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1607370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镜 像 /吴 曦

点击率:1548
发布时间:2021.09.04


应该是我懂事的年龄,这一点基本可以肯定。那时候的夜晚特别黑,这一点也是可以肯定。木头的房子,并不宽敞的巷弄,一有风吹草动,这个漆黑的夜晚,就会在寂静中多了几分纷扰。脚步在石板路上,来来回回地响着,好比木棰敲打着木鱼,拽出一串空旷。

醒来的左邻右舍,有好事者,披衣趿鞋开门探个究竟,吱扭的门声响成一片。慵懒者,躺在床上陪同样醒来的娃们,竖着耳朵听门外的动静。我也是醒来的娃们中的一位。

巷弄里的嘈杂声逾来逾响了。有人说,撬开一块石板看看。有人喊,不要再磨蹭了,赶快分头去找。门外的声音便渐渐淡了下去。

第二天巷子又嘈杂了,左邻右舍开始热闹了起来。说是老吴的儿子昨晚失踪了。老吴的家就在我家斜对面还偏北一点。老吴是木匠,人叫老吴筛。泰顺人,操一口我们听得似懂非懂的泰顺口音。

昨天白天,老吴的儿子跑到镇上一家京杂店,可能是饿急了,偷了店里的糕饼,被人发现。店主把老吴的儿子扭到老吴家。老吴颜面扫地,把儿子吊打了一顿。当晚,老吴的儿子就不知所踪了。

老吴是外乡人,当地的亲戚不多,寻找的动静必然不大。到山上,到海边,到深沟……终归一无所获。

我从没见过老吴的儿子,不知他是高是矮、是胖是瘦?说来也怪,同是一条巷的邻居,相隔不是很远,怎么会从没照过面呢?如果不是他行踪怪异,那么就是我的吊诡了。

对于他的模样,是通过邻居在茶余饭后的街谈巷议中,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如同一张速写草图。让草图变得清晰、丰满,显然是凭借了岁月的颜料和想象的笔,一点一点涂鸦出来的。

听说他比我大七八岁,应该到了告别小学进入初中的年龄,让我这位还是幼儿园小朋友肃然起敬。但他总是早出晚归,行踪诡秘,左邻右舍几乎把他淡忘了。这样的一个人,在我这里怎么会不是个空白呢?他的突然消失,才在这条窄窄的巷弄,掀起一丝丝波澜,留下一点点痕迹,瞬间又稍纵即逝了。

之后的日子里,我就是用这样一个尺度,推演着一个叫老吴的儿子。仿佛皮影戏中的一个人物,固然非血肉之躯,而舞台则复活了他们的灵魂。

许多年来,老吴的儿子,是我记忆中的玩偶,是我的臆造人。我给了他个头和体重,赋予他喜怒哀乐。我知道他不可能太高和太胖,也许还偏矮偏瘦,他是饥饿的。也是忧郁的。抑或还是狂躁的。他就是以这样的底色存活在我的记忆中。偶尔想起巷弄里的那个夜晚,就会想象石板路下隐藏着的秘密。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老吴的儿子就藏在石板路下,也许一直都在里头。即使不在了,也可能在世界的另一个地方,现在还活着,活得好好的,根本就不曾消失,只是人们一厢情愿地把他从记忆里抹黑了。

又一起失踪案,发生在我家乡的一所中学。这更是口口相传的故事。这一起和上一起大约相隔了两年多。学校教语文的吴老师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消失了。有种种迹象表明,他是失恋寻的短见,为爱殉情。出事的前一天,外地的未婚妻来过,没有过夜,时间短到类似匆匆。显然是最后摊牌。吴老师留下了一纸遗书,短到只有四个字:人生虚无。

更是匆匆。

吴老师也是外乡人,可寻找的声势浩大,是老吴的儿子不可同日而语。全校师生总动员,人人参与寻找行动。兵分N路,举火把敲铜锣,地毯式搜索,整整折腾了三天三夜。事实证明,吴老师已经从人间彻底蒸发了。

两个都姓吴,巧得有点假,有点不真实。

之后的吴老师,在人们的茶余饭后中继续发酵。

吴老师的故事,成为每一届学生的话题。故事仿佛滚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圆,以至于成了长篇连载。如果说,吴老师的故事,是长篇小说的话,那么,老吴儿子的故事,则是微型小说了,就像水面上飘过的水漂,短得都来不及计时。连他自己的亲爹老吴,恐怕一转眼,就把他给抹掉了,像是在老吴的人生中,从不曾有过这样一个儿子,也从没发生过吊打和失踪的事似的。很多年了,我和左邻右舍,从没听到老吴提起过他的儿子。是早已淡忘还是怕触景生情呢?可怜的老吴儿子,一条活生生的生命的失踪,就像无意间丢失一件无关紧要的东西一样无关紧要。

吴老师的故事,是多年后从一位同事那儿听来的。同事是那所中学的学生,当年也参与了寻找行动。同事说得活灵活现、意味深长,像是在说一段凄美的传奇爱情。

吴老师是以一介书生的模样,走进我的虚拟世界。我想象他的穿戴打扮、言谈举止、处世为人,还有那爱的浪漫与执着。既按俗套演绎、按规矩出牌,又稍稍有点出格与僭越。我知道,我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还原一个真实的吴老师,我只为取悦我自己。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无论是吴老师还是老吴儿子,在我的虚拟世界中都是平等的,有着相同的份量。



我连自己都说不清楚,为什么越来越着迷于微信群、朋友圈?如同着迷于一个未知、陌生的世界一样。尽管群里的人,大多素昧平生,甚至不辨男女。每天都要打开瞄上一眼,希望看到什么呢?我也不明白。好像是一种期待或是一种仪式。诱惑与好奇,因此无限扩展和延伸。我不仅单纯地打探每条信息漂浮在表层的物体,而且悉心打捞隐藏在水底的、带着某些私秘色彩的活物。然后在这个“媒介”上,附着或者生发许多相干或者不相干的东西,像滚雪球一样不停地滚动,最后成了一个与原先毫无二致、面目全非的东西。人与人,人与世界,竟然如此胶着又如此割裂。

这让我想起当年吴老师的故事。吴老师无法为茶余饭后提供更多的谈资,虚拟与想象就当仁不让扮演了主角。街谈巷议喂养着好奇,成为一段时期来的话语霸主。

而现在,一种更为先进的传播手段,取代了曾经的口头文学。人们在方寸之间,凭借一指神功,就可咫尺天涯。即使如“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样的曾经让人叹为观止的豪迈气魄与情怀,都已经望尘莫及了。

这个世界,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小了,小到只隔着一层薄薄的屏幕。科技的便捷与神奇,又让人恍若梦境。

我们每天都面临着悖论,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课题。

密集的人群潮水一般涌动,如同微信平台上的小红点,铺天盖地。这是一张无比巨大的网,每个人都是一个网眼,连接网眼的是好奇、期待、渴盼这样的网结。

我喜欢点击群里那些素不相识的群友的链接,这是一个庞大的不确定的虚拟空间,你可以想象链接背后推手们的兴趣、癖好,还有用意与企图。然后像捏泥人一样,把拼凑起来的各种泥块,捏合成一个个玩偶。就像当年对待“两吴”失踪事件一样。这纯属虚构与臆造,说难听点,是空穴来风、子虚乌有,只是为了慰藉因铺天盖地如雪片一样纷飞的信息,刹那间又化成一摊摊水之后的空虚心灵。

世界已经小到只有巴掌大了,满世界都是盯着巴掌的人,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几乎只有这个巴掌了。茶余饭后的谈资,似乎也来源于这个渠道,可笑的撞车现象频频上演。

折叠的生活,随身携带的世界。我们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到只有巴掌大小了。



我有一个朋友,热衷滩涂摄影。我的家乡在海边,绵延400多公里的海岸线,滩涂面积100多万亩。我的这位朋友拍摄了大量的滩涂作品。我曾经几次和他探讨摄影的审美取向和功能。他的摄影有一种虚幻的美,如同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与日出,美得让人虚脱和窒息。他无限放大了景观的意义,而这些景观又缺乏内在的冲动与激情,多半是通过电脑的后期制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求证美的理念,把摄影这种“瞬间艺术”的本真意义丢弃了,剩下的就是那些随心所欲的搓揉和捏合。

一种现象被虚幻所裹挟。

美固然需要“距离”,但更需要“贴近”。需要汲取泥土的地气。需要那些粗砺,甚至是粗鄙的充满生命体温的毛茸茸的原生状态。那些后期制作就像一个漏斗和过滤器,恰恰把那些充满生命血色的鲜活的东西过滤得一干二净了。留下的只是些接近梦幻的、让人眩晕和身心酥软的玩艺,只能养眼不能养心。唯独没有击打和震撼心灵的力量。


我在媒体工作了20几年。我之所以用这个“混”字,表明我对手中的这份活儿不够专注、虔诚,甚至三心二意。当然,这其中也包含着某种难以言说的尴尬。在我的经历中,接触最多的是我的采访对象,有官员、科员、教员、医生、护士、企业老板、警察、法官、环卫工人、餐馆打工仔、农民……每次采访,我都做足了功课,以防跑偏。他们也对我掏心掏肺。他们不知道我手中捏着一把尺,当然不在现场,而是在办公场所或者其他什么地方。他们认同我的拿捏,这让我欣慰,也让我惶恐。随意拿捏惯了,就成了某种定势,心理的,也有思维的。如同当年对从未谋面的失踪的“两吴”和现在对群聊链接背后的随意想象一样。对随意拿捏的认同,让我在沾沾自喜中麻木了感觉。我自以为是地将冰冷、生硬、死气沉沉的一纸文书,替换那鲜活的、弥漫着日常烟火的材质。拿捏出来的,却是表面光鲜里头空洞的东西。短暂的心虚气短之后,很快就心安理得了。

印象最深的,是采写一篇先进教师的通讯,学校把这位教师作为标杆来树立。到学校、年段、班级、家庭了解,采访校长、教师、学生、家长。面对大量的素材,取舍、筛选、整合、提炼……按照既定的尺度不断捣腾反复拿捏。立意一步步深化,站位一次次拔高。越是这样,焦距越拉越长,焦点反而越来越模糊越虚幻了。我仿若回到几十年前“两吴”失踪的岁月。这是一次对原型的肆意背叛与越轨。最终的结果是,人物彻底虚脱了。

彻底虚脱的还有我。我成了一个空心人。我感觉我已经溢出了我自己,是一个连我自己都无法把控的游魂。

我一再失眠,经常做被追杀的噩梦,极度的口干舌燥,大把大把地掉头发。

我去看医生,医生说,你怎么这时候才来看病?你病得不轻,病根由来已久。我问什么时候?医生说四十几年前。我想那个时候正是老吴的儿子失踪的时候。我问医生我得的是什么病?医生说,你得的是妄想症,你把你自己弄丢了。你必须从现在开始就接受治疗。

——选自《中国散文家》2020年第8期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