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4937372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王向军散文小辑

点击率:2451
发布时间:2021.10.11

难熬人间酷暑日


这几天,看着不断升起的高温指示和预警,近几日鄂尔多斯多地气温将蹿至40摄氏度。我就想把40摄氏度的水不小心倒在屁股上,是不是也会烫起几个水泡呢?

今年的天气也真是让人揣测不定,忽冷忽热,忽风忽雪,总是在你不经意间给你来个猛不拉岔的不适应,沙尘暴是刮完一场又一场,有轮番上阵的感觉。农村按照时令节气耕地播种,但刚接好的水带瞬时让风吹得空中飘舞,风停后步履蹒跚的老头老太则趴在地上重新铺压;刚出的幼苗也是遭受着狂风的肆虐,有的幼苗用几条细嫩的根揪着土地,青筋裸露,攀附力弱的则连根拔起。时至五六月,天还冻得不行,经常在朋友圈里看到各地还有雪的影子。朋友老段是牧民的孩子,他说往年六月初已经开始铰羊毛了,今年还不能。对于这个时候绞羊毛我也记得很清晰,小时候每逢过完六一儿童节学校就会放个农忙假,我就在这个时候到父亲工作的供销社来个蹭吃看热闹。父亲是售货员也是收购员,夏天收羊毛秋天收瓜子,那段时间里供销社院里就是个市场,有往进走的有往出返的,四轮车、马车、自行车上都拉着羊毛,静等着父亲验毛给价。卖毛的人从车上将毛袋吃劲地抱起,然后抓着袋的两下角狠劲摆甩将羊毛倒在地下铺着的苫布上,父亲熟练地掀开毛卷,轻轻拿起抖动,毛里夹杂着的沙土扑簌簌地落下来,然后随手揪掉屎蛋毛这些不可利用的东西,再端详着毛质准备给定价,卖毛的人则有些紧张地等着,很像老师宣读成绩时学生的表情。父亲在当地的口碑是相当好的,知道农民这点钱意味着什么,从来不给压价,所以在他的工作调动后仍有农民赶着马车走几十里到他那里出售羊毛瓜子。这几年,我经常遇到认识父亲的人和我聊起他,总是一个劲地赞扬他热心肠、人忠诚,可惜走得太早了。

然而酷暑也就这样与我们不期而遇了,就在高考这几天,天气一改多变模式,恒定为高温炙烤,于是在涂写中描了“烈日横空,骄似火,卷起千层热浪”的句子。其实我是很怕热很怕晒的,可能和父母给予我的这身细皮嫩肉有关。在呼市上学每逢寒暑假返校后,全班唯我一人面如红铜;那年去厦门培训时课闲与随行人员沿海漫步,时间不长脸烫如灼,摸搓扯抠至回来时整整蜕了一层皮,花花斑斑像个化了妆的小丑。近日连续高温让我们苦不堪言,大清早起来就烈日当头,热浪狂触着神经末梢,衣服紧贴着沾汗的身体久久不肯分开。当用手轻抹头上的汗水时,发际里的水珠就会沿着指尖滑落。当湿透的衣服被冷风吹干或太阳晒干时,衣服上显现出不成规则的地图状污渍,身边就会缭绕着奇异怪味。

“滂沱汗似铄,微靡风如汤”,在温室效应极强的办公楼里,动用能让自己凉快的一切办法:风扇、蒲扇、书本、纸片,只要动着能来风的一切工具全都闪亮登场。人们说得最多的话就是“热得不敢动”“热得不想吃”。最让人烦恼的是睡觉,打开所有的窗户脱掉该脱的衣物,热量依然裹附全身。地上铺一席子,四仰八叉呈大字状席地而睡,窗外一阵微风吹来那就是从发根到脚跟全身体的享受了,真希望能此风悠悠,然戛然而止。正面睡是最正确的方式,可以通过地面将人体热量快速扩散出去,我不知道物理知识里面是否有散热面积越大散热时间就会越短的定律,但我感觉应该是这个道理。在热得不知所措无法入睡的时间里,好羡慕“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的神仙生活啊。好不容易迷糊过去又被热浪袭醒,才感觉浑身汗渗,擦汗中随之搓起来一卷子汗泥。有时晚上索性邀三五好友简单小酌,让麻醉战胜热气,醉马咕嘟的就睡过去了,正应了那句话:“喝酒追求的不是忘掉,而是一瞬间的解脱。”

偶有闲暇,我就去上学时的同宿好友老吴的“德康药店”去避暑,老吴这人秉承蒙古人好客习惯,每及来人必笑脸相迎,把个生意也做得红红火火,避暑药店里也是人来人往,有买药治病的,也有和我一样蹭凉的。齐刷刷的三台空调把个药店吹成个“世外桃源”,我在吹风队伍里算是吃劲的,空调对着加大风力劲吹,朋友们相劝这样对身体不好,会对肩周等有影响,管他了,舒服一会儿算一会儿,哪还管得了前半生后半辈了,享受着清凉滋润,品尝着极品好茶,好是惬意舒畅。

这几天也和老家的亲戚打着电话,说是土里冒着火,庄稼抽着卷,人们一天在抢着时间浇着地。一向喜欢回老家的我近时也无心返回,既怕耽搁了大家的黄金时间,又不想看到那缺水耷拉着脑袋的庄户苗。

快了,听说近几天有雨,等着甘霖降落润泽万民!


又是一年杀猪季


今年的冬天感觉很突然,前两天还是温阳如春,没过几天就来了个大回转,气温猛不丁掉在了零下十几摄氏度。喜鹊在光秃秃的树干嘶叫,波光粼粼的水面结成了厚冰,单位门口的草坪也失去了往日的光泽,枯黄的草叶趴在冰冷的地上。街上行人紧裹身体,前倾疾走,没有踱步悠闲的,也无驻足聊天的,难见谈情说爱的,一切都在快节奏里。

天寒地冻,农村便开始进入冬储时段。近日打开抖音,附近的朋友都在尽情地分享着吃杀猪菜的相关视频:有众人合力磨刀霍霍杀猪血腥场面,有扬膊上阵褪毛清洗豁腔开肚的大干情景,有剁肉切菜整锅大烩的烟蓬雾罩,有唱着“酒瓶瓶高来酒杯杯低,这辈子咋就爱上个你”、喝着先软胳膊后软腿的迷你小烧、吃着用肥瘦相宜鲜肉烩出的刚出锅的杀猪菜的壮观场面。现在能去农村吃最时髦的杀猪菜,说明你不是贵客就是亲朋,能证明主家和你的关系是杠杠的。奔上个百十公里到了杀猪人家,你看到了杀猪、吊洗,看到了屠家割下精选的还冒热气的项圈肉,也看到了帮忙婆姨们把肉切好炒进锅里,山药豆角酸菜烩进肉里,但有可能你就没吃到满家飘香的杀猪菜。等热气腾腾的饭菜出锅时,你已经被盛情的烧酒灌得五迷六道了。所有的人吃完了饭便开始返程之旅,摇摇晃晃拉着主家的手说着感谢的潮话,踉踉跄跄提溜着一袋喷香的杀猪菜钻进车里就回去了。虽然你专程去吃但饭没入口,可是仍心满意足,所以说吃杀猪菜吃的是氛围,喝烧酒喝的是感情,这才是杀猪菜的味道。贾平凹说过:“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

记得小时候家里杀猪那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提前几天大人们就开始谋划上了,邀请上至亲的几家人来帮忙和吃饭。那个时间正是人们嘴受馋的时候,上年留的油肉基本瓮坛皆空了,大家都是缺油缺肉熬过了好长时间的。前一天就在外面冻土上掏出个灶火支上大铁锅,杀猪日天刚蒙蒙亮,大人们就开始挑水抱柴烧火,并跑前忙后准备着杀猪前后相关事情。水大冒了,人到齐了,每人抽上根主家递过的纸烟,便开始行动杀猪。众人将猪赶到偏角圪佬,合力将猪围住,力气大的便绕到猪的后面,猛地拽住猪的尾巴并向上提起,这时的猪由四驱变成两驱,众人蜂拥而上推倒按住,让猪动弹不得,只能扯开嗓子大嚎。到了表演的时候了,被大家公认为杀猪最好的行家就拿着磨得锃亮的杀猪刀从猪脖子上杀进去,血汩汩而出,不一会儿猪便哀嚎声逐渐小了,紧绷着的四肢也松瘫了下来。也有刀走偏锋的时候,杀串胛的猪嘶声着,但血流得慢,这是让屠家十分失面子的,于是抽出刀子找准位置再捅进去便结束了它的命。有力的几人扯着腿、尾巴将猪挪到锅前,然后放进锅里的沸水里打一个滚出来,所有能动手的大人小孩手里拿块碎砖烂石这些不光滑的东西使劲搓着猪毛,团团猪毛便随之褪离。寒风凛冽的冬天,手握着冰冷的石头,然后在浑身带水的猪身上搓着,不一会儿手就冻得僵麻了,那个彻骨之寒的感觉可想而知。接下来在杀口上塞个削好的萝卜,肺活量豪华的人便从猪蹄上割开的口子上憋气猛吹,不一会儿脸蛋憋得红紫红紫,猪被吹得滚圆滚圆。吊起来的猪经三五次的清洗刮拭,就开始了正常的开腔豁肚。去了头蹄,最先的是听着主家的吩咐,割下了当天的下锅肉,针对吃肉人的喜好,有肥肉、有瘦肉、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有经验的吃肉人说现杀猪最好吃的是在杀口处的带血项圈肉,我不算经验人,所以不知道他们说的真假与否。这时候就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男人们回到家喝碗茶、抽支烟,说上几句邻里家的新鲜事,女人们则开始了人们期盼着的杀猪菜制作,土豆切成了大块,焯好的干豆角和腌酸菜都已划成了小段,大锅里的猪肉在干柴烈火的催动下滋滋发声,冒出的炼肉味香满整屋,沁人心脾!等油从肉里分离出来,肉还未干油已甚多,此时就是烩菜最好火候,放入葱姜蒜各类调料,倒入几盆土豆,婆姨们就使劲地将肉和土豆炒拌一起,直至土豆让油炒得上了色入了味,添水放菜一气呵成,这时就盖上锅盖慢火温炖了,在老家这叫“熬菜”。肉处理完了饭菜也熟了,满家飘着让人垂涎欲滴的饭菜香味,放松的人们抽着烟呷着酒,待菜出锅饭满碗,便开始了大快朵颐的美食进行时。夕阳西下时,大家已酒足饭饱,腆着撑起的肚子各自回家。

人们说怀旧是年长的表现,现在的事记不住,过去的事忘不了。朋友常训说“人老逝年,肯讲那几年”。说实话,宁愿老了也让心头总有甜蜜的那抹绿色念想,回忆总让人有挥之不去的乡愁,里面夹杂着无尽的思念。

约好了,过几天去吃杀猪菜!



沿着黄河晋陕游


国际劳动节到了,挪了周末的两天将休息的时间变成了五天,这可是少有的长假啊!对于这个假期,抖音里的小可爱唱着:“不是说好放5天,却借走了2个星期天,又没说要还,我不想借给它!”稚嫩逗笑的童声好惹亲,管他吧,去年憋在家里好不容易有个大假咱得好好珍惜!我们都是明白人,知道景区绝对是人山人海人如潮,早早就没有打算去景点凑热闹。下班后便急着往老家赶,知道老家正忙着春耕,“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此时正是农民抢种的时机。但要回去看看熟悉的劳动场面,见见至爱的老家亲人。途中巧遇以前的同事也是赶往老家,便电话联系找几个朋友在原来工作的地方坐坐,时已至暮,我们在原来的乡政府所在地如约而至,饭店是原来的政府办公场所改装而成的,吃饭的雅间竟然在我原来的办公室。落日的余晖普照着这片熟悉的大地,天空一片湛蓝,树林间回荡着鸟鸣。房前院后的大树依然挺拔,墙外的土地也是近时翻耕,只是原来中间的灰砖厚坯的椽檩砖房被拆除。当年那是我们的宿舍,冬暖夏凉,房檐与门窗间楷体书写着“伟大的导师、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有年代感的建筑失去让曾经留下故事的我们有些伤感,真不明白当时拆除这排宿舍的目的何在。看着这一切有一种发朋友圈的冲动,于是拍了眼前的一景一物,发表了几句感想:

这里奋斗九年,百般滋味尝遍。

当年提笔之地,今日文痕难觅。

房前屋后老树,依旧巍然高矗。

此时物是人非,撩起满肚回忆。

随后点赞和评论跟随而来,满满的烧酒透着浓浓的情,喝出了一次次的高潮。随后的两天里,亲人们还是挤着宝贵的时间给我做着可口的饭,陪我喝着醇香的酒。

劳动节当天,我以前写的一篇《思念路遥》在《东方散文》发表,同学老赵打来电话逗笑:你文章写得不错,利用假期去一下路遥纪念馆和故居,以后你的文章会写得更出色。笑归笑,其实去那里早是我以前的愿望,欣然应诺。五月三日开始了此次旅程。

一、王家堡

早早几个朋友便相约出发,路上规划着行程商量着归期,但途中老杨突然有事需要提前回去,属于中途溜号。既然出来了就定在榆林转转后吃口饭再分头行动,到了繁华集市二街,结果遇了个端,这里街道重修掏成了个稀巴烂,门前的小道上依然行人如织,顺向而行的,迎面而来的,挤得满满当当,没什么转头吃了口饭便各走其路了,我们的目标就是清涧县石嘴驿镇王家堡村——路遥出生的地方。清涧这个地名最早是听过“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延安文汇山上路遥墓所用的都是清涧石板。按照导航提示,我们一路高速向前,下高速应该走几公里进入国道210不远即到。可我们下了高速后,黄土漫漫正逢道路施工,标识“道路施工,禁止通行”,这么远过来难道就这样离开?车已调头试着再看看情况,不一会儿对面有车逶迤而来,于是我们也开着车在装载机等施工机械丛中碾着黄土蠕动而过。

路真的不太远,没走几公里就投在了210国道,然后向南行走就到了王家堡的路遥纪念馆。当地政府在紧依国道东侧建造了纪念馆、路遥书苑,国道西面的山上就是路遥故居处。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现在路遥故居不对外开放,因为国道上车多游客横穿影响安全。政府近期要建造天桥,以后将直接通过天桥从路遥纪念馆到路遥故居。前来参观的人很多,跨各年龄段,涉各行各业,就在我们参观时有三辆大巴车拉来了一群初中生模样的孩子,所有参观人员都在静静地听着讲解,细细地看着图片及实物。纪念馆分章节地向人们讲述着路遥的生活艰辛、奋斗历程、艰难创作等,里面有路遥工作生活各时间段里的实物、文章、图片、书信,也有他文章里人物的实景重塑。在路遥纪念馆,人们能真切地感受他“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创作精神及其作品独有的艺术魅力。每有路遥写作、沉思、探讨等雕塑旁,参观人员总是虔诚地敬上香烟,摆得整整齐齐。由此可见路遥作品的影响之深、范围之广。参观完纪念馆和路遥书苑以后,我们穿过国道爬上山坡到了路遥故居,一把大黄铜锁紧锁着木大门,大门前栽着几株大松树。站在大门外的石板向里望去,四孔黄土窑洞墙面有些斑驳,门上都上着锁,院内有一棵上了年岁的大树不知是何品种,有一孔窑洞还吊着陕北特有的花布门帘,门前木牌上写着“王天笑(路遥小弟)婚房”,看样子像是住过人时间不长。我以前在“路遥吧”里认识一个“路粉”,他在前几年从厦门辗转去王家堡,那时候还没有纪念馆,来到故居前也是没得进去,就和在外边石头碾子旁碾米的邻居大娘拉话了,然后给我发来一张慈眉善目正在劳作的陕北大娘的照片。那天我也过去,老碾子依旧静静地立在那里,院子里干干净净,正当我端详里面时,临近山边用石板支起的简易厕所里颤颤巍巍出来个老大爷,行动已经相当不便,出来后弯身拾起倚在墙边的拐棍艰难挪步。老头尚在,不知当年碾子旁的大娘可好?

二、吴堡

离开了王家堡,我们商定去吴堡。前段时间在《西部散文选刊》中看到有好多写吴堡的文章,应该是专刊采风人员的作品,里面有柳青文化园、吴堡二碛、空心挂面等内容,随行老赵是历史系毕业,且对陕北是一个瞎通,一拍即合。沿着曲曲折折的省道,行走在山峁沟川里。民歌里“一个在山上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招一招手”,想想这个地形拉个话真也费事了。路窄车多,真是一车当道,万车难行。我们说着当年胡宗南部队在陕北的尴尬,共产党建立根据地的英明,感谢这块英雄的陕北土地!路过绥德郭家沟,《平凡的世界》里双水沟村的拍摄地,标语灯笼挂满村,游人也多,因为当时没考虑这个景点,一闪而过了。想着路遥和郭家沟是有缘的,他的养父母家在延川郭家沟,小说拍摄地在绥德郭家沟。天将黑我们到了吴堡,北边的一座高山和南边的一条黄河夹着这个小县城,狭窄细长,就像老汉弹琴老婆唱的那首“一座山,一条河,一只小船一个我”的印象。站在客房窗前,眺望着黄河远远从楼前奔腾而过,颇为壮观!吃着特色炒擦擦、钱钱饭、炒黑楞楞这些拉油饭也很是舒服。第二天用过早餐,过了街道便来到黄河岸边的古渡口,看着黄河和隔河的山西,近距离其实没有远望的气势磅礴。随后抓紧时间去吴堡石城,在县城东出口处指示左拐徒步可达,于是在山体和楼之间的街道一路向前,走出街道,三面环山。同行河南省的游客引导石城在向右东山上。走过黄土漫天的土路便开始了爬山,上山的路是用石板铺成的,不急不缓,对于我们这些经常徒步者困难不大,也看到上山人中有临时缩下的。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地登上了山顶,一座石城便赫然眼前。看着介绍,知其历史悠久。城东是黄河,城西是深沟,位置倒也天险,听说当时也叫“铜吴堡”。这座石头古城,城墙用石头垒起,城门由石头搭成。我们从南门进入,沿着石块铺成的狭窄的街道,一路上有庙宇、书院、女校、县衙及民宅等。房屋也是砖石构建的窑洞,都带着院子,围墙用碎石垒成,我们去的时候好多人都在整理着自己院子里的菜地。房屋有的破损,有的还整齐,在一个办公区的院落里,有着许多石碑,看来是有年代的作品,估计很值钱。走在街上不时遇着个卖枣的,价格倒是便宜,但徒步带不了物,拉拉话也就此;还有年龄稍长的住户老人,义务做着导游,不停地告诉我们石镇的历史、西门的位置及王家的大院。

三、碛口古镇

离开了吴堡,我们直接从黄河大桥抵达山西吕梁柳林县,按照导航指引,沿黄路没走多长便拐入了小道,这条崎岖山路走起来很费神的,弯多山陡。但老赵毕竟是久出门人,开车技术杠杠的,不时地给我来两句“冲到山下、跌到崖底”这些冷笑话,让我腿肚子一阵阵发麻。崎岖上轩昂,始得观览富。一座座山川紧相连,一块块梯田绕山间。“山峁峁上看得远,你在那张家畔。叫一声妹子你听不见,哥哥心里实在想念”,这个山曲儿可能就是在这样的位置上唱的吧。跟着导航进入下坡阶段,明明看到有标志向左的指示,导航里的女声紧催“右转、右转”,转到山下的岔口时还在提示右转,这三个右转不是回到起点了吗?赶紧停车换了手机变了导航,原路返回在第一个岔口左转不远处就到了,南辕北辙走了不少冤枉路。等到了碛口古镇时发现古镇也在黄河边,隔河相望着对面的吴堡。我想起初如果在山西的军渡村沿河直走应该不用翻山越梁那么久。导航虽是高科技,但有时候也对脾气,用时也要谨慎啊。

到了碛口古镇景区,停车场里已是车位趋满,游客还是源源不断而来。这里被誉为“九曲黄河第一镇”,建于明清时代的石头建筑依山而建、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后头高高的黑龙庙像是在庇护着这个古镇。黄河在这里宽度变窄,形成碛口,此处水流湍急,暗流涌动,行船凶险,当年船行至此便停岸货运转陆。走在古镇小石道上,两旁尽是原来的镖局、商会、当铺、门店,还有个骆驼圐圙,圐圙这俩字好多游客是不懂的,导游在给做着解释,我们这里的人提起就会明白,我想这地方当时应该算是运输公司吧。现在这里的生意也是不错,吆喝的、叫卖的、想着法子推货的,杏花村、老陈醋、特色小吃吊胃口。穿行于一幢幢石筑豪宅之间,遥想当年,这里商贾云集、船行密织、驼铃回响,晋商文化兴旺发达,是一派何等繁荣昌盛景象!

烈日下参观了石头古镇,草草果腹后即刻返程。五个小时的疾驰,天暮之时我们到达。一盘杀猪菜,几杯好烧酒,解馋消乏过瘾。回家迷糊着打开抖音,里面热闹坏了:景点里熙熙攘攘,人挤着人人推着人,看兵马俑的人说是只看到人没看到俑,凄惨的配音“我不想转了,我想回家”。近处景点响沙湾、红碱淖也是超量级黄风猛吹乱撕,人们无助地拥挤着,头上裹扯的丝巾等物随风乱舞,人人都在进入“吃沙模式”,很幸运我们在晋陕逍遥,虽有风但无沙,转得还算清眉俊眼。

好了,洗洗睡吧!


延安行


又是一个阴天。连绵的雨好像特别眷顾大地,六月下旬雨就这样时断时续。七一建党节将至,我们相约着去圣地延安,重温红色经典,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延安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对我来说也不陌生。小学时《杨家岭的早晨》图深入脑,情景历历在目:在丽日高挂的早晨,毛主席来到延安杨家岭亲手种的地里,手拿水瓢舀着从延河提来的水浇灌着幼苗;初中时贺敬之的《回延安》,脍炙人口的信天游拉着人们的心弦,对延安的仰慕之情再度升温;之后随着知识积累,了解延安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这几年也曾几去延安,圆着儿时的梦想,寻着梦里的足迹。

大客车行驶在前往延安的路上,由于今年雨水较多,沿途一路绿波。大树枝繁叶茂,青草碧绿如油,庄稼长势强劲,植被笼盖四野。极目远眺,满眼皆绿,心旷神怡。天气也是变化不断,阳光普照、乌云压顶、细雨飘洒、大雨骤降交替上演,轮番上阵。车厢内中年人在交流着较深的话题,小年轻们则按捺不住旅游的喜悦说笑逗唱。

一路而来,我们驰草原、穿沙漠、过丘陵、入山界。经过四个多小时的奔波,我们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巍峨的宝塔,林立的楼群,蜿蜒的延河,披绿的群山。延安变化很大,再很难找出当年肤施城的影子和光秃秃的荒山。草草午饭后便踏上了真正的红色之旅。导游在车上介绍着陕北十大怪、当地民情风俗以及延安的过去现在。因为我的根在陕西,延安的民情风俗对我这个祖籍陕北移居内蒙古仅两代的人来说一点也不陌生,不能说我对陕北的风俗一承到底,也敢说这里的风俗我十知八九。从我一口标准陕西神木话和过硬的盘腿坐炕功而可见一斑。听着导游的介绍,我隔着车窗饱览着延安,远眺延安大学后面的山梁,半山上路遥先生的墓清晰可见。以前来延安时专程去延安大学后面的文汇山上祭拜过先生,这次因随团前行,所以未将缅怀先生之事列入行程。

此前曾两去延安,每次因另有其事参观也显得蜻蜓点水。这次专门旅游,心无他想,我用两天的时间用心细细研读着延安这座令无数人慕名、敬仰和进步的红色摇篮。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导游的讲解下我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家坪、杨家岭、枣园革命旧址、宝塔山以及有“陕北好江南”美誉的南泥湾。小米加步枪、土豆南瓜汤、窑洞煤油灯、衣服摞补丁。每走一处无不给人感动,发人深思。简单的战斗武器、简陋的生活条件、艰苦的生活环境,虽然当时的条件先天不足,但有领袖们的雄韬大略、运筹帷幄,军民们的鱼水情深、同肩作战,朋友们的无私援助、鼎力相持,使得中国革命在这山沟小城里成长壮大,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毛主席所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这里我们能感觉到老区人民对革命的忠贞不渝,对领袖的深情怀念。每谈及当时,他们都溢于言表,“主席”“总理”“司令”等词脱口而出,如在昨天,情似亲人。听着讲解,看着实物,无不为当年革命艰苦而感叹,无不为领袖友谊而感动:一席蚊帐是主席的奢侈品,几孔寒窑主宰着中国革命。一盘土炕体现着领袖兄弟亲情,几组沙发衬托着伟人宽大胸襟。星点灯光下的著作使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而使革命由弱到强;简陋农具贫瘠土地让边区实现了自给自足,扫清了封锁的障碍。一次次危险一次次化险为夷,一场场战斗一场场捷报频传,这是中国革命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体现着领袖英明决策决战千里之能力,凝结着军民同心同德当家做主的决心。

即将结束延安之行,我们聆听了延安党校老师《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讲座。内容翔实生动、图文并茂,以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时间为顺序,对党中央在此的战斗足迹移点讲述,详细分析解释“延安精神”,听课人员触动很深。

延安之行,使我们生动地受到了党性教育,无艰苦之心有享受之意、无奉献之念有索取之力的价值观得以摒弃。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只要我们发扬和坚持新时代的延安精神,就一定能将我们的祖国建设得繁荣昌盛!并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使伟大的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相聚是首歌


前几日接到消息,说周末在原工作的乡里由乔副乡长召集老同事聚聚。想来撤乡并镇已经十六个年头了,同志们大范围坐在一起还是没有的。临近聚会的几日,同事们就打电话互相盘问着聚会情况,商量着让不喝酒的开着车,不影响喝酒人的酒量也打消其往返的顾虑,能切实感受到人们迫切相见和相见后尽情尽兴的心情。女儿旁边插话,爸爸听到喝酒连个拒绝也不会?孩子,爸爸此刻的心情你是不会理解的。

与同事们约好早早地起程,早了不误叙旧,迟了怕耽环节。百十公里的路聊着往昔,谈着近况,说着某个人,回忆那件事。原来的荒漠沙梁现在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工业园区,栋栋高楼拔地而起,条条道路纵横交错。生产企业机声隆隆,作业工人紧张忙碌。新建企业空地上,多辆工程机械紧张作业,挖掘机、推土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重型卡车来回穿梭荡起滚滚烟尘。工业园活力无限,新生活魅力有约。我们相聚的地方也不再是记忆里的模样,两个工厂间的一排平房是我们费了周折才找到的。等我们到了聚会地点时,三十来个座位的餐厅基本满员。联系人小段的手机还在急切地震动,他在院子里手舞足蹈、高喉咙大嗓子地给来话人描述着来时的路。看来心急的不只是我,而是每个人。每有来人,必先双手恭出详详细细地握次手,说着相思的话,看着久违的脸,曾经是那样的熟悉,现在忽觉陌生。“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雷厉风行的领导大多已离开工作岗位,花甲上下风华不再,脸生斑、鬓白发;青春活力的我们也已年近半百难觅当年豪气,皱纹密、发稀疏。

菜已上齐,人也坐满,聚会正式开始。没有例外,循规进行。主持人贵喜老师开场,依然是才华横溢、文词接踵,精炼语言点明主题,盛赞乔乡有心同志给力;东家老乔一反海吹本领,简明此次聚会目的、所邀同志朋友、再添殷殷期望,竟也句句干练直抒胸臆。重头戏开场,乡里任过主要职务的领导依次致辞敬酒,大家都是回忆着那段难忘的岁月、笑侃着经历的奇闻趣事、祝愿着这里百姓富足安康。对于我们工作生活过的这个地方,大家都有一份深深的感情融在里面,每一句话都在述着过往,讲着你我。大家都谈到我们曾经“炭房没炭、餐厅没饭”的尴尬生活,说到十七个月没发工资,领钱后倾囊还账的艰苦岁月。虽然我们穷过累过,但我们心里一直都在奋斗,都在期望着这块土地能有辉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能够扬眉吐气。今天的这个时候,曾经为之奋斗的这群人举杯祝福着这块热土的腾飞,因为这里凝结着我们的汗水和辛苦。

遥想当年,这片在毛乌素沙漠腹地中的小乡,容纳着三千多乡亲和几十个干部。地少沙多无草原,各项发展实在难。政府所在地是一条街几排房,一桌台球两食堂。这就是家底,农民靠天吃饭,干部工资难发。花销基本靠赊,欠条成了流通币。面对这局面,领导们也是费尽心思,转结构、夯基础、兴产业、繁市场。三种三养成特色,借鸡下蛋强经济。曾记得:挥锹大战造林忙,林草成绩获大奖;常年奔波下乡路,艰辛劳顿不怕苦;薄菜就茶伴烧酒,半夜不休畅交流;凛冽寒冬煤炉暖,粗茶淡饭若等闲。日子虽然简单,大家都很知足。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酒至酣,人微醺。穿插交流喝酒,端杯互酌共饮。红颊眯眼,私语窃窃。说着那段时间的交往,感谢着帮助帮忙帮衬,提醒着以后继续常来常往。这时的大家不再是正襟危坐,有碰杯敬酒的、唱歌助兴的、挨肩低语的,场面渗透着深厚的友谊氛围,深切的战友情怀,一个个摇摇晃晃的身影将聚会推到了高潮,把时光穿越到过去。

相聚是首歌,快乐着你和我。无论岁月轮回,容颜变老,我们永远是弟兄姐妹,我们心中都有一个梦的地方——乌兰什巴台乡。


思念路遥


今天是惊蛰,大清早起来人们就在朋友圈开始咏怀:“惊蛰,就像一个定时闹钟,拉开了春天的帷幕”;“惊蛰,没有人能阻挡,春天如期而至”……

对于这个节气,我只记得小学时候背《二十四节气歌》时有“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这样的句子,知道它是在全年中位于立春、雨水之后的第三个节气,具体什么天气也不知道,以后读到刘方平在《月夜》里写“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得知惊蛰已是春暖虫鸣之时;再后来在《平凡的世界》中开头路遥先生就点出了这个时间:“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不会再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便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对于小说开头这一段话,因为听过先生的原声诵读,所以我是记得很清楚。

路遥这个陕北汉子,他是我文学世界里的一尊大神,对他的崇拜就像他对柳青的感情是一样。我是出生在毛乌素沙漠腹地一个偏僻农村,小时候看课外书的机会不多。本家的十六爷爷在解放前曾经是民团里的小头目,当时他家里有一些小人书我们经常去看,但是十六爷爷是让我们看小人书后要捎带帮他铡草喂羊饮驴的。以后从同学手里看到了《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这些小说,不止一遍地看,能将小说里面的故事情节熟记于心、了如指掌,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都是和小峰同学切磋回味着这些故事。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也忘了是从哪里看到一篇文章《姐姐的爱情》,以后才知道作者正是路遥,故事的情节记忆犹新。我理解姐姐对高立民的深爱及遭遇不公平对待后伤心落寞,想到这么完美的姐姐竟会遭人抛弃的不可思议,当时真不懂得“门当户对”这个意思。以后也看过《人生》等篇章,印象很深。最让我对路遥刻骨铭心地喜欢,是在路遥去世两年后的1994年盛夏。那年高考在即,烈阳炙烤着大地,我们这些农村考生的心也在遭受着考试前的煎熬和焦虑,成功意味着鲤鱼跳龙门,转城市户吃商品粮;落榜可能就是和高加林当年一样,收拾行头回家修理地球,命运好点或许能去伊盟化工试验站当个烧碱工人。《平凡的世界》里说“人的一生中关键的就那么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20世纪90年代,高考对于我们脱胎换骨是相当重要和关键了,所以这一步就是头悬梁锥刺骨也要拼一把的。在那个没日没夜扎在试卷堆里的时候,呼市自费上学的同学发琪回来学校和我挤床,想给他的学校招几个和他一样的落榜自费生,从中抽上几百块钱贴补开销。挤床的过程中,发现他的包里装着三本绿皮《平凡的世界》,无意间翻动竟难以释手。我经历过书中那个年代,熟悉着陕北那方土地,深谙那里人情世故,我仔细地咀嚼着故事体会着感动,切身感受着少安润叶两小无猜后的无奈相离、少平晓霞唯美爱情过的撕心永别、少安秀莲勤劳奋斗中的简单幸福……一场场、一幕幕,在眼前如电影般地闪过,在心中久久难以平静。在那个滴汗冒油争分夺秒学习的时间里,我竟然看完了小说自信地走进了高考的考场,从此我开始了崇拜路遥的近三十年历程:我买了他写的作品和写他的作品,从书里了解他熟悉他;去过延安大学文汇山路遥墓前庄重地祭拜;去过《平凡的世界》拍摄地高家堡镇,从中寻找小说里少平苦难的高中时代足迹;去年去梁家河村时得知,路遥过继给伯父后生活、成长、学习的延川县郭家沟离梁家河仅四五公里,但时间紧擦肩而过留下不小遗憾,有机会一定去他生活过的延川郭家沟和清涧王家堡;这几日陪女儿写作业时再次翻看厚夫著的《路遥传》,读生活艰辛,品儿女情长,几多泪目。

经常去贴吧里看大家的留言,不少忠实读者对《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进行续写,我看来任何形式的续写都不可能完美,就像1986版的《西游记》和李幼斌版的《亮剑》,已经把风格定在了人们的心中,谁拍谁演终将无法逾越。

先生已逝近卅载,作品传世源远长。我们记得陈忠实先生的悼词:“一颗璀璨的星,从中国的天宇间陨落了。”这就是路遥,用42岁生命和夸父精神为后人谱写出不朽文学篇章的路遥!


拾起丢落的文字


前几天阴雨绵绵,心情随着天气写了不成文的几个字,随手投给了西部散文学会,瞎雀碰了个谷穗穗,一不小心还让西部散文学会给发表了。用了QQ邮箱给发的,编辑在发表时就署名为昵称。很久没见到自己的文字被人抬举了,小欣喜,然后微信共享显摆一下。时间也不长,点赞的,惊讶的,眦眉拉笑斜眼的,各种表情都出现了。跟帖者也在漫步汇群,有的问“是你写的吗”,有的问“文章里的事是真的吗”,在大家的感觉里我在拿别人的文章分享,也有的可能认为这么传奇的经历怎么可能发生在我这么平凡人的身上抑或咋就那么强的雷没被劈死?奇怪了,让雷电击一下有什么了不起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大多被击坏了,而我是侥幸活着见到了大家。朋友国栋觉得不可思议,后面跟着“片克子”三个字。从小陪我活到老的建平兄弟酒酣后斜着“醉迷踏性”的眼睛质疑我,“从经历上看是发生在你的身上,可文章总感觉不是你写的”,有口难辩啊,我也好赖算个科班出身的人,难道你就知道我是经常陪你喝酒的潮汉?还好跟帖者像这些怀疑我文字和经历的人不多,有好多人是对我这几个字的点评,有的说我像“喇嘛哥”的文笔,有人说我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出乎意料的是西安的同学和东胜的朋友竟不约而同地点评:有路遥的风格。这两人难道也是成了好友,竟有点评雷同之嫌。

一直以来喜欢读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等这些陕西名家的文章,一是先生宗源陕西,与先生同根同地,轨迹颇具相似,看着倍感亲切。二是文如生活,欣赏同时能将人融入境中,品味悠香。记得高中时候,当时正值文学上陕军东征,呼市同学带回了《平凡的世界》,无意间翻看竟入了迷,那个真叫爱不释手啊,跟着情节高兴,随着故事难过,感觉那就不是个小说,是在说着我们自己身边的事。一遍遍地阅读,几多多地回味,意犹未尽直至今日。以后又看了《人生》,这个中篇是路遥的起航之作,震撼着每一个欣赏到它的人。纯美至真的爱情故事,催人泪下的遗憾结局,我多想让文章再多几个篇幅,让加林过得好点,把巧珍的生活也给安排如意。然而生活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正如主题歌里“就是这一溜溜沟沟就是这一道道坎坎”恰是对生活的凝练写真,于是先生便在写作时给大家留了这样的难过。喜欢上了路遥的作品,喜欢上了路遥,也喜欢上了这种亲民文学。

其实写小段文字之前也有过,曾经还有过当作家的梦。然而事与愿违,理想与现实擦肩而过。工作中领导可能看我也能移笔成文,就把我拉进办公室干起了动笔的差,换了俩单位,过了小十年。那些年墨守成规地重复着文件的起草、信息的上报,时不时地还在报纸上露出个百十字的信息、千来字小散文,当时也被认识的人夸赞说是文笔不错,受宠若惊哪!在平时的写画中,习惯于顺其自然,不拘于格式,无束于体裁,往往会把通讯写成了散文,一看就不是个写公文的人手。

世异时移,激情变矣!慢慢地从文字搬运工作上离开,不再有压力,懒惰伴着我。习惯于离桌下乡,习惯于推杯换盏,习惯于漫游网络,习惯于敷衍应付。不再提笔写作,不再酝酿成篇。朋友相劝别撂生这支笔,好歹也能写出个意思,写出来也算给自己个交代,没白花娘老子十几年供书念字的口粮钱。于是决定给自己找出理由,重提此笔,敲打起键盘,写下属于自己的文字。意不出众,但发自我心;文虽浅陋,也满含辛劳。

我也时常谋算着,哪天自己退休了回到绿树成荫、草木融情的老家,种上几畦地,养上一群鸡,有时间了坐到窗前仿着路遥抽根纸烟,黑胡爬沙地一气写他个几千字,写完了狠狠地把笔从窗外掷出去,惊起觅食鸡群狂叫乱扑,好好地过上一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神仙生活。


沙尘狂袭来“拜年”


周日晚上的风擦着玻璃吼了一宿,吼得人心烦意躁,惶恐不安。时已黎明,向外望去,好像是玻璃让什么堵了,视野里一片灰色。没经历过沙尘暴的女儿说天怎么是黄色的呢?印象里好几年没来过如此嚣张的沙尘暴了,还赶在了农历二月二之时不误拜年。上午才从中央气象台报道中得知是近十年来最厉害的,我印象里二十年也没经历过,可能是近几年人上年脑子不好使把十年前的几次大沙尘给忘了。

早早下楼送女儿去上学,门口的车已失去了真面目,清一色的素颜,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土尘味。车已被厚厚的沙尘所覆盖,车挡风玻璃被雨刮刷过后干净一块,脏着一块,被水冲在旁边的污垢积了厚厚一层,花花渍渍的玻璃有点像女儿吃完巧克力雪糕后的脸。向远望去,天地间一片混沌,建筑物和一切物体都被通天的扬沙所笼罩,真是“黄沙风卷半空抛”的景象。

驶入街道,打着双闪的车辆在慢慢蠕动。能见度小得只能适当拉开车距,看着隐约的双闪眨着眼睛,同志们都知道这个能见度开车是不能任性的。还好我们的小镇人少车稀,去往学校速度虽慢但也少顷即到,让生活在城里的人羡慕个吧,有塞车堵路的情形也会立刻疏通。好友老段和我每天坚持早晨徒步,这个早上电话准时来到,看看这个恶劣的天气我有打退堂鼓的念头,然而他还是劝我戴口罩无妨,经不住相劝便开启漫天沙尘中徒步模式。一小时的徒步下来,才知道自己已是灰眉扑眼,风尘遍身,衣服上沾了一层沙。这个天哟,昨个还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今儿就成了我是阳光你是扬沙。抖音里操着蒙古腔的声音:内蒙古这天哪,霸道得很!不是没有蓝蓝的天,是蓝蓝的天让这黄土堵得什么也看不见!

上午开始,微信圈里传开了这场沙尘的影响:榆林学生放假了,包头学生休息了,阿盟学生不见老师了,银川人半夜被独特的风味给呛醒了,巴彦淖尔被超强大风给无情地肆虐了,高速封路了,航班延迟了……北方十二省市都是相同的命运,不偏不倚经历着同样的沙尘厚爱。区别的就是强度有别,有些地区乌压压的沙墙铺天盖地倾覆而来,瞬间万物所有都裹挟在黄沙之中。好多地方则未及这种强度,只是天地一片混沌,百来米的能见度还是有的,时至下午,扬尘稍有收敛,暗淡无光的太阳像一个包纸的普洱茶饼在西天上悬着。段子手更是不缺来路,说女司机给交警哭诉能见度低看不清红绿灯连闯六个红灯,交警安慰没事,探头也看不到你。

沙尘暴是对人类破坏大自然的惩罚,消息说昨天沙尘暴源于蒙古国,环境因素和气候原因为其强大影响提供了源力和动力。记得小时候的春天是黄沙漫天的季节,强风撕扯着土地,吹飞了耕苗,让辛勤的农民欲哭无泪。印象最深的是放学的路上,一群小孩被黄风扯着毫无重心忽南忽北,有时候会被卷入黄沙滚滚漫天黑地的大旋狂风中,总对“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画面很是期待。夜里的狂风吹着纸糊的窗子呜呜作响,炕头的油灯摇曳忽闪,院外羊圈的羊彻夜嘶声,让人心惊肉怕,总有一种怒风掀翻陋房的感觉。尤其是1983年的黑风仍是同龄人谈起的话题。

随着生态建设的加强,以后沙尘暴逐渐少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又进入了我们的眼帘,我们内蒙古发挥了祖国北疆生态屏障的坚强作用。今年的狂风,让人唤起了记忆,也让大家再度思考,尊重环境、尊重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地球村的每个人都是主人翁,我们该怎样做才是要面对的共同话题。


怀念建平同学


2016年4月,我们从呼和浩特交通学校毕业的这班同学相约在古城西安,举行了“追忆青城岁月,品味长安情怀”的毕业20周年聚会。放在西安聚会是有原因的:学校合并且迁址,原校区一片烂尾无可寻痕迹;学生混样平平与老师几近失联,原地聚会也无点睛之笔;西安同学认真操办极尽负责,为四方之客相聚做实工作。我们班生源简单,主要来自京陕蒙新,纬度跨度不高,经度拉扯挺长。

当天,地域不同来者散零。我是中午抵达西安,古城天气一片闷热,已经是盛夏景象,而我大内蒙古还是乍寒乍暖。真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内蒙桃花始盛开。到达酒店,同学们来了不少,大家紧紧地握着手、呼着名,二十多年没见好多人都不知道叫啥,大家都用各种独特的方式庆祝着此次相见。“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当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我们也已年过不惑难觅当年豪气,皱纹密、发稀疏。以前修好的普通话让岁月磨砺失去原味,操着各种口音的同学们说笑着,交谈着,都在努力转动脑筋想着对方表达的意思。东北、北京、新疆同学的普通话是易懂的,不过老铁的北京延庆口音也让人费解。陕西的关中口音南北通吃,虽然不熟悉但是能引出大概。内蒙古夹杂各种方言,尤其侯杰同学的乌盟话让人听得云里雾里,我的陕北口音也好不到哪里。

时间过得真快,在说逗中到了宴会时间,唯独还有新疆的张建平同学没到。联络的永春说建平要辗转多次才能到达,航班到达时间就在晚上。以后我才知道建平所居地离乌鲁木齐还有1500多公里,距吉尔吉斯斯坦仅100公里之遥,想想当天的劳累奔波,足可见其实在厚道。“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多年没见的朋友相见,真是有说不完的话唠不完的嗑,嘈嘈切切中等来了风尘仆仆赶来的建平。握手、落座,心有歉意的建平要自罚两大杯,心知他已经车马劳顿身体困乏,便阻拦了这个仗义举动。大家在回忆中喝酒、在喝酒中回忆,其乐融融,情深意长。

接下来的两天中,我们在快乐中度过:朗朗晴日攀爬太白山,至顶时大雪纷飞经历了一山四季;风和日丽游走古城墙,慨古人匠心独具想当此金戈铁马;熙熙人流参观兵马俑,见证巧夺天工领略中华文化;繁华食林品尝三秦小吃,享受西北风情感觉舌尖美味。分别前的饯行酒,伤感里的不舍,哭泣中的豪饮,抱头间的安慰,让这群中年人伤自心里。真是“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聚会后的日子里,不时在群里发个照片留个言,让大家不觉孤单。一个闷热的午后,我在群里又发了个信息,不大时间,建平跟帖:“你是老八吧?我是建平媳妇,听建平经常提起你。建平现在在重症抢救室。”如雷轰顶!谁能相信这是真的?霎时群里就开锅了,大家纷纷问着情况,了解着病情。我们不相信前段时间还谈笑风生、魁伟健壮的优秀警察怎么会突然就被病魔给击倒了?我们每个人都在祈祷着他能创造奇迹,用他顽强的生命力重回健康。那几天班级群里异常寂静,没有人说一句话,但我们无数次地翻看着班级动态,我们希望有他的好消息,更担心收到无法接受的声音。我们唯一的消息来源就是北京小东同学,她和建平媳妇之间联系着情况。建平在与病魔抗争的几天,我们在痛苦的等待中煎熬着。

一早小东给我打来电话,我预感到事情不妙。果不其然小东哭泣着告诉建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顿时我泪如泉涌,脑袋一片空白,我和小东的电话久久沉默无语凝噎,然后班级群里发出了让所有同学震惊无比的噩耗,悲痛充满了班群。能送送他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愿,然而几千公里的距离在如此仓促的时间里多么不可能,但是在北疆的文玲哭泣着坚决要去,她毅然决然去看了这个老大哥、老同学、老朋友最后一眼,撕心裂肺地送了他最后一程!感谢文玲,代表我们同学披星戴月几经辗转送别了建平!感谢文玲,能让建平在那边感受到我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感谢文玲,在你全程的句句泣血的话语中,让我们了解建平走过的最后时光!

建平,你走了让我们想起与你的一幕一幕:在校时你仗义豪爽,助人为乐,身边总有好多朋友;运动中你光辉耀眼,被誉为“交校乔丹”,球场上总有女啦啦队员为你呐喊;聚会时你我总相伴随行,你冷不丁抛出个大红包换来女同学次次尖叫;出行时我们坐在后边听我用不标准普通话讲着段子,每次精彩时你跟着大笑,你真的听懂了我讲的故事?

建平,你走得如此突然,让每个人都措手不及。你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顶梁柱怎么说断就断?你说过时机成熟邀大家做客,可我们还没成行你怎么就离开?咱们约定过2021年25周年聚会,但是你却失约难再为叙。建平,永春在纪念册的后序里“三个月前还和我们谈笑风生的建平兄突发疾病溘然长逝”的话给人带来怅惘思念;这几年每与同学见面,我们必会提及你,怀念你惋惜你;偶尔会打开你的QQ空间,去看看你依旧微笑的照片和永不更新的日志;建平,你的离去成为大家心中永远的一个痛。

建平你离开已五年了,一直就想写个怀念的文章。打开QQ提醒后天是你的生日,今早开写一气呵成,几次泪流满面,几次失魂断肠,谨以此文献给远在天堂的你——我们的好弟兄!


呼伦贝尔之行


虽已初秋,但8月的鄂尔多斯仍热浪翻滚,与几友相约去东北消暑。人对事对地方对,一举多得何不为?收拾行囊即刻起程。横跨了几十个经度和纬度,果然时令适宜,一下飞机,海拉尔的习习凉风便裹住了我们,让我们这群饱受酷热的西北汉子感受到了呼伦贝尔送给我们的宜人爽心。

接机的导游妹领着上了中巴,没几分钟车已进市区。据导游讲海拉尔机场是中国所有机场中离城市最近的机场,正确与否我不得而知。映入眼帘的海拉尔是一个中俄建筑风格并存的现代化小城,绿树成荫,芳草萋萋,林立建筑,整齐街道。沿街的好多商家均是俄罗斯店,进入休息的宾馆,也就是个能住人的小旅店,何谈星级?朋友们只得自慰:旅游就是花钱找罪受,别因小事弄坏了自己的好心情。调整好心情,来日便是欣赏草原的时间。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踏上呼伦贝尔之旅,外加兴安阿尔山。车在路上行驶,路的两边皆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路就像织在绿毯上的一条黑线,而绿毯的无限扩展一直通到了天的尽头,成群的牛马羊就像点缀在绿毯上的小花朵。车在行驶,目不暇接,如入仙境。心情也霎时就像草原的宽阔,无边无际,那个感觉我是从来没有过的,正是绿到尽头天镶边,山登绝顶我为峰。记得小学时学过老舍的《草原》,那时身在大漠中的我大脑中无数次地想象着草原:蓝天白云、弯弯河水、茵茵绿草、群群牛羊、点点毡房、袅袅炊烟。然而这些想象一直存在于我的意识之中,这么多年见过的草原总难与此对应。今天我终于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我到了大草原,我呼吸着大草原的清香,领略着大草原的辽阔,感受着大草原的魅力!一路前行,满眼皆绿,草儿随风摆动,似在迎接远方的客人。间或有整齐平坦的金色麦田铺在了绿野,黄绿相交,一幅浓抹重描的油画呈现给了人们。成群牛羊洒在草原,骑着马的牧羊人领着牧羊犬在随群缓行,不远处的蒙古包前放着一架勒勒车,一切的那么和谐,一切的那么惬意,似在梦中,又是现实。领略了呼伦贝尔大草原,我们又前往巍巍兴安岭。群山起伏,古木参天,漫山遍野,层林尽染。

旅行的几天中,我们走了金帐汗蒙古部落,在那里喝了下马酒,饮了酥油茶,吃了手扒肉,目睹了被老舍誉为“中国第一曲水”的莫尔格勒河缓缓流淌,遥望着河对岸草原上的成群牛羊悠然地吃草。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如此辽阔的草原,天高草碧放眼望,无边无垠心底宽。在这里感受着草原辽阔送给游人的无限欢乐,随行的年轻人情不自禁摔起了蒙古跤;到了中俄边境小镇室韦,隔河相望,对岸俄罗斯人燃着的草烟袅袅升起,额尔古纳河上的友谊桥显示距离异邦不足百米。骑着当地人的收费马随意地小奔,乘艇在中俄两国的界河上往返游览。在这里我们虽已外套加身,但还是瑟瑟发抖,口中呼出的白气说明此处已是冬天。在这里让我们过早地领略了2012年的冬天竟然这么冷,感受了早已心仪的小木屋原来这么挤,体会了寒意阵阵中的饭菜还能那么凉!在莫尔道嘎森林公园,感触最深的就是树的茂盛和挺拔,每一景点导游都缄口不语,只有我们自己去体会欣赏,感觉兴安岭的美。这里参天大树直耸云端,郁郁葱葱难以用言。路过桦林以为仙景,原来此处风景更好!巍巍兴安,棵棵栋梁!在林间的爬山路上,我们遇着了口音相似的山西大同游客,音相近地相邻,顿感亲切,一路交谈。此中有一人健谈,与我们大谈鄂尔多斯之强,大谈健体养身之诀,大谈旅游愉快之感。爬山偶遇理想侃士,吁吁劳累微乎其微。此行景点还有:呼伦湖水天一色,烟波浩渺,入水桥栈,吱呀晃荡,悠悠白云,海鸟飞翔;满洲里国门雄伟,俄风浓郁,界碑前留影者熙熙攘攘,套娃广场俄中风情交融;阿尔山鬼斧神工,风光绮丽,山间野味丰富,更有温泉享誉;根河湿地曲水环抱草原,矮树灌木丛生。一处景点有一处的美,各有特点,感觉不一。

东北之行,劳眼费力,充斥眼的是美景,欣赏景的过程是劳顿。景点间的行程均要在车上约十个小时。一路之行,遗憾的是遇到了寡言少识的导游,遗憾的是旅行社安排的简陋住宿,遗憾的是饭店的难咽之食;但一路之行有呼伦贝尔的美丽风景,有朋友们的欢声笑语和推杯豪饮,有司机的幽默侃逗,所有遗憾均烟消云散。东北之行,值得回味!


过年的回忆


岁寒识松柏,暮冬又一年。时光如白驹过隙,眨眼便逝。正如朱自清先生说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日子便从凝然的双眼中过去。”每个人从童年的少不更事,青年的意气风发,中年的奔波忙碌,老年的闲适清静,细品走过每一步都是如此匆匆。“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时间已过腊八,离年的日子越来越近,还是没闻到一点年的味道,唯一有感觉的就是街上点缀起各式各样的装饰彩灯。经常听人们提起过年,都说越来越没意思了。没有了那时候美味精做细品,没有了那时候摊场红火热闹。究其原因,我认为商业的发达让无数的商家提前预知你的年货需求,不用让人们提前筹备辛勤劳作,少了过程的愉悦;生活的富足让你不再因为味蕾的满足让你回味无穷,人们说现在天天吃肉日日过年,不再稀罕于过年的美味佳肴;工作忙碌人们无暇聚集,过年中的大团聚总是缺你少我,即使草草一见也是酒醒各在各家,逐渐产生了人情的淡薄。我是20世纪70年代生人,经历了农业合作社到包产到户、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所以对过年也是有着深刻的记忆。

生豆芽做豆腐

生豆芽和做豆腐是过年的两件大事,因为豆芽生长慢,所以要在做豆腐前就得忙着行动了。选择好豆子,用热水泡开,然后倒入盆里放在锅头(靠灶火的那边炕头,因为那里离灶里火烟近温度高),上面盖上厚厚的被子,不觉间豆芽便挤破皮冒出头来。总记得在昏暗油灯下,一家人挤在一起玩着扑克捣着闲话,女人们则跪在炕上用温水辛苦地清洗着豆芽,然后将水滤出,抹平成长的豆芽压上高梁秆编的锅盖重新蒙上被子放在锅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清洗,豆芽茁壮地成长,盛放豆芽的盆也从小换中到大,最后长粗变长褪毛根后就放在地下的小水缸里,随吃随捞,是过年细烩菜里主要的食材。

做豆腐比较繁琐,前一天晚上就将豆黄(豆子去皮)用水泡上,第二天一早就担着去磨坊加工,那个时间段比较紧,所以得排队。最早没有电磨,就在有磨的邻居家手工推。两个人合力推,一个人在磨旁不停往磨眼里填豆子和水,然后将磨出的豆糊用勺子舀进桶里。随着一圈圈地推磨疾走,磨盘上隆起的豆子逐渐下降减少,推磨的人也是精疲力尽。一个朋友有次谈论起辛勤工作但得不到重用的人,说就像蒙着眼推磨的驴,总感觉走了千里万里,但睁开眼一看还在原地踏步,很生动的比喻。后来电磨推广了,再后来又有开着小四轮拉着小电磨上门服务的,人们就方便了很多。等担着满桶豆糊回了家,已是日近中午,忙着将磨好的豆糊装进密密的白布袋里,然后放在大盆上面形如梯子的豆腐架上,用力将汁挤出,渣子便留在袋里,倒出后捏成球状放外冻着,以后就做了猪的饲料。将盆里豆奶倒入大锅,便开始大火熬煮,等翻滚了开来,便将稀释的卤水用勺子慢慢地在翻腾的豆奶中洒开,不一会儿豆奶就开始了积聚成块,这就是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此时人们已饥肠辘辘,每人都迫不及待地来一碗,浇上腌菜酸汤就是最好美味。最后就是豆腐成形的过程,将锅里豆腐脑舀进铺着笼布的柳编笸篮里,笼布折回盖上板子压上重物,水挤压着从篮缝间漏出,一段时间篮里的瓷实豆腐就做成功了,打成块和豆芽合伙入瓮。

炸油糕油馍馍

这两项事情都是用油锅炸食的,所以大都是匀兑在一天里完成。油馍馍因是空心圆形,在我们那里也叫油圐圙,是由黄米面、软米面等发酵后做成,所以也是提前几天将各种米按比例和好后放在锅头,随着温度升高开始发酵膨胀。那几天农村的热锅头可是派上了用场,有面盆、豆芽盆,还有黄酒盆,反正感觉是挤得满满当当的。当主家看到油馍馍面发酵成功,便将糖等揉到面里,搓成条捏成圈状。一切就绪就开始了气火出烫的蒸糕、油馍馍、馒头,一锅一锅又一锅。蒸熟后,将糕搓卷晾冷切片,和蒸熟的油馍馍一起油炸出来。新炸出来的油糕吃起来酥香可口,油馍馍酸甜合胃。孩子们在过年那几天见面经常玩笑着说着顺口溜,“某某某,好过年,你家油圐圙甜不甜?”可见过年油馍馍的味道很重要。那时候的食用素油基本都是胡麻油,孩子往往在家里呼吸炸食美味的过程中就会沉沉地迷糊过去,提前感受武侠小说里“迷魂散”的效果。

大扫除写对联

过年前必须要进行一次从里到外的大扫除,记忆中最复杂的就是扫房。那时候老家的房是椽檩房,早早地起床把家里的轻小物品全搬在外边,大件东西挪在地中央用布苫住。在很长的木棍上绑一把自家扎的笤帚,扫房人找个头巾把嘴鼻蒙住搜着椽檩缝隙间仔细拖扫,房顶上的灰尘等杂物便纷纷落下,房扫完了,扫房者如非洲人。这一天,家里的被褥里面、大人小孩衣服能洗的都洗,院里的晾衣绳上花花绿绿搭满了衣裳。门窗上的麻纸也撕掉旧的糊上新的,并在四角处镶上彩色油光纸裁成的三角,中间贴上自剪的窗花。等收拾完毕,家里顿时感觉亮堂许多。印象里扫房基本上是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老家的习俗是祭灶马爷,外边上学后才知道这一天在好多地方是小年。通红的火炉上煮上一锅肉,灶台上插香点烛供酒。现在想来神仙也是喜欢喝酒的,要不咱们怎么会那么钟情呢?酒是好物,可不要贪杯哟,陕北酒曲里就唱有“酒坏君子水坏路,神仙也出不了酒的够”。

过年贴对联是流传下来的习俗,宋朝王安石就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因为村子里识字的人少,全村人的对联基本就固定的几个人完成。在小的时候,我们的对联就去找村里的贺老师写,他的字很工整。后来我也开始写了,要不怕人笑话念了那么多年的书还求人写对联了。毛笔字写不好,就用钢笔字的底子给画出来。你在桌子边写字,旁边伺候你的人很多,有裁纸的、折格的、倒墨递笔的、抽拉送纸的,这些人都是围着你转,好有成就感,喜欢前呼后拥的感觉应该就是这样吧。那时候农村贴的对联基本不讲究平仄对称,好多都是体现时代特色的。我记得那时候有副对联这样写:豆面长来油糕软,双包好处说不完。这对联写的像快板,念起来很上口,是人们对包产到户政策的满意。还有一次去陕北一个村子,村供销社大门上的对联:伟大领袖毛主席,钢铁战士解放军。当时觉得很有意思还对称着了,就记在心里。

过大年享团圆

除夕那天,一早就进入过年状态,鞭炮声远近不一地响开了。人们收拾完家,再把伙场收拾得利利落落。太阳照在半空天气比较暖和的时间,几个人就开始贴对联,扫过墙上的杂尘,刷上新打出来的糨子,将对联贴在抹糨的位置,然后用干净的扫帚用劲扫一下,这样就不易被风吹起或发生折皱。有不识字的人家,经常有对联贴错的笑话,将“牛羊满圈”横在房梁上。时近中午,沸腾在锅里的肉出锅了,喷香的肉蘸着蒜泥醋,那叫个美味。对联在艳阳下色彩夺目,人们在佳节里享受幸福!下午就是过年的最后准备,用纸糊起的灯笼上放进煤油灯盏,吊起在高高的木杆上。铡刀放门口,牲口安顿好,无聊之时不时出去点几个炮仗。等日落星全之时,村子里的灯笼都亮了起来,人们就开始了正式的过年。炕上的四方桌摆上了过年备下的美食,人们奢侈地在家里点着几支蜡烛,感觉家里已是灯火通明。小孩子们能公然地在大人面前点起纸烟,将整挂鞭炮揪开啪啪单放,数量不多的情况下可以整夜能响,村子里弥漫着火药的香味,勤劳的妈妈将用线串起的枣缀在孩子们棉袄后背,让孩子们能高兴好段时间。那天晚上讲究“熬年”,就是晚上不睡或迟睡,虽然没有电视但人们高兴地还是将年过到后半夜,实在熬不住了歇盹一会儿,天还不亮便起来放开门炮,估计预示着新的一年里日子要响响亮亮。早饭后便开启了走家串户拜年访亲的漫长过年,空旷的村子里便回荡着醉汉的高谈阔论,留下一串串歪歪扭扭的脚印。

其实在农村过年时间里,勤劳善良的人们还会做许多过年的准备,以对家人、对亲人一年辛苦的犒劳,心里期盼着自己家的日子以后过得更好。只是由于篇幅有限且本人技术不专,比如漏粉条、红烧肉、炸丸子等,所以就不赘述。过年的点滴就是一段无法再寻的回忆,在每个过来人的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思念。


过年的家乡酒


初六晚上的酒醉在了初七早上,酒醒之时又该上班了。多少个不情愿,不是年没过好,是酒喝得身如散架,多想缓两天,让自己的老胳膊老腿舒展舒展。想想这几天,疾走劳顿奔波忙,几壶浊酒喜相逢。相聚过年事,全在醉意中。

这酒啊,在内蒙古人的生活里确实占着重要的位置。不光操磨外地人,把本地人也伺候得服服帖帖。有个段子说北京同志来内蒙古旅游,在《欢迎您到草原来》旋律中开喝,一直到《站在草原望北京》中迷离返回,没有时间看草原,只在酒桌边摇摆。前年北京小东和陕西永春同学相约来看我,我也没搞个接待仪式,只是在附近的几个景点里转转,找着几个好友陪着喝点小酒助兴。分别那天中午,伤感的我们端起酒杯,期约着近期能够再相见。然永春已酒力不支,说什么也不喝了,只能酒沾薄唇点到为止。回去以后每次电话,总是叮嘱我可不能那么喝酒了,要保护好身体。切切叮嘱同学情,句句话语暖人心。然而感情上来不由人,哪能席上无酒待嘉宾?

年前朋友弟兄说聚聚,隔三差五找着理由喝了几个场次。安稳的除夕陪着家人吃年饭、看春晚,带着女儿在外放挂鞭炮点烟花,小城已被炮声和烟花所笼罩。视觉疲劳的春晚在我等这年龄的人没看出个亮点,喜欢的演员没出来,唱跳玩的大都很陌生。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岳云鹏、孙悦的相声,相声变成了演唱会,歌星没点红的歌曲竟然让岳云鹏唱成了抖音里最火的歌。想想也是,起点不是标志,奋斗才是关键。曾是饭店服务生自嘲是“王各庄小学毕业”的他成为火遍大江南北的演员,靠的就是努力,正应了那句歌词“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正月初一,领着老人催着孩子全家早早打点急驰老家,看看还在老家的叔姑舅姨,走走心牵魂挂的兄弟姐妹,会会少时朝夕相处的赤屁发小。年前就谋算上了,过完年早早回去老家有好几摊场的酒是非喝不可的,哪一场不喝都觉得不合适。老家有我们熟悉的环境、共同的话题、亲切的情愫,因为这里是我的根,这里的茶饭香、酒韵浓、人情醇,走到哪里都让人魂牵梦萦。作家余光中在《乡愁》里这样写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诗中倾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是发自每一个赤子的共同心声。

与预料中的情景是一样的,走亲访友过程的盛情款待皆是在酒的序幕中拉开,每一次都是在稳重矜持中开头,高谈阔论中高潮,东倒西歪中收场。说着村子里近时发生的新鲜事情,叙着小时候共同经历的可笑场面,谈着身边老人们的健康与否。因为在上年间写了几篇不成样的小文转在朋友圈,这成了过年酒场的必谈话题。文里有熟悉的地名、相同的经历、共处的情景,这些熟悉而平凡的事情被我写出来,勾起大家共同的回忆和意犹未尽的谈论。二哥说他见了我的小学启蒙老师王茂升,捎话夸奖我是学下了点东西,把文章写得不错。真的谢谢老师,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和关注。每及酒至酣处,一个人的一句话往往会触及大家的软肋,有人会低头啜泣,也有人会抱头痛哭。这样的场合哭泣不是伤心,是对压抑的释放、过去的怀念和明天的惆怅,是心情重回到了无所隐蔽的自然状态。

在老家的几天里,日复一日地重复着饭里来酒里去的生活。亲人们知道我的喝酒习惯是饭菜未动,烧酒先行。每天早上的酸菜面基本就是一天的伙食,剩余能量全靠酒来补充。等到好菜好肉上桌对我而言只有看的份,即使这样也乐此不疲。村子里过年的味已经没有以前的浓了,听说十大弟兄的张氏也不再聚在一起猛吃海喝烂醉了,所以也没有了响彻西村子醉汉的高谈阔论。东村的大户老王家也是搬的搬、走的走,小范围的走齐喝一场也就了事,喜欢醉酒后唱歌的开发哥也无法再深情演唱“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愿意,让梦划向你心海”。

日逝觉平静,年过思绪飞。眨眼间还是孩童的我们已经跨过中年,当年的青中年早步入了老年行列。平日在外奔波和在家打拼的家乡亲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人生文章,唯愿长途漫漫,他们都能过好自己的每一年,生活好自己的每一天。


儿时的雨天


伏天过后断断续续下了几天的雨,酷热的天也好像进入冷藏模式,大地一片凉爽,空气顿感清新,感觉很是惬意。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窗外悬挂的雨帘,勾起了儿时雨天的回忆:儿时的雨天特别和小学课文《送雨衣》里那个雷电交加、大雨如注的插图相吻合,闪电刺破长空,骤雨倾盆而泻。记忆中儿时的雨下的是昏天黑地、酣畅淋漓、气势磅礴。

当天边的零星云朵堵住了焦人的烈日后,然后逐渐堆积,不一会儿乌云就开始翻滚,闪电紧接着闷雷,人们知道一场大雨就要来到,田里的男人婆姨们便争相往家赶,他们要回去赶紧收拾晾在外边的衣物,他们要回去圈住刚出窝的鸡崽,他们要回去往纸窗外挂起用厚布缝衲的窗帘,他们要回去帮着放羊的娃子圈住那些不进圈的羊,他们要回去往家里抱做下顿饭的烧火柴。时间不长,乌云就压低到了树梢上面,雨腥味弥漫了云层下的空间。一阵风刮过,往回赶的小孩子便高声叫着“风是雨的头,屁是屎的头”,不一会儿雨便随风报到。一道闪电,一声炸雷,瞬间狂风暴雨便充斥了整个世界,强风裹挟着雨点在与屋墙激撞后有几丝冲进了家里,炕边的煤油灯火苗便开始摇曳,有点像《聊斋》电视剧里的情景。大人们趁着难得的时间美美地睡上一觉,以放松极度疲乏的身体,孩子们则在门框边的脚地下静静地看着外面的一排排雨幕,脑袋上不时落几颗随风吹来的雨珠,然后滑落至嘴里,带着咸咸的味。雨点急躁地拍打着地面,溅起阵阵水花,积起的水不再留恋这块降生的地方,开始瞅睹着低洼的地方欢快流走,留下一摊松软的稀泥。

记忆里那时的雨总是会下很长时间,等天放晴的时候,村子里已成了水的世界,大壕里、小沟里、沙湾里、低洼处到处都是。我们村里有一条绕经各小队呈“几”字形流向最后流入巴音淖儿(湖名,位于图克镇达汉庙嘎查)的大壕(排水渠),每到雨季,地形高处的水便寻低而下,汩汩地泛着水沫打着小浪汇入此,所以村里积水主要靠这条大壕流出,同时也切断了人们出行的路。人们出行时路经大壕,就得绾起裤管脱下鞋,赤脚淹腿地蹚着急湍的河水慢慢过去,过去后河水早已打湿了衣服。20世纪80年代初村民们在村委到乡政府的公路与大壕相交处建了全村唯一的桥,这座约十五米长八米宽的砖混桥就是我当时见到的宏伟建筑了,听修建这座桥的老乡说当时根本没专业人员,乡亲们筹款集物后靠着自己的砖瓦工经验建成,结构非常坚固。当年我每次路过此桥时,总要逗留着看建桥时留在桥头的字迹,看桥体石灰砖墙的坚久牢固,想象着当年建设的壮观场面,涌动着对乡亲们勤劳智慧的敬仰,直到现在这座小桥仍在新修建的油路面上默默地承担着疏水功能。当然也有“大河有水小河满”的情况,那时候便会有出不去的水漫过壕道,冲进田野,闯入村户,这就是让农民担心的“水淹”。印象里经常天不明就有小队长挨家逐户的通知让每家出劳力去放水疏洪,我也因为假期等原因偶尔出工。虽然队长看我无干活之躯心生怨气,但也碍于情面不好发作。放水时候大家一起沿着大壕行走,性格相投的人们便张家长李家短地说着话。村主任就是最大的现场领导,哪里出现堵水现象便指挥人拓宽深挖壕道让水快流而下,哪个村庄里有积水便新辟小壕将水引出。等水顺利通过全村后,大家如释众负,村主任便下令宰只羊在人情门户好的农户家炖着犒工,肉大伙吃了,头蹄杂碎便留给主家当作杂沓补偿。

雨后的中午,小孩们会相聚着来到沙梁下聚起的清水湾里,猛猛地玩上一中午,水性好的扎猛子、仰浮、狗刨,抖尽了威风,像我这种旱鸭子就是在水边扑腾几下,捏着鼻子将头硬沉入水中,冷不防还要灌两口水。有时也会突发奇想,找两个当时大人小孩都时兴戴的绿军帽浸湿后吹起来,然后手抓着浮帽脚拍水面进深水区转个来回,也算过把游泳的瘾。玩够了就躺在灼人的沙滩上让烈日狠狠地晒着,更是一种烫并舒服难得的享受。最让我们盼望和欣喜的是大雨将鱼塘冲开,对于捞鱼的事我们是乐此不疲,既找乐趣又解馋。那时候在河里浸水捉鱼的都是半大小子,也不乏有些中年人加入其中。人们站在大壕齐腰深的水中,手持柳筐逆流而站,眼疾手快地将随水而来的鱼拦在筐里,然后来个筐中捉鱼,到收工时便是筐满篮满凯旋。那些天里每天煮一大锅不放任何调料的鱼,人们过足了吃鱼的瘾,于是乎人吃的、猫吃的都是鱼,吃不完的便倒进了猪食盆。想想现在人们渴望上好佳品天然绿色鱼,我们不禁会哑然失笑,那时候我们曾浪费过何许?

儿时的雨天在我的记忆里是深刻的:有过被雷电强击昏迷两天起死回生的经历,有过和父亲在荒野砍柴被暴雨逆灌天地无助的感觉,有过在姐家屋檐淋塌龟缩墙角彻夜无眠的惊吓,有过赵家圪佬溃坝夜听怒涛狂吼晨见肆虐无阻的场面……

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看着窗外的雨回想着那时一幕一景,我更加思念儿时的清纯伙伴,思念年少的童真快乐,思念成长的滋味经历,更思念离世十年忠厚宽仁的父亲!


——选自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