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4946793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陈素云散文小辑

点击率:5666
发布时间:2019.04.23

陈素云散文小辑


飘曳在童年里的粽子香


岁月流转,日月更迭,时光的车轮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过,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远在天涯海角的我,思绪被悄悄带回到儿时的记忆,印象中的端午节,宛若一缕温馨的风,飘浮在烂漫童年的上空,让我在不尽的怀念中,慢慢地咀嚼、回味……

翻开记忆的扉页,三十余载的岁月在人生的年轮里已悄然而逝,光阴的飞逝冲淡了沧桑世间的万种情结,但是关于童年端午印象,让我记忆犹新。打开回忆的画卷,顺着时光的隧道遥望,记忆深处许多尘封的往事跃入我的脑海,孩提时母亲包粽子的情景,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令我久久地沉醉于思念亲恩的情愫之中。虽然母亲已离开多年,但我一直深深地记得母亲包的粽子的味道,那份甜润的母爱永远包裹着我,伴着我成长。

小时候,我并不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只知道每年端午节一定要吃粽子,所以对端午的印象就是吃粽子。在我印象中,端午节前,亲戚之间要走动,一般都是嫁出去的女儿去娘家看忙,就是询问娘家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每当麦田换上耀眼的浅黄色新装,端午的脚步便近了。家乡的端午节过得比较简单,因为适逢农忙时节,人们忙于收割小麦。可是,无论农活多忙母亲都会放下,着手包粽子。因此,每年的端午,我都非常期待。

记忆中,每年端午前夕,家里都要提前买些上好的糯米、粽叶、红枣、花生、红豆等材料,那时我们家人多,要包很多粽子。端午前一天,母亲便开始准备。母亲把煮好的粽叶放在冷水中浸泡,用小锅泡糯米,花生、红枣、红豆浮于水面。然后,母亲把准备好的原料,按着自己的习惯依次放好,青青粽叶,粒粒红枣点缀,还没待到母亲开始包粽子,我已经很期待。母亲是做事十分细致的人,总是要待到准备工作一一就序,才坐下包粽子。午饭后,母亲便开始包粽子,这是一种很细致的活,母亲先铺开三四张粽叶,依次排宽抹平,然后把粽叶卷成漏斗状,一只手拿粽叶,另一只手放馅料,第一层放糯米,第二层放红枣,再一层又是糯米和红豆、花生,母亲的手灵巧而熟练地三转两折,将粽叶缠绕并封口,最后用细长的线紧紧地扎住粽腰,我还没看清楚母亲怎么包,一个玲珑又严实的粽子便包裹成型。母亲包的粽子很好看,棱角分明,秀气端庄,仿佛是一件美观精致的工艺品。那时我最喜欢坐在一旁看母亲包粽子,一看就是大半天,我觉得包粽子很好玩,母亲却不让我包。我心里自然明白母亲不让我包粽子的原因,母亲是一个很爱好的人。无论是自己吃或是送亲戚,母亲都要做到尽善尽美,这是母亲做事的原则。

母亲很有耐心,整个下午可以坐在那里包粽子。等到太阳落山了,母亲包好的粽子可以堆放满满好几大盆。晚饭后,母亲把包好的粽子结结实实地摁在大锅里煮,上面还要压上沉甸甸的石头。母亲首先用旺火煮,还要用微火熬煮一夜,整个晚上家里散发着淡淡的粽香。端午节没到,母亲决不会揭开锅。那一夜,我总是带着甜甜的期待进入梦乡。我不知道母亲一夜辛劳煨火几次,也许母亲根本就没有睡。到了第二天清晨,粽子袅袅的清香弥漫整个屋子,端午当天早餐一定是粽子,母亲早早地唤我们起来吃粽子。母亲包的粽子是那么清香,甜甜的香味溢满我心间。

每年的端午节,不但要吃粽子,孩子们还要戴花花绳和香包。记忆中,母亲每年都要给我做花花绳,花花绳是把五种颜色的线搓绕在一起,系在颈上、手上、脚上,还有的孩子腰上也系。花花绳很好看,仿佛一道美丽的彩虹。按风俗到了农历六月初六,才可以剪掉花花绳并要扔在车轮辗过的地方,据说可以避邪。每年端午节,母亲会精心为我缝几个精美的香包,挂在我胸前,母亲做的香包精致漂亮,一般都是小动物或心形。母亲缝的香包让我爱不释手,端午这天,小伙伴们都会聚在一起看看谁的漂亮,我总觉得母亲做得最好看。

端午这天,每家中午也都要吃顿好饭,每家都有亲戚送粽子,按习俗是娘家给女儿送粽子,所以每年都是舅舅家给我们送粽子,我们家给姑姑家和姐姐家送。后来,哥哥们相继结婚,每年的端午,嫂子的娘家也都要送来粽子,在我的记忆中,我家的粽子总是很多,种类也多,让爱吃粽子的我美美地过足了瘾,可以好好地享受一段时间。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些地方还有赛龙舟的风俗。


陈素云

散文小辑

陈素云,笔名媚子,祖籍陕西周至,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深圳市宝安区作协会员,网络签约作者。高中毕业为梦想南下打工,当过流水线员工,做过公司文员。后毕业于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深圳市华南中英文学校初中语文教师。2008年开始在空间用文字表达内心世界,10年来写下散文、诗歌百余篇,达四十多万字。在报刊上发表过散文、诗歌若干,已公开出版散文集《故乡云》。《作家前线》签约作家。

如今,尽管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超市里琳琅满目的粽子越来越精巧,我却怎么也吃不到那浓郁的香味。母亲已离开我整整二十年了,再也吃不到母亲包的粽子,但母亲包粽子时的身影,在我心中成为永恒。

沉浸在回忆里,心是快乐的。逝去的岁月,已被时间打造成烙印,刻在心底,温暖着我的心扉。

端午节,在我心中记载着永恒的母爱,也记载着我幸福难忘的童年时代。


镌刻在心域的秋天


故乡的秋,是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

故乡的秋,是植入我的骨髓的乡魂。

——题记


不逢故乡之秋已十多年了,每当回忆起故乡的秋,心中总有一份莫名的感动。故乡的秋,一直珍藏在我心灵深处,总在不经意间想起,心湖里泛漾起圈圈撩动心弦的涟漪。记忆中故乡的金秋阳光恬静,白云悠然,风姿绰约,如同轻纱般漂浮在蓝天之上。

而我如今在南国,整年整年感受着季节过渡的模糊界限,心中未免有些淡淡的落寞。南国四季如春,未必有什么不好,只是觉得这样太过于单调,让人时常有一种莫名的压抑感。

在我的感觉里,南国似乎只有冬夏两季,夏天和冬天较长,春秋两季几乎没影儿,每年都直接从炙夏跃至寒冬。岁月匆匆数载,一直蜗居在城市的角落,每天看到的是川流不息的人群、车水马龙的街市,过着失去自然色彩的快节奏生活。时间久了,心,似乎都麻木了,令我分外想念北国的故乡。

时光匆匆,岁月如流,冲淡了几多往事。只是心中却常常怀揣对故乡的那份深深眷恋,让我深入其中,无法自拔。

我的故乡春夏秋冬四季分明,风景如画。春天万物复苏,鸟语花香;夏天绿树成荫,碧波万里;秋天金风送爽,硕果累累;到了冬季则是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分外妖娆。故乡的四季如一幅色彩明丽的图画,让人回味无穷。时值十月,叶落知秋,身处南国的我几乎感觉不到秋日的气息,白天同样烈日炎炎,早晚稍有凉意。郁达夫说:“南国的秋,味太浅,意太淡,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意境与姿态,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较之北国的秋,一个是黄酒一个是白干。”的确如此,已至秋季,却秋意浅淡,让人格外怀念故乡的秋,怀念那绿色日渐凋零的季节。飘飞的落叶,告诉我岁月的流逝,点燃了我悠悠的思乡情愫,我思念故乡,想念亲人,眷恋故乡的秋。

故乡的秋,如一坛陈年佳酿,历久弥香,浸人心脾。故乡的秋色彩斑斓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每当回忆起故乡之秋,总令我深深沉醉其中。时光匆匆,我依然清楚记得故乡秋天的模样,依然能记得故乡秋天的故事。

在故乡,九月一到,夏的繁华还未褪尽,秋就已悄悄在大地上晕染着金黄。刘禹锡《秋词》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确,故乡的秋天像一个成熟的女人,仪态万千,风情万种,她的美是淳朴的,迷人的。故乡的秋,又是多彩的,温馨的。

北方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人们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每当秋天来临,田野里到处一派丰收的景象。那黄的红的果实,是秋天最美的鲜花。走在秋日乡间的小路上,风中含着露水和五谷成熟的芳香气息,清爽宜人,醉人心扉。柿子树上的柿子犹如一盏盏小灯笼挂在枝头,一望无际的玉米地,绿色的叶子开始泛黄,玉米秸秆上的苞米越发紧凑而丰满地挺立出来,地边上的高粱娇羞含首,迎风向行人致意,地里的黄豆、红豆、红薯、花生也都相继成熟。果园里,硕果飘香,黄澄澄的梨,红彤彤的苹果争先恐后地和人们打招呼,秋桃羞红了脸。树叶都变了,黄色、深红、浅绿,偶尔片片黄叶随风纷纷飘落,恰似飞舞的蝴蝶,一泒“树树皆秋色”的景象。

中秋前后,是农忙时节,学校放忙假,孩子们要帮家人秋收。田间到处都是忙碌的人们。秋天的气息像甘醇的酒,让每一个闻到的人都醉在一汪金灿灿里。童年时,家乡贫穷偏僻,人们无限期待大自然赐予的春风秋雨,期待五谷杂粮的丰收。那时候每家有几口人至少有几亩地,对于一个大家庭来说,有很多农活要干。我们家八九口人,有近十亩地。那时的我很羡慕别人四五口人的小家庭,总觉得人家很快就忙完了,而我们家总是有忙不完的农活。在地里掰玉米,是很辛苦的事,劳累不说,利剑似的玉米叶子划在脸上、胳膊上,又痛又痒,着实让人难受。那时唯一让人感到开心的,就是在累了渴了时,折一根玉米秸秆,坐在地边吃,那清甜味道,如一股甘泉流入心底,那份简单的快乐似乎能消減人们的劳累。那时的我,感觉城里人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干农活,不用经受风吹日晒,简直就是生活在人间天堂。

那时的田间,可以用热闹非凡来形容,家家户户的人都在地里忙碌。收割的庄稼,装满了一车又一车。还有的人家已开始种地,那时候没有收割机,完全是人力干活,很多人家都养了牲口专门用来种地。田间小路上行人川流不息,人们亲切地打招呼,谈论庄稼的收成。

院落的的玉米棒子堆积如山,走路时要在玉米堆中找落脚的地方。每当看到满屋子的玉米棒子,我总是暗自发愁,因为虽然自己在家最小,但家里的规矩是大人孩子都得帮忙干农活,没有剥完当天的玉米谁也不能睡觉。那时候每天晚上,家家院子灯火通明,人们都要熬夜剥玉米,就是把玉米外的苞衣取掉,留下三四片用来辫辫子,一家人围着一大堆玉米棒子忙个不停,一边剥玉米一边闲谈。一般情况下分成两组同时进行,大哥辫玉米辫子,把剥好的玉米串起来,第二天把辫好的玉米串挂在玉米架上,家里至少要搭两个玉米架。我的任务是给大哥递玉米,每次两个,要很快的速度,因为大哥是个急性子,干活速度非常快。每晚要忙到十二点多,因为第二天会有更多的玉米要掰回家,若不解决当日的玉米,第二天拉回来的玉米棒子根本没地方放。

虽然每天都很忙乱,但秋天吃的食物是比较丰富的,我们每天都能吃到多样而新鲜的食物。香甜的嫩玉米让人挂念,每次家里蒸馍时都要捎带煮许多玉米棒子,拿出锅的玉米清香沁人心脾,谁想吃嫩玉米或老玉米自己随便挑。每次蒸馍时,常常会在馍旁边放些红薯,一家人也都爱吃。柿子是家乡秋天特有的果子,很多时候,孩子们行走在树下,看到有熟了的柿子,就会爬到树上摘,如果实在够不着,就干脆用石头砸,哪怕砸下来烂了不能吃,孩子们享受的是那个过程和单纯的快乐。柿子不只是红了软了才能吃,青的时候从树上夹下来,味是涩的不能吃,要用温水暖熟。把青柿子泡在一大缸温水里,然后用东西把缸口裹得严严实实,捂三天左右柿子就暖好了,暖出来的柿子清脆香甜,年轻人尤其喜欢吃。柿子还有一种吃法,就是做成柿饼。把柿子串成串或放在盘子里在太阳底下晒,到一定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吃,吃起来很甜,好像加了糖一样。我家后院的一棵柿子树,结的柿子不同于一般的柿子,十分好吃,母亲时常连树枝一起折下来,挂在家里木板楼上,到天冷时捏下慢慢吃。柿子还有一种作用,那就是用来做醋,柿子醋酸酸甜甜的,那时家里有许多烂柿子,母亲把那些烂柿子放在一个缸子里,泡到一定的时候,柿子醋就会从缸子里汩汩流出。

我家的院子,在秋日里别有一番风情。玉米架上一串串颗粒饱满的玉米金光闪闪,分外惹眼。一串串红红的辣椒被串起,挂在了房前屋后,火红的景象让人感觉十分喜庆。还有那一堆堆的红薯,也都凑热闹似的占有一席之地,红豆、黄豆也晒在院子的角角落落,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拉回来的玉米秸秆也填满了院子的空隙,院里柿子树上火红的柿子似乎在与各种色彩争艳,只可惜熟一个就被嘴馋的我们消灭一个,黄叶不时在空中飞舞,飘然落下,有时会积下厚厚的一层,秋天的院子,缤纷多彩。

果园里,也是一派热闹欢乐的景象。那时候我们家和村里的几家人承包了一大片果园,每到果子成熟的季节,满树的果实压满枝头,红黄相间的果实映满了浓浓的秋韵,成熟的气息弥漫在园子里,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大人们忙碌时每家派孩子在一起看果园,所以果园成了我们几个孩子的乐园。我们在一起自由自在地玩,想吃什么果子就随便摘,那时候没有现在的红富士,我印象中记得的有黄元帅、秦冠、金冠、黄冠梨、沙梨等,每个人挑自己最爱的来吃。

故乡的秋天,月儿更明。每当夜幕降临,秋天也变得更加深沉。月华如水,星光灿烂,浩瀚无垠的夜空格外宁静,处处都沉浸在淡淡的泥土清香之中。故乡的秋雨是一道少不了的风景,秋雨下起来断断续续,似乎总在撩拨着人们的心怀,缠缠绵绵,如泣如诉。那时候村子里还是泥土路,每当下雨时到处是泥泞,人们出门都要挽起裤角穿上雨鞋。秋雨下得不大,如丝如缕,远处的山,近处房屋和人,被笼在了一层水雾里,朦朦胧胧,远远地看,像是天地间的一幅山水水墨织锦。儿时的我,虽不能真正感受到秋雨的韵味,但对秋雨却有一份特别的情怀。淅淅沥沥的秋雨,似在诉说人间一个个动人的传说。

深秋时节,到处是一望无际的麦苗地,大地似乎提前进入了冬眠状态。秋风乍起,树叶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特别是经过一个夜晚,第二天早上,每棵树下像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那是树叶一生华丽的谢幕。那时候还烧柴火,人们常常去扫落叶,然后背着满满一背篓树叶回来,在院里或路边晒干,用来烧火做饭。

深秋时节,雾也是迷人的,每到早晨,云雾弥漫,不远处连绵起伏的秦岭,时隐时现,仿佛披上了一件神秘的面纱。

树叶落了,大雁南飞,秋天即将远行。上高中时,每到周末我总是无限期待回家,想念母亲,也惦记着母亲为我珍藏的食物。如今,故乡的秋依旧,母亲却远去了,逝去的时光成了永远的回忆。母亲离开的时候正是秋天。十多年过去了,每当想起母亲,我的眼里总是泛着泪花。

故乡的秋,以她的丰厚,无私地承载着一辈辈亲人的繁衍生息。他似乎就挂在树上,铺在地上,留在心里。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无论离开故乡多久,无论身处何方,故乡的秋味,永远丰盈我的生命,斑斓我的诗和远方。

为什么我的眼里时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生我养我的故乡爱得深沉。纵使身边风景繁华旖旎,我心中自有秋水天长。郁达夫曾在《故都的秋》中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的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也许,只有久别故乡的游子才能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真味。

岁月漫漫,乡愁缕缕。晚风轻拂,飘过心窗,凝神时,泪已潸然。


秦腔,瓷实了如水的岁月


暑假回了趟故乡,收获甚为丰厚。

故乡的每一天,都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感恩故乡给予我一切的美好。让我欣喜而难忘的,是我在故乡赶上了许多热闹,其中之一便是我在村子里看了几场大戏。其实前两年就听说村里唱大戏,遗憾自己身在远方,无奈只能奢望。听哥嫂说,大戏一唱就要唱三年,今年是最后一年,正好给我赶上了。

故乡的戏曲类型为“秦腔”。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其表演朴实、粗犷、豪放。在广袤的农村,秦腔深受民众的喜爱,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诸多庙会,或是店庆、乔迁新居,子女升学,生日寿诞、红白喜事,或请自乐班清唱折子戏祝贺,或搭台唱大戏,总之唱秦腔是故乡人生活中重要的部分。每当茶余饭后,人们便集聚在一起谈论秦腔。秦腔就如同陕西方言一样,尽管有的人没读书不识字,但提起秦腔却眉飞色舞、讲得头头是道。

秦腔表达了八百里秦川劳动农民的喜怒哀乐,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秦腔是西北地区广大民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在故乡,我是听着秦腔的曲调长大的,对秦腔的记忆不可磨灭。印象中,村子的男女老少都能哼唱几句秦腔,老年人对秦腔更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父亲曾是个秦腔戏迷,受父亲的影响,自小我也是一个热爱秦腔的小戏迷。虽然那时我不懂欣赏秦腔,但常常跟着父辈们看秦腔戏,渐渐地,那或慷慨激昂、或深沉哀婉的秦腔唱调就灌输在我的脑子里,在我心里扎根发芽,使我对秦腔产生了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从儿时至少年时代,我几乎不会唱一首完整的歌曲,但我会唱很多折子戏的经典段落,到现在我都能随口说出许多戏名儿来。多年以后,时过境迁,这是我第一次在家门口看戏,心中自然多了一份惬意。同时,也勾起了我儿时看戏的美好回忆。

可以说,秦腔温暖了我儿时天真烂漫的时光。

在我印象中,我们村没唱过大戏,村里人看戏都要去邻近的南千户村或北千户村,这两个村子建有戏楼。在农村,唱戏有固定的时间,一般是每年农历二月至四月,这期间有许多村子过会,过会一般要唱大戏。二月二龙抬头,人们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一般是北千户村唱戏;四月农忙前夕,过会以集市交易为主题,一般是南千户村唱戏。人们常常跟完这村的戏,又去另一村子跟会。南千户村在农历七月初一待客时也经常唱戏。那时候,我特别羡慕那些在自己村子看戏的人,也羡慕那些在唱戏的村子有亲戚的人家。每当别村唱戏的时候,人们都会一场场地跟着去看戏,路虽远了些,但无法阻挡人们前去观赏的热情。在那连温饱都困难的年代,人们对秦腔却有着超乎想象的喜爱,无论哪个村唱戏,人们不在乎路途远近,不在乎刮风下雨,场场不落空。

父亲对秦腔由衷地喜爱,若非太忙,一般的“会”父亲都不会错过。很多时候,父亲在地里劳作,会唱几句秦腔,自得其乐。每当一家人围坐在炕上,父亲时常给我们讲戏剧的情节,同时借戏中的故事教育我们,因为每本戏的故事中都蕴含了朴实而深刻的道理。在家中,除了父亲,数我最爱看戏,我的同龄人几乎都不太喜欢看戏,他们都说戏的节奏太慢,咿咿呀呀的,没啥意思,而我却对秦腔却有一种特别的热情。伙伴们都叫我戏迷。

那些年,没有电视电脑,大戏对于农村人来说是很奢侈的热闹,若哪个村子过会,一般唱戏三到四日,不管白天夜里,看戏的人都很多。有一些老人顶着白花花的太阳,能在戏院里看一天。一些戏迷为了去看戏,宁可不吃饭,走几里路都要提前去占个好位置。父母每次看戏都带着我。一路上大人们聊着这样那样的话题,很快就到了戏场。因为去得早,我们一般选择坐在距戏台较近的中间位置,那样会看得清楚听得真切。戏楼两边,早已站立或蹲着一群孩童,他们呼朋唤友,牢牢趴在墙角,生怕别人抢了他们的宝贵地方。

戏还没开,台下便早已坐满了密密麻麻的人群,熙熙攘攘。各种声音奏成了一曲交响乐:人们的闲聊声,嗑瓜子的声音、熟人热情打招乎声、年幼孩子的哭喊声、场外亲朋的呼唤声、戏场外叫卖者的吆喝声……虽然那时候生活拮据,但父亲时常会给我买些瓜子或麻花什么的,供我在看戏时享用。每次只要随父亲去看戏,父亲却总是默默为我准备好买零食的钱,绝对不会让看别人家孩子的嘴巴。在那个节俭的年代,父亲穿的衣服总是补丁摞补丁,而父亲对我却总是格外慷慨。

屏幕缓缓拉开,戏开始了。锣鼓震天响,戏台上灯光亮得耀眼,人物一个个出场,苍凉的声音响彻整个夜空。人们便慢慢地安静下来,投入到剧情中去,懂戏的人们不时谈论演员们的唱腔如何,有的戏迷跟着一起小声唱。偶尔转头望去,若大的戏场已被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通,台下黑压压一大片。其中各个角落还有一些手持长长竹竿的人,他们是维持戏场秩序的人,随时准备挥舞手中的竹竿。演员们精彩表演不时会赢得阵阵掌声。父亲似乎什么戏都懂,他时常边看边给我和母亲讲述剧情,常常我听懂了,母亲还一知半解,父亲会耐心地给母亲再讲述一遍,直到母亲明白为止。

贾平凹在《秦腔》中有这样一段经典描述:“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面对着这样的观众,秦腔是最逞能的,它的艺术的享受,是和拥挤而存在,是有力气而获得的。如果是冬天,那风在刮着,像刀子一样,如果是夏天,人窝里热得如蒸笼一般,但只要不是大雪,冰雹,暴雨,台下的人是不肯撤场的。最可贵的是那些老一辈的秦腔迷,他们没有力气挤在台下,也没有好眼力看清演员,却一溜一排地蹲在戏台两侧的墙根,吸着草烟,慢慢将唱腔品赏,一声叫板,便可以使他们坠入艺术之宫,听了秦腔,肉酒不香,他们是体会得最深。那些大一点的,脾性野一点的孩子,却占领了戏场周围所有的高空,杨树上,柳树上,槐树上,一个枝杈一个人。”这段文字精彩传神地写出了人们看戏时的情景,写出了秦人对秦腔的无限热爱。

无论看戏到多晚,我从不打瞌睡,每一场戏我都看得很投入。一场戏结束了,无论有没有看完整,人们都怀着满足的心情回家。在路上人们或者讨论哪个演员唱得如何,或者已开始打听下一场戏的内容。

在父亲的影响下,我懂得了更多的戏,而且对于戏的内容情节也理解得特别清楚。我曾经熟悉的戏曲有《铡美案》《柜中缘》《三滴血》《三对面》等,还有一些著名的丑角戏,如《看女》。那时候,我还知道西安易俗社的几位名家,肖若兰、余巧云、李爱琴、郭明霞、陈妙华、全巧民……我喜欢秦腔,喜欢优美的唱腔,或高若云霄,或柔和清丽。我也喜欢秦腔的内容,因为每场戏都会带给我不同的感受,也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看了《三娘教子》,我懂得了母亲育儿的含辛茹苦;看了《三对面》,我感受到了秦香莲人穷志不短;看了《柜中缘》,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缘分的奇妙。

我喜欢以悲剧和苦情戏为多秦腔剧目,那旋律凄美婉转、荡气回肠的音韵更能摄人心魂,如《窦娥冤》《哭坟》等。

每当提到看秦腔,我都会想到鲁迅先生的《社戏》。孩子们月夜行船去赵庄看戏的美好情节令人向往,同时我也会想起自己儿时曾和伙伴们一起看戏的纯真经历。

那时的我们,对于看戏是十分期待的,并不是说孩子们多么爱看戏,而是孩子们时常借看戏的名义去逛会,那热闹的场景平时并不多见。孩子们在家里或多或少都能讨一些零花钱,用来买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吃货,哪怕吃一根冰棍,喝一杯糖水,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无比开心和满足。

初中时,学校距离过“会”的村子很近。每当有会,放学后便迫不及待地和要好的朋友一起去逛会。我要好的朋友肖钰,她家住在戏台的那条街,每当她村子唱戏她都带我去。她母亲对我很热情,我时常在她家吃饭。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和她在她家院子的平房上乘凉,听着不远处的秦腔,聊着我们幼稚的心事,感觉好快乐。每当暑假,大人们去地里干活了,留下我在家做家务,每天我都准时收听收音机里面的戏曲节目,很多戏曲百听不厌,感觉秦腔有小桥流水般的韵律。一些名段我都能一字不落地背下来,不知不觉也会吟唱了。我最熟悉的戏曲是《柜中缘》《虎口缘》《杀庙》《三对面》《三娘教子》《庵堂认母》等,其中主人公的唱词我都比较熟悉。记得在高二那年班级的元旦晚会,我唱了《柜中缘》中徐翠莲的唱词,现在想来,真不知道自己那时候哪里来的胆量和勇气。童年的时光渐渐行渐远,而所有的记忆并没有被岁月的河流冲散,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成一坛老酒,偶尔打开,记忆醇香芬芳。

这些年,人在他乡,几乎听不到故乡的秦腔,但我心中的秦腔情结依然存在。有时在网上搜索秦腔戏曲看,每当听到那熟悉的腔调,就感觉像回到了故乡。听哥嫂说,这几年,我们村六月十九待客都是请周至县剧团的戏,哥嫂一再和我说,周至县剧团的戏唱得非常好,在西北五省都非常有名。每天,当秦腔的旋律在村委响起,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欢乐祥和之中。戏台搭在新建的村委广场内,和我记忆中的情景一样,台下坐满了人,男女老幼,气氛祥和。老人们坐在前边看得入迷,孩子们在戏场外穿梭,依旧有各种摆摊的,但和记忆中相比少了很多。或许现在的年轻人对秦腔并不那么热衷,但老年人依然对秦腔热情不减,他们气定神闲,怡然自得,享受秦腔带来的惬意和满足。

第一晚唱的是《天河配》,这是我第一次看全了关于牛郞织女故事的秦腔本戏,明白了其中的来龙去脉。周至县剧团的戏果然名不虚传,比我想象中更加精彩,演员们的那一腔一调,一招一式无不令我惊叹,那缠绵宛转的韵律,再一次深深震撼我的心灵。布景融入了现代科技LED屏,逼真华美,清晰鲜亮,令人耳目一新,带给人视觉上的美感。LED屏的运用不仅使舞台层次分明,且使场与场之间的衔接更紧密,而记忆中秦腔戏的布景都是人力手工而为,缺乏连贯性。看了《天河配》,我的心久久无法平静,但愿世间有情人终成眷属。后来我还看了《封神榜》《劈山救母》,同样非常精彩,尤其是狐狸附身苏妲己那一幕和沉香劈山火花迸贱那一霎那,实在令人叫绝。无论是男腔的深沉,还是女腔的秀丽,都令我深深陶醉。

这次看戏,让我过足了多少年来的秦腔瘾。坐在台下的我,总是不由得痴想,要是我的父母还健在该多好,陪他们在自家门口看戏,那是多么幸福的事,想着想着,不禁黯然神伤。如今依然陪伴我的,是那早已浸入我灵魂深处中的秦腔。

秦腔里有我儿时的美好时光,秦腔里有父亲的影子。秦腔是根,那里有我的思念,像月亮一样皎洁。

感恩我的父亲,曾在我幼小的心里埋下热爱秦腔的种子,让我的人生有了别样的色彩。秦腔,故乡的音乐,是我心中最美的乐音,是我生命中一辈子的记忆,更是我生命中的亲情,慰籍我思乡的愁绪。

在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故乡在远方,秦腔在我心里,亲人在我梦里。



系在大山里的情怀


高中毕业的第二年,我不顾母亲的反对,执意离开家乡南下广东,年轻的心比天大,总以为梦想在远方。几经辗转,我找了一家深圳的电子公司上班。在那里,我结识了一个斯斯文文的青年,他来山自广东梅州的大山里。从此,我的生命和大山有了割舍不断的情怀。

人常说:有缘千里来相会。初识先生,是一九九五年中秋前。依稀记得,他说中秋回趟家,家在山里,是穷山僻壤的地方。当时我想,这人挺谦虚的。后来,第一次去先生老家,我算是开了“眼界”。一九九七年的春节,我坐大巴到了山路口,一下车,望着高大的山脉、蜿蜒崎岖的山路,我心中不免生起了几分怯意。路为石沙路,狭窄逼仄,坑坑洼洼。山里人来去骑摩托车,哥哥要用摩托车载我们回去,胆小的我不敢坐摩托车,路旁一眼望不见底的深沟令我望而生畏。我执意步行回去,无奈先生只好陪我一起走。山路弯弯曲曲,峰回路转,七弯八拐,转了一个又一个弯,家依然在“云深不知处”。漫漫长路,何处是归途,我有一种被“骗”的感觉,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懊恼。

快到村口,顺着弯曲的山路往里走,路两旁边依山而建的是住户,村边的房子有些稀落,有的在半山腰,有的在山脚下,非常陈旧。山村人家的房前屋后,鸡鸭成群,几只小狗见了陌生的我便“汪汪汪”地叫起来,吓得我止步不前。

终于到家了,家里人热情地招待我这个未来的外地媳妇,我依先生的口气喊公公婆婆“阿爸”“阿妈”,公公婆婆非常开心。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客家人家,看到周围的房屋,我第一感觉时光像是倒退了三百年。这个遥远偏僻的小村庄——三佳村,村庄的房屋都有了一定的年代,看上去陈旧不堪,房子大多依山而建。村子有两条弯曲的道路,一条沿山势通向村尾并向山里延伸,另一条路经祠堂问口、我们的屋前,一直通向里边的几家住户。我们的一层平房在路口,在祠堂的斜对面,应该算是在村子中心,来往的人都要经过。整个村子住户并不多,我们房子周围住户比较集中,另一条路旁的人家有些零散,东一家西一家,有的房屋在半坡上,在我看来晚上会有些惧怕。

客家人一个家族有一个围屋,围屋是一间间房子连在一起的,这是个方形围屋,房子在四周,一间连着一间,围屋以天井分为上、下堂,上堂比下堂高一台阶,左右有厢房,漆黑的瓦楞角挂着残破的蜘蛛网。左厢房廊角有一大石磨,用来磨豆腐。围屋中间是祠堂,祠堂的大厅是祭先祖的地方,正中挂有一幅先人的遗像。祠堂前有个四方天井,太阳可以照射进去,雨水可以淋到。听说祠堂之前住着整个家族的人,后来各家建了平房,房子就用来放东西。我大概数了一下,围屋有近二十间房子,我想,以前大家一起住在围屋里,一定无比热闹,这里是孩子们玩乐的天堂。祠堂门口是一块平整宽阔的空地,空地前是一条流淌不息的小河,河水清澈见底,流水潺潺,水草浮动,我与小河一见钟情。

南方人不像北方人住一个屋檐下,而是分开住。阿爸住在祠堂旁的一间老屋里,不远处与阿爸的房子相对的是厨房,厨房隔壁是哥嫂住的一间平房,中间隔一条小路,是我们和阿妈的房子,阿妈住在我们隔壁。我们的房子非常狭小,放一张床,一个茶几,四把沙发椅,窗边放一张摆放物品的台子。房子内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人说,入乡随俗,随遇而安,我自己本身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所以对山里的一切,还是安然地接受了。且此后成了山里媳妇,这是我从前做梦都没想到的事。

我这个外地媳妇的到来,对于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来说,似乎是一件非常稀奇的事,邻里的热情让我印象深刻。家里人更不用说了,看得出来,阿爸阿妈对我十分满意,哥嫂对我很客气,侄子侄女们更是每天围在我身边,一种莫名的感动涌上我心头。阿爸阿妈忙里忙外,尽力做适合我口味的饭菜,邻里们不断有人去房间闲聊,更多的是想看看我这个讲普通话的外地媳妇。山村的孩子热情而略带羞涩,个个见了我亲切地喊“娘娘”,让我一下子有些适应不过来。

客家话实在难懂,第一次听客家话,像是在听天书,半句都听不懂,感觉自己成了哑巴。每当有邻里去坐,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停地续茶水,那杯子实在太小,一口就见底,续茶水的动作我重复了无数次,或许是为了缓解当时的尴尬。

小小的山村,过年比我想象中要热闹。

年前家家户户忙着准备各种食物,酿豆腐、酿黄粄,阿爸在楼顶晒了许多腊肉,有鸡肉、鸭肉、猪肉等。山村人的热情超乎我的想象,无论我走到哪儿,邻里们都热情地邀我进屋喝茶,让我感受到的是暖暖的真诚的情意。每当堂嫂他们围坐在一起烤火,总会叫上我这个言语不通的外地媳妇,听着他们谈笑,尽管一知半解,却也开心。柴火旺旺的,如他们的热情,融化了我一颗孤独思乡的心。

我人生中第一次在异乡过春节,便是在这个遥远的小山村。少了母亲离去的凄凉,多了份家庭的温暖。虽然居室简陋,但我并不觉得寒酸。阿爸阿妈得知我不爱吃米饭,每天专门为我煮一碗热气腾腾的瘦肉米粉,青青的芹菜、葱花飘在上面,香喷喷的。阿妈亲自给我端到房间去,让我很感动,一碗普通的米粉,带给我无限感动与温情。阿妈,一个特别瘦小的老人家,头发斑白,满脸慈爱,时常去房间和我说话,虽然言语不通,我们难以交流,但即使阿妈静静地坐在我身边,我也能感受到老人家满心的欢喜。

几天的山村生活,带给我满满的感动,让我心中暖意融融。离开时,阿妈送我们到村口,满眼不舍,拉着她儿子的手直流眼泪,我当时很感动,觉得先生好幸福。回深圳的路上,先生对我说了一句话我永远忘不了,他说:“你要是不嫁给我,我以后就没脸回去了。”听了他的话,我很感动。多年以后,我成了山里媳妇,也许就是为了不辜负那句恳切而真诚的话语。

我的母亲去世三周年后,我和先生在西安老家领了结婚证,小请了一下亲朋好友,没有回山里办酒席,没有仪式,糊里糊涂地就成了真正的山里媳妇。儿子出生前,阿爸阿妈从山里来到深圳,伺候我坐月子。我们在外面租了三室两厅的大房子,从此我们成了同一屋檐下的人。在那之前,先生想让我回山里养胎,说山里空气好,爸妈可以更好地照顾我,想到山里的诸多不便,我不肯回去。阿爸阿妈从家里带来了两大桶黄酒,我以为是醋,问先生说:“爸妈带那么多醋干什么?”“那是家里酿的黄酒,专门给你坐月子吃。”先生回答道。我那时才知道南方人坐月子要喝酒,心生几分好奇。儿子出生前,阿爸阿妈啥也不让我干,一切家务活阿妈全包了,我每天只负责吃,有时我想活动活动就帮阿妈扡一下地。语言不通也没多大关系,我们相处得很融洽。

儿子出生后,阿爸阿妈更忙碌了,阿爸每天去菜市场买菜,阿妈全身心的照顾我和儿子。有一次,阿爸从菜市场买回一碗云吞让我吃,说是饺子,我当时很感动,阿爸一个南方人,分不清云吞和饺子,我感受到的是阿爸对我的疼爱。月子里自己像个少奶奶,儿子每天睡的时间特别长,我也是每天吃了睡睡了吃。阿爸每天买只鸡回来,给我做酒煮鸡,先把鸡肉炒一下,再用黄酒煮,这是产妇的专利。一开始我有些吃不惯,但听说吃这个奶水好,入乡随俗,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吃,谁知到后来,我竟吃上瘾了,在月子的四五十天里,天天吃酒煮鸡,直到吃完了竟有些不习惯没有酒的日子。虽然阿爸阿妈对我照顾得很周到,但我时常还是会想到家乡的亲人,想到已故的父母。若嫁到家乡,坐月子会有很多亲人去看望,而我身处异乡,见不到亲人的身影,不禁暗自伤感,有些凄凉。

在深圳,阿妈给我们带了七年的孩子,这期间我也回去过山里。夏天回去,许多东西都要自己带上,如同一次小型搬家,因为出一次山很不方便。山里白天很热,晚上比较凉爽。我们住的房子,从早上到下午一直被阳光照着,白天房内像蒸笼一样,坐在里边直流汗,有时感觉难以忍受。每次回到山里,我时常和先生开玩笑说:“这地方有钱都花不出去。”想吃水果得出山在镇上买,先生不会骑摩托车,所以我们每次回去就老老实实地窝在山里了,好在我是个不喜欢热闹不爱逛街的人,否则待十天八是活受罪。

我钟爱的,是屋子旁边的那条小河。流水潺潺,夜夜伴我入眠。在小河里洗衣服,是一件无比惬意的事。每次回家,阿爸的衣服我会全部清洗一下。河水并不深,水清清的,缓缓的,河道两旁的水草格外茂盛,水底的沙石亮晶晶的,光着脚站在水里,冰凉凉的。在河边洗衣,感觉自己成了传说中的浣纱女,我喜欢那种纯粹的山村味。人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村的山泉水也让我深深地眷恋,山里人吃的是山泉水,水管从山上一直通过厨房里,用水非常方便,山泉水甜甜的,冬天微温,夏季冰凉。

春节回去,山里过年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客家人过年一定要吃黄粄,黄粄是用一种介于糯米和粘米之间的米制作而成,黄色是用一种山上的小果子染制而成,几个堂嫂轮流抡起长长的杵锤,你一下我一下地在石臼里敲打,里面的米团金灿灿的,有很强的黏性,客家人有“不打黄粄不过年”的说法。看着嫂子们费力地捶着,我也好奇去试试,自己根本没力气,逗得她们直笑。家里没有电视机,每年看春晚都在对面堂嫂家,堂嫂热情地招待我们,对我这个喜欢看春晚的人来说,有电视看是十分开心的事。

不大的山村里,除夕挺热闹,尤其接近零点时刻,迎春鞭炮噼里啪啦地从四面八方传来,震耳欲聋。阿妈在时,我像是个回去度假的学生,阿妈不让我做切家务,我早晚领着儿子在村子两头看风景。阿妈脸上总是露着笑容,勤劳善良的她没有文化,没有甜蜜的话语,但她用平凡的母爱疼我这个外地媳妇。失去父母亲的我,同样把阿妈当成自己的母亲。阿妈随时会给我们供应开水,提着热水瓶慢慢悠悠地从厨房登到我们房间,有时我们叫阿妈和我们一起聊天,阿妈像个害羞的孩子一样坐在一边,听不懂我们说话,却也是一种十分开心与满足的表情。有阿妈在,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山里长大的孩子,是山里的女儿,并不像是山里的媳妇,我深切体会到了母爱的味道。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幸福的,虽然双亲早早地离开,上苍却为我安排了一对疼爱我的公婆,这是上苍对我的垂怜。

每次回到山里,离开时都有一种淡淡的不舍。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清淡,却很新鲜,吃的是地地道道的农家菜,热情的婶婶们、嫂子们总把自家的蔬菜拿给我们,总让我满怀感激。儿子上小学前,回到山里的时间并不多,每次回去,儿子玩得特别开心,四岁时暑假回去竟不肯回来,家里侄子侄女特别疼爱儿子,带儿子去山上提山泉水,带儿子在山村捉迷藏,儿子尽情地享受着老家的快乐时光。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这个山里媳妇,回山里的时间并不多,儿子五岁时上丁(男孩出生上族谱),我因工作忙碌,正月十三上丁都未能回去。婆婆在儿子上小学后要回山里,老人家闲不住,儿子去上学了,阿妈觉得闲时太多,任我们怎样劝说,阿妈还是执意回到山里,我们只有寒暑假得空回去。后来阿妈卧床养病,在妹妹家过了三年时光,每当想起来,总觉得心中有愧,陪阿妈的时间太少。阿爸自己生活在山里,老人家也在深圳生活不习惯,语言不通,白天我们都去上班了,连个说话的人没有。所以,我们也没有勉强留阿爸在深圳住,山村里空气好,随时有人说话,更适合养老。

每次回到山里,儿子成了我最亲密的伙伴。先生每天像个孩子般欢快,随时找邻里聊天。陪我最多的是儿子,每天早饭前,我和儿子去村头村尾散步,山村里幽静极了,山路弯弯曲曲,路两边长满各种植物,清晨的空气格外清新,我们沿着山路慢行,溪水涟涟,鸟儿鸣啾啾。不知从何时起,慢慢地,我发现自己从心底喜欢上了那个偏僻宁静的小山村——三佳村。阿妈走了,回到山里再也看不到阿妈忙里忙外瘦小的身影,我心里总有些失落。回家的路,要经过阿妈的墓地,总让我思绪万千。

我们居住的屋子,二十多年了一直未曾修缮,邻里们依然会热情地去屋里小坐,姐妹们来时,我们那狭小而局促的屋子成了人气最高的接待室。我也曾抱怨,客人一去,便没了自己的空间,其实也只是嘴上说说。这几年,寒暑假回山里看望已步入耄耋之年的阿爸,最让我感动的是,每次回去,阿爸忙里忙外,杀鸡、酿豆腐、做卤肉,阿爸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满心的欢喜。前些年,围屋已经修缮,洁白的墙面,设计独特的屋形,围屋成了村子中央一道古朴的风景。门前的空地打成了水泥地面,曾经的沙路已建成了水泥路,村子也建了不少新房。可以说,山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令人欣喜的。

曾经,我的父母在世时,母亲曾说过:“以后咋着都不要把娃给山里头。”当时我也是这么想的,无论怎样都不要嫁到山里。而如今,我感觉自己逆了父母的意思,偏偏成了山里媳妇,我不知九泉之下的父母是否会怪罪于我。之前,我总怕别人知道自己是山里媳妇,我怕别人知道山里的窘况。如今,我释然了,做山里媳妇,并不丢人。

那个遥远的粤东小山村——三佳村,虽不是我的故乡,我在那儿也没有长久地居住过,但我却悄悄地爱上了她,我爱她青山绿水的秀丽模样,爱那儿热情的人们,爱那蜿蜒的山路,爱那缓缓流淌的溪流,爱我们那简陋的屋子,爱那地地道道的客家味,爱那清甜的山泉水……

秦岭山脚下的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多个年头,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深深地镌刻在我心灵深处。多年以后,故乡却成了我回不去的远方。

如今,三佳村依然成了我心中的第二故乡。无论她多么贫瘠,我依然恋着她,爱着她。


菜园,漾动了我炫彩的童年


走过流年,山高水长,总有一处风景,明媚我的生命。岁月飘去的是尘烟,沉淀的是缕缕芬芳。用一颗善感的心,体会平淡生命中的美丽。

——题记


生活在都市的人,每天见到的是车水马龙、高楼大厦,时间久了,对于大自然有一种迫切的渴望。

时值春季,适逢周末,天气响晴,带着一份好心情,准备去凤凰山。出了门,便与清风撞了个满怀,空气中弥漫着花香的味道,阳光轻浅,心儿明媚。半小时的车程,便到达凤凰山山脚下。怎奈游人如织,熙熙攘攘。我并不想去游人较多的地方,更向往大自然满眼的绿意。于是,便走向了行人相对稀疏的田园。

穿过树林,行走在绿道上,路边的树木又添新绿,青翠欲滴,各种花儿自在绽放,扑一场大自然的田园春宴。来自农村的我,每当步入绿野田间,总感到格外亲切。每一棵树,每一株草,每一朵花,仿佛是我多年的老友。路边绿树随风摇曳,向我招手问好,小草探出头来,向我眨眼睛……

忽然之间,我的眼前出现一大片郁郁葱葱的绿,让我顿觉眼前豁然开朗。原来是一大片菜园,极目远望,如同一片绿色的海洋,绿得夺目。顺着绿道缓缓而行,各种各样的蔬菜蓬勃生长。菜园里的蔬菜种类十分丰富,有菠菜、香菜、葱、小白菜……不计其数,一片片,一行行,绿油油,鲜嫩嫩,整整齐齐。阳光煦暖,微风轻盈,空气中到处弥散着新鲜的泥土气息,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

所到之处,菜农们皆在菜园精心地忙碌着,他们神情专注,一丝不苟,有一种自然、朴实的美。在这里,时光安详,岁月静好,时间似乎放慢了脚步,也开始沉醉于这美丽的菜园里。沐浴着和煦的春风,徜徉于田园小径,心是善感的。行到一处,看到一位菜农在菜地里犁地,止步细看,那犁上部和手扶车车头一样,下面是一排犁铧,菜农赤着脚,双手握犁柄,自如地驾驭着犁,翻出的黄土很新鲜,土地上留下了他深深浅浅的脚印。好多年没看到这种场景了,令我感动。我不自主地想起我的父亲,想起父亲躬耕时的身影。

父亲一生,大半辈子是在田间度过的,父亲对土地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

那时候,家里饲养了一头母牛,毛色黝黑光亮。牛是全家的主要劳力,父亲饲养它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父亲耕地时,一手拿鞭,一手提缰扶,牛在父亲的指挥下很乖顺,低头奋力往前拉犁。父亲身后的泥土快速向两旁翻滚开来,一行一行,整整齐齐。每当牛累了止步不前时,父亲便和它亲切地谈话,那牛似乎能听懂父亲的言语,说来奇怪,每当父亲对着牛语重心长地说一番话后,那牛便像孩子受到了表扬似的,顿时又干劲实足,在土地上行云流水。父亲总把庄稼打理得井井有条。那一片片黄土地,印着父亲无数深深浅浅的脚印。

行进在菜园间,思绪在时空里肆意飞扬。记得我家也曾种过菜,不过并不是在菜园子里,而是在队里分给的打麦场种菜。打麦场是距村庄最近的一片地。每家分一小块,夏天用来打麦子、晒麦,夏忙之后,一般用来种菜。记忆中,一般种的是大白菜、白萝卜这两样。每当种菜时节,父亲把那块地翻过后,用锄头把土块打碎,然后耙平,这才撒上菜籽。种了菜,同时也种下了希望。每天清晨,父亲都要到菜地里看看。到了初冬,白菜萝卜皆已长成,霜降之后,哥哥把萝卜、白菜、红薯等统统放在院子的地窖里。需要的时候,就下去拾一篮子。

眼前碧绿的菜园,也让我忆起儿时关于菜园的趣事。小时候,我们村没有整片的菜园,不过我们邻村却有一大片菜园,菜园和我们村仅有一河之隔。那个菜园,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无限向往的,因为孩子们惦记着那里边的西红柿、黄瓜、西瓜,常常打它们的主意。那时候买菜可以不用钱,可用麦子换。正值夏季收麦时,家家户户都在麦场上晒麦子,每家基本上都是孩子在麦场看护,主要是防麻雀光顾。童年的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动的音符,怎一个美好了得。

上了初中,记忆中我家后院靠墙处有一处高地,算是我们家的菜园。夏天的时候,好多天不下雨,便要给菜浇水,否则菜就会受旱。在那块地上浇水并不容易,哥哥用架子车拉水,在架子车上放一个滚圆的大桶,是装氨水的桶,那大桶一次可以装好多水。这水来之不易,要先从井里打上来,然后一桶一桶倒进大桶里,最后拉回去,桶口后面的小圆孔套一个管子把水放出来才能提到菜园上。

夏天,后园的高地充满生机。红彤彤的西红柿挂在秧苗上,随手摘一个洗了就可以吃,酸酸的,甜甜的。吊在茎叶间的茄子,长长的,紫紫的,惹人喜爱。还有黄瓜,摘几个下来,洗后飘在水缸里,吃时捞出来,脆脆的,甜甜的,总让人惦记。现在想来,那是农村家里独有的吃法。青青的辣椒,也是农村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每当蒸馍时,嫂子把青辣椒剁碎,盛一大碗放在锅里,放了盐和油,等到馍蒸好了,端出来就可直接食用。那时候,人们生活虽然艰苦,劳顿,可是当吃到自己亲手种的菜时,一切仿若烟消云散。

间或,树枝上传来知了的叫声,把我拉出了回忆。依然漫步在田间,我的思绪不停地交织着,回忆——现在,现在——回忆,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绪。行在绿色里,每一种我认识的青菜都能勾起我的回忆。

我在看田园风景,看风景的人在远处看我,陶醉其中,物我两相忘。

行至一处,竟然发现菜地边长了一棵桑葚树,我喜出望外,一连拍了好几张照。仔细打量这棵桑葚树,主干并不粗,比较细软,繁密的桑果压弯了柔软的枝条,枝条几乎要挨着地,树枝上还缠绕着株株绿草。桑果有青的,红的,黑的,格外诱人,远看像一株红柳。也许在别人看来,这桑树和一株草一粒沙一样平凡,而在我看来,它是不平凡的,因为它勾起了我儿时又一段美好的回忆。风会记住一朵花的香,我会记得棵棵树的情,任时光流转,情怀不变。

小时候,我家院子里的果树只有柿子树,而我的邻居家里则大不相同,他们家前院有一棵核桃树,一棵无花果树,后院还有一棵桑葚树。小时候我一直很羡慕他们家,我不明白他们家怎么有那么多种树,这在村子里并不多见。后来我渐渐明白,这是男主人经常去秦岭深山里把山上把果树移栽在自家院里的结果。

儿时的我,是一个整天和伙伴们满街跑的疯丫头。

我们一群孩子,时常趁邻居不在家,去偷他们家的无花果,或用石头砸树上还青着的核桃。很多时候,无花果还在半熟中,就被我们一群淘气鬼活生生地给摘下来。没有成熟的无花果果实是青色的,捏起来有些硬,等无花果变成深红,差不多就要熟了,很是诱人。成熟后的果子软软的,吃起来甜甜的。

后院的桑葚树,每当结果实的时候,站在我家瓦房上都能摘到果实。我时常把后院扫得干干净净,铺个东西,等待桑葚落下来。很多时候,邻居在树上摘桑葚时,让我们在下面接,他在树上摇,熟透了的桑葚便纷纷飘落下来,他让我们在后院拾。桑葚软软的,甜甜的,染红了手,染红了嘴,也染红了我灿烂的童年。回忆总是这般美好,我的心长久地住在童年的记忆里,童年的歌谣,永远回响在我的耳畔。

行走在春光里,带给我莫名的感动,眼前的菜园让我重新拾起了童年的记忆。

春天的田野,清新迷人,绿意盎然,充满着诗情画意。春天,到大自然中走走,不辜负明媚春光,看鲜嫩葱郁的各种蔬菜,心情也跟着朝气蓬勃起来。我喜欢这种慢节奏的生活,虽然菜农们的生活并不那么光鲜,但是他们的生活是自在的,土地就是他们的希望,菜园是他们的家园。

夕阳西沉,我却依然陶醉在这迷情的绿色里,怀着不舍的心情离开了菜园,随手拍了多张照片,这里的一花一草已存在我心中的胶片上,心中的内存是无限大的,能容纳下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切美好记忆。

春日的田园,是一幅秀丽素淡的风景画,画里有我纯真的童年。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