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八年前,儿子中考如愿考入名校,一家人欢欢喜喜开启闽北快乐之行。提到是否到和平古镇探访,邵武友人自觉没什么看头,于是就这样和古镇轻轻错过。
端午节顶着烈日,我们再次驱车莅临闽北,这一次,一行终于如愿走进心仪已久的和平古镇。
关于古镇的想象和向往,或黛瓦白墙、曲径流水;或青石幽巷、水墨丹青……途中我们曾顺路探访永安贡川古镇,除了近一公里的古城墙完好无损遗存外,古镇其他老建筑已拆得面目全非。心中存着疑虑,和平古镇保存可好?
午后到达古镇,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庄重的南门礁楼。就近取材,鹅卵石构筑成固若金汤的城墙,拱形石城门据守要道。历史上,经由“愁思岭”古隘道入闽出闽,此楼是必经之地。
马蹄声声、人来人往的景象不再,宁静平和已成为古镇的常态。人们总是向往远足,追逐的不仅是诗与远方,更多的是寻找一份内心的平和。
岁月流逝,斑驳了石板小路;繁华落尽,宁静了山中古镇。我们放轻放慢步伐,生怕干扰了古镇的安宁,汗流浃背也挡不住一行寻味在古镇,寻找心灵平和的步伐。
砖砌墙,石板和鹅卵石筑巷,依屋而铺,巷巷相连,最窄的小巷仅容一人通过,构成“一线天”巷道独特景观。高屋窄巷,曲径通幽,“人在屋中居,巷在屋外连”,人行其间,我心平和。
“一块豆腐百年酵,一口咬下味百年”。古镇的美食豆腐与古镇的历史一样悠久,“以游成浆”与寻常百姓家盐卤及石膏豆腐迥异,成为古镇的非遗特产。唯有美食不可错过,一行迫不及待品偿几块“和平黄氏游浆豆腐坊”新鲜出炉的豆腐,鲜韧可口,唇齿回香,不枉诗 “温柔玉板满盘鲜,扑入油花唱又颠。金甲披身香四溢,千烹万煮总缠绵。”所赞。
踩着古镇的青石小路,仿佛走在历史的经纬线上,抬头冷不防就撞见一幢“大夫第”。这里有廖氏、赵氏、黄氏和李氏大夫第,“岁进士”牌坊及进士巷,书写着李氏“一门三进士”的无上光荣,浓郁的古镇书香氛围,令人叹为观止。
历史上,和平古镇文化教育发达,求学氛围浓厚,文风炽盛,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才人杰,成为邵南人才的摇篮。
这一切与和平书院和它的创办者黄峭公息息相关。
五代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公晚年辞官归隐故乡,他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一手创办“和平书院”,这也是邵武历史上最早的书院。黄峭公同时敦聘鸿儒名师,诱诲后进,孜孜不倦培养和平及附近学子。
地处交通要塞的和平古镇,不以商贾繁华而荒废教育,反因“读书人多,人才出众而著称于世,学风蔚然的古镇,重教结出缕缕硕果,历代英才层出不穷。宋代大理丞黄通、司农卿黄伸、榜眼龙阁侍制上官均、元代国史编修、文学家黄清老等,这些文人墨客,踏着和平的石板路走出去,成就一番不凡事业。
书院前的方井,井水充沛,伸手可及。孩童们从书院中走出来,愉快嬉戏其中。如今,“和平书院”的一脉书香依旧久久氤氲在乡民的衣袖间,重教乐学之风持续浸润着莘莘学子,古镇的文化积淀愈发历久弥香。
“九曲十三弯”的古镇街巷,宛如一条腾空欲飞的青龙穿梭其间。我们继续平和走在古镇的小巷里,渐渐迷失在深邃的历史中。“古朴、幽静的小巷蜿蜒在高墙间,却又处处蕴涵着勃勃生机。诚如诗:“壁剪裁天地,地幽碧落奇。巷深苔藓盛,天小白云稀。”所赞。
登上古镇最高的房屋顶上俯视,一座座古屋,黑瓦青砖,错落有致,一排排商铺,鳞次栉比。数百年前车水马龙、攮攮人潮的喧嚣已成过往云烟,更多时候,古镇是宁静平和的。
与贡川古镇相比,和平古镇无疑是幸运的,它完好无损的保存原貌。中国古建筑学泰斗、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评价说:“和平镇保留如此完整的古街区,全国少见,堪称‘福建第一街’”。岁月不紧不慢地流淌着,和平古镇平和宁静地迎送着每个日出日落,聆听着那些熟悉又陌生的脚步声……
邵武友人又打来电话,关切询问:“和平古镇之行感觉怎样?会不会很失望啊?”。一行异口同声答曰:“和平古镇真的很棒!”。
回程路上,情不自禁吟唱一首宋代上官彦宗《骝狮岭》诗:“远望轻云绝顶浮,泉声山色破牢愁。当年曾有幽栖客,坐对春风万壑流。”
走过和平,我心平和。
——选自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