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4940736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有一种骄傲叫“榆林蓝”/朱晓琳

点击率:2027
发布时间:2022.08.15

前 言


时不时可以看到,有人在网上晒塞上高原的天空,美其名曰:“榆林蓝”。明媚的蓝天,婀娜的白云,苍翠的大地,清澈的河流,随手一拍便是幅电脑桌面般的美景。

2021年,榆林中心城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81,优良天数313天,空气质量六项指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降水增加,沙尘暴日数比上世纪五十年代减少90%。

记得小时候,天总是灰蒙蒙的,榆林四周被沙漠围困。黄沙滚滚,狂风漫卷。如同陕北说书《刮大风》的唱词:“铺天盖地的老黄风,刮得人都没处呆,刮得大山没顶顶,刮得小树无踪影……”

每当春季来临,大风起兮沙飞扬,浮尘蔽日碧霄隐。天地一片昏黄,空气中充满土腥味,街上的人们行色匆匆。女人用纱巾将头裹得严严实实只漏一双眼睛,男人拽着帽檐低头疾走生怕被风吹掉。一场风刮过,到处是沙尘,个个灰头土脸狼狈不堪。

当时正上学的我们经常有“劳动课”,到二里畔挖“沙炭”(治沙造田),去七里沙种树,“战红山”“战西沙”,将沙丘高处削平填到低处,尔后取来黄土在平整过的沙地上垫一层即可耕种。

每逢劳动课,同学们稚嫩的肩膀扛着铁锹、担着水桶、推着架子车,带上干粮水壶去郊外,劳动完拖着疲惫的身躯归来,小小年纪真有点吃不消。那时,榆林的干部、职工、学生(包括小学高年级学生)居民、农民和驻榆部队,全都参与了治沙绿化运动。

从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在榆林设立,开始有组织地治沙造林;到近年榆林市委、市政府倡导“创建森林城市,建设绿色榆林”,“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市范区,建设百万亩绕城森林。”由建国伊始拉开大幕的治沙造林运动,从五十年代至今轰轰烈烈一路走来,艰苦卓绝探索奋进的历程,比我出生的时间还要长。七十载筚路蓝缕执著前行,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无私奉献,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在荒漠中。植树造林,引水拉沙,修建三北防护林,开展大规模义务植树,涌现出补浪河女民兵治沙连,牛玉琴、石光银、张应龙等治沙集体和英雄,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由沙进人退,逆转为人进沙退,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淹没良田摧毁家园的黄沙,被无数人的血汗一点点染绿,肆虐的毛乌素沙漠渐渐被固定下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块被人类完全控制的沙漠。今日榆林,仿佛一颗冉冉升起的星辰,发展为一个颇具现代化规模的能源重化工新兴城市,驼城榆林豪迈地向新时代挺进。


一、沧桑变迁毛乌素


上古地质年代,陕北高原与鄂尔多斯台地曾是一片汪洋大海。随着地壳隆起,累积的湖积物成为日后毛乌素沙地的沙源。据地质学家推算,春秋战国时期,延安以北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高达53%,气候温润,水草丰美,牛马衔尾,群羊塞道……

秦代起,榆林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战乱频仍,生灵涂炭。对植被的破坏,对自然的长期掠夺,使得气候愈加干燥,生态环境愈趋恶化。蒙恬修筑长城、秦直道,森林覆盖率降到42%。后赫连勃勃建造“统万城”,盛唐长安修建城市宫殿,大规模采伐黄土高原木材,加之蒙人滥牧,森林覆盖率再降至32%。唐天宝年间毛乌素沙漠面世,榆林“广长几千里,皆流沙。”“永定河”变为“无定河”。

明代陕北设延绥镇、榆林卫驻军屯垦。据族谱记载,笔者祖先就是明洪武年间由江南庐州府到塞上戍边屯田的。人口激增,滥垦滥伐,九边重镇榆林饱受践踏蹂躏。至明万历年间,榆林城外“四望黄沙,不产五谷”。

清朝时长城功能已废,森林覆盖率骤降到4%。榆林城已是“风卷沙土与城平,人往往骑马自沙土上入城,城门无用之物。”至此,毛乌素沙漠形成,沙借风威频繁进攻,榆林沦为苦寒之地。土地瘠薄,沟壑纵横,十年九旱,民不聊生,悲怆的无定河水裹挟着泥沙涌向母亲河……

民国初期,榆林北部风沙区沙漠化更为严重。民国二十年(1931),陕西省民政厅视察员袁德新在《视察陕北第区政治总报告书》)中记载:“榆林、横山、神木等县之荒沙实亦可怕,除川地可供种植外,满目荒凉,一望无际,且此项沙漠均系流沙性质,北风起,即旋卷南侵。榆林之鱼河堡,原为沃土,今已为黄沙埋其大半矣。横山、榆林间之马扎梁一带,原可耕种,今亦为黄沙所掩,数十家之乡村,今仅二三家矣……陕北黄沙南侵问题,除植树以外,实无可以抵御,若任之不理,则千百年后,延安一带,亦必为黄沙世界矣!”。

新中国成立初,延安以北陕北地区森林覆盖率降到1.8%。榆林东城墙被流沙压埋,古长城也无法阻止沙漠南下,流沙蔓延到城南50公里的鱼河峁,前锋抵达米脂、吴起一带。长城沿线沙进人退,榆林城被迫南迁,有“三拓榆阳”之说。

二、矢志不移缚沙魔


毛乌素沙地是我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之一,面积4.22万平方公里,榆林境内2.4万平方公里,占沙区总面积的47%。可以说建国以来榆林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治沙史,是英雄的榆林人民战天斗地与风沙抗争的历史。

二十世纪50~60年代,总结民间治沙经验,上升到科学层面。积极推广实用技术,发动群众防沙治沙。组建专业治沙队,社队集体造林,修建小型水利工程拉沙造田。沙区系统规划,建设基干林带、支干林带与网状林。1959年,组建“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筹建第一个“陕北防沙造林林场”,随后陆续在长城沿线设立20个国营林场,10多个国营苗圃,为大规模治沙造林奠定基础。

科技攻关,植物引种,育苗驯化,引进耐干旱瘠薄,抗风沙的固沙植物,进行造林试验推广。经反复试验研究,确立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的治沙方法。摸索出沙障固沙、大苗深栽、覆膜造林等一系列抗旱、节水造林技术,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70年代,随着人口增加,沙区农田面积扩大,畜牧业发展加快,防沙治沙模式进行了调整。实行人工造林为主,封沙育林、育草为辅。将植树造林作为整治山河的根本战略,大力营造防护林,发展经济林,建成总长1500公里,面积175万亩的长城、北缘、环山、灵榆四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一道道护佑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刀耕火种到封禁治理,人们的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其间的道路迢遥而漫长。

为加快大沙远沙治理步伐,从60年代起开创性开展了我国最早的沙区飞播造林种草试验。总结出干旱、半干旱地区飞播治沙多项技术措施。大面积飞播造林成绩显著,沙漠腹地营造出万亩以上成片林175块,形成带状、团状相互交错的防风固沙林体系。累计完成飞播治沙面积60多万公顷,农业抗灾能力显著增加,科技成果达世界先进水平。“世界治沙看中国,中国治沙看榆林”形成共识。


三、绿色传奇谱华章


80年代,防沙治沙向纵深广阔领域推进,鼓励扶持个体户承包治沙,改善防护林结构质量。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增加常绿乔木树种比例。乔灌草结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一封禁二障蔽三造林。引种驯化樟子松,育苗栽培大面积推广。使樟子松成为“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工程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毛乌素沙地樟子松造林保存面积达300万亩以上,榆林沙区130多万亩,增强了防风固沙效益。

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带来历史性机遇。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开采,相应的城镇交通建设工程实施,造成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大面积植被破坏,引发新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塌陷、废渣堆弃,荒漠化发展加剧。

数年前,和“夸父户外”二十几名队员穿越内蒙古大青山古雁沟。出山后在公路旁等待返程汽车时,一股遮天蔽日的“黑尘暴”席卷而来,刮得人根本无法站稳,方知离此不远有个煤矿。大风过后,身上的白T恤染上一道道黑色,脸跟下煤窑的矿工似的。回到城里吃饭去卫生间洗了一下,刚放好一盆水,手伸进去立马变得像“洗砚池”一般。长于毛乌素沙漠边缘,历经无数次沙尘暴的我,有生以来头一回见这阵势,若非亲身经历怎么也想象不到,风会像大火冒出的浓烟一样黑。人们为了经济利益不惜破坏生态环境,使大地变得满目疮痍,而大自然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报复人类。心里感到一丝悲哀的同时,不禁为生态系统脆弱,煤炭储量占全国三分之一,正源源不断开采的榆林担忧。

庆幸的是,从“十五”开始,榆林调整防沙治沙部署。从解决生态瓶颈入手,围绕资源大规模开发,矿区植被恢复与重建,进行技术研究与示范,为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保障。同时建立有效的水土保持监督机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所有生产建设项目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管理,督促企业履行水土流失预防、保护、治理义务,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建设与保护并重,生态恢复与产业发展并举。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形成以节水灌溉农业为基础的农、林、牧、沙产业共同发展新格局。在榆林空港生态区沙地森林公园,参观呈树叶状五片相连,犹如一只大手般平铺在沙漠上,寓意榆林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在毛乌素沙地创造绿色奇迹的林业展览馆参观,你会被榆林人坚韧不拔的意志所感动折服。全球土壤沙漠化加剧,唯独毛乌素沙地明显减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坚持科学治理,同风沙灾害做斗争,几代人不懈努力,谱写了绿色华章。榆林人民长达半个多世纪治沙伟业创造的奇迹,必将载入史册!


四、塞下秋来风景异


陪外地作家调研治沙,他们说很难看到裸露的黄沙。“榆林”这个历史上富有诗意的名字,被再次还原不再名不副实。

若干年前去补浪河女子治沙连采风,曾经住过的女儿墙用三色马牙石镶嵌成几何图案的那一排砖窑仍在,记得那时这个长方形小院墙角立着副双杠,高高的旗杆上飘扬着一面国旗。治沙连的姑娘们每日早出晚归,植树、造林、挖渠,干各种各样农活。虽没有创业时艰苦,不见了过去的柳笆庵子,但她们仍保持着先辈吃苦耐劳的传统,每个人心中都装着一本治沙连姑娘们的奋斗史。有些女孩的母亲当年就在这里苦干,风沙中磨砺意志。而今,姑娘们接过前辈手中的铁锨,继续她们未完成的事业。

某年夏天,与一群驴友徒步北草地,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巴拉素向补浪河进发。被绿色覆盖的毛乌素沙漠美不胜收,低矮的草丛、一人多高的沙柳、挺拔的树木,将沙漠点缀得异常生动。茂盛的沙柳没过头顶,拉开几步便不见影踪,只能循着彼此的呼唤辨别方向。漫不经心在沙柳丛中绕来绕去,宛若进入金庸笔下扑朔迷离的桃花岛。这一带的沙漠已被固定,多半是治沙连姑娘们的功劳,她们37年累计植树25万株,在毛乌素腹地开辟出2万多亩沙漠绿洲,受到团中央、妇联及国家林业部表彰,获得“治沙英雄女民兵连”荣誉称号。

站在神木锦界沟掌村治沙基地瞭望塔举目眺望,顿时感到神清气爽。宁静的旷野,和煦的微风,延伸到视线尽头的林子。呼吸着略带青草味的空气,想起十多年前榆林市作协在此召开“青年作家创作座谈会”,当时被称作“大海子”的治沙基地只有一排二十间房子,周围黄沙遍野。会议结束,与会青年作家在张应龙带领下,亲手栽植“作家林”并合影留念。而今漫漫黄沙变成绿色的海洋,当年种下的小树已经长大,融汇于无边的绿色。承包秃尾河源区圪丑沟流域42.8万亩荒沙,进行水源地保护治理的张应龙,十几年跑坏近五十辆带后斗可以拉树苗的2020四驱吉普车。现在治理区植被覆盖率高达65%,他所津津乐道坚持的事业,无疑是伟大而崇高的。

横山白界镇黑峁墩水保示范园,位于毛乌素沙漠南部风沙草滩区。近年来随着政府及民间资金的注入,结合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新农村建设,通过基础设施、水保工程、景观绿化,打造水保科普宣传与休闲旅游示范园。修复植被优化外围环境,保护无定河湿地自然景观,有效扼制水土流失。对涵养水源、蓄水保土、减少入黄泥沙发挥了重要作用。以防治水土流失为重点,脱贫致富为目标,建立良性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系统,全面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促进水土资源永续利用,成为新的更高的目标。

水乃万物之源,治沙造林离不开水。治理无定河,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造福后代。榆林治沙有林业人、水利人的奉献,更有全体榆林人的奉献,由此带来的成就感,作为一个榆林人我感到由衷地欣慰。

徜徉在大片金色稻穗摇曳的无定河边,来自北京与武汉的两位作家不住地感慨,宛若塞上江南。无法与晚唐诗人陈塘《陇西行》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诗句联系在一起。走一回飞架两岸的鹊桥,登一次迷人的湖心岛,塞下秋来风景异,大美榆林欢迎您再来。


五、日新月异新榆林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三山拱翠二水环绕的榆林声名远扬。早已告别昔日的荒凉,不再是狼烟四起的古战场。

由榆林庄—榆林寨—榆林堡—榆林卫—榆林镇—榆林府—榆林道—榆林县—榆林市一路走来,几经战火洗礼,涅槃重生。多措并举的义务植树,人居生态工程建设,全民治沙常态治沙,使得旧面貌变新颜,榆林古城好似沙海中一颗耀眼的明珠,熠熠生辉令世人瞩目。

东倚“东沙生态公园”,北靠“榆林沙地森林公园”,西对“大墩梁森林公园”,更有画卷般优美的榆溪河生态长廊穿城而过,绿树成荫,花草遍布,鸟鸣婉转,溪水淙淙,成为日常休闲的好去处,提升了榆林人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当我手指西沙林立的高楼,向外地朋友介绍这里曾是一片黄沙时,他们感到非常惊讶,难以想象车水马龙的新城区,是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建成的。一条条笔直宽阔的马路,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广场,雨后春笋般矗立的楼房……每当夜幕降临,橙黄色的路灯如流光溢彩的河,西沙新城好比一个羞涩的少女显露出迷人的风姿。小区旁的广场上,锻炼身体的人们在打拳、健步,或者扭起欢快的大秧歌,绿树红扇锣鼓阵阵,格外引人注目。一派盛世景明,悠闲祥和的气氛。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放眼望榆林在变,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有魅力。

而我最喜欢的是,到明清风格飞檐翘角的老街上溜达。“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榆林城市建设格局新老并存别有风韵,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立足地域文化传承保护,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并重,将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发掘整合旅游景观。以独特的历史风貌,厚重的文化积淀,促进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其它行业发展。

不难想象,在市委、市政府建设能源化工基地,竭力打造塞上生态名市的大好形势下,文化名城榆林会借得好风上青云。


后 记


百年沧桑无定河,翻天覆地大变化。沙进人退,榆城三迁的历史再不会重演。南治土北治沙,梯田层层绕,沙漠变绿洲。570万亩荒沙被固定,森林覆盖率由历史极值1.8%提高到45.8%,沙漠化彻底逆转。年入黄泥沙由解放初期的5.13亿吨减少到2.12亿吨。缓解了黄河下游“悬河”的抬升,为确保黄河安澜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长88公里的榆溪河两岸,开展一公里湿地保护,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扮靓榆林,提升城市品位,丰富生态文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推进全域旅游。生态惠民成绩斐然,城市人均占有绿地12.9平方米,“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塞上边城成为空气清新的宜居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榆林人惬意地生活在亲手缔造充满生机的绿色家园。然而,要将植被恢复到春秋时期水平,榆林的生态文明建设还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唯有坚守信念不忘初心,秉承体现榆林意志品质的治沙精神,自觉扎实方能行稳致远。

如今,当你从飞机上俯视这片文化底蕴深厚,古老而富有创造力的土地时,看到的是一个油画般美丽的新榆林。昔日,在传说中被反复吟唱郁郁葱葱的榆林,插上现代化翅膀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历史将铭记着那些锲而不舍,历尽千辛万苦经营绿色梦想的榆林人,以及千千万万个改天换地的新“愚公”。

山清水秀,繁花似锦,风光旖旎。景色渐欲迷人眼,地绿天蓝风光美。

有一种骄傲叫“榆林蓝”!


——本文刊于《学习与研究》2022年第3期


朱晓琳,笔名林子。供职于榆林市水利局。中国散文家协会、陕西省作协会员,曾在鲁迅文学院创作进修班学习。作品刊于《中国作家》《散文》《黄河文学》《延河》等,入选《中华散文精粹》《全国散文作家精品集》《中国西部散文精选》《陕西女作家》等多种选本。己出版作品集《放歌生命》《收藏岁月》《空山行吟》。获2018首届中国丝路文化大奖赛散文类二等奖等奖项,两度荣获榆林市文化精品项目。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