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4937884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白忠强散文小辑

点击率:2229
发布时间:2022.02.24

从荒蛮之地到煤海绿洲


家乡,对于很多人来讲,是人生出发的地方,也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更多的是一种情结,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但是,对我来说,还有一个地方,它不是出生的地方,但却让我终生难忘,这就是大柳塔——我的第二故乡,我在这片土地上落脚生根,辛勤耕耘、成长奋斗,实现梦想,可以说我的全部已融入了这片土地,我一切都与这里密不可分,在这里我见证了她的蜕变、发展、腾飞。

大柳塔,位于神木北部,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接壤,地处中国四大沙地之一——毛乌素沙漠边缘。“毛乌素”是蒙古语,意为“不好的水”,荒沙地、盐碱水似乎是这里的标志。

30多年前,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大柳塔周围一年四季大风蔽日、风沙弥漫。“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井泉被沙压,房埋沙里头”“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这些景象不是夸张,而是当时这里环境的真实写照。

其实,当时不只大柳塔是这样的,据统计,榆林市总面积的56.1%成为沙区,榆包公路全部被埋沙底,榆溪河床因流沙填充高出地面1米,时有决口,沙区所有河流终年浑浊,每年向黄河输沙量高达1.9亿吨,而且过去肆虐的风沙更是犹如洪水猛兽,沙尘暴来时,狂风卷着流沙铺天盖地,冲散羊群、埋了农田,掩了水井,甚至压塌了房子,整个区域形成“沙进人退”的局面。

这让“榆林”之名充满了名不副实,也让世居毛乌素的人们觉得,沙海是他们逃不掉的宿命,祖祖辈辈都陷在里面,对于一些不愿认命的人来讲,这样的条件破事他们不得不远走他乡讨生活。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逃离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顽强地与恶劣自然条件作斗争,才能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根据资料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沙漠治理,在第一次全国林业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普遍护林,重点造林”的方针。1950年4月陕西省政府制定了“东自府谷大昌汉,西到定边盐场堡,营造陕北防沙林带”的规划,国家林场建设与群众造林工程同步推进。1981年,榆林当地政府又制定政策,提出可将“五荒地”(即荒山、荒沙、荒滩、荒坡、荒沟)划拨给社员,允许长期使用,所植林木归个人所有。几年后,榆林再次放开政策,允许承包国营和集体的荒沙、荒坡地。这样,榆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一场治沙造林运动。但是,当时榆林市主要产业以农业为主,全市经济较为落后,植树造林在缺乏有力的经济支撑。

1984年10月14日,新华社发表一则《陕北有煤海,优质易开采》的消息,报道了榆林地区地下埋藏着千亿吨以上的优质煤炭资源。这个消息石破天惊,震动中外。这让原本在国内悄无声息的榆林,一夜之间变成了人间热土,特别是地处煤海核心位置的大柳塔,开始走向能源舞台的中央。在很多人的眼里,煤炭资源代表着财富,但在陕北人的心里煤炭代表的是希望,因为煤炭,陕北成为国家开发的重点,因为煤炭,榆林成为国家级能源基地,也因为煤炭的开采,这里的人们开始走向富裕,这里的经济实现腾飞。

在大柳塔矿区开发建设之前,国内曾经也有多个产煤矿区,但随着煤炭资源开发的深入,人们也逐渐意识到,煤炭开采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极大地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煤炭开采,当地土地资源、水资源也难免受到破坏,而且一旦环境破坏到一定程度,修复难度极大、成本极高,这一现象让原本脆弱的自然环境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并且,由于当时榆林地方经济极为落后,当时采煤提倡“国家修路,群众办矿为主,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办小煤矿是国家政策允许的,大柳塔矿区基本上没有规划,小煤窑很多,大家到处挖口子,挖来挖去把资源破坏了,环境也破坏了。

但幸运的是,在大柳塔这片曾经荒蛮的土地上迎来的一批批创业者中,诞生了神东煤炭公司这样具有责任担当与远见卓识的能源企业,作为神府矿区最早进驻的中央企业,神东煤炭公司在煤炭资源开采之初,就把环境保护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并投入巨资开展环境治理。早在1990年,公司就做了一个五年规划,计划在五年时间内治理风沙流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平均一年20平方公里,在当时国内煤炭行业这绝对属于环境保护大手笔。

30多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神东人不负时代和人民的期望,站上了世界煤炭行业的舞台,以年产两亿吨优质煤炭成为业界翘楚。同时,经过一代又一代神东人的接续奋斗,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以一条“煤炭绿色开采”之路,推动了煤炭生产与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建成了“生态矿区、绿色矿井、清洁煤炭”为特征的现代化煤炭生产基地,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更为重要的是,神东在绿色发展过程中,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形成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科学方案,走出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之路,也充分发挥了中央企业在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中的“压舱石”与“排头兵”的作用。这对全国煤炭行业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发展路径与模式,破解了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难题。

据统计,目前榆林林木覆盖率从过去的0.9%提高到33%以上,将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延伸400公里,榆林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爱绿、植绿、护绿的生态理念深入人心,这份靓丽的成绩单背后也有属于神东人的一份贡献与荣光。

如今,许多外地游客专程跑来,想见识“毛乌素沙漠”,但却发现,整片的荒沙地在榆林已难觅踪影。春风吹过毛乌素,不会像过去一样带来数日成月遮天蔽日的沙尘。在这里许多地方触目所及的是蓝天、白云,以及无边的辽阔。家乡的人们穿着轻薄的春装,享受春日的阳光与惬意。全新的田野上,有着塞上风光而无风沙之苦。

历史用1000年把草原、森林变成了荒漠,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仅用几十年年就把荒漠变成了“塞上江南”,这不仅是书写了国际国内生态治理的奇迹,也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昔日黄沙满天,今日绿水青山。大柳塔发展的历史,记录着神东走过的印迹;矿区绿色发展之路,见证着煤海小城的变迁,承载着记忆,也延伸着希望。


妈妈的味道


妈妈准备做南瓜饭给我吃。于是,晚饭后我们便开始备料,她泡软大米,我削南瓜皮,瓜皮太硬,老人家劲儿不够用。第二天一大早,她先把米饭蒸进了电饭锅,又从冰箱拿出之前做好的枣泥,打算加热。忽然想起了什么,念叨着说自己糊涂了,以为要吃凉糕,于是赶忙收起了枣泥。南瓜煮熟了,和米饭拌在一起,放了白砂糖,可口的南瓜饭便好了,甜滋滋的,还是熟悉的味道。吃过南瓜饭,妈妈早已又在厨房忙碌了,看着她微驼的背部,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五十多年了,妈妈的味道一直在……

我记事的时候是20世纪70年代,人民公社、农村农业社,大队小队集体出工劳动,早晨队长在村子里一个固定的地方将哨子一吹,大伙聚集在一起,安排分配一天的活。虽然各家都有铁锹、锄头等小农具,但都是集体劳动,拉车的牛、耕地的犁、拉货的平板车……这些大的农具、牲畜是由队里统一保管、饲养的。那时,父亲在学校工作,妈妈便成为我们家的主要劳动力,挣工分、分粮。家里有我们哥姐四个孩子,粮食总是不够吃,经常腹内空空,我每天放学坐在院子外的硷畔上,盼着妈妈回家做饭吃。夏天熬一锅黑豆面稀饭,拌点苦菜、洋蔓菁。秋冬分了粮食,高粱米窝窝头,蒸几个土豆,有时熬点腌酸菜。遇上过节,队里杀只羊,全村每家分一份羊肉饭,其实就是羊肉小米饭,算是改善了生活。因为填不饱肚子,有时我和村里的几个小伙伴趁饲养员不在库房,去偷吃牛饲料:煮黄豆。每年春节前,妈妈总要给家里腌一罐菜豆,用洋蔓菁切成薄方片,用黄豆染成绿色、红色。那年家里一间空窑洞地上安了做豆腐的石磨,磨盘有槽子带眼,磨豆浆流不到地上,顺着槽眼接入水桶,邻家来磨豆腐,对妈妈说,你家孩子不知道在炕上偷得吃什么,一会儿取一回。其实,我偷吃的就是菜豆,那时觉得又好看又好吃。

尽管那时生活艰苦,可妈妈还是想尽办法让我们吃上每顿饭,解决吃饭这个大事。有时和村里邻居、亲戚家借1升子玉米碜碜,升子是用木头做的口大底小的容器,1升约装3斤米制品,虽说是粗茶淡饭,但妈妈也总能搭配得很可口。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土地承包,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打破了大锅饭,农民自己可以精耕细作,粮食产量得到增加,家里的生活条件也逐渐好起来了,高粱面换成了玉米面、白面,玉米碜碜也改成了小米、大米。以前可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条件允许了,妈妈也能变着花样做饭做菜,专门买了烤夹子、摊黄鏊子等工具,每次吃这些新花样的饭菜时,总觉得味好、爽口,每每吃到肚子撑。

20世纪90年代,妈妈也到了花甲之年,有些饭菜,已力不从心,但是蒸馒头却从未断过,纯手工,每一道工序都有讲究,从第一天的和面,兑碱水发酵,到第二天的揉面,上锅蒸,时间长短、火候,都要掌握到位。每次馒头出锅,妈妈都不忘点个绿点和红点,表示喜庆。我经常会在揭锅时就抓一个吃,每次被妈妈嗔怪烫了手,也要嬉笑着塞满一口,虽然烫嘴,可味道真的是美极了。妈妈蒸的馒头是出了名的好,左邻右舍、亲戚朋友都这样说。

时光流逝,富裕的生活也留不住往日的容颜,已到耄耋之年的妈妈,现在最开心的事就是自己亲手做饭,亲眼看着重孙吃,虽然只是几个摊黄儿,却能感受得到她的幸福和知足。

蛋糕不是最好吃的食物,但人们吃蛋糕时的心情却是最开心的,就像妈妈做的饭。每当我看到妈妈布满皱纹的脸,便不由得感慨,如果永远留住岁月,永远留住妈妈的味道那该多好啊。


种牙之感


齿为骨之余。牙齿,一是美观,二是咀嚼,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组成部分。

虽然说唇齿相依,但是我们常常只注重了外在的东西,忽略了一直以来都在默默地为我们付出,让我们尽情享受美食,畅享发音的魅力,更让我们笑容璀璨,健康自信,所以在感恩我们的牙齿的同时,先了解一下这个满口小白玉的组成。正常人28至32颗牙齿,相差的4颗牙齿一般是智齿,上下左右各有一颗。牙的名称和分工是这样的:咬东西的牙叫磨牙,也叫臼齿;中切牙(俗称门牙)、侧切牙、尖牙(俗称虎牙),有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也叫双尖牙),第一、第二磨牙(俗称石牙)、第三磨牙(俗称智齿)、中切牙、侧切牙用来切断食物,尖牙用来撕裂食物,双尖牙辅助撕裂食和咀嚼食物,磨牙咀嚼食物。具体位置就是:前面正中间的两个门牙叫中切牙,侧面的两个稍微小点的叫侧切牙,这上下8个牙是用来咬东西的,下来是那个虎牙和尖牙。

正常孩子出生4-10个月长牙,五岁半到六岁开始换牙,从下前牙开始,脱落的第一颗牙叫乳牙,随后第一恒磨牙也会萌出,到十二岁时,大部分儿童的口中已经不含乳牙。逐渐换上门牙,大概是在七岁,换成乳磨牙,大概十一到十二岁才会替换。如果孩子换牙过早,常是由于牙齿受过外伤脱落,也有可能是由于某些口腔疾病所致,比如龋牙、牙齿炎等。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前往医院就诊,以采取有效措施来治疗。

牙齿既是为了美观,更是咀嚼食物的重要器官。如果前牙缺失,会导致美观度降低,如果后牙缺失了很多,会导致颞下颌关节有问题,如张口疼痛、关节弹响等现象。如果前牙后牙都缺失,会导致垂直距离的丧失,出现义齿面容,出现苍老的现象。所以牙齿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性,一个维持美观,另一个是咀嚼效率的提高。如果牙齿缺失多,进食出现障碍,同时也会导致全身的营养障碍,诱发全身营养疾病。

齿为骨之余。牙齿是全身最硬的骨组织,牙齿的生长与脱落,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所以牙齿与骨同属肾所主。肾精亏虚,则骨失所养而瘘弱,易于骨折,牙齿易于松动而脱落。骨是人体的支架,保护身体内脏等作用,可见一斑,牙齿在人的身体中的重要性。

年过半百的我,由于之前对牙齿保护知识的缺乏,导致几颗关键的牙齿出现了问题,为之,在历经一年之久后,将我疼痛不全的牙齿进行了重新种植。过程大概可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口腔全面检查、CT拍片、清洗牙齿、制定种植方案,有残缺的坏牙拔掉;二是种植手术,切开牙龈,在牙槽骨上制作孔洞,将人工种植体埋入骨内,缝合牙龈切口,让种植体完全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完成骨结合,约一周之后拆线。三是正常3至6个月后骨结合完成,安装愈合基台,使种植体穿出牙龈,等待软组织形成;四是2至3周后软组织形成,用永久基台替换愈合基台,即可进行牙冠结构托膜的制作;五是佩戴种植牙冠,基本程序结束后,1至2周的适应期。

现在技术也有一次性种植牙的,叫即刻种植—“种牙C位出道”,出道即“巅峰”,当天或第二天植入种植牙,但是要根据你的牙槽骨、缺牙周围炎症、破坏、粘连、牙颈部周围的牙槽脊高度降低等情况,是不能做即刻种植的,还必须按常规时段进行种植。

饱尝了牙疼的滋味,正如人们所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的感受,经历了种植牙的折磨,那么我们就应该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来对待牙齿,从小养成刷牙、漱口的习惯。其实我们中国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已有“使用牙刷的历史”,没有塑料这种材料,人们用骨头、木头制作牙刷,用杨柳枝刷牙,有“晨嚼齿木”一语。宋朝有富人用茯苓膏漱口,一般老百姓用手指蘸青盐清洗牙齿。世界上第一把正儿八经的牙刷,是中国人在十五世纪末用猪毛插进骨制的手柄里制作,后来改良,历经几百年后,才有了现代所使用的牙刷。总有人开玩笑说:“小心老了之后你的牙齿全掉光!”在我国65岁至75岁的老年人中,有牙齿缺失的达到86%,平均存留牙数约为21颗,11%的人满口牙一颗不剩,仅有58%的人有20颗以上的恒牙,仅有的天然牙中龋齿和牙周病的患病率也很高。老年人的口腔保健知识比较贫乏,身体机能开始衰老,所以患龋齿、牙周病的远高于年轻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这个年龄群体的人,经历了贫穷落后的建国初期。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人几乎多数是谈不上牙齿的保洁,连一日填饱肚子的饭都难以保证。小孩子偶尔能在供销社买上几颗糖吃,也算是打了牙祭,并且还影响了牙齿的发育。一年里在秋收后农闲时,全村人聚在村子中心,基本上就是碾米、压面的地方,兜里装上些炒豆子,玉米、花黑豆、大豆等,互相分着吃,但也只有年轻人享受的份,老年人满脸皱纹,牙齿掉得所剩无几,心有余而齿力不足了,实在馋得不行,含在口里尝个味道。偶尔有个安了新牙套的,也算稀奇,必须是去过城市的。当年有句谚语叫作“戴手表的爱照,安金牙的爱笑”,足以见得稀有之事,更谈不上牙齿保养和饮食的搭配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富裕,现在的小孩从三岁开始就会自己刷牙了。那么我们具体怎样做才能保护牙齿呢?一是一日三餐饭后漱口,早晚温水刷牙;二是少吃过热、过冷、过酸、过甜的食物,多吃粗粮以增强牙齿的咀嚼力量和自洁作用,多进食新鲜蔬菜与瓜果,给牙周组织提供足够营养;三是每半年或一年去医院检查;四是正确交替使用两侧牙齿。提别提醒,小朋友糖吃多了容易患龋齿;大同志喝酒多了可引起牙髓炎,同时可能造成牙龈出血的情况。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为了齿,管住嘴。

有人说世界上最大痛苦的事不是失恋,而是牙疼。为了我们的健康幸福生活,从齿开始!


写书皮


又是一年开学季,报名、领书本,按部就班,重复着每个学期应有的程序。但是对于我来说,可以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来比喻再恰当不过了。孙女上午报名回来,抱着书本喊“爷爷给我写书皮”,瞬间勾起我颇多的回想。

岁月匆匆,背着书包,蹚过小水河,每天步行近几公里去上学;穿上绿军装,戴着大盖帽,守护着国家安全,成为一名光荣的武装警察;穿上工装,戴上安全帽,工作在百米井下,为人民奉献光和热。时至今日,经过几十年的尽职尽责,不懈奋斗,拥有一个四世同堂、上老下小的幸福大家庭。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孝敬赡养父母,做到了工作与敬老两不误。为了方便照顾年迈的父母,便一直将他们带到自己的身边,下班后陪伴父母聊天散步,让二老愉悦心情、安度晚年。父亲于2018年辞世后,我每天陪伴八十多岁的母亲,买菜做饭,操持家务。方便起见,还买了理发推剪,为母亲亲手理发。因老母亲耳聋,为母亲买了定位电话,随时可以关注到行动轨迹,有事情轻轻一按便能及时通知我。老人年迈体弱,出现症状及时治疗,生病吃药是常事,有时打针吊液体,身体不舒服会发脾气,我们大家也都能包容、谅解,换位思考。

家里的小孩子则以教育引导为主,大人陪着讲故事、做一些游戏等,我经常在家里讲,不要把最灿烂的笑容留给手机,多陪伴家人,家和万事兴,逢年或重要节日要带着孩子祭祖,让他们铭记先祖,珍惜当下生活,激发工作生活热情。

自从添了孙子以后,我更加注重言传身教,事事亲力亲为,特别是这两年,妻子做了大小两次手术,我抽时间陪着煮饭、洗衣、收拾家务。家人过生日都会聚在一起,平时也经常交流工作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一些解决办法。

虽然受良好的区域经济环境影响,家庭生活富裕了,但是家里还是保持着原有的良好生活习俗,从不铺张浪费,非必要的支出,坚决不乱花销,但是在对亲戚朋友的帮助中,从不吝啬,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事情办,无论从经济上还是解决处理一些难事上,都尽己所能。

通过上行下效,潜移默化,家庭中的儿女、儿媳、女婿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和家庭生活中尽职尽责,发扬和传承着优良的家风。

人生短短几十载,作为长者,为后代留点什么?是地位?金钱?还是声誉?林则徐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既然这样,我们就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好榜样,尽职尽责做好工作,善始善终敬老孝亲,保持勤俭持家生活作风。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的履历表是孩子的参考书,你的荣誉是孩子的骄傲和鞭策,你的共产党员的政治面貌更是孩子的追求目标,激励着他们向自己的人生方向发展迈进。

自己平日的学习进步,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近年来,我作为书法爱好者,时常静心提笔,在传承中华宝贵的传统文化同时,让孩子们耳濡目染、净化心灵,也让写字成为艺术,写出人的品德。

十几本书和作业本皮全部写上了孙女的校名、班级、姓名,孙女高兴地说,“爷爷你的字写得真好”!


汽车之缘


“车”在方便人们出行、快捷运输货物等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也为神东创建世界一流煤炭企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车辆及道路的发展史,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史的重要部分。已过知天命的我,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

小时候,我家住在榆神公路的高家堡洞川公路边上,是榆林至神木县城的必经之路,也是20世纪90年代年代前的国防公路。那个年代,汽车很少,每天能看到公路上少有的几辆一阵风而过,一定注目观看,直到消失在路的那边。遇到客车停靠上下人时,司机好像是在招呼人,非得摁几下喇叭,听着觉得悦耳动听,对驾驶师傅总是投去几分羡慕的目光。能开车的几乎都是从部队转业下来的技术娴熟师傅,专职司机是少之又少;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神木当地流传着一句话“方向盘一转,给个县长也不干。”可想当时的地位有多高。我们洞川前后20公里仅有3名司机在县城开车,乡镇是没有汽车的,有的乡镇只有一台拖拉机。当时就有一个愿望,自己将来也能成为一名驾驶员该多好哇。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1986年,我参军两年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驾驶员。1990年退伍后,入职华能精煤神府分公司大柳塔煤矿建设大军,这个设计年产600万吨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辅助运输延续老矿务局模式为轨道矿车绞车提升。几个月井下锻炼后,调到调度室成为一名汽车驾驶员,主要任务是值班、接送地面领导和应急检修人员,偶尔运送工伤,外出设备厂家拉运小型配件。三年多时间,往返周边十几个省市,安全驾驶约15万公里。20世纪90年代初期,公路多数是二、三级路面,出门全靠一本《交通地图册》指路;根本无法与现在高速、导航相比。因工作出色,1992年开始,我连续多年荣获公司、矿先进个人。

1994年,大柳塔矿拆除辅运平硐及1-2煤巷道轨道,入井就用地面车。有一次,时任华能精煤公司总经理刘向阳来神府公司视察到大矿下井,时任公司副总经理戴绍诚要求用五十铃小客货车入井,我为驾驶员首选人;戴总开玩笑地说:“小白,这次任务特殊,井下路况差,路面全是石子和泥水,上坡路段车打滑,绝不允许发生车辆抛锚现象,否则拧你脑袋。”因接触时间长,上下级之间很熟悉。我也高兴地说:“没问题,保证完成任务”。历经几次接待,充分准备,顺利完成了任务,得到公司及矿领导的好评。10月份,公司给大柳塔矿引进13台国外胶轮车、2台英国EIMCO公司支架搬运车912X、2台30座人车913,912承载25T搬运大型设备、支架等,人车30座,可前后双向驾驶,减震效果好;6台澳大利亚多米诺公司TRVK多功能车,车厢为客货两用更换式,承载5T;1台指挥车TAXI,1台多功能叉车LOADER。这些车辆上马,转换了我的工作角色。矿成立了汽车队,我由驾驶员变为车辆管理员,担任队长兼支部书记。

井下无轨胶轮车运输是原神府建设大型煤田的一大创举和尝试,没有成功经验可学习借鉴。面对新设备、新人员、新队伍的管理,制度建设是关键。当时身为队长的我是摸着石头过河。首先,与同事袁心伙编制了《912支架搬运车操作规程》,自己亲手编制了《多用途车操作规程》,制定了车辆行驶、维修、保养、日常检查、油脂润滑等制度,建立了车队驾驶员、维修工、加油人员、班组长等各岗位职责,共计出台了20多项制度与管理办法,有效规范了车辆的运行与维修。

车辆运行初期,由于人、车、路的不协调和客观条件影响,巷道内底板淤泥积水并多有坑洼,车辆载重量大,侧滑、浸水,导致故障频发。当队长的我时常入井帮助维修工诊断处理故障,协调解决道路问题,为全公司乃至全国煤矿辅助运输采用无轨胶轮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当时为了加35号柴油,我和分管矿领导联系了包头至神府沿线的石油公司和部分单位,几经周折才得到解决;更换乳化液油,原车为白色,有渗漏点便于井下及时发现,后来国内找不到同类产品,使用了国产32号和68号抗磨液压油替代,仅此一项工作,申请报告经公司引进办、动力部、公司领导等7人次审批,也验证了“万事开头难”的谚语。

1996年1月6日,大柳塔煤矿360万吨/年投产之后,作为首套大型综采工作面生产,零星故障时有出现。记得1996年10月7日夜间,综采井下设备出现故障,需要去大同矿务局马脊梁矿取支架模块配件。我随同司机晚上11点派车从大柳塔矿出发,一路互换开车。因当年生产任务紧,为了节省时间,凌晨3时许,司机犯困,在大运公路上一处与铁路平交的路口,无人看管道口与火车相撞,小五十铃客货车报废,所幸只是人员受伤,我鉴定为十级工伤。从那以后,我教育所有驾驶员不准疲劳驾驶,过路口要一停、二看、三通过,坚决做到不安全不行驶。

1999年底,公司将胶轮车交租赁中心,成立驻矿车队,912支架搬运车由租赁中心安装大队(现在的生产服务中心前身)管理使用。这一次改制,又转换了我的角色。2000年底,租赁中心成立经营核算办,由我任主任,主要负责经营、劳资、核算工作,重点对中心地面特种车辆、大型吊车、板车、叉车等核算考核。当年这些特种车在大柳塔周边区域算是稀有车辆,地方单位有时候雇用吊装大型设备材料。

2002年4月,公司四中心成立,即现在的物资供应中心、设备管理中心、维修中心、生产服务中心,我被分配到生产服务中心仍然干核算工作,包括井下回撤安装费用的核算;刚成立没有成熟资料数据,为此查阅了涉及井下综采工作面的数据和设备的参数,大约用了一周时间编制了《综采工作面搬家倒面定额标准》,从设备数量、重量、运距、时间、车型以及人员工资、台班费用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核算,为生产服务中心安装大队和各矿井的结算提供了依据,得到了公司领导的好评和认可。

2005年,锦界煤矿成立,我调来组建车队,出任队长兼支部书记。车队发展从小到大,从当初10多人增加至320多人,车辆由几十台增加到各类车型230余台。由于矿井建设初期,辅助运输任务重,车队成立初由太原煤科院、常州科试两家单位的防爆车辆运输,不能满足需求,所以又配置了部分低污染五十铃车。遇到采掘工作面搬家倒面,由生产服务中心专业化队伍、特种车辆来完成。完善和整理编写了辅助运输各类管理制度50多项,部分为公司机电管理部门和矿井辅助运输单位采纳应用。当时招聘的司机大多数属于刚领证司机,实际驾驶经验不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我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既要深入井下掌握道路总体情况,又要培训员工提升技能,确保辅运行车安全。2005年至2011年,完成了井下掘进巷道的矸石排放任务,材料设备运送,连采设备搬家倒面,人员上下班运送,地方领导、上级单位人员及外来系统内领导参观检查的车辆接待工作,实现了辅助运输安全无事故。

2012年,我调任矿综合办公室主任;2013年,首个数字示范矿山上线运行,周边矿井、行业领导、省市领导及国家部委领导参观学习接二连三,接待任务重、工作量大,更离不开车,特别是入井车辆更是要做到车况完好,车容车貌整洁;每一次接待,我都要亲自安排,严格把关,确保万无一失。除了井下接待用车,还负责地面驻矿车队车辆台班费用的审核和服务质量的考评工作。2019年,任矿纪委副书记,经常检查了解是否有公车私用、违规派用车等现象。今生有缘,无论岗位工作角色怎样转变,没有离开过车。

不知曾是一名人民子弟兵还是一名服务型管理干部的缘由,这些年与地方公安交警有着特殊的情分,单位事情的协办,员工交通方面事情的协调处理等不计其数。先后被交警大队、交警中队聘任为“廉政监督员”。每次参加会议免不了提些直通一线的合理化建议,也算是为交通运输工作做了一点小小贡献。

岁月匆匆,已到知天命之年。从小爱车到后来驾车、管车,享有自己喜欢的车,我与车结下了不解之缘。更为自豪的是神东30多年来,身为辅助运输的引领者、拓荒者、建设者,亲眼目睹见证了神东辅助运输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我拙笔一篇,既是怀旧,也是祝福。仅以此文献给一起参与神东辅助运输工作的奉献者,也祝愿神东矿井早日实现智能化数字化新能源车辆辅助运输新模式,为国家碳中和碳达峰目标早日实现奉献神东力量!


又见父亲


那是2018年7月2日上午9点。我驱车去市医院给自己做个常规检查,刚到医院门口,突然手机响了。通话的那头是外甥急促的哭叫声:“我外爷在镇医院抢救,医生说估计……”哽咽了。本来是炎热的夏天,但我的心寒冷得发抖,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止不住往下流,视线已模糊,半小时的车程,已记不清楚是怎么把车开到站的。见到父亲的那一刻,已无法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我的心情了。时间定格在了7月2日(星期日)上午9点10分,时年83岁的父亲安详地走了,什么也没有带走,却留给了我们万般的悲伤和永远的怀念。

时光荏苒,匆忙中父亲离开我们整三个年头了,在这一千多个夜晚,我不知有多少次见到了父亲,近日又见父亲,因为过两天就是父亲的冥寿了。古人讲,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许只能用这句话来解释再恰当不过了。

父亲的祖辈住在山里,爷爷读过私塾,凭着自己的文化当了先生,离开山里,来到洞川的一所学校教书,这样各方面生活条件自然要好得多。交通出行、人文环境,不能类比。爷爷后来又去镇子上开了铺子,和亲戚合伙,由于经营不善,爷爷退出了,又重新教书。听父亲说过,他出生在镇子上,11岁那年爷爷举家来到学校教书的地方定居,也就是后来我们生活居住的村子,这个村子有些故事,原名叫九其沟,九(酒)的意思,村尾头有个酒房圪崂,据爷爷一辈的人传说,旧社会这里是酿酒的地方,可见先前这个村子人口少,山川耕地各占一半,除了口粮之外,粮食还有结余,用来酿酒,供自家红白喜事、满月乔迁等事务用,有嗜好者日常消遣也喝一部分。

由于这个村子是奶奶的娘家,所以几乎都是亲戚,父亲辈的相互间称姑舅哥弟及表兄弟表姐妹,我们晚辈间称小姑舅,哥弟,姐妹,和奶奶一个辈分的,我们称老舅舅,老妗子,父亲辈分的我们自然称叔叔婶婶了,毕竟都是亲戚,相对的关系比较融洽。但是我们在这个村子原本没有宅基地,爷爷来定居时买了一些,随着大家庭人口的增多,已无法满足需求。后来父亲又从移民外出的一户外姓人家手中,买了块地皮,修建了四孔窑洞,改变了之前简陋的住宿条件。

20世纪30年代出生的人,或许时代的不同,无论干什么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都没有丢掉“认真”二字,有时甚至能称作“倔强”,就因为父亲这般脾气,在仕途上也受到一些影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或许这是最好的安排吧。

父亲读书至初中,在乡村的几所学校教过书,来去总共教书12年,在之后的生活中时不时遇到个学生,总要问候老师安好,那时候的学生是很敬重老师的。后来调入公社工作,干过管理员、会计工作。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适逢改革开放,公社开始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父亲被安排到社办工程建筑队当会计,先后参与修建了公社大礼堂、电影院、饮水、灌溉大渠工程、公路大桥等,也算是为社会做了一些自己应有的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受此影响父亲也自己承包工程,修建公路,中标二级公路基础建设一个标段,那时候的工程主要靠人力和半机械化配合,每个施工场面,首先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人群,不同于现在,施工场地上只见机械设备不见人。工程施工期间,公路管理单位成立的工程指挥部,有个别监理技术人员,权大、脾气大、说话狠,见面首先要递烟,时不时还要陪着打几圈麻将,隔半月十几天还要杀只羊表示慰问一下,别的工程施工队老板,按部就班,把这些流程操作得恰如其分,可父亲太认真做不到,因此总要在工程验收时被挑出些毛病,费钱费时费力去整改。人心慈善,所以把工人工资按时足额付清后,也只能有名无实了,只有所剩无几的利润。也就是俗语所说,慈不掌兵,义不养财。不过也算求得个好人平安罢了。近些年的包工头老板,首先自己赚得金钵满盆,还得欠着民工的工资,所以政府为了杜绝这种昧着良心赚钱,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国家三令五申出台政策,得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些事例也就体现出了父亲认真正直的一面。为此,父亲60岁时,我执意劝父亲解散了自己的工程队伍,干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镇子上银行找了个守门房的闲差,早晚给开关个大门,闲时喝茶看报,可干了几个月,就因为不守规矩的几个银行年轻职员,隔三差五出去喝酒打麻将,不能按时归宿,在父亲劝说无果的情况下,自己生气辞掉了这份工作。俗话说:娘把人生就,枉把人愁死,我劝过父亲多次,改变不了的事情就适应,可他不这么想,更不会那么做,还经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后来干脆在家干些居家生活的事情。

父亲是个很要面子的人,记得我8岁那年,村子里第一家箍窑洞,其实也就是我们的姑舅叔叔家,那天村里孩子们都去凑热闹,中午正赶上“合龙口”,就是新建窑洞的拱洞全部箍就宜之时,只留拱顶,正中一块石料的位置空开,等待节日吉时(一般在正午12时)一到,再行加以填充合拢,民间有讲究,放入一些五谷、铁石等物料,以表示“龙口”暗合。午饭是炸油糕粉汤,20世纪70年代吃这样的佳肴只有办事务、过年才有的,稀罕饭,闻着味就口馋,不可离开,在场的好几个孩子中,唯独我被当家长的父亲踹了一脚,哭着回家,所以这件事烙在了我幼小的心灵,谁之过,一个“穷”字了得,人们生活水平低下,因此我立志要改变命运,长大后要让家人们吃到想吃的饮食。

从父亲的角度看,村里亲戚能够箍新窑洞,当然对自己也是个激发。1975年在我家粮食经济不是富足的情况下,开始了新箍四孔窑洞的工程,现在已经没有了那个年代的工艺了,在这里想做一个详细的阐述。陕北深厚的黄土地,丘陵沟壑密织如网,因地制宜,居民以窑洞居多,我家也利用原有的土墩,挖出适合窑腿的宽、高、深,再从石山场地上,用长铁纤加点水钻出细洞,装入炸药和火药,再将炮线插入雷管,然后引爆,炸出大石块,最后石匠用铁纤大锤按照适用的大小分块,用来砌墙,墙面石头用小钻头凿出细花纹,而且成型要方正,对缝要研合,小工具不简单,每天出工前,匠人要用风箱火炉,将笨钻头过火、打尖、沾水,石匠也要有铁匠的技术。虽说都是很苦很累的活,但是由于生活条件差,就餐很简单,一个月时间里,安排馒头、饸烙面、挂面、和菜稀饭,菜吃得少,馒头只能吃一两顿,粮食面紧缺,工人几乎都是亲戚,干活不分男女,重活男人干,女人当下手,匠人是挣工钱雇来的,10岁的我,偶尔放学也提个泥包,泥包是用块厚布缀上绳子,一次提两锹泥,用来砌墙用,墙的大缝还要用泥浆灌饱和,石灰泥只能用在面墙上,稀有且价格高。在当时抽烟只能在休息或者吃饭时按支发,紧缺货,公社的供销社还只能父亲出面才能买到,喝酒更是奢侈的事儿,印象中只喝了一两次吧。当年我家建四孔窑,花费90多元钱,父亲当时每月工资30块钱,花掉了三个月工资,又和别人家借了些粮,村里30多户人家,新社会算是第二家新建窑洞,住宿条件改善了。但第二年因为欠粮生活拮据,连续三年几乎粗茶淡饭,现在回想起来,也不知怎么能熬过来了。

还有一件难忘的事,当年父亲在公社工作时,我去街上赶集,看到了一种新款泡沫底凉鞋,既美观又舒适,就像是发现了稀奇珍宝一样,喜欢至极,在公社当着父亲同事的面要钱,父亲既难为又碍于面子,所以也就答应买了,那时2.5元的一双小孩子鞋也不是小数字,这种凉鞋的确耐穿,比起之前的硬塑料底鞋质量好得多,那种鞋不小心歪一下,鞋帮和底脱胶,简单的修补办法就是用铁火棍子,炼得粘起来凑合。这块新鞋松软有弹性,不易折损、耐穿。

父亲在居家生活的那些年,也没改变自己的个性和习惯,平日里买菜回来,必须再过个秤,如果缺斤少两,那么这家商户就会打入自己的黑名单,不再和他做回头生意,定位失信商户。每次交水电暖气等费用,都要详细厘清,亲自算上一笔,除条据收藏好外,还要有流水账,记录清哪年哪月,至今存放,井然有序,一目了然。家里凡是上锁的钥匙,标记清晰,大门正门车库门楼道供热门衣柜等等,都要贴上标记名称,真是细微之处见真章。随着年岁变老,有时看电视也要评论一番,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观点讲出来,才觉得痛快。80岁那年还回村子里参加了一次党支部大会,发表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并且还执意交上了党费。

可能与祖父辈的文化有影响,所以我7岁上了小学,三年级就能办黑板报,五年级就和父亲学会了刻蜡板,钢针装入笔杆里,在钢板上放蜡纸,刻上字,然后用油印机,手推滚轮,在白纸上印出字来,刻写字时必须要掌握好手劲,轻重适度,如果蜡纸划破,印出来就成了黑点,这些也可能为我后来的书法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父亲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他的人生经历及性情也是那个时代人的真实写照,三年前,每当我提起笔来,想把父亲这些经历与我的回忆记录于笔下,可眼眶不由得湿润,这些天是母亲给了我勇气,念叨起这些事情时,我就有迫不及待之感,生怕瞬间忘掉。人世间生生不息,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生活越来越美好,但我们还是要不忘来时路,踏着先辈的足迹,走向更美好的未来。林则徐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细细品味之余,还是觉得给后辈留点东西,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与信念。

父亲在世时,虽然说每天要见面,陪陪二老,照顾一下缺粮少盐等简单的事,起码老两口能相互照应一下,说说话,但自从父亲走后,母亲的生活起居,日常照管就落在了我的身上,每天忙碌于工作生活的快车道上,买菜做饭洗锅刷碗,收拾家里卫生,冲洗马桶,交付家用水电气等各项费用,修缮水暖,调节室内温度,买药看病,但凡涉及的事情都必须要做。人们常说人老返童,的确如此,如今86岁的母亲,耳聋,偶尔发些小脾气,怎么逗得能叫开心,还得找些办法。现在不开心时,我就让他和重孙子视频,这是一剂良药,瞬间可以改善。每每和同事谈起这些,个个都夸赞我,你是个大孝子,简单几个字,的确分量很重,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有期限,如果年复一年,那就不是说在嘴上的事情了,必须实实在在落在行动上,三伏三九,天寒地冻,日晒雨淋,都不能空缺。弹指一挥间,三千多个日日夜夜都熬过来了,自己打气加油,一个目标就是让母亲愉快地走完人生路。

当今社会,个别人背离初衷,忘恩负义,宁可远处求神拜佛,也不愿常回家看看父母,俗语说得好,“堂上二老是活佛,何用灵山超世尊”,值得深思。任何事情都有因果关系,所以奉劝大家,孝老还需早。父亲走的前一天还和邻居老伙伴们打扑克,第二天下午好友们来吊唁时感慨地说道:人老了,有今天无明天,不知啥时候走着走着就掉队了。古人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的确如此……

敬爱的父亲,您陪了我一程,我会用一生来铭记,愿您在另一个世界安详、安息。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