原即北宋形成了尖锐矛盾。杨业及其父兄、儿孙就是这个时期北宋抗辽和抗击后来立国的西夏党项的英雄。公元980年3月,辽景宗发兵10万攻雁门,杨业领数千骑兵从西陉而出,绕到雁门关以北,往南突袭辽军,与潘美前后夹击,大败辽军。杀死辽国驸马侍中萧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收复雁门关及雁北地区。因此他被提升为云州观察使,仍然兼任郑州、代州的职务。从此杨业在辽军中声名远播,契丹军但凡见到杨业旗号,即刻逃遁。树大招风,北宋镇戍边疆的主将大多妒忌他,甚至有人暗中上书诽谤杨业。宋太宗赵匡义是位明君,深知杨业为人忠义,毫不怀疑他的忠诚。太宗常常是阅毕那些奏章后从不多问,封好后交给杨业,以示信任。公元982年,年仅12岁的辽幼主隆绪即位,由萧太后摄政。宋太宗赵匡义认为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大好时机,于是决定北伐辽国。公元986年,北宋北伐军兵分三路北上,其中西路军以潘美为主将,杨业为副将,出雁门北伐。西路军2月出兵,4月已经收复云(大同)、应(应县)、寰(朔县马邑)和朔(朔县)四州。可是东路军曹彬的部队出师不利,在岐沟关之战中惨败,北上的各路军马都被迫撤回,潘美等人回到代州。那么四州究竟是谁收复的呢?《宋史》记载是潘美,《辽史》却是应、寰、朔三州是杨业攻陷并占领,云州是潘美攻陷。造成这种历史记载分歧的原因是,《宋史》的记载是根据西路军主帅潘美的奏报写的,杨业是副职,潘美可以将杨业的战功据为己有;《辽史》的记录则是根据辽国自己前线将领的报告,这些辽国将领当然非常清楚他们的对手是谁。早在雁门关之战时,潘美就是杨业的顶头上司,他害怕杨业的战功压倒自己,所以一直防范和诬告杨业。6月宋军撤退,辽兵趁势反攻,以10万人马攻占寰州。朝廷下诏把剩余三个州的百姓迁徙到内地,命令潘美、杨业带兵掩护百姓内迁。杨业根据自己多年与辽军作战的经验,提出诱敌深入伏兵歼敌之计。杨业孤军深入诱敌,临行前与潘美约定,潘美把精兵埋伏于陈家谷口(阳方口陈家沟)的两侧,待杨业将辽兵诱到这里时,前后夹击,歼灭追击之辽兵,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杨业拂晓上阵,监军王侁派人在陀螺台上瞭望,战斗刚开始时,他见杨业得手,为争功劳,王侁就引兵离开陈家谷口上前接阵,前进20余里后又听到杨业失利,他和潘美便一前一后带兵撤离了陈家谷口。本来按事先约定,杨业是诱敌之战,如今伏兵却擅自撤离,诱敌之兵变为孤军鏖战,其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失败。毫不知情的杨业拂晓上阵战至天晚,果然把辽兵引到陈家谷口,可哪有伏兵呀?杨业自知潘美、王侁害他,但已无退路,身陷绝境。其实杨业也并非没有选择,如果他此刻或降或逃,都有生机。然而,作为陕北汉子的杨业,他浑身是胆,血性和勇猛使他无所畏惧,承诺和信念使他忠君爱国绝不动摇。好一个陕北汉子,他带领自己的疲惫之师,与辽军展开了拼死搏杀。即使身陷绝境,杨业也勇猛异常,他手刃辽军数十人,部下全部战死,他自己身负几十处创伤,直到战马力尽倒下,他才被辽军一拥而上而被生擒。被俘后,杨业拒不降辽,绝食三日而壮烈殉国。宋太宗堪称杨业的知己,这位皇帝丝毫也没有怀疑过杨业的爱国忠心。杨业死后,太宗赵匡义十分悲痛惋惜,随即下诏:“执干戈而卫社稷,闻鼓鼙而思将帅。尽力死敌,立节迈伦,不有追崇,曷(音he)彰义烈!故云州观察使杨业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戎乘,式资战功。方提貔虎之师,以效边陲之用。而群帅败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劲果猋(音biao)厉,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是用特举徽典,以旌遗忠。魂而有灵,知我深意。”(《宋史》卷二百七十二·列传第三十一)。追封杨业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赐他家人布帛一千匹、粮食一千石。与之相关人员大将军潘美降职三级,监军王侁免冠、流放到金州,刘文裕免官、流放到登州。宋太宗除了褒奖杨业本人,号召三军向他学习,严惩渎职将领外,还特别奖赏杨家后人:朝廷封杨业的长子供奉官杨延朗担任崇仪副使,二子殿直杨延浦、三子杨延训同为供奉官,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同时担任殿直。杨业死得冤枉,但一颗至死不渝的爱国忠诚之心,一身精忠报国的武艺与智谋,一腔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情怀,让他成为陕北汉子中不同于赫连勃勃、李继迁、李元昊、李自成的另一种血性英雄而名垂青史。杨业忠烈的伟大是具有继承性和感染力的,杨家几代人全是忠烈英雄。杨业长子杨延朗(宋真宗尊道士赵玄朗为圣祖,为避其讳改名杨延昭)在河北抗辽守边20余年,屡败辽兵。辽人怕他,尊称六郎(并非排行第六)。河北唐县倒马关附近的马圈梁山顶上,至今矗立着“北宋杨六郎据守之处”碑。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生于宋仁宗时代,被朝廷重臣范仲淹倚重,抵御西夏,战功卓著。杨文广到了晚年仍被朝廷委以重任,在定州路(今河北境内)以步兵都虞侯及路副都总管之职承担了抵御辽国的重任。杨家将自杨业父亲杨信起,连续四代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舍命保家卫国,可谓满门忠烈。

——本文刊于《天津文学》2021年第12期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