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陈继昌何许人也?
陈继昌—— — 科举史上广西首任三元及第获得
者,整个科举史上三元及第的最后一位获得者。
这个双料头衔,意味着两件截然不同的事在同
一个人身上发生,前一个头衔是科举史在广西的空
前,后一个头衔,则是整个科举史的绝后。
三元及第,用现代的方式来解读,就是这个人参
加了三场考试,分别是乡级的、省级的,和全国性的
大考,在这三场考试中,这个人,都拿了第一。
用老祖宗的方法解读什么是三元及第就有趣得
多,这三场考试,分别称之为乡试、会试和殿试,能通
过乡试的书生,升级为举人,能通过会试的,进阶为
进士,能过殿试,也就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的,就
是通过了国家最高规格的考试,是国之栋梁。这三个
级别的考试的第一名,分别称为解元、会元、状元。
这三场考试中,以最后的那一场殿试最隆重也
最难得,它每三年才考一次,并且,它的主考官,就是
当朝至高无上的皇帝,是顶级书生之间的顶级竞争,
这场考试的第一名,就是广大老百姓最熟悉也最喜
闻乐见的—— — 状元郎。
能一路过关斩将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并
高中状元,是所有寒窗苦读的书生们至高无上的梦
想。来自五湖四海的书生们熟读四书五经,背着行囊
走在雨雪风霜的赶考路上,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参
加殿试成为状元郎,拿到这一读书人的最高荣誉。
我们老百姓熟悉的秀才,是读书人必过的初级门
槛,作为秀才的进阶的举人,在世人的眼里处于什么样
的地位?我们可以从《范进中举》这个故事里管窥一二。
在这个著名的故事里,那个还未中举的范进,是
妻子瞧不上,岳父说风凉话,邻里斜眼相望的穷酸秀
才。一朝中举之后,妻子对他笑脸相迎不说;岳父恭
维他是文曲星下凡;街坊邻里,马上就将对他的称
呼,从范相公升级成范老爷;就连平时从无往来的地
方大户张乡绅,也在第一时间前来攀谈新晋的举人
老爷,又送银两又送房,还要热乎乎地说,你我就如
兄弟手足一般,何必客气如此?
可见,从秀才到举人,对于一个普通人,是多么
大的跨越,能中举人,是一件多么风光的大事件。而
这个故事里的范进,在那一场高中举人的乡试里,中
的只是第七名的亚元。
梁雪珊
陈 继 昌
36
西部散文选刊
只有乡试、会试、殿试这三级考试都拿第一的,
才能叫高中三元,高中三元的人才可以拥有三元及
第的荣誉。
读书不易,状元很难,成为三元及第的状元郎,
更是难上加难。三元及第的状元郎,在大清近 300 年
的历史里,加上陈继昌,也就 2 位。而纵观整个科举
历史,从开始实行科举大考的隋朝大业元年(605
年)起计,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举行最后
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上下 1300 年,只有 13 人曾有过
这样连中三元的纪录。
这 13 人是从多少个学子里脱颖而出的?没有人
能回答。
从时间轴的角度看,纵横 1300 年的时间里出才
出 13 位这样的三元及第的状元郎,意味着是百年一
遇,意味着旷世奇才。
在陈继昌出现之前,相比于文风极盛的江南,广
西,是被人以边陲农村、文风落后的南蛮来看的。陈
继昌才 29 岁,年未而立,就成为三元及第的状元郎,
绝非像范进那样子屡考屡不中,头发胡子都考白了
才艰难中举的积弱老翁。这一三元及第的纪录,大大
刷新了世人对广西的认知,提高了广西在全国文化
版图上的地位。并且,据说,他在“察考”的时候还是
第一名,因而又有“四元及第”的美称。
这样一位三元及第的超级状元郎是怎样练成
的?我们不妨从陈继昌的家族史里一探究竟。
在陈继昌的家乡,在陈氏宗族的祠堂里,有这样
一幅对联, “高祖当朝一品,玄孙及第三元”,这幅对
联里,前一句: “高祖当朝一品”,说的是陈继昌的高
祖—— — 陈宏谋。
陈宏谋(公元 1696 年―1771 年),这位生于康
熙,长于乾隆的陈氏高祖在殿试中斩获第 12 名进士
并由此开启了陈氏家族在科举上的一系列成就。他
是乾隆盛世的名相,在桂林乃至广西历史上也是多
个纪录的开创者与保持者:他是广西籍清代官职最
高的大臣,官居一品;作为乾隆年间封疆大吏中最贤
能的大臣之一,全国 18 个行省,他到过其中的 12
个,在他踏足的这 12 个行省中,他担任过 21 个要
职,是任职的行省最多,职位也最多的一位。
在他之后,陈继昌之前,接连五代,陈家的每一
代,都在科举上有大收获,或中举人,或中进士,可谓
是科举世家。陈氏宗族祠堂另有一联,记录了家族的
这一盛举,上联: “四朝循史高祖一品当朝相继四巡
抚十六州府四十三县令”,下联: “五代连科玄孙三元
及第共揽三翰林中八进士三十二举人”,这一对联,
准确而完整地描述了陈氏家族五代连科的盛况和历
任官员清正廉洁政绩卓著的宦史。
陈继昌是陈氏家族的科举成就的巅峰,不光是中
了状元,并且是三元及第。而陈继昌本人,在他的书联
图章里,有一个图章,刻有“古今科第名次十三”的字
样,记录了自己在科举史上第十三个三元及第的成
绩,可见,他对自己的这一成绩,也是引为自豪的。
和那个时代所有的读书人一样,陈继昌这位三元
及第的状元郎,是传统文化的高手。他是书法家,当时
的人们,以得到他的题名匾额为荣;他在诗文的成绩
很高,著有《如话斋诗存》;不过,最受世人推崇的,还
是他的楹联,广西巡抚梁章钜编撰的《楹联丛话》,收
录了历代的大量佳作,陈继昌的多篇对联入选在内,
例如“云霞成伴侣;冰雪净聪明”、 “石壁开精舍;瑶华
振雅音”、 “自把新诗教鹦鹉;戏拈秃笔调骅骝”、 “茶亦
醉人何必酒;花能傲雪况于松”、 “虚舟任所适;飞鸟相
与还”、 “守道还如周柱史;著书曾学卷司农”等。或典
雅,或戏谑,或用典,或言志,风格不一,趣味各异,却
都一样对仗工整,意境悠长,显示了极深的文化功底。
而这些奇联妙对,不是惨淡经营的推敲而来,常常是
朋友相互嬉戏间,像是不经意地喷薄而出。光是这一点,
这位才思敏捷的状元郎,就常常让朋友们佩服不已。陈继
昌的同事,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曾赠他对联,表达自己
的钦佩之情: “南士渊源承北学,秋曹门馆坐春风”。
民间里关于这位三元及第的状元郎的传说,也
大多与他的这一特点有关。
据说,还未成为状元郎时,陈继昌就已经用自己
对对联的特长,救人一命,惠泽他人了。
还没成为状元郎,正在赴京赶考路上的陈继昌,
这天在一条小河边的大树下小憩,却见另一书生模
样的人状若颠狂地在河边一会儿长吁,一会儿短叹,
似有寻短见的苗头,一问之下,才知道这位书生给两
个挑担村夫的上联难倒了,自觉颜面无存想要投河
自尽。这上联确是有点难: “人轻担重轻挑重”。陈继
37
西部散文选刊
昌劝住书生,和他一起找到那两名挑夫,张口就对出
了下联: “脚短路长短走长”。这一下,书生大佩服,两
名挑夫也心服口服。
故事的后续,救的人就更多了,这两个同要上京
赶考的书生于是结伴同行,成了好朋友。这一日中
午,这两个又累又渴的书生携同挑夫进入一个村庄
想要讨水来喝,却见这个村庄的全村老小都站在井
边愁眉苦脸,而井里,一滴水也没有。一问之下,又是
和对联有关,有个怪道士在井边留下一个上联,这个
上联是这样出的: “弯腰桃树倒开花,蜜蜂仰采”。
陈继昌略加思索,对上了下联: “歪嘴石榴斜张
口,喜鹊横勘”,据说,就在写下勘字的最后一笔的那
一刻,原本干涸的水井里,清水像是欢呼似的, “咕噜
咕噜”地翻涌而出……
这个对对联救人故事,充满了民间传说的憨直
爽朗,相比之下,成了状元郎的陈继昌对对联智斗江
南才子的故事,就更写实也更典雅含蓄一些。
陈继昌被派放外任到江苏当巡抚的时候,当地
的文人们对这位来自西南边陲的才子并不怎么佩
服,甚至在他面前,还有意地举止更无礼一些。
这一日,恰是苏州的关帝庙落成庆典,地方士绅
邀巡抚大人陈继昌撰联祝贺,本是想难他一难,看他
洋相的意思。没想到陈继昌面无难色,欣然提笔神速
写出一首对联: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单刀
辞鲁肃,江南士子尽低头。
字是好字,这位状元郎是当时的书法大家之一,对
是好对,上联大气凛然,歌颂了关公的英雄事迹;下联语
涉双关,切题又应景,有意无意地将了这伙子人一军。在
这么短的时间里,如此高质高量地写出这么一幅对联,
大大抑挫了在场江南才子们的傲气,实在是妙不可言。
这一下,举座皆惊,再也不敢对这位状元郎小觑半分。
民间传说里乐道津津的状元郎对对联智斗众才
子的故事,都只是陈继昌人生的小花絮,其实,陈继
昌更大的成绩在其它。
中了举的陈继昌在翰林院里修史三年后派放外
任,对于陈继昌在政务上的成绩,能找到的史料不
多,只是简单地告诉我们他当过乡试官,做过知府,
当过河道巡察,任过按察使,所到之处,就像他那位
贤良的高祖陈宏谋一样,他做了许多兴利除弊,促教
兴文的好事,尤其是兴修水利这样的事情,使得这位
亲民克俭的状元郎深得民众爱戴。
这位学富五车的状元郎在道光 26 年,也就是公
元 1846 年,在江苏巡抚的任上抱病辞官回到家乡临
桂养病的,他是不是那种体弱多病的才子,史料没有
说,但是,他那名震四海的状元郎,是在他身体不适,
抱病参加的情况下拿到的。
临桂秀美的山水是很滋养人的,陈继昌在家养
病三年,他的朋友们常常去看他,和他谈谈天,说说
地,吟诗,做对,照说,应该是能恢复健康的,可是,养
病三年的陈继昌还是在 58 岁的年纪里悄然离世。
没能从资料上读到他离世前最后的心情如何,但
是,在陈继昌成为状元郎的 1820 年,正是嘉庆驾崩,
道光继任的那一年,自那一年起,整个中华大地,由盛
而渐渐转衰。那一年的英国已进入蒸汽化时代,纺织、
钢铁、工业品等等的生产,逐渐由人力生产转移到机械
生产;而中国则仍以传统的丝绸、瓷器和茶叶为出口的
大宗;那一年的英国近代科技已蓬勃发展,科技也在军
事工业上得到大发挥,开始充分转化成战斗力;而中国
科技却停滞不前,工匠的技术传承仍沿袭师徒传授、经
验累积的古老方式。中英之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
对自己的世世代代生活其间的故土意味着什么,一般
人可能糊里糊涂,对于熟读经史,谙知历史,同时又敏
感细腻的状元郎陈继昌,想必是有着别样的滋味。
陈继昌离世的那一年,是公元 1849 年。在他之
后,科举延续了 56 年,也就是说,在陈继昌之后,还
诞生了多位状元郎,只是,再也没有出现过三元及第
的状元郎。他的离去,悄无声息地划上了一个时代的
句号,恰如后人所说的,他是“结历代三元之局者”。
1849 年有点天妒英才。
写了《乌鸦》的诗人埃德加·爱伦·坡死了,年仅
40 岁;弹钢琴的肖邦走了,39 岁;谱写了《蓝色的多
瑙河》的斯特劳斯也去见了上帝,45 岁;勃郎特三姐
妹中的小妹妹安妮·勃郎特也死了,29 岁;就连写下
“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
抛”的裴多菲,也战死在沙场上,才 26 岁;和这些人
相比,我们的这位才子,还算得上是高寿。
—— —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