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延大啊,这个温暖的摇篮!”
——路遥为母校的题词
2019年是新中国建立70周年,也是伟大的作家路遥诞辰70周年。路遥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与共和国同行,他经历了新中国的暂时困难时期和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更见证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乡“交叉地带”的深刻变迁。他敢于冲破崇洋媚外一时的文学创作藩篱,毅然绝然地坚持用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写出了震惊世界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等著名文学作品。贾平凹先生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了干渴的路上。”是的,路遥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成名的作品,终于在他42岁的创作黄金期倒在了文学的路上。在他逝世后的27年时间里,有多少忠实的读者在阅读他的著作,有多少中国青年在人生道路上找到了自己的前进方向,又通过多少种方式来纪念这位英年早逝的当代作家。
2018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家路遥”为“改革先锋”;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再次授予他“最美奋斗者”的光荣称号。作为他的同班同学,我时时不会忘记他,处处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在他逝世后的27年岁月里撰写了许多纪念文字,表达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路遥的大学生活”。今天,作为路遥的追随者和研究者,我用简略的文字追忆成名后的路遥和我大学毕业后的几次见面,再次缅怀我们不朽的老同学——最美奋斗者路遥。
农垦大楼寻找路遥
1984年春夏之间,路遥为拍摄电影《人生》来到榆林,住进榆林刚刚落成而最高档的农垦大楼。得知消息,我骑上自行车颠颠簸簸一早从西沙农校出发,寻找路遥,要见毕业八年尚未谋面的老同学。
登记室查找后,我径直敲门走进二楼他的房间。只见他端坐,看书,抽烟。旁边,一女子目不转睛地凝视墙壁上的油画,不言不语。见我进来,路遥停止了看书,忙忙站起与我握手寒暄,落座后和我谈话。他不停地抽烟,桌子上放着一包“石林”牌香烟。他问我:“在农校教书顺利不?”又问我家庭生活怎样?我很惊奇他:毕业八年未联系,成名成家的路遥一口说出了我的工作单位!我向路遥简洁地说了我的基本情况。我说:“我的教书工作基本顺利,能胜任工作,家庭生活也很满意。”他说:“那就好,你要好好教书,咱们都是教师出身,其实,教师职业很神圣!”我频频点头。后来我说:“就是学校里好些人排挤我们。”他说:“你好好工作,提高自身素质,教出来好学生让他们看看!”说话间他提高了嗓门自信地说:“咱们工农兵学员怎么啦?毕竟是一代人哩,任何人也否定不了。你看着,以后的世事还是咱们的!”他的一番话说得我心里暖烘烘的,对我的触动很深,顿时提高了我教书工作的信心。我佩服他的渊博知识,更佩服他的政治远见。
谈话中我回头不见了那位女青年,她的不辞而别使我纳闷。不知不觉中,二十多分钟的时间匆匆滑过。我俩拉话正兴时,地区文联主席胡广深进门了,路遥向他介绍说:“这位是我的大学同学王志强,在农校教书。”胡主席紧紧握住我的手,忙忙地说:“你好,你好!”“不好意思,现在我们吃早点,马上要去补浪河,你陪路遥一起吃饭。”我说:“我已吃过,你们忙,你们吃饭。”路遥与我微笑点头,握手告别,同时说:“下次再见,不好意思。”
小东门的邂逅相遇
1984年深秋,寒风瑟瑟。我去西安参加语文教学研讨会,返回途中,住进了延安宝塔桥边的的交通旅社。住店后,我昏昏沉沉,孑然一人走进店旁的小东门巷道,寻找我们当年经常光顾的小东门食堂。
小东门食堂是我们上大学时经常改善伙食的地方。每逢星期天,同学们就三三两两相跟着去解馋:排队买吃8分钱一碗的素面和一毛五分钱一碗的肉哨子白面。那时延安市的供应粮,粗细比例为70:30,在学生灶上吃顿白面是稀罕事,往往要等到过节,还要收细粮饭票。小东门食堂是延安市唯一不收粮票的小饭馆,我们常常期盼礼拜天到那儿美美地吃上一顿物美价廉的白面条,那里自然是学生改善伙食的好去处,路遥爱吃白面,经常和我们一起去。
走进巷里,一片新奇。这里,过去只有后巷口一个不到60平方米的小食堂,逼仄的巷道里过往着匆匆的行人。而今,巷道上的锅碗瓢盆声伴着不同音调的叫卖声,形成不同的交响曲。哦,它是延安的“小吃一条街”。熙熙攘攘的人们竞相挑选适合自己口味的小吃摊。我在小饭桌前徘徊,努力寻觅适合自己口味的饭菜。恍惚间,一个熟悉的声音传过来:“志强,过来!”我猛一回头:“啊呀,路遥!你怎么在这里吃饭?”操着地道清涧话的路遥一如既往,微笑、握手:“你坐下!”他一把拉我坐在他的长条凳上,对我说:“我刚从宾馆过来,不想吃宾馆的饭,就想在小摊摊吃点家常饭。”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尺高低的小饭桌,桌面上摆放着一碟清涧烙饼,旁边是一碟小菜和一碗小米稀饭,这便是路遥的美味佳肴。招呼间他又报了一份同样的饭,他知道我的吃饭习惯。
我俩谈笑风生,边吃边聊,甚是亲热。我说:“下次来榆林在我家吃羊肉杂面,我们家的擀的好杂面,到时我召集咱班的同学美美地玩上两天。”他点头微微一笑:“好的,下次一定到你家。”他问我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我问他的身体和创作成果。我说:“你来这里吃饭还不是为了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他淡然一笑,抢先买单。握别后,他若有所思地猫着腰回宾馆去了。
参加校庆共同活动
1988年9月22日是延安大学50华诞,母校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活动。路遥是当然的特邀代表,我是以榆林地区校友分会副秘书长的身份受邀参加了庆祝活动。
我于21日按时报到,路遥因故于22日当天从西安匆匆赶回。当时,眼看庆祝大会就要开始,主席台上坐满了嘉宾,然而,路遥的位子还空着,急得大会主持人、我们的老师、校党委书记申沛昌老师团团转。那时候无手机联系,怎么办?说时迟,那时快,就在宣布大会开始的一刹那,路遥坐着呼三的小车赶到会场,不等与众人打招呼,申老师就径直将他迎上主席台,宣布大会开始。那次庆典规格之高,仅老校友武衡、林毅夫等在职的副国级、部长级领导就十多位。
大会之后全体与会人员集体合影留念,路遥马上回到我班参会的同学当中,参加了集体照像,然后与中文系老师和同学一起合影,最后我班9位同学单独合影,留下了永久的纪念。
在参观校史馆时,我们看到有路遥的放大照片,十分活泼的白正明同学指着照片对路遥说:“看你的这张像,不像个疯婆?”路遥笑嘻嘻的指着照片上自己蓬乱的长发说:“咋看把人忙成个甚!”
下午的宴会,我班同学和班主任高才老师组成了一桌。席间,疲惫的路遥不好好吃饭,我挨着他坐,就招呼他好好吃饭,他却很难为情地说:“我不能吃肉。”我说:“让给你炒一个素菜”。正好过来校总务主任、与我们同级的留校生刘昌同学,他忙问路遥吃什么素菜,路遥不好意思地说:“不用了。”接着又说:“要弄就弄个炒鸡蛋大家吃。”动筷子之前,路遥谦让大家一起吃。
饭后我们就听到有人议论:“路遥成名了,架子大了,迟迟不到会!”“唯他特殊,厨师为他另外炒菜!”如此而已。谈话时,路遥说他迟到的原因:“原计划昨天回校报到,但接到延安呼三专员的电话,说他当天西安的会不得完,等第二天会完了坐他的车早点回延安一起参加校庆,所以迟到了。”但他们还是拼命往回赶,最终尚未误会。
大会后,同学们参观了我们当年的宿舍。得知就在他们宿舍里住过的学长路遥来了,学弟们热烈鼓掌并纷纷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和路遥所著的《人生》,要他签字,签毕后与我们一起合影留念。我们陪着路遥,第一次享受到了名人同学的荣耀,心情很激动。遗憾的是我们没相机,学校专门为路遥派了摄影记者,最终,我没拿到一张照片。夜晚,大雨倾盆,庆祝晚会被迫中断,我们就和路遥在中文系办公楼上打牌。期间,几位学生闻讯赶来,拿出笔记本要路遥签字,路遥不加思索,在几个本上同题:“有耕耘,就有收获!路遥88年9月22日”。
次日上午,我们到半山腰张子刚同学家作客。爬坡时,听到路遥气喘吁吁,为了缓解劳累,我们停下脚步。我问他:“近几年在媒体上很少见到你,你在做甚?”稍作休息,他回过头说:“读书花费了我一年多时间,然后是写《平凡的世界》。”又说:“中央电台播《平凡的世界》,稿子要得很急,播完一集要一集,我有约定,必须按时交稿。”我说:“不行啊!那你能受得了吗?人家巴金和冰心老人都是慢慢写呀!”其他几位同学也劝他注意身体,合理安排时间,然而他却说:“有时候也由不得我,写到那里就停不下来了。”我说:“不能那样,一定要由自己,搞创作可不能‘赶锅下米’。”接着他又说:“要成就一件大事,必须在四十岁之前”,他又重复着他的观点,那年他39岁。那次校庆,路遥为母校题了词:“延大啊,这个温暖的摇篮!”
榆林宾馆路遥召见
1991年3月,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荣获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对于路遥而言,他“不拒绝鲜花与红地毯”,然而,作为一位有担当有梦想的优秀作家,他远远不满足于现状,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而是向更高的目标奋进!此时的他还未进行很好的休整,又着手构思一部自己心中的“大书”。他继续着他对生活的体验,深入到人民生活的现实世界里寻找属于他的创作素材。他再次来到故乡,急切切地要去毛乌素大沙漠,在他自己的老根据地进行新的创作远征。
路遥荣获茅盾文学奖不久的同年秋,他带着他的弟弟王天乐,匆匆赶到榆林,住进宾馆。当晚,地区文联主席、堂叔王亦群到我家通知我:“路遥来榆林了,我陪他刚回来,他说让你通知你们同学,明天早上八点都到宾馆来,他要见你们班的同学。”
我很高兴,随即打电话通知。第二天,我们班在榆林的6位同学集中后按时来到宾馆。进得房间一看,哦,地委书记霍世仁、副书记黄文选、副专员赵兴国和文化系统的领导,正和路遥商议着出去参观的路线。见到我们,路遥马上过来和我们握手,招呼着同学们。在和我们拉话不到5分钟,进来一位陪同领导说:“车来了,抓紧些,咱们就能走了。”话音刚落,领导们都簇拥着路遥向外走去,我们紧跟在后面。走到院子里,路遥也很不好意思地说:“这次来榆林想再次到补浪河,看看娘子军连的治沙情况,顺便带着弟弟,还有点私事。你们看,安排很紧,我也没办法。”交待了几句,路遥随着陪同领导们分别上车出发了。
同学们依依不舍,目送车队走出大门,闷闷不乐,沉默不语。看着窘迫的样子,我立刻打破僵局,对大家说:“都到我家走,咱们凑在一起也不容易。”同学们一起走到旧农校家属院我的寒舍里,边吃西瓜边议论当时的遗憾。我说:“咱们就没想起,你们报社的也没带个照相机,和路遥照个像?”大家七嘴八舌,很不愉快,都埋怨路遥:“为什么昨晚不让咱们来,多拉一会儿话?”“他几次来榆林都不通知咱们,好不容易通知一回,还这么忙,真是!”“人一出名,就是这样,见一次都这么难?”
同学们对路遥的匆匆离开深感遗憾,个别同学发出了怨言,大家毕竟想和久别重逢的老同学多呆一会儿。然而,事不由人,他的活动确实安排得很紧,同学们去的也确实有点晚。对于路遥,时间就是生命,他何尝不愿与老同学多呆一会儿,多叙叙同学友情?
这就是我班在榆林的同学们,与路遥的最后一次见面。谁知这匆匆而不满意的会见,竟成为了同学们与老班长的永诀!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