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4946646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刘卫的散文

点击率:5033
发布时间:2019.04.23

在锦林且行且吟


盛夏的鹿城(包头)刚刚下过几场透雨,瓦蓝的天空,愈加俊秀了。与之相衬的,是大地上一块斑斓叠翠的位于青山路一侧的“锦林公园”。

鹿城的景观公园多如繁星,比起劳动公园、八一公园、人民公园这些“老字号”,锦林还是“小字辈”;比起赛罕塔拉城中草原、五当召、南海湖、小白河湿地、黄河大桥等这些“大明星”,她内敛低调、不露声色,有着自我的宁静与安详。

今年,园里又引进好多种花卉:紫气东来的勘察加马鞭草;玲珑秀巧的金鱼草;改良矮化的蜀葵;少年即相识的蓖麻;静塘成一碧的睡莲、荷花……或开阔一隅、或广铺花坛、或安卧伏波、或植于道边,晨光熹微,游走沐浴在霞光里,许一个美丽的心愿,让美好的一天如水般飘逝……

锦林,在彼此朝晖夕阴的迎接和告别中,我们默默地注视着,关怀着,凝露成珠、摘叶做笛、唤鸟为友、捧雪如壶。四季的锦林,打开了我的心门户牖,寻觅属于我们共同的流吟绯句……岁月仿佛一首诗,你是我的风景,我就是你的诗行。每每徜徉在树丛、溪畔、花间,那一层层大自然的底色,就是最动人的篇章。

在这动人的背后,园丁是最忙碌、最辛苦的,大约从春分起,他们又开始新一轮的修枝剪叶、种树栽草、防虫打药、疏塘清淤、嫁接果木……四季悄悄地走过,阳光把他们的脸膛晒得黑里透红,最接地气。雨水、雪水、汗水,浇灌了这片茂盛的丛林,春风、秋风、行风,吹拂着这片花的土地。

安住在锦林周边的人是幸福的!出门不远就能踏入一片诗情画意的丛林。清晨,老老少少,三五成群,或疾走、或漫步、或起舞、或放歌;傍晚,爷爷领着孙子,妈妈带着女儿,看着晚霞,闲庭信步,可小坐、可嗅花、可戏水、可临亭……尤其是雨后,伴着浓浓的油松味儿,参杂着花草和泥土的香气,人生的乐趣还有什么比这更明澈惬意的呢?我有这样的回味——


松露生氤氲,夏梦结葳蕤

淡墨皴天幕,酷暑迹难追

泥香润后闻,心静再无谁

野旷寂寂林,渐觉秋意归


忽然间脑洞大开,原来中国文人的心是“野”的。儒释道之间有仰望、有争讼、有妥协,更多的是交融,共同书写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但字里行间最让人感到心仪陶醉的还是那股子“山林气”:“采薇”的哀,“山鬼”的忧,“洛神”的怅,“桃花源”的隐,“滕王阁”的志,“赤壁矶”的梦……无不在自然中跌宕、升华和消散。

百姓自有百姓的安稳法。大伙儿边走边聊,开开玩笑、倒倒苦水,彼此安慰、互相体己,这不就是现世的安稳吗!有收获的今日必有付出的过往,有喜悦的心情也必经历痛苦的选择,我们都在悲喜交加的人生中起承转合,哪有对错?清晨带露的玫瑰与夕阳下摇曳的狗尾草都令我艳羡,不知不觉中对万物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一年一秋色,不忍露沾衣。秋天的锦林愈发美丽,宛似少妇成熟而动人。密匝匝的层层秋叶覆盖着青山脚下这块沃土,秋风过处,沙沙声伴着鸟鸣,一阵阵升起又远去。

冬天到了,锦林的午间时光尤为让人珍爱。无风的日子里,大可斜坐在光秃秃的长椅上,冥想自己就是一老翁,眯起小眼睛,假装养养神儿,阳光就这样直射下来,开始的时候,脸上还觉得有些痒,后来竟有些生疼了,岂不快哉!

冬日的清晨必不可错过,若是远处的阴山下一些薄雪就更好了,于是有了这样的景象:


冬林复啸啸,南枝有鹊巢

鹊迎东霞去,煞如披金鸟

北地壮初曙,西月未尽消

环宇静无言,阴山雪寂寥


臂挽着锦林的青山路车少路宽,从包头青山区一直通到东河区。有一年过年,大雪过后,天空放晴,我们的车沿着青山路由东向西行驶。走过锦林,阵阵松涛伴着阴山皑皑的白雪,让人惊艳不已,谁说冬日索然,且听我一段《雪后复晴吟》:


晴车驰道南,阴山坐朔边

同心期意暖,春雪又生寒

道远无尽意,澄澈云自散

问君把盏日,相约在花间


那就让我们相约在锦林的春色中,在走过繁芜的夏、丰腴的秋、意境里的冬之后,再一次和春握手,锦林的春天充满着诗意:


松塔出青原色紫,梨花一树落地白

飞絮漫芜如霜雪,鉴湖明镜凝天籁

刀刀新柳爽爽意,萌萌浅草燕归来

塞北春迟沁芬凉,鹿野清气入我怀


就这样一路且行且吟吧,即使最平凡的歌者,也愿意用最诗意的眼睛去看待生活。辗转轮回中,希望光阴的手掌,绘制出动人的格画,还我以岁月的深情。

四季的锦林,让我感受到世间的清凉,更让我懂得了人生的温暖。


人流里的温暖


前年冬天,老母亲不慎把腿摔伤,做了手术。

病愈出院后,她越发苍老了。于是,她多了一个习惯,每当孩子们离开时,她嗫喏着,拉着手吻个不停,我们也安慰着她,再多待一会儿。

又一个冬天到了。

一次,保姆回家休息,我陪了她一晚。第二天早晨,白茫茫的大雪覆盖了天与地。吃罢早点,我要上班走了,母亲又拉着我的手吻个不停。我蹲下来跟她贴脸,感觉更明显的是她身体的孱弱和离别的不舍。此刻,我只能让这短暂的温存积储于亲情的慰藉中,让母亲心中踏实些、再踏实些。

出门了,雪路湿滑,又是上班早高峰,公共汽车走的很慢。人们穿着厚厚的冬装,在车厢里簇拥着。男男女女都在盯着手机,不想留意车内的拥挤,不知是谁,在车窗的冰花上刮出一个心形,我也正好“眊眊”外面的世界。

路过一小学,小女孩与妈妈正在道别,妈妈俯下身,亲着那心中最可爱的小脸蛋,小女孩好像被妈妈输入了能量,笑得开心极了,透过车窗的这颗“心”,我也笑了。

公交车行至中央广场,他们有的在等红绿灯、有的在买早点,有的在找车位,还有一些个职场美女打开小镜子做最后的“补妆”。车在一个红绿灯前停下来,一对男女匆匆走过,到了路头,他们又要各分东西。他们快速亲吻了一下,没有丝毫迟疑、留恋,反而平添了几分笃定,然后挥手告别。

人的一生中,每一次的离别与重逢,总是要伴随欢喜和忧伤吗?

妈妈的吻、母女的吻,还有那对恋人的吻,它们让这个冬日的清晨温暖而坚强!

每一次离别仿佛就是一次死亡,那就把相逢当做重生吧,就像今天,大雪和土地的亲昵,就像即将到来的春日,叶子与枝丫的欢聚。

公交车慢慢启动了,我看着车窗外,街上的人依旧川流不息。


牵手旅途的精彩


匆匆岁月里,人们总是在希望中渐感绝望,在绝望中看到希望。苏东坡说,人生如梦;也有人说,岁月如歌。

——题记


1997年,在北方鹿城,一颗小星星从天上呱呱坠地。

这是植树节,我兴奋的心情难以言表。正午时分,从医院夺门而出,天空忽然飘来濛濛细雨,打湿了我的头发、脸颊。连眼睛也模糊了,干燥的空气倏地有了丝丝凉润。一溜小跑到林荫路上离医院最近的电话亭,一个接一个告诉家人、好友……初为人父,这是我人生中一次独特的欣喜与感动!

女儿,成为我生命中的一环,从此有了无数期待、考验和“甜蜜”的烦恼。父母是最无私的,当我洗着如山般堆积在一起的大尿片、小衣服累的直不起腰的时候,心里也是美滋滋的。前一阵子收拾家中杂物,还翻出女儿12岁时写给她的一首小诗:


立志当须早,吾女当自强。

颖慧加坚毅,定能成栋梁。

首要学做人,恭俭让温良。

其次要成事,泰山石敢当。

读书重在读,双目契十行。

百艺不压身,浅尝须谨防。

路遥知马力,自信加鞭长。

善忍识荣辱,取舍有妙方。

须眉一腔血,巾帼又何妨。

但求方寸间,鲲鹏展翅翔!


现在,多念叨几句,她就戏谑我是“碎嘴子”。

2010年深秋,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老两口吵吵闹闹一辈子,没人吵了,老母却黯然神伤、不能自已。悲恸如肠断,此事古难全。我在《四十感遇》中记录了这段“心似灰白一般”的日子:


追父影之远逝兮,犹音容以目前。

感光阴之暂留兮,哀爱亲以长吁。

掩涕泪之今夜兮,存大爱以自新。

供香华之映烛兮,表绵绵以无期。

忆抗美之前线兮,彰家国以大义。

唱玉和之样板兮,吭慷慨以主义。

遭恶犬之迫害兮,忍大辱以正义。

拓晚晴之翰墨兮,抒心香以仁义。

思乃翁之坚毅兮,侍病中以明义。

悲朔气之凛冽兮,近不惑而郁悒。


生死寻常事,心海尽诗情。生命中的体验和感动是最珍贵的,那是成长中动听的音符,也是对人生深切的咏叹,如破茧、如拔节、如抚冰,从懵懂走到昂扬,从迷茫开始清醒,从浅薄驶向深沉,亦从热切回归冷静……

那是我初中时候吧,一天家里停电,母亲点上了蜡烛。我刚写完作业,收音机也听不成了,干点什么好呢?夜,在摇摆的烛影下越发静谧。我把目光投向书架,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深深地吸引了我。“搬开”历史——金戈铁马的光影、简明通达的道白、客观坦然的态度、直抒胸臆的评价,让我沿着秦汉一直“走”到盛唐,不知不觉,已读完书的一大半。母亲喊我睡觉,我似乎还有些恋恋不舍。史载的千秋,第一次让我如此着迷。

父亲喜欢书法,从小受他的熏染,我看着也想涂两笔。他告诉我,临帖是习书的第一步,“要先与古人合,再与古人离”!我先学柳体,一开始歪歪扭扭的,练一会儿,手就酸了,几天下来,觉得毫无长进便没了斗志。父亲鼓励我,要持之以恒!父亲每天下班都是在家里水泥地上蘸水练习,不分寒暑,每天如此,我这才哪到哪啊?那本柳体字帖首字是个“守”,宝盖头上的一点儿,足足练了一个月,终于觉得有点模样了。

后来,我开始学练颜真卿的《郭家庙碑》,开阔雄浑的背后,是大唐王朝的气势雄浑。每当临出相像的笔意,就隐隐感觉到我与颜师的通心会意了。

电大刚刚毕业后有一段闲散的时间,老同学到我家玩说报纸上有一则酒店招聘启事,咱们要不要去试一试。我满口答应。我们抱着玩耍的心态,走进了面试现场,结果还真被录用了。就是在这里,我遇见了生命中的她,缘分这情事,真是说不清。

我们终于牵手了,我想把心中所有的诗情画意都赠给她,怎奈“理屈词穷”意不尽,只好把一首首李白的诗抄给她。在那时段,只觉得诗仙最能表达我的心意、心境:《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想象;《月下独酌》空灵;《秋登宣城谢脁北楼》的明丽;就是熟的不能再熟的《静夜思》《赠汪伦》,也仿佛触摸到了诗人在幽幽长夜里的轻叹、桃花潭边依依惜别的深情……

人到中年,我失业了。所谓的“事业”和“心情”降至冰点。苦闷和失意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缓不过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总结自己的前半生,还是懒字作怪、傲字当头,知是知、行是行。人不学,不知义;人止学,生“油腻”,也许命运中必有此一缘,让我拿起笔勾勒一幅“自画像”看清了自己,继续前行。

细细道、慢慢陈,才觉诗意都写尽,又见薄冰已望春。生命原就是在磨砺和期守中行进,今生今世,我自甘愿做一书生,无论百无一用,抑或穿林打雨。

我倒觉得人生就是一次旅行,与精彩相逢,与平淡相拥,记下这些深深浅浅的心路历程,足矣!


有一份恩情,亘古不变


这几年,我们四班这群“猪宝宝”和钟老师的接触日渐多了起来。

一是“宝宝”的宝宝也都纷纷走入象牙之塔,我们有了较多闲暇时光;二则,原来对老师的敬畏感,多已释怀,距离拉近了,更添了几分亲切与从容。

人到中年,四十多位同学的际遇就是四十多篇故事,但出发的原点都在这大四班,如同一棵大树,有主干、有枝杈,它迎风不倒最主要的原因是有一个发达的根系,这个“根”,就是真淳和善良。而这离不开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特别是钟老师,浇灌给当初还是稚嫩小树的汩汩清泉。

一次小聚上,钟老师言,这些年最大的感触是做人做事要“落地”。“落地”意几重?是踏实、稳重、低调、靠谱?乃至初心、奉献、磊落、归零……似乎都是,又似乎都不准确。回想三十年前,他用自己的青春碰撞着我们的少年时光,那火花闪耀的分明是“剑胆琴心”。变迁的是岁月,变幻的是心情,升华的是感悟……而唯一不变的是对生活和友谊的真诚与珍重!

2013年夏秋之际,包头师专附中89届4班师生毕业后首次大团圆,在赛罕塔拉城中草原拉开帷幕。

那一天,赛罕塔拉的夜空欢快而明媚,在走进银河系的繁星点点之前,大四班欢聚的号角徐徐吹响,回到我们中间的有五位老师:班主任钟跃东老师,时任校团支部书记的史继敏老师,物理课王文清老师,政治课王桂兰老师还特意穿上了当年女儿结婚时定做的旗袍,温婉而大气,英语课陈威林老师,如今他已退休常住天津,恰逢回包小住,当同学们打通他的电话时,他非常高兴,愉快地接受了邀请。写到这里,我还想起历史课胡大宝、黄小明老师;地理课高爱喜老师;数学课孙鹏老师,他们以教彰德、以德显教,德教双馨,为我们人生扣好第一道扣子倾注了心血。

那一天,回忆是惟一的行板,喜悦是当下的韵脚,伴着美酒佳肴,大家有说不完的话。当《两地书,母子情》的旋律再次回荡在蒙古包里,我看到钟老师的表情有满足、有感喟,又似乎有一点点嗔怨,好像是说这个聚会怎么才来?!为各位老师献上宝蓝色的哈达应该是这团圆的高潮吧,他们的眼眶湿润了,同学们也是笑中带泪……

在赛罕塔拉,你才知道什么是夜凉如水,当我们分别时,银河的星光已同地上的灯火连成一片。

同学们为这次团聚也是做足了功课,在咏梅、大鹏、荣荣、秀红的召集下,能来参加的同学们挤出宝贵的时间,准备会就开了三回,集中两次编排节目,把一次普通的师生聚会,搞的别开生面、溢满诗情!这才是钟老师带出来的“文科班”!

且把时光拉回到30年前。

说起来,我还是插班生,来到四班已是高二的后半学期。没过多长时间,就融入这个集体之中。有一次课间操,正逢我值日,生活委员吴全生对我说:有什么困难跟我说……全是一派“大哥范儿”,让我心里暖暖的。

转眼到了年底,学校组织文艺汇演,我们班准备了两首大合唱歌曲,一首是《毕业歌》,一首就是《两地书,母子情》,钟老师带领娃们认真排练,亲自上阵当指挥,演出时,我们声部运用自如,慷慨激昂、声情并茂,“同学们、同学们,快拿起力量……”。歌声如滔滔黄河倾情而出,“淹没”了众评委和全场师生,当我们捧回一等奖时,同学们心里洋溢着激动和自豪。

钟老师只长我们五六岁,来自呼伦贝尔。有着魁梧的身板儿,浓密的黑发。上课时穿上他那套咖啡色西装,简直风流倜傥。他的气质来源于北方男子本有的阳刚与书卷气的天然融合,粗犷中有细腻,思辨里涵才情。

很喜欢上钟老师的语文课,特别是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他把“狂人”、阿Q、赵老太爷、假洋鬼子、孔乙己……分析得丝丝入扣、入情入理,启迪我们的文学批判思维,当同学发言与课文主旨、人物情节合拍,他当即表扬。此刻脑海又浮现他铿锵的话语:“什么是悲剧?鲁迅先生说,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说着,他张开的右手忽然凝为一拳,向下砸去,满满的“大先生”之状态。他时常吟诵杜牧的《泊秦淮》,一起句,手势倏地抬起,刚刚还冷峻的眼神里放射出几缕温柔的光,读到句末,那光也渐渐收敛,却让人感到无限的哀婉和惆怅,那一定是他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吧?哪位同学的作文有了进步,他会在空白处做翔实的批注,字迹雄迈而有力。如果出现令他惊喜的句子,钟老师会以波浪线示之,波浪线时而是怒涛,时而是小溪,一定是他看到我们灼灼其华的喜悦和满足吧!有时还会朗诵范文给大家听,分析其布阵,评点其得失……

那时我有记日记的习惯。高三第一个学期结束时,钟老师返家之前,写了一封信给同学们,是让兰文忠读给大家的,日记里,我写下了题为《无情未必真豪杰》的感想文章:


“中午,阿兰代钟老师念了他的信,面对‘血淋淋的现实’,他只有寄予不羁的学生富有仅存的真诚和强健。

“我还能说什么,窗外的雪花象一支歌、似一首诗,平添了几分苍白的气氛,或许会给您创出风雪归人的诗意。我立于此,终究看得太模糊、太模糊。

“‘无情未必真豪杰’,当一个热烈的男儿,心中不仅存有单纯的亢奋,而更蕴藏的是人间温暖的血色,已经很充实了,您又将脉脉的河流,在一个冬日用悠悠的歌喉,涌起涛声。

“寄予已在我心,这希望如果能化作一道虹,我和同学们及您也一道上去,看看那天涯的草色,您说好吗?”


现在读起来真是拗口咯牙,当时可是豪情万丈!不得不说,那时候行文的口气,“鲁迅”的很。钟老师把深深的有爱有暖有鞭策的情怀,以这样的方式给予我们,字里行间,我依然还能感觉到一个八十年代青年教师的那份厚重与期待!

还记得一个细节,拍毕业照时,他特意叮嘱摄影师加印的字是“留给未来”。弹指间三十年,三十年后的今天曾是那群青葱少年的未来。如今很多同学,拿起您当年的教鞭,继续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担。还有各个领域的佼佼者,为社会发出自己独特的光芒。

忽一日,在电视新闻里看到钟老师的身影,正对记者侃侃而谈全市居民今冬明春供热工作的部署情况,虽然他已离开教师行列多年,但他一直都在自觉做一个“送暖人”。心有感怀,试韵一首《鹧鸪天·难忘师恩》:


敕勒茫茫正朔风,春秋共忆绘鹿城,

而今卅载心犹在,杏花深处喜相逢。


问青山、太匆匆,跃槛凭栏再华浓。

归来少年曾记否?桃李芬芳蹊自东。


曾经闪念,有多少锦绣江山可阅,有多少锦绣文章可写,有多少锦绣年华可以蹉跎!前几天,翻到放翁诗句:君诗妙处吾能识,尽在山程水驿中,不觉中仿佛有湿湿的东西从眼角里涌起。思想需要双翼,情怀渴望行走,就让我们再次出发,一起再走三十年!

此刻,更悟得了那两个字:落地。


诗人笔下的诗人

——读冯至先生《杜甫传》有感


2007年夏,赴昆明学习结束后,从成都折返,趁着换乘的时间差,游览了心仪已久的“杜甫草堂”,买了一本冯至先生的《杜甫传》留作纪念。虽说十年前读过一遍,如今重新捧起这本书,不禁再次为冯至先生平缓、质朴而悲悯的文字所打动!

冯至先生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现代诗和十四行诗,以沉郁写实富有哲理的风格,伫立于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我国的现代文学之列。他还是我国比较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研究德国文学,特别是巨匠歌德方面著述颇丰。

他的身世与杜甫颇有相似之处,如幼年时生母去世,杜甫由姑母(冯至由继母)抚养长大,视如己出。特别是我们能分明感到二人“生逢乱世,不失报国之志;身怀才情,以悲悯观世象”的那份情怀。先生在叙述杜甫身世时,仿佛是少陵野老的一位至友,真诚而倾情;又似乎是跟随工部大人的一个如影随形的镜头,默默地注视着这位千古一遇的爱国现实主义诗人,深切地把杜甫的悲与喜、苦与乐、孤独的忧思、大半生的凄凉不疾不徐地一一道来。

我想,即使是在千年之后,诗人的感触和感悟也是相通的,好像是穿越了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杜甫的视线和冯至凝望的眼神隔空交汇,以诗人写诗人,以诗心换诗心,再贴切不过了。

“兴观群怨”、“知人论世”、“温柔敦厚”、“仗剑去国”、“豪放婉约”……中国诗人的风骨从发端而至百代,未有衰也。纵观全书,可知冯至先生是杜诗研究者中的大家,字里行间力透纸背而不着痕迹。让研究成果浓缩在一部传记之中,更是别致的纪念和传承,随着先生笔下杜甫生平的起起伏伏,读者会从心灵深处发出阵阵嗟叹与共鸣。

为何称杜甫为“诗史”,冯至先生做了详备的考证、扎实的研究:从最早见于晚唐孟棨(音同“起”)《本事诗》中的记载,到宋人著述中普遍以“诗史”标志其诗歌特点;从明代胡震亨“以时世入诗,自杜少陵始”的论断(冯至不完全同意此观点)到引述清代洪亮吉《北江诗话》中的论述加以佐证,冯至先生的研究和结论细、实、周、谨、谦,并且从世界文学的范围和角度衡量杜诗是“放射出灿烂的光辉”之地位,是恰如其分的。

一般来说,一个诗人总是将美好的事物和情愫,诉于笔端、留给人间,老杜则是“千沟万壑皆入笔,总将心绪诉风云”。他“过敏”于时代,以卓越的才华、悲怆的心境为大众而歌,无论风华正茂,还是家国忧思;无论颠沛流离,还是暂安一隅,将自己的行迹与遭遇,几乎是毫无遗漏地描摹下来。他用彻骨而悲悯的笔触和诗意,真实地、艺术地再现了大唐由盛转衰的“横切面”,这是他被称之为“诗史”的实质!冯至这样总结道:(杜诗)既有擎鲸鱼于碧海,璀璨瑰丽、甚至不易索解的诗篇,也有不费工力、信手拈来的清词丽句——

他写夔州白帝城的雄奇与险恶: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

——《上白帝城二首》之一

他写逃难脱险后的心境: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之二

他写生活衣食无着时的窘境: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空囊》

他写给好友,请求时任彭州牧的高适伸以援手: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

他怀念李白写下最感人的梦醒时分: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梦李白二首》之一

他临死前病卧孤舟,终不忘的是家国之难: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

如果说文字是天空,那么诗歌就是云雾雨电,是太阳、是星辰;如果说文字是大地,诗歌就是花草树木,是高山和江河!何事不入题?谁人不风景?杜甫是众诗家中举重若轻的高手,深入浅出的大师,我们驻足在这一幅幅历史“画卷”面前,不由得痛彻心扉、发出追问、陷入沉思……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汉民族的角度来说,缺乏古希腊、古印度那样长篇的英雄神话史诗,便说中国的诗长于叙情、短于叙事,冯至对这一看法予以驳斥,他从中国古代诗歌的沿革、流变及传统入手,阐述了我国叙事诗“发展较晚”、“喜咏事实”、“夹叙夹议(即抒情)”等特点,同时更加凸显杜诗的历史地位和巨大贡献。

我们总习惯站在自身所处时代端详历史,或评价、或质疑,剖析的结果不免武断,或缺乏真正的关怀,也许冯至先生的这本小书,赋予我们读诗、作文一个新的视角,就是不妨置身于历史当中从前往后看,升华为“望其悲、堕乎泪,察其微、得大观”的境界!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这是白居易《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的最后两句。真切地怀念中华民族这些优秀的诗人,他们给予后人的是灵魂的归宿、生命的栖息。或许我们从冯至先生的《我们站在高高的山巅》诗中亦能找到答案——


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

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

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

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