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4937405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伟大抗疫精神的精湛呈现 马永真

点击率:1869
发布时间:2022.03.23

2022年虎年春节来临之际,也就是在2020年1月28日内蒙古援鄂医疗队出征两周年的日子里,作为《天使出征——内蒙古援鄂医疗队抗击新冠疫情纪实》(以下简称《天使出征》)一书的忠实读者,我读完了这本纪实散文集。读罢《天使出征》,回顾两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已经取得这场战役的重大胜利,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我们坚信,全球必将最终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两年来,举国上下正是因为弘扬了伟大抗疫精神,展示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同频共振的亮丽风景,而令世界为之称赞。可谓“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因此,在此情境下阅读《天使出征》这本“战地”故事,更有一番感彻肺腑的心灵体验。援鄂抗疫的这两个多月,在内蒙古支援兄弟省区市的伟大抗疫斗争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掩卷沉思,眼前掠过的是一幕幕两年前内蒙古援鄂医疗队在湖北荆门(含武汉)抗疫前线奋力拼搏的悲壮图景。在读《天使出征》一书时,我时常随着书中“天使”们遭遇的困苦而痛苦,为“天使”们身临险境而担心,但更为“天使”们战胜病魔取得的每一个阶段性胜利、为“天使”们取得无一人感染的成绩而感到欢欣鼓舞。“天使”出征气贯长虹,你们为内蒙古人民争了光,为内蒙古医疗界争了光。湖北和内蒙古人民永远记得你们的这一份沉甸甸的贡献!

《内蒙古日报》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对口支援湖北省荆门市(含武汉市)医疗队随行记者刘春所著16万字的《天使出征——内蒙古援鄂医疗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一书,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作为《亮丽内蒙古重点图书出版工程》的重点作品之一,于2021年11月隆重推出,受到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本书作者刘春因为其在援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前线的出色表现和做出的突出贡献,而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他同时也是内蒙古十佳新闻工作者。“刘春,是新闻战线的英雄”(《天使出征·序》)。


一曲尽显“天使出征”风采的

悲壮赞歌


《天使出征》这部熔铸作者亲身经历和饱蘸激情写就的纪实文学作品,记录了那两个多月内蒙古援鄂医疗队的点点滴滴,通过全方位地描述“天使”们的英雄壮举和感人事迹,唱响了内蒙古援鄂医疗队与湖北人民心连心,视新冠患者为亲人,救死扶伤、舍生忘死的“战地”之歌。有道是,“国有战,招必来,战必胜!”《天使出征》一书共收录了20篇内蒙古援鄂医疗队真实而感人的生动故事,篇篇故事如同一个旋转的舞台和人物画廊,典型地展示了出征“天使”们的英雄群像。在每个故事中,有一个或几个或多个主角,从多个侧面反映了内蒙古援鄂医疗队队员的风采。该书从第一篇故事《目的地:湖北荆门》开始,拉开内蒙古援鄂医疗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序幕,到最后一篇《英雄归程》,出征“天使”胜利归来,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党和国家紧急召唤的危急时刻,我们的医务人员、感控专家,他们心中想的是什么?他们又是在面临着一种怎样的上有老下有小的实际困难面前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对这些读者非常关心的问题,正是通过《目的地:湖北荆门》《忙了一个月了》《贺新生的“新生”》《ICU里的紧急救治》等篇故事,让我们在书中亲眼“目睹”、亲耳“聆听”了一组内蒙古医疗队在援鄂抗疫一线的动人事迹。《目的地:湖北荆门》一文,使我们感知了来自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张明娜护士,从积极报名到批准出征成为一名援鄂抗疫“战士”的心路历程。书中写道:“送别的场面充满着送战士出征的悲壮。张明娜和医疗队员们沉浸在一种毅然、决然的情绪当中”。在记者的眼中,一双双流过泪水的眼睛更加明亮,一颗颗奔赴国难的赤子之心更加坚强,一个个即将拿起“武器”的战士更加勇敢……。在同一文中,医疗队队长张卿第一时间即进入队长的角色,她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叮嘱队员们要注意安全,一遍一遍地强调出征的纪律和注意事项,要求大家做到“零感染”,“医疗队队员,一个都不能少”。正是有了像张卿队长这样的现场指挥员,有了李莉这位医疗队的“保护者”——感控专家,用自己平生所学的感控知识与技术,为大家构筑起了生命的“防火墙”,从而保证医疗队无一人感染,圆满完成援鄂抗疫任务。这些卓有成效和富有前瞻性的工作把握,充分彰显了内蒙古援鄂医疗队的管理实力和优良的工作作风。从《目的地:湖北荆门》一文使人感受到,除了严重疫情对医疗队构成极大风险外,不适应当地的湿冷气候也让他们“遭罪”不少。这些超乎寻常的困难,逐渐被我们的医疗队员所战胜。在着重描述医疗队攻坚的故事中,《贺新生的“新生”》颇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在荆门,内蒙古医疗队以张卿教授为核心的治疗团队,曾抢救过一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贺新生(化名)——一个青春、阳光,热心公益事业的大男孩。在收治该患者初期,对他的救治可谓险象环生,危机四伏,死神一次次与贺新生擦肩而过。庆幸的是,经过住院近三个月的治疗,2020年3月23日,该患者治愈回家(他吹奏的萨克斯曲《回家》,听得令人心动)。书中,作者以深挚的感情写到,“贺新生的出院,使他成为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首例运用ECMO技术救治成功的新冠肺炎患者,也是内蒙古和荆门市专家携手精准施救,浙江专家参与的结果,其中凝聚了三地专家太多的心血”。这是对包括内蒙古医疗队在内的三地医疗水平及其团队精诚合作的最高褒奖。毕竟,仅靠热情和牺牲精神是战胜不了新冠肺炎疫情的,需要同时既有顽强的抗疫精神,又拥有精湛医术的医疗团队。毋庸置疑,内蒙古援鄂医疗队用他们的智慧和毅力做到了这一点,他们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此外,《防护服上的蒙古族名字》一文,则描绘出了担任钟祥医疗小组组长的王彦医生所率领团队的群英谱。他们在钟祥市同仁医院简陋、条件最差的医疗环境中,承担着配合救治156名患者的任务。在这里,也让我们领略了内蒙古援鄂医疗队是在怎样艰苦的环境下如何承担并圆满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因为“对他们来说,治愈每一名患者都是对生命的尊重”。

《天使出征》一书的精彩无处不在。为了对患者实施全方位的救治,更好地体现治疗效果,甚至是为了能保证对患者的施救(使患者能够配合、同意接受治疗),内蒙古援鄂医疗队使出了浑身解数。《天使出征》一书也在医疗队工作的各个方面,以故事的形式进行了全面展示。比如特别展示抗疫中中医的作用与魅力的故事《武汉的春天故事》;积极主动地为患者的精神减压,发挥心理疏导(包括对患者和医务人员)作用的故事《话疗》;展示“攻心博士”工作魅力的故事《这个博士不太冷》;记述用“生命方舟”摆度患者,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退伍军人庄严承诺的救护车驾驶员李云鹏的故事《生命“摆渡人”》;展示与钟南山团队一起工作,曾经参加过抗击“非典”的老兵——护士长夏凌的故事《“抗疫”老兵再出击》;展示患者的“生命至上”而更像一位“家长”的故事《咆哮吧,护士!》;展示和医务人员一样是援鄂抗疫前线“最可爱的人”的医疗队三位新闻记者的故事《战地记者》;展示内蒙古援鄂医疗队医务人员与当地医务人员及患者守望相助的故事《英雄归程》;展示集中描写90后医务人员“有一种选择向死而生,有一种付出无怨无悔”境界的故事《张娟是名90后》;展示战疫一线党建工作,发挥出鼓劲聚力巨大作用的故事《“战”京山》;展示家庭支持,亲人牵挂,感人泪目的故事《战地飞鸿》《用生命去护佑生命》;展示医务人员人间大爱的故事《天使与宝宝》等篇故事,无遗漏地书写了内蒙古援鄂医疗队的方方面面,以及与兄弟地区、当地医务人员及患者的深厚情谊。全书最后以《英雄归程》结束,与首篇《目的地:湖北荆门》首尾相顾,相互呼应,“一气呵成”。另外,作者的《荆门手记》选载的13篇“手记”记录了作者作为一名随行“战地”记者的工作与心理感受,为书中每一篇故事来源提供了诠释和写作线索。“手记”还披露了这些故事在当时产生的阅读热度,反映了纸质与融媒体载体同时存在的新闻时代,作为纪实散文——故事在读者中产生的巨大的感染力量。


草原“天使”的精神动力


人都需要精神动力。

——摘自作者《荆门手记》


2020年1月至3月,内蒙古共分八批派出自己的草原儿女组成医疗队,驰援武汉、荆门,人数达到849人。在两个多月的援鄂抗疫工作中,医疗队一方面靠自己精湛的医术、过硬的护理技术救治照顾新冠患者,自身无一人感染,保证了援鄂救治任务的圆满完成。另一方面,能够支撑医疗队每一位队员和随行记者等工作人员顽强战斗的,则是来自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是伟大抗疫精神鼓舞了医疗队的每一位出征“战士”,为他们在抗疫前线和艰苦环境中坚持工作,战胜病魔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同时,在行前,自治区卫健委机关党委批准医疗队设立临时党总支,“战地”党建工作的积极开展,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来自不同医院的医护组成医疗队党支部,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每名党员、积极分子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医务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战地”党建为医疗队工作注入了巨大的精神能量。

内蒙古援鄂医疗队队员不愧是草原的英雄儿女,他们用自己的骄人业绩,在湖北人民中留下了优良的口碑。从辽阔草原到荆楚大地,他们带给疫区的还有令湖北人民赞誉有加的“草原性格”和内蒙古的“蒙古马精神”。读《天使出征》一书,我常常为医务人员的精辟话语所感动,因为我知道,在他们的每一句“经典”后面都包含着深刻的精神底蕴,正是这种精神的力量让他们立于不败之地,并且也在不断地战胜自我。经过湖北抗疫这场“不见硝烟,却见生死的战争”(《荆门手记》)的淬火,使他们的性格愈益坚强,内心愈益强大。特别是张娟他们,这批医疗队中的90后用实际行动彻底颠覆了现在网络上对他们的不公平评价,他们在国家有难的紧要关头,冲上了一线,和60后、70后、80后共同战斗,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的担当和实力(《荆门手记》)。

内蒙古医疗队两个多月的援鄂抗疫实践,从开始的熟悉、适应当地的疫情、病患情况到熟悉、适应工作生活环境,都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面对汹涌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和严峻的工作环境,为了做好医疗队员自身的感控工作,他们防护服穿了一层又一层,这种密不透气,穿上之后不久就汗水淋漓,连续六个小时不能喝水、进食等等,这就是医疗队员两个多月的工作常态。他们克服常人所不能克服的种种困难,没有一个人为此而叫苦叫累,临阵退缩的。在这种情况下,用“草原女汉子”“大姐大”陈辰的话来说,就是“来不及害怕”(《武汉的春天故事》)。就在“那一刻,……张娟真想撕心裂肺地大哭一场,可是她不能,她的战友们不能,他们退却了,谁来守护这些病患?”(《张娟是名90后》)这种情况下,唯有毅力和精神能够支撑他们的意识和身体,这就是我们英雄的医疗队员的伟大而不凡之处。

一种支撑甚至支配人的毅力、精气神的东西,我们称之为“精神”。凡是一种精神都是在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身上经过千百年来锤炼的基础上才形成的。它是一个民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体现在蒙古族身上的“蒙古马精神”就是它的真实写照。马在蒙古族的心目中,是朋友是战友,在许多脍炙人口的蒙古族谚语、箴言和故事中,如《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等,都塑造了格外令人亲近的草原蒙古马的形象,由蒙古马与人和谐相处的性格习性以及由此引申到精神层面而引发人们内心精神共鸣的“蒙古马精神”——那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荆门手记》),是内蒙古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因而在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因此,在内蒙古援鄂医疗队队员身上,在他们的救治工作中,这种“蒙古马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并被在荆门、武汉等地接受内蒙古医疗队救治的新冠患者看在眼里,感化于心。正是“蒙古马精神”,让患者感受到了内蒙古医疗队舍生忘死、争分夺秒与新冠病毒较量的勇气,从中获得了战胜恐惧和悲观情绪,增强了治愈的信心。这也就让患者十分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身穿多层防护服的医务人员在治疗、护理病患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书中记述的不少患者那句“不着急,慢慢来”的话语,感动了多少医务人员,拉近了病患与医务人员的距离。要知道,从一开始,患者由于对新冠肺炎病症产生恐惧心理而不配合治疗,甚至拒绝治疗,到积极配合,并常为同在一个战壕的医务人员打气、鼓劲,表现出患者发自内心地对医务人员的鼓励和信赖。正如一名男性患者哽咽着对内蒙古医生说:“你这是把危险留给了自己,谢谢你!有你们守护着,我们一定会听话,一定会坚强起来,一定会好起来!”(《防护服上的蒙古族名字》)正是处于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场,赋予了“蒙古马精神”新的时代内涵,这就是医务人员千方百计调动自己的智慧资源,在以西医施治的同时,坚持中西医结合,把内蒙古的传统中医、蒙医方剂和治疗手段,及时用在对新冠患者的救治上,取得了良好效果。《防护服上的蒙古族名字》一文中,来自鄂尔多斯的蒙古族护士朝乐门图雅在武汉方舱医院,用单位寄来的蒙药——“那格布—9小香囊”给了一名烦躁不安的患者,并告诉他说:“这是蒙医抵抗病毒保佑平安的药,送给你吧,祝你平安!”患者的情绪逐渐平静了下来。在湖北省钟祥市,王彦医疗小组,承担着配合救治156名患者的任务。书中这样描写这个小组的工作:初期的战斗进行得无比艰难,用“残酷”来形容也不为过。对于病毒,医务人员知己却不知彼,危险如同掩藏得很好的地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爆炸伤人。这个医疗小组刚到钟祥时,面临着出乎意料的困难:语言沟通障碍,气候湿冷,饮食不习惯……特别是在同仁医院,简陋的条件,意味着感染随时会发生。在王彦小组再次面临医院必须改造、医治流程必须完善,医疗物资告急、生活物资告急的情况下,王彦一方面向自治区卫健委紧急汇报情况,一方面鼓励队员们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在王彦医疗小组的努力下,王彦这名蒙古族女孩子对于生命的关注和尊重,让当地医务人员十分感动,也因此赢得了京山市同仁的尊重。“于是,在这里,凝聚力、战斗力空前提高”。据《防护服上的蒙古族名字》一文披露,在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沌口方舱医院,安代舞发挥了其在缓解新冠患者精神压力方面的奇效,也许患者们还不知道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在前辈智慧结晶的基础上已经将“安代舞疗法”结合到临床,效果明显。在《天使出征》一书中,使我们倍感浓郁的草原文化气息和催人奋进的“蒙古马精神”魅力无处不在。还有,该书通过随行记者刘春的《荆门手记》告诉读者,“我看到国家和自治区出台的具有倾向性的政策,这些政策,在湖北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中反响特别强烈。大家都很激动,很多内容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比如火线入党,比如使用医务人员家属就医的绿色通道,等等。”这些都为内蒙古援鄂医疗队提供了重要的工作动力和精神激励。


《天使出征》彰显的艺术美


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之所以取得成功,甚至有的佼佼者会流芳百世。其中重要的因素,除了其内容能给人以启迪和信心,就像火把一样为人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其近乎完美的艺术形式和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马克思、恩格斯称之为完美的文学。在现实生活和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中,可能一般的纪实类作品很难流传久远,但我愿意相信,刘春的《天使出征》会在我国当代纪实文学榜单中留下其耀眼的业绩,更因其真实记录内蒙古援鄂医疗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英勇壮举,而永载当代文学史册。新冠肺炎疫情终将会过去成为历史,但是《天使出征》中所塑造的内蒙古援鄂医疗队的英雄群像,会永远鲜活地镌刻在广大读者的脑海里,为内蒙古的抗疫文坛留下浓墨重彩的艺术篇章。《天使出征》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艺术效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者近距离地目睹了医疗队在湖北省荆门市、武汉市英勇抗疫的战斗,作者与医务人员一样对此感同身受。甚至基于职业敏感的驱使,较之于医务人员,他能从更多的方面深入观察,悉心捕捉,“动态记录出征的每一天,把思想镌刻在故事里”(《荆门手记》),在书中再现了鲜为人知的抗疫细节(医务人员和病毒是在一米以内博弈)和那些曾经惊心动魄的“战疫”场景,塑造出了内蒙古援鄂医疗队那些“最可爱的人”,写出了“最可爱的人”的精彩故事,令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从受众的审美感受来说,作品打动人的,首先是那些故事与故事中的细节。而支撑故事的背后却是整部作品的艺术构思,包括艺术结构、人物塑造,甚至语言特色。可以说,由于纪实散文,尤其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这场特殊战役,它是作者在艺术创作的沙场上运筹帷幄的结果。在这里,我高兴地为作者的艺术把握而击掌称赞。

一是该作品对出征“天使”的成功刻画和对一线“战士”精神的褒扬,归功于其对故事细节的深入挖掘和精心描写。正如作者在《荆门手记》中所言,他是“想用一个个小故事,用细节来表现一线战士的拼搏、坚忍、吃苦耐劳等精神”。比如《张娟是名90后》,在新一代青年中树立起了一位90后护师的可亲可敬形象。这也揭示出,故事中细节描写得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物刻画的成败。作为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一科护师的张娟,这位和丈夫新婚不到半年的女护师,于2020年1月28日来到荆门抗疫一线。“半个月以来,从最初的紧张、不适到如今的安之若素,张娟觉得自己真正经历了一次生命的洗礼”。比如细节描写之一,“张娟透过护目镜,望着病床上亟待救治的患者,和紧张忙碌已经疲惫不堪的医务人员,不由得一阵心酸。”再比如细节描写之二,“当为患者接完大小便汗流浃背时,在病房中穿梭,累到能听到心跳加速感到窒息时,张娟悄悄在无人的角落靠墙片刻,为自己加油打气。”“就这样一次次疲惫不堪,又一次次满血复活”。此时,一个有血有肉,在被越来越多患者的关心和祝福柔化了所有苦累的女护师张娟的美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还有队员们眼中“不折不扣的草原女汉子”陈辰。她是来自内蒙古中医医院的一名护士,负责转运重症患者。陈辰工作出色,处事干练,颇有“大姐大”的气质风范。在一次护送重症患者到火神山医院后,陈辰的手套和防护服上沾满了患者咳出的血液和痰液,这太危险了,如果防护服有一点点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庆幸的是,经严格细检查,确认她的防护服完好无损后,才被“放行”。“返程的车上,疲惫至极的陈辰,想起刚才‘战友'们紧张的样子,心里既暖又怕,暖的是他们对自己的关爱,怕的是如果被传染……可是,在那种危急之下,还有什么比一个生命更重要,哪还来得及害怕?当晚她失眠了,并且写下了遗书……”(《武汉的春天故事》)。这就是我们的英勇无畏的白衣“天使”。在《天使出征》中,大量精彩的细节描写,有力地支持了对人物的刻画,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人物画廊。

二是作品通过细腻地反映医患之间的心理活动,折射出讴歌人间心灵之美的艺术穿透力。打通医务人员与病患最后的一点心理距离,对于救治患者至关重要。在荆门、武汉的抗疫“战场”,在医疗队刚抵达、接诊患者的初期,医患之间虽近在咫尺,却如远隔千里。这是因为刚接受治疗的患者对新冠病魔的恐惧、无望乃至拒绝治疗的心理在起作用。书中通过描述对医务人员给病患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赠送医务人员从家乡寄来的特色食品,给患者提供一对一的“暖心”服务,关心关爱患者,全方位无死角地再现这场“立体”防疫战,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在《武汉的春天故事》一文中,援鄂以来,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的护士李菲菲经历了许多刻骨铭心的事情,可让她永远无法忘怀的是到方舱的第一天,一名患者给她的感动。原来这位大姐在与李菲菲沟通时为了安全,不让李菲菲靠近她,她表达的是:“你们千里迢迢来救治我们,已经很不容易,我这个病很重,传染性很强,一旦得了会……我不希望你被感染,所以你不要离我太近,你要好好保护自己……”此后,每当李菲菲工作疲惫感觉无力支撑的时候,“就会想起大姐的举动,身体就像灌注了能量”。在这次援鄂抗疫“战场”上,发生了许多像李菲菲护士与患者大姐心灵相通,相互鼓励,洋溢着医患亲情的故事,表现出了作品在揭示医患之间心心相印,都为对方着想的暖心境界,从而使作品具有了超强的精神亲和力和人间大爱之美感。

三是作品处处透露出艺术语言的不同凡响。纵观全书可以发现,《天使出征》十分重视语言的锤炼,一方面作者得其创作的便利,与医疗队共同工作生活全过程,十分熟悉医疗队员的所思所想所言所为。同时,作者又是一位颇有挖掘素材、追问情节,十分重视“二次采访”,即向医务人员追问工作、生活和心理活动细节能力的随行记者。他的《荆门手记》为此提供了很好的注脚。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对于带有新闻性的纪实故事亦如此,更需要一流的语言运用能力,才能把故事写好。统观《天使出征》,该书很好地达到了这一创作预期。书中在叙事和医患对话中精彩语言无处不现,构成了《天使出征》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就以《防护服上的蒙古族名字》为例,41床这位60多岁的患者阿姨,是来自包头市第四医院护士航海尔汉的第一位患者。这位患者第一次见到航海尔汉,就对她说:“小姑娘,你好有胆量哦!这里蛮危险呢!家里知道哇?从内蒙古到湖北好远的哦……真的感谢你们啊!”书中接着写道,“患者的关心,让航海尔汉十分感动,但是她不敢流泪,害怕泪水会打湿护目镜。这一刻,她想,这些患者如此善良,自己一定要为他们做好服务”。也同时在《防护服上的蒙古族名字》这篇故事中,“蒙古族小伙学方言”更是凸显了语言在表现人物和表达情感方面的独特作用,有时可以达到别的表现手法所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杭盖作为内蒙古援鄂第二医疗队102名队员中的一员,“因为平时讲蒙古语,普通话发音不是特别标准。……为了能够交流,他主动找患者当语言老师,渐渐听懂了一些方言。后来,他结合手势,已经能够和患者实现有效沟通。有时,他故意模仿几句武汉方言,患者听了,常常会捧腹大笑。”“这种看似‘笨拙'的沟通,常常会给病房里压抑的气氛带来一份轻松,起到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也让患者感受到了内蒙古白衣天使的细心、耐心和关心”。可以说,没有比患者对医者的褒奖,更让内蒙古援鄂医疗队员感到荣幸和由衷的欣慰了。此外,作者在书中彩页上精心提炼的提示语,诸如:“他们在荆楚大地,是用生命在装扮着春天”(《用生命去护佑生命》);“对他们来说,治愈每一名患者,都是对生命的尊重”“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抗疫”老兵再出击》),等等,这些佳句为作品增精彩不少。

此外,《天使出征》每篇故事的标题及每篇故事中的小标题,前者如《构筑生命“防火墙”》《天使与宝贝》《生命“摆渡人”》等,可以说,每一篇故事的题目都是作者精心命名的。后者如“夏日的拥抱”“切磋技艺”“拖后腿的病例”“中药药方管用了”“来不及害怕”“不要靠近我”,等等,在全书中俯拾即是,恰如其分地增强了这部纪实性散文集的故事性和对读者的吸引力。总之,《天使出征》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我愿意为这部优秀作品喝彩点赞。同时,也由衷地感谢本书策划编辑王静、贾睿茹,责任编辑武连生、贾睿茹为出版本书所做出的宝贵贡献。

——选自西部散文网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