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4945026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故乡的米黄(张淑兰)

点击率:4365
发布时间:2018.04.12

冬日的午后,闲散,房间里空气有些闷,情绪就有些躁动。百无聊赖,翻开家里的一本旧相册,随意看看一些过去的旧照片。突然,一张老照片映入我的眼帘,看着它,过去一些温暖的画面就浮现在眼前了。

这张照片是奶奶生前为我们过年摊米黄时留下的记忆。我上高中的那年腊月,放寒假后从城里赶回老家过年,刚进院子,就闻到一股久违的味道。走进窑里,土炕上的大笸箩里放满了米黄,奶奶盘腿坐在炕上摊米黄的鏊子前,消瘦的脸上染上了一层美丽的红晕。这个时候,我趁机拿起手中的傻瓜相机,为奶奶拍了一张永恒的留念。

从我记事起,陕北的年总是离不开米黄的味儿。米黄,在我们老家也叫摊米饭,摊馍馍,记得腊八节一过,乡村人家就开始陆陆续续地摊米黄了。这米黄虽然是小米做成的,但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我们才能吃到它,因为每摊一个米黄要抹上薄薄一层油,就像当今摊煎饼,而油那时在农村可金贵呢!

由于奶奶是村里出了名的摊米黄高手,所以一到腊月,她整天不是给张家帮忙摊米黄,就是给李家帮忙摊米黄。而我家摊米黄,一般要到腊月二十七八,等到村子里的乡亲们米黄都做的差不多了,奶奶才开始动手张罗自家的。每当到了她摊米黄的时候,我就满心欢喜地期待着,并用心记下了摊米黄的过程。首先,奶奶先把小米浸泡一夜,浸透后捞出沥干,然后在碾子上碾压,并用精细的“罗子”把面筛出来,最后把小米面调成稠糊状,再经过一夜的发酵后,才成了摊黄儿的备料。摊黄儿在陕北有一种特制的鏊子,它铸铁制成,内径有大碗大小,有三条一扎长的腿。每到摊米黄时,奶奶会在每个鏊子下面支起两三根玉米棒,待鏊子烧热后,便舀起一勺面糊倒入其中,盖上盖子,数分钟后鏊子里就会冒出香味。圆形的“摊黄儿”出锅后,用两只手一对摺,就成了半月形状的米黄。出锅的米黄颜色金黄,兼有蒸和烙的双重风味,上面有很多小小的蜂窝,吃起来香甜松软。等到米黄在笸箩里凉的差不多时,我便会迫不及待地拿几个吃,那穷酸的窘相总是惹得前来帮忙的婶子们大笑一通。

米黄好吃,但摊起来得费一番功夫,因为摊一个只能用一勺面糊,面糊用多了不但会溢出鏊子,还会造成边沿太厚。其次就是注意火候,不能大也不能小,小了摊不熟,大了就会烧焦,必须拿捏的恰到好处。每次摊米黄时,奶奶总是把前炕上的竹席卷起来,然后把鏊子放在土炕上,和邻里乡亲的婆姨们盘腿坐在上面,一边摊着米黄,一边拉着家常。看到火势不旺时,她们就用口对着鏊子下的柴火呼呼地吹气,不一会儿,整个窑洞里就烟熏火燎起来,虽然大家都会时不时被烟火呛的流点眼泪,但一想着是迎接新年,她们的笑声还是从窑洞里飘了出来。

乡村人摊米黄,一般都会摊满满的一大笸箩,把它们一个个整齐地摆放好,放在阴凉一点的窑里等着家人过年吃。临近年关时,我们小孩最喜欢去张家串串,李家看看,在每家阴凉的窑洞里,我们都会看到金黄金黄的米黄,那种颜色总是像根馋虫,时不时勾引着我们的味蕾。记得有一次,有大婶看见我们咂巴口水的样子,就赶紧拿几个米黄让我们吃,可是我们不敢要,就在前面跑,她就在后面追,一直追到家里,躲无可躲,我们才在大人的劝说下把米黄接了下来。乡村人对别人的好,总是那种掏心窝子的好,谁家有事,都会上门去帮忙,就连这米黄,虽然家家都有,但正月出去串门,大家还会把米黄当做新年礼物送给亲朋好友。

每年过年,品着米黄里的年味儿,看着乡村人家的礼尚往来,我总是能感受到陕北黄土人家为人厚道和淳朴的民风,这一民风,无论我在何方,都成了我做人最基本的品质。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长大了,并离开故乡去外地求学。在城市里,故乡的米黄成了我向他乡人炫耀的“资本”之一。大二的时候,第一次从家里带去奶奶做的米黄,室友们见我一口一口地吃着这个金黄颜色的食物,莫不感觉诧异,因为在他们的印象里,陕北的小米只能熬粥,尝过后,室友们又莫不惊叹,用小米做的米黄竟然是如此的香甜。参加工作以后,故乡的米黄对我来说又是一个载体。记得在南方打工的那几年,奶奶总会找个借口让父母给我打电话,她会说:“兰儿呀,家里的米黄都摊好了,你什么时候回家吃呢?”

是啊!我已经很久没有吃到奶奶做的米黄了。等我辞掉南方的工作返回陕北过年时,奶奶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一年,故乡的米黄没有了奶奶的味儿,老家的房屋也显得空空荡荡,看着那几个躺在土炕上的鏊子,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和寂寥涌上了心头。

奶奶走了,老家自然经济的农耕时代在机械化的潮流中也渐渐隐退了,但故乡的米黄却没有被历史的车轮碾压,它与时俱进,努力跟上时代,再也不是过年才能吃到的美食。从乡村走到了城市里,经过喜爱它的人传承和推广,我们开始在大街小巷甚至酒店里都可以看到它。有时候在家乡的小吃摊上,我会经常听到食客在说:“人们的生活日日如过年过节,不到过年也照常吃米黄哩!”以前没钱的时候,只在过年的时候吃米黄,如今有钱了,在酒店里也能吃米黄,这种情形总是让老一辈人感慨万分。

冬日的午后,闲散,房间里空气有些闷,情绪就有些躁动。可是看到照片上的奶奶,想起故乡的米黄,我那颗烦躁的心刹间就被温暖抚平。老照片留存了亲人的体温,凝固了逝去的光阴,而故乡的米黄更是蕴含了一些亲情和人情世故的气脉,这种气脉不仅透着陕北特有的风情和韵味,还经常让我们萌生着一种幸福,一种满足,那就是在生活这条路上,大家总是时不时地享受着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那份情谊。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