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4950288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意 境 黄 姚(外三篇)李燕霞

点击率:2363
发布时间:2020.12.05

外三篇)

李燕霞

 

 


海子说“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于是,便想着跟风一起流失远方;他说“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于是这样的一无所有便成了我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理由。

骨子里对于城市焦灼生活的叛逆,让我喜欢上了远方也喜欢上了行走。而那个叫黄姚的远方,是我每年必定要行走的所在。

那是一座千年古镇,早已声名在外,难得的是, 在时光的沙漏里,它并未被浓浓的商业氛围层层包裹,仍原玉一般,古朴典雅,温润纯静。

在镇子里行走,你常常会有一种心安理得的宁静。清澈的姚江水缓缓穿城而过,300 多座明清宅院在日光的斑驳里青砖黛瓦,飞檐画栋。一条条青石板 街巷带着与农耕文明最近的泥土气息在镇子里九宫十八卦地蜿蜒着伸展着,大音希声的静默里,沉积着岁月,也沉积着古老的建筑智慧。移步换景,镇子的灵 秀亦是别具一格,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 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构成了这里独特的风景。于是乎,江水环绕,亭台楼阁,青石街巷,楹联处处,古树参天……不经意间,岁月便让诗意密密地织

在了那一砖一瓦,一山一水,一楼一阁,一街一巷中。在黄姚,需要用一种透亮的心境去解读古镇的意境。我喜欢在有雨的清晨或是有月光的夜晚轻轻地

走近它,感触它。那时世界安静,挂着红灯笼的老房子在雨中或夜色里低调地沉默着。撑着伞在泛着青光的石板路上缓缓走过,看雨丝飞扬,看景色朦胧; 或是顶着夜色,透过那些古老宅院的檐角,看黑色苍穹里的星星点点一弦明月,你会觉得特别的宁静,你感觉自己已经完全融入了这座古镇。它的呼吸它的呢喃,你完全知晓,它的厚重它的淡然,你了然于胸。于是,在它强大而又安定的气场里,你沉默无语,脚步轻盈,脸色从容。当月色被一扇扇古旧的木窗、木门隔在老屋之外,你便堕入了一种可以听见夜露滑落,草木抽芽的宁静。当然,还有自己的心跳。这时, 一切的外物,一切的包袱都被抖落了,你看到了最真实的自己,是的,你生活在别处,在一个遥远的地方, 但是你离自己是最近的。

我曾经思考过自己对于黄姚的喜爱。千年古镇, 汇纳的是一种气质,一种氛围,一种生存态度。有时候遇见是件很奇妙的事,由于某种精神内核上的契合,


  26 ·西部散文选刊

 


 

刹那的遇见便成了永恒。一座城,一个人,莫不如是。 我曾在午夜十二点走到带龙桥的时候,看到一只

狗安静地坐在桥上,看着对面的“偶然间”,那姿势,既优 雅又绅士。我们从它身后走来,又从它身边走过,它都纹丝不动。对于安静的夜晚从背后传来的陌生的脚步声和陌生的气息,它居然丝毫不受惊扰也丝毫没有警 惕,没有预想中的“汪”叫声,它就那样保持着姿势,安定 地坐着,继续望着前方。不知它哪来的信任,那优雅而淡定的背影,在静谧的月色里,让人觉得异常的美好。

我还在有阳光的清晨,看到一只白色的小猫卧在一家客栈的门槛上打盹。阳光打在它身上,行人的脚步声伴随着相机的喀嚓声不断响起,可是,它就那么睡着,卧着,若无旁人,那样子既慵懒又可爱。客栈旁边,挂着一块小黑板,上面很卡通地写着“阳光,咖啡,小猫,客栈,慢生活,慢姿态”于是,顿时便觉得时光慢了下来,脚步慢了下来,心慢了下来。

是的,就是这样一个小镇,那么古色古香,那么纯 朴,那么优雅,又那么休闲!走进黄姚,就像走进了童 年。在那里,你碰到的每一只小动物都是可爱的,友善 的,你邂逅的每一个人,都是真诚的没有伪装的。

走进“舒馨忆栈”的时候,我并不是那里的住客, 我只是喜欢店里布置的清新与自然,还有店角里那个小小的书架。于是,我跑进去喝茶,看书,而后跟店主人聊天。店主是一对小夫妻,湖南人,很友善也很健谈。他们跟我谈他们的经营理念,谈他们的生活见解, 谈他们客栈里客人们的趣事,由于意趣相投,我们一下子便熟络起来,后来,竟成了朋友。店的男主人小张跟我谈起了他们店里曾经的一对客人。客人之间之前并不认识,他们只是刚好一起住到了他的店,尔后晚饭后一起在店里喝茶聊天,没想越聊越热乎,越聊越投缘。其中一个说到他正在看好的一个项目,苦于资金不够,可能要放弃,万分的可惜。另一个说,我支持你,说吧,还差多少?听到这里,我很惊讶,萍水相逢的热聊,那个客人就这样大胆地借钱?肯定是酒话吧?另一个也是骗人的吧?小张笑笑,这个世界就是这么不可思议,那个客人真的就借钱给另一个客人了,另一个客人很感激,说一定及时奉还。我对这个故事的主角表示怀疑,并对借钱的人表示同情,这世上又多了一个受骗的人。可是,出乎意料,小张说,李姐,你错


了,那个借钱的人后来真的还钱了,现在,他们两个都 是我店里的固客,就是固定住客,因为我的小店见证了他们的缘分又促成了他们的友谊,现在每年他们都 要相约来我店里住几天。我瞠目结舌,在这里,在黄姚,居然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可以如此相识相信!那一 刻,除了感动,我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

让我瞠目结舌的不止于此,除了小张的客人,小张也给了我很大的惊讶。他们夫妻俩除了是店老板, 同时也是资深驴友。看店很久了,他们觉得自己也该出去游游了,他们就跟在店里住了几天的一个背包客商量,你帮我看店吧?做两个月我们的店掌柜,收上的钱你拿一半我们拿一半,我们出去游俩月,店就交你了,怎样?背包客是个姑娘,叫苏涵,一口应承了。于是,故事产生了,一个并不相识的住客当了小店两个月的掌柜,店主人很放心很逍遥地出去游了两个月。小张后来在电话里头告诉我这些时,我觉得简直不可理喻,我问他,你们的全部家当就这样放心地交给一个都谈不上认识的,只是店里的住客?有什么不好?挺放心的啊,她在我们店里住时看见她就觉得她挺好。我无语,我没想过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黄姚可以被诠释得如此酣畅淋漓!

是的,这就是黄姚,在那里,你就是可以如此安静,如此任性!原来,每一个人,都可以很真实,很放松。而心与心之间,也可以很坦诚,很贴近。

于是,就那样深深地爱上了黄姚,爱上了黄姚的景致,爱上了黄姚的气息。我也成了黄姚的固客。苏轼在《行香子·述怀》里说: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这样的词境让人向往。某种意义上讲,黄姚的意境恰恰契合了这样的词境,于是,黄姚便成了我心灵向往的家园。在某个不繁忙的日子里,我愿作个闲人,抱着海子的诗,面向黄姚,行走,入住,在迎秀街某家老房子置成的客栈里,安静地喝茶,聊天,或者一个人静静地发呆。时光慢下来,心放下来,且陶陶,乐尽天真,无限好。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李燕霞

 

 

 


处暑过后,早晚的天气开始微凉,随着节气的推进,转眼,八月十五又快到了。这时,超市、商场、酒店还有沿街的许多商铺里,早已摆上了长长的月饼专柜,各种各样形形色色包装的月饼高高地摆在架子上,营起了浓浓的节日气氛。

这两年,许多消费开始理性回归,月饼也一样。各色卖场里,已寻觅不到天价月饼的身影,包装也难觅奢侈,可是,这并不影响厂家把盒子设计得依然美观大方。似乎,美好的节日,美好的期盼,美好的祝愿都暗藏在了那些鲜亮的盒子里。

说实在的,我并不是一个注重形式的人,我特别怀念以前那种最简单不过的包装。一张白色的轻蜡纸,稳稳地包着四个方方正正的月饼,一张红色的印着嫦娥奔月图案、写着“中秋”二字的长方形蜡纸覆在其上,煞是醒目。店主通常是用一段红绳子将这包装好的月饼绑结实,捆扎好,然后像码砖头似的将那一斤一斤的月饼码在柜子上卖。在纸与饼的相遇里, 月饼的油润洇过白色的蜡纸,又渗到红色的蜡纸上, 那种油乎乎的透纸而出的油亮和飘逸而出的饼香,

让人禁不住地垂涎欲滴,肚子里的小馋虫被勾了起来,狠不得把那月饼一口便咬了去。这是感官与食欲的记忆,很多年前的事了,如今的包装虽是精美,却总觉得过于生硬,少了那层透壁而出的油亮,便觉得少了冲动少了欲望,有了生冷感,那蠢蠢欲动的食欲似乎也就暂时压抑着跟着一起被包装了起来。由此觉得,简单直接,有时真是很美好的。

众多节日中,除了春节,中秋节许是最让人欢喜与期待的节日了。仲秋之季,天朗气清,秋高气爽,红黄蓝绿的各色丰收喜象殷实可见。这样的季节里,一家团圆,和美相聚,共邀明月,共度佳节,共叙天伦, 那种温馨祥和,最为幸福不过。

还记得小时候,每年的中秋节都是回乡下老家过的,因为爷爷奶奶都在乡下,我们是必要回去的。而国人的习惯里,所有的盛大喜庆都离不开一个

“吃”字,我的父亲又是一个急性子,所以,那一天,我们家的厨房演奏曲通常是从下午一点就开始的。杀鸡,劏鱼,蒸扣肉,炸排骨,做酿……父亲是大厨,母亲是副手,我和妹妹则可自顾自地去玩,有时也会被


  28 ·西部散文选刊

 


 

母亲喊去帮忙择菜或是烧灶火。爷爷奶奶呢,通常是张罗着喂那群散漫的鸡,或是就坐在厅堂门口的檐阶上看我们忙活或玩闹,一脸笑意。

丰盛的晚餐过后,不久便入夜了。当月亮的清辉翻过院墙泄到院子里时,母亲就会招呼我们张罗着把桌椅搬到院子里一起赏月。明晃晃的月亮在天上高高地挂着,银盘般素静高雅,洒下的月光轻轻地包起了院里的身影,也包起了院里的欢声笑语。

赏月,自然少不了要吃月饼,这是这天饭后的另一件头等大事。那桌子上,母亲早已摆好了月饼和苹果、香蕉之类水果。但开吃之前,我们还得进行一项仪式,那就是拜月亮。“秋暮夕月”,这是一项古老的习俗了,乡下人淳朴,他们敬畏自然,也敬重给予万物生命的太阳和代表着阴柔洁净的月亮,自然,他们也相信月宫里还住着嫦娥,要敬拜嫦娥娘娘,希望嫦娥娘娘护佑家人永远平安幸福。这是美好朴素的愿望,奶奶与母亲都拜得很虔诚,我和妹妹似懂非懂当


然也跟着一起拜。仪式结束,是我和妹妹最高兴的时候,母亲把各种口味的月饼都切开几个,随大家喜欢各自取吃。我最爱的是蛋莲蓉,表皮酥脆松软,内馅滑甜柔润,咬一口,蛋的清香与莲子的清香在唇齿间弥漫,香香软软,真是好吃。

这些年里,随着生活的富足,对于吃渐渐少了兴趣,更多时候吃月饼也是应景吃些,早已没有了小时候的兴奋与期盼。可是,团圆过中秋的那份喜庆与盼望依然不减。虽不在乡下过了,但是,每年,家人还是会到楼顶一起赏月。城市里不兴拜月亮,但那种仪式感,那种对月亮对自然的敬畏却从未离开过我。有些东西就是这样的,形式上的框架去除了,可是,根植在内心里、血液里的那些文化印记、历史印记是不会退却的……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李燕霞

 

 

 


 

 

石榴树

 

在我的意识里,我总认为花草树木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最有秩序,也最有智慧的生物。它们与大地紧密相连,总是很懂事地按着节令的变化不断变换着自己的着装或者表情,然后又以一种盛大的热情努力展现着自己生命的本色,使得花有花的娇容, 树有树的姿态,不动声色间,已是动静圆融,斑斓一片。因而,对于植物,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喜爱,闲暇的时候总喜欢到大自然里去亲近它们,逛街的时候,也喜欢到花市里去看看。

一次,在一间园艺店里看到一棵青葱的石榴树, 虽半人多高,却长得刚劲挺拔,枝桠分明,心里很是喜欢。可是,想到家里住的是套间,即使买了,也不知该摆放到哪去,心里便有些黯然。精明的店主在我的表情里读到了商机,也看出了我的犹豫,很适时地迎上来,热情地说“您的眼光真好,这个品种的石榴很

耐种的,它生长的高度不会很高,根系也不会很发达,您就买一个大桶,把它种在阳台上就可以了,既可欣赏,又可等着摘果,多美呀!”一番话说得我怦然心动,于是毫不犹豫地把它给买下了。

回到家后,我马上张罗着找来一个大桶,又煞费苦心地找来一些塘泥,才小心翼翼地把它栽了下去, 放在阳台的一角。做完这一切,我觉得很满意,相对于阳台上早先买下的几盆花,它显得特别的阳光与精神。这样我就有了丝丝的成就感,因为,我觉得我从此就拥有了一棵树,一棵属于自己的树。这样的感觉很美妙。当你发现自己在城市中越来越孤独,当你发现自己正渐渐失去很多东西的时候,突然你拥有了某样你所钟爱的,并且完全是可以受到你的掌控, 不会无缘无故消失的东西的时候,那种温暖感与满足感是很令人兴奋的。

石榴树是一种很淳和的树,它们有很好的性子, 不娇气,只要有阳光,有水,就能长得生龙活虎的。十多天后,我买回的这棵石榴树就添了好几片嫩绿的新叶,那或深绿,或浅绿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


  30 ·西部散文选刊

 


 

生辉,整个阳台都充满了生机,连我才一岁多点的小宝宝也喜欢上了它,整天跑出阳台指着它“树树、树”地叫。此情此景,让站在一旁的我心里无比快乐, 在我眼中,他们都是同样鲜嫩的生命,同样都值得我去珍重。

一天,看见护理楼下花圃的余叔正在给花入花肥,我便下楼向他讨要了些,埋在石榴树根旁的泥里。有了花肥的滋养,石榴树长得更欢快了,冒出了更多的新叶,还长出了细细的新枝。过了一段时间, 当我又去为它浇水时,竟惊喜地发现,在两片树叶的掩映下,不知何时已冒出了两个小小的花蕾。几天后,两朵洁白的小花悄然开放,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玲珑剔透,楚楚动人。舍不得拿手去碰,目光早已无数次怜惜地抚摸它们。我喜欢它们那种秀丽而淡雅的美,低调而从容,多好。花儿的开放,也让我看到了一棵树生命的灿然,我开始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加倍地关注它。我希望它能长得更旺盛,能开出更多的小花,所有的花儿都能结成果,能完美地展现自己生命的流程,能更欢快地享受成长的喜悦,于是我更加勤快地给它浇水,甚至又特意去买了一大包花肥给它埋上,我相信,因为有爱,它一定能生长得更好。

可是,意外发生了,就在埋下花肥的第二天,那

棵石榴树上所有的叶子都失去了生机,全都蔫了下来,无精打采,病态奄奄。我惊愕地站着,目光慌乱, 怎么会这样?当我意识到是自己给它施了过多的肥时,已经迟了。我不懂得怎样去挽救它,只能痛苦而无奈地看着它。几天后,石榴树原本青翠的叶子变成了难看的褐色,它已经完全枯萎了,两朵小花也早已掉落了枝头。我无比内疚地看着它,因为自己内心的一腔热情,还有自以为的关爱,便大量地给它浇水、施肥,可我忘了这只是人之爱而非树所要之爱。过多的养料来得那么快、那么猛,它的根茎细胞因此受到伤害,自身的供养组织整个瘫痪,最终走向了死亡, 这是种养的常识,我本该懂的,却完完全全地忽略了。

一棵树,以它的无辜之死,警醒了我,爱也是要适度的,要懂得方法,不仅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而且更应该己所欲也不要轻易施于别人,除非这也是


别人同样需要的。泰戈尔说过一句话:鸟认为把鱼举上天空是一种善举!但是对于鱼却是一种灾难!是的,我正犯着这样的错误,这棵石榴树之死,它不是树之过而是人之过,人之过不是因为人之恶而是因为人之善!

由树及人,想到了什么是爱。爱应该不是你付出时的愉悦,而是因为你的付出让你所爱的人感觉到愉悦,如果对方不接受,觉得不合适或者是不舒服, 那么这样的爱就是负担,就是无奈和遗憾。许多事情有它自己内在的规律和自然的本质,如果我们偏要依据自己的喜怒哀乐去干涉,去强作为,那么谁能保证最后收获的不是爱的涩果呢?

大道理大家都懂,只是,生活中,越是常识的往往越被忽略。在这棵枯萎的石榴树前,我感到了一种悲哀,为树,为自己,也为其他。

 

大黄

 

大黄是我家养的一条狗。那时我们还没搬家,住在一个有点破旧的小四合院里。大黄健壮、强悍,毛色泛光,吠声响亮,中气十足,给我们看家,十分称职。

称职的大黄却在某个午后因为称职而闯了祸。一个小女孩从我们院子前经过时,看到大黄一阵害怕,便逃脱似的慌忙跑起来,不想,她这一跑竟引起了大黄的怀疑“汪汪”直追。当父亲听到惨叫声和嚎哭声赶出来时,大黄已经用牙齿在女孩的脚上狠狠地留下了记号。结果可以想像,父亲在女孩父母的要求下把女孩送到防疫站打了狂犬疫苗,然后,又拿出了好些钱作安抚费。这件事的另一个结果是,父亲从此就在大黄的脖子上套了一个铁环,并用铁链把它拴在了院子左边的大树下。

被铁链拴住的大黄依然勇猛,只是它用尽全力拼命挣扎也只能在方圆一米的地方走动。它看着我们不停地“汪汪”大叫,似在表达愤怒,又似在求救。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尽管我觉得大黄很可怜,也知道它委屈,可是,只要一想还有可能出现的后果,我就只能表示无奈。有时候,事情就是这样的,明明知道原委,可是你只能选择同情,却无法行动。


  ·西部散文选刊 31

 


折腾一段时间后,大黄也感到了一种无望,慢慢地,它不再挣扎也不再对人猛叫了,它似乎已经接受了现实。它的眸子里带上了些许黯淡,有时甚至慵懒起来,卧在树根底下,任你怎样呼唤,它也不理不睬。这是它对人的一种无声抗议吧?

一天,当大黄在树根底下懒懒地静卧时,一只鸟儿飞到了它跟前。这是一只不知叫什么名字的小鸟, 麻褐色的羽毛上缀着一些浅灰色的圆点,脑袋很小, 它就落在离大黄一米远的花盆边上。大黄抬起头望着它,对它的到来表示出本能的警惕,当它发现落在面前的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小不点后,便无动于衷地保持着原来的姿势。

这是只调皮的小鸟,它不停地鸣叫着,似乎在逗大黄。鸟儿也许已经看出了大黄身受禁锢,便不怕它,在它面前恣意鸣叫着。大黄呢,似乎不怒也不烦, 只是冷冷地看着它,任它鸣叫。鸟儿的叫声其实不好听,有些嘶哑,有些轻浮。

也许是大黄的态度激怒了这只顽皮之至的鸟儿,它竟然跳到离大黄仅有几步之遥的地上叫起来, 继而又旋飞而起,在大黄周围不住地打转。鸟儿可能不知道自己的这种举动很危险,只要大黄被激怒,以它的身手,只要凌空一跃,就能把它咬住,我不由得为鸟儿捏了一把冷汗。然而,过了很久,狗和鸟之间都没有发生让我担心的事情,大黄依然不为所动,对这只鸟儿保持着原来的姿势。我突然觉得我的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我听不懂鸟儿的话,怎么能知道它在

叫声中表达的是什么?说不定鸟儿正对狗说着一件高兴的事情,或者为狗唱着动听而欢快的歌儿呢!这么一想,我顾虑全无,反倒觉得眼前的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

好长一段时间,狗和鸟就这么相处着。慢慢地, 狗的表情不再冷漠,眸子里放出了温情,它甚至直起了半身,仰起了脖子,看着小鸟凝神地听着,偶尔也眨巴眼睛,似在表示赞许;小鸟则时而歌唱,时而上蹦下跳,似在为狗跳着最美的舞蹈。它们组成的一个世界,有多丰富就有多丰富,有多深刻就有多深刻。我突然感到一阵羞愧与感动,因为某种想象中的可能存在,人类可以硬起心肠来忽视了动物忠心耿耿的付出,放弃了对它的信任,而动物与动物之间却能建立如此简单与动人的感情,彼此信任,彼此欣赏, 到底是人类更高明还是动物更高明?

想起刚才的担心,脸不禁微红起来。人总是这样,喜欢以自己的心理来揣摩别人的心理,并往往自以为是地强加于他人,而实际上往往会错了意,表错了情。什么时候,人也能变得简单点呢?

那天以后,我说服父亲放了大黄。当然,大黄没再发生过“咬人”事件,也没让我们家发生过失窃事件。

后来,一切安好。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32 ·西部散文选刊

 

 

 

 

 

 

 

荔枝村:那些隐藏在朴实中的辉煌

 

 

 

 

 

 

李燕霞

 

 


 

 

对于荔枝村的走访,是和藤县历史文化研究会的会长黄子光先生一起的。这位可敬的老先生,从领导的位子退休下来后,十几年里一直坚守着他的文化情怀,在搜集、整理和挖掘藤县历史文化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关于荔枝村的很多历史资料,便是由他及夫人卓兰荪女士一起挖掘整理出来的。

荔枝村在更早之前,被称为荔枝垌。它是那种南方常见的小村庄,富裕起来的农民盖起了漂亮的钢筋水泥楼房,楼房前后有果树,有小块的菜地,间或, 还会出现一张鱼塘,某些果树或楼房的旁边,不时还会发现一些泥房子,大多是没拆下的祖屋,或整洁或残旧,都在阳光下温和地晒着太阳。

黄老领着我们向村中最大的那几间卓姓老屋走去。这个村庄所发散出来的魅力与荣光便是由这个族姓与这几间老屋开始的。

没来之前,我曾经想象过它们的样子,作为朝庭高官的故居,想必一定是金壁辉煌,雕梁画栋的,所

以,当黄老指着前面的一座泥房子告诉我,这便是凤仪公的老屋时,我愕住了。

面前的老房子土墙青瓦、杉木门窗,应该是两百多年的老房子了,时光的积淀在它身上留下了鲜明的痕迹,历史的斑驳早已渗透于每一块泥墙,每一片瓦缝里,显得沧桑而陈旧。如果不是门口高悬着“内阁中书”的牌匾,我实在看不出它与其它农舍有何区别。我记起黄老说过的一句话,他说,荔枝卓最大的特点就是恭俭循良。面对这座房子,我开始理解他的话。

跨过门坎,走进屋里,眼前豁然开朗,虽历经剥蚀,但房子的结构还在,石阶、门楼、天井、客厅、堂屋、厢房,走了一进,还有一进,虽然简朴,但依然能感受到一种阔大的气势,一种特有的雅意。引人注目的是,在房子的几进门楼上,挂满了各色牌匾“大夫”“资政第”“贡元”“進士”“文魁”“亚元”“御赐花”“赏戴花翎”……林林总总,每一块牌匾都满含份量,每一个木刻雕字都在诉说着这座房子的厚重与辉煌。这些牌匾都是凤仪公的子孙的,后人把它挂在这里,是要表达对凤仪公的敬意,因为,没有他的开


  ·西部散文选刊 33

 


塾倡学,义方课训,就不会有子孙后代的这些荣耀与辉煌,就不会有荔枝村的文气清扬。

凤仪公少年聪慧,在他之前,祖辈们都以务农为生,少有文化,到了他,偏爱读书写字,于是,乾隆四十年1775,父母把他送到了本县从化里欧村举人陈僴家里,让他师从陈僴,学习四书五经。

念书后的凤仪用功刻苦,深得老师赏识。几年后,他又考取了县学并获得了茂才秀才的别称格。回来后,他立志教学,便与父兄商量,在村中自己开办起了学舍,招收弟子,课书育才,并取名蒙舍。当时,附近村落都没有人开办学舍,所以,除自家的子侄外,周边自然村木依、石桥、志成等村的孩子都到荔枝垌来求学,荔枝垌蒙舍成了附近唯一的育才基地。

用今天的话来说,凤仪公绝对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因为,在他的教育下,他的儿子、孙子、曾孙频频中举,连续三代有人入朝为官,这样的教育成果对一个偏僻农村来说,是令人惊讶的,乡里无不轰动, 传为佳话。

他的长子卓杰在蒙舍受学后,在乾隆五十七年

1792考出乡试中式,就壬子科举人,中大挑一等出宰陕西,历任陕西省山阳、怀远等各县知县,后又借补商州直隶州知州,敕封儒林郞从六品。由知县而知州,为官 30 年。

其三子卓僴也由此走出,并应试中了秀才,嘉庆

十四年1809又中己巳科第六十四名进士,钦点内阁中书,历任侍读、文渊阁检校,朝廷内用十五年,后选授山东登州府海防同知,诰授奉政大夫五品,晋封朝议大夫从四品,最后又诰封资政大夫二品其四子卓侗,在嘉庆壬戌年童试中考取全县第一,高中秀才,次年又选入国子监读书为岁贡生,后任山西襄垣县知县,敕授文林郎(七品

其孙卓熙泰(卓僩之子) 学成后,中道光二年

1822壬午科第廿一名举人,乙未大挑一等,分发山西省,历任榆社、屯留、乡宁、漪氏、荣河、浑源等县知县,历署平阳、蒲州、太原府,钦赐花翎,补授泽州府知府,署河东兵备道兼管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盐务, 诰授朝议大夫从四品,后又诰授中宪大夫四品晋授中议大夫从三品、晋授资政大夫(二品

其曾孙卓诚卓僩之孙为同治二年1863癸亥科第四十七名进士,钦点即用知县,分发广东,历任兴宁、清远、新兴等县知县,敕授文林郞(七品

而前文所说的“贡元”匾就是卓侗成为岁贡的学位牌“文魁“进士”匾则是卓杰中举的学位牌“亚”匾为卓僴中举的学位匾“大夫第”“资政第”则是他们因官阶而获授的宅第之称,也是标识此宅为大官人家之宅清从五品以上文官之宅才可称大夫“御赐花翎”是熙泰在山西为官时受赐的奖赏,

“赏戴花翎”是卓诚在广东新兴县任上时因功而受的奖赏。

在列举这些史料的时候,我仿佛又听到了蒙舍里朗朗的读书声,看到了讲台上须发飘飘、手持书卷的凤仪公,看到了屋里挑灯夜读的卓家子弟,看到他们跋涉赶考的身影,看到他们赴任施政的豪迈……

我的心里肃然起了一种敬意,这样的教育与成就,是要有极大的智慧与付出足够的心血的。从荔枝村的这个院子出发,他们带着读书人的梦想,一步步走到了省城、京城,又一步步地走向他们的履任之地,可以说,那样的求取、跋涉与所得是充满苦乐曲折的,但是,他们却走得那么好,那么远,那么坚定。我相信,在他们的背后,一定有一种朴实而坚韧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们,而只要有这样坚韧的信念,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村落,都是可以成就辉煌的。

 

 

晋武帝司马炎曾对大臣说过一段为官之道的“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由于此“清、慎、勤”三字富有哲理与警示作用,成为了许多为官者的第一箴言,且屡被后人提及。清康熙帝更是经常亲书“清慎勤”三字“刻石赐内外大”,用以激励官吏约束自己。

凤仪公也把此三字引为自家庭训,用以时时告诫子孙。其长子卓杰在嘉庆十二年于陕西山阳县等地为官,其三子卓僩次年出任朝廷“内阁中书”时,他就以此三字告诫儿子俩。到其孙卓熙泰在道光年间中大挑一等于陕西为官时,卓僩熙泰之父又时时邮寄庭训告诫儿子要“恪守三字之箴”。同治二年,其


  34 ·西部散文选刊

 


 

曾孙卓诚于广东省为官时,父熙泰亦叮嘱诚儿要传承“三字箴言”祖训,不要衰败官誉。

事实上,卓家子弟也一直遵循祖训,严守三字箴言,清廉一生,勤政为民。这一点,从上面我们所说的老房子就可见一斑。

除了凤仪公的老屋,我们随后还去了卓僩公及卓诒公的老屋。它们都保存得比较完整,建筑结构大相径庭,在岁月的剥蚀里还守着最初的原貌。门楼上,也都挂着牌匾“觀察第”“中憲第”“崇祀鄉賢”

“進士”……卓家的授封匾有一部分挂在了这两间屋子里,据黄老说,现在荔枝村共有各种牌匾 17 块,封

诰碑 块。除“中憲第”大门是青砖构造外,其余所有

的大夫第宅全是泥砖、瓦木构建。

应该说,在明清的大官里,能保持操守的人并不为少,但在几千年“光宗耀祖”思想的浸淫下,即使清廉者,亦大多注重自家老宅的构建,即便不雕梁画栋,庭院重重,亦大多砖石灰墙,鲜有泥墙之类,卓家几代为官,能始终保持如此之简朴,实属不易,其中的大情大操,大智大慧,值得玩味。

关于他们的为官清廉,勤政为民,史料上有很多记载。

嘉庆年间,卓僩在京供职十五载,一直严于职守,兢兢业业无一失足之事。其时,他还兼管理广西驻北京会馆(香炉营四条胡同多年,积有资金盈余, 他用于拓地重修会馆,添置分寓,丝毫不作己用,受到了同乡京外官员们的称赞,称之为克己奉公的好榜样。在他调任山东海防同知时,不足一月,因父逝回乡,又因母亲年老而不愿再复原任,先后掌教于藤州、梧州书院及桂林独秀锋书院。因他官高学广,生平德行品望为桑梓所钦,受到地方各级官员敬重,但他从不串插官衙干预公事,有人欲依凭他的声望送重金,请为说官买职,他律己严明,一律固辞不受。鉴于他生前的孝友、笃纯、德高望重,清道光年间本县举人苏时学等人为他请奏入崇祀圣庙乡贤祠,同治辛末年1871被奉准,前面说的“崇祀鄉賢”匾即是卓僩公的。

卓熙泰在山西省署任河东兵备道兼管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盐务事时,每年允许开销公款白银三万两,历任官员均照例开销,有的还亏空。熙泰遵循庭


训,可支可不支的予以节约,在任两年中,为朝廷节省大量开支,共存得库银六万两留予后任。咸丰初年,熙泰因父母相继病逝,从山西回家服礼守孝), 时值地方匪徒动乱,盗贼猖獗,扰及乡梓。藤县知县令各地组织民团防御,并推举他为全县团总,担任起清剿匪贼的职责。时年 月,知县张鹏万奉省台之命,率领清军与民团联合,前往县北部三江水口,阻击从平南县流窜过来的逆匪,双方激战,清军与民团最终获胜,各地匪贼相继平息,熙泰由此获朝廷“赏赐花翎”嘉奖。

卓诚在广东新兴县任知县时,德政亦颇有名声。他在任期内,严除地方械斗,剪除匪患,栽培贤士,发粥赈饥,平反冤案,深得民心。光绪初年,山西省大闹灾荒,他动用了当地的钱粮支持山西赈灾,得到了灾民的感谢却受到了新兴当地官员的非议和诽谤,并以“莫须有”之罪名状告于朝廷,使其遭到免职。后经山西抚台及其它官员的奏禀,阐明真相,不仅得到平反复职,而且钦加同知保升知府,并给予“赏赐花翎”的嘉奖。当他升任离县时,得到邑民赠匾相送,颂以

“爱日长留”“群黎遍德”等语。饯行送别十余里,鞭炮之声仍不绝,所过城乡,均悬挂红条,书上“卓青天”

“卓父母“”盗息民安”等恭词。

有官威,有良德,这是卓氏一门几代官共有的特色。清同治年间藤县知县边其晋曾专门有诗以赞:

“循良卓氏两代同,西晋南粤表清风。忆昔君捷南宫日,此地霜花满地红。”堂堂知县如此专门评价,可见卓氏一族在藤县及周边县治声誉之高了。

 

 

在荔枝村,除了那几间高悬匾牌的宅第,还有一座建筑特别地显眼,那就是村中的荔枝小学。

这座在池塘边倒映着影子的学校,特别之处就在于学校大门主体建筑,是民国时期典型的中西合璧式的风格,青砖、拱门、尖顶,上面用繁体字写着

“广西藤县 荔枝小学字样这样风格建筑的小学 在县城里也不多见至今的更而存在个小村充分说在民国时枝村的之风也是相当鼎盛的。


  ·西部散文选刊 35

 


其实,荔枝小学在成为国立“广西藤县荔枝小”之前,它的前身是“卓立荔枝学校”,再在此之前, 道光年间它的全名是“登瀛书舍”,比“登瀛书舍”再之前,乾隆六十年时是“大馆书房”“大馆书房”之前,被称为“蒙舍”。也就是说,在民国前,凤仪公创下的学舍,从未停止过办学的脚步,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不断绵续,不断扩大,直至最后竟以家族的名义建起了一幢属于这个村子的学校!这样的教育坚持,这样的文风传扬,于卓家,于荔枝村,实在是令人景仰!

那些任教者中,除凤仪本人外,他的儿子卓杰、卓僴、卓侗等后来也曾执教,由于教风严谨,人才辈出,附近平南、蒙山等县治不少人亦纷纷慕名前来就读。据不完全统计,清代卓凤仪家族,除了培育自己的嫡子嫡孙考取四位举人卓杰、卓僴、卓熙泰,卓,其中二人卓僴、卓诚考取了进士之外,其余子孙获取生员(包括贡生、禀生、监生、庠生等,统称秀资格的就有 20 多人。民国时期,荔枝村人口仅

500 人,走出读大学的就有 人,中学也有 10 多人,

解放后,从这所学校走出成长的更是人才辈出,源源不断。现在为鼓励子孙后代发奋读书,卓家还专门成立了一个资助学子发奋读书的机构—树人堂。

如果说“清慎勤”已成为卓家的庭训,那么,这种对教育的重视和文风的传扬,也成为了卓家的一种精神。

卓僩因父逝回乡,因母亲年老而不复原任后,受邀在藤州书院、梧州书院,桂林独秀峰书院掌教共有

18 年之长,培育了不少良才,桃李天下。中国 1300

多年的科举史上,广西共出状元 10  名,而卓僩在独

秀峰书院执教时,临桂学生龙启瑞便是在他的调教下高中了状元,后出任山西巡抚。而这个高徒在文章方面也颇有成就,他与吕璜、朱琦、王拯、彭昱尧并称

“岭西古文五大家”,又与王拯、苏汝谦并称清代广西

“三大中兴词人”,留下了一批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 是产生了全国影响的广西古文家、诗人。

卓熙泰在山西襄垣县任职时,发现该县人才缺乏,于是捐资千缗,买地数亩,兴建书院,训课童生, 又使得该县文风丕振,人才辈出,应试者多登科甲。为了感恩,该县恭恭敬敬立下卓熙泰长生位于书院, 以使民众年年供奉敬仰。

……

对教育的尊敬就这样一直流淌在了荔枝村的上空,并附着在了卓氏子弟流淌的血液里,带着这样的敬意,他们开创出了另一种辉煌……

关于荔枝村,似乎总有说不完的故事。解放后, 藤县境内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就是在这个村子上空升起的,旗杆就插在荔枝小学里。五十年代,在进行清剿土匪,建立农协的工作中,荔枝村又成为了县党政军驻藤北片开展工作的试点,办公地点就在荔枝小学里,时任县长赵唯理就在那里住下蹲点,开展工作

……

回程时,透过车窗我再次凝望这个朴实的小村庄,阳光下,它显得纯和、宁静,关于这个村子的那些辉煌,关于这个村子的那些神韵,就在那样的祥和中,在阳光下淡淡地散开了……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