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4948821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鲁迅,不朽的民族魂(慕霞)

点击率:4339
发布时间:2018.03.15

“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先生一生不变的追求。

我们怀着敬慕之心,步入庭院深深的文化殿堂,瞻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先生的故居,感受他的大家风范、智慧、独特的生命历程与愈战愈勇的斗争精神……

鲁迅先生在北京期间的最后一处住宅,在西城区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21号,是他在1924年春自己设计改造,建成的一座带有“老虎尾巴”和后院的独具特色的小四合院。1926年他去南方以后,曾几次回家探望母亲,也都住在这里。

走进那座大门旁镶嵌着毛泽东主席1951年批请郭沫若先生题写的“鲁迅故居”的幽静小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三间南房,三间北房,东西各两间厢房。在前院,鲁迅先生当年亲手栽种的两株白丁香树,虽已年过八旬,但仍然枝繁叶茂。管理员向我们介绍:每到春季,丁香花开,满园芳香。青灰砖墙,朱红门窗掩映在绿荫下,整个院落显得十分古朴,清幽,雅致,小巧玲珑。

我们瞻仰了南屋鲁迅先生的会客室,它被隔断成了一大一小两套间,外间是他的会客室兼书房。我们透过玻璃窗看见屋内靠墙的地方都是用已变成黄褐色的木书箱叠起来的书架,书柜,内存有鲁迅先生的藏书。东墙上还悬挂着一张引人注目的鲁迅先生的素描画像。南屋的里间是个小客房,里面有一张为亲友准备的过夜床。

北屋是四合院的正房,被隔扇隔成了三间。我们观看了东头一间鲁迅先生母亲鲁瑞的住房,家具大多是从绍兴老家搬来的。靠北墙放着一张大木床,床上还挂着一幅具有江浙风格的深蓝色印花麻布蚊帐;靠东墙的玻璃窗下摆放着老式的案几和橱柜;一张黄色竹躺椅斜放在门边,鲁迅先生常到母亲房里,陪母亲说话,聊天时就坐在这个躺椅上。鲁迅先生,我没想到您这个文坛巨匠还是个大孝子,是尊老、爱老的模范,连笔名“鲁迅”也包含着您对母亲的敬重(“鲁”取母姓之意)。现在的年轻人都忙、忙、忙,像您这样的孝子也见的不多啦!

我们在窗外观看了北屋西头的那间鲁迅先生原配夫人朱安女士的住室,只有一床,一桌,一只衣橱等简单的旧家具,真是个勤俭持家,孝敬婆母的好女人。可惜她做了旧习惯的牺牲品,寂寞的活着,又寂寞的死去……

北房正中的一间堂屋,是鲁迅先生全家人洗漱、吃饭的地方。堂屋的后面接出去了一间面积仅8平米的小房子,北京人把这种凸出于房子后面的建筑形象地称为“老虎尾巴”,而鲁迅先生则有趣地把它称为“我的灰棚”或嘲讽地称它为“绿林书屋”。

鲁迅先生,我们瞻仰了您那间著名的“老虎尾巴”,它曾是您的工作室兼卧室吧!在北面嵌有两扇大玻璃窗,我们用劲地把脸贴近您那斗室外的窗玻璃上,才看清了里面的陈设:北窗下横放着两条长凳,架着两块木板拼成了一张单人床,床上面放着旧而薄的棉布被褥。床旁放有一只竹编的网篮。鲁迅先生,我知道,这只大网篮陪伴您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在您遭到反动政府通缉、迫害时,您不得不外出避难,手里提着的就是这个放满生活用品及笔墨纸砚的大网篮。

在“老虎尾巴”的东墙上挂着一幅二十年代青年画家司徒乔的素描作品,因隔着窗玻璃,画面看不清楚;此墙上挂着的另一张照片是您老在日本仙台医专学习时的老师——腾野严九郎教授。在西墙上,挂着一幅您选自屈原《离骚》中的诗句,并请金石篆刻家乔大壮书写的、用以自勉的对联——“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墙上还有一幅是昔日青年画家孙福熙赠给您做纪念的山水画。它们虽然陈旧,但仍为您的“老虎尾巴”增添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鲁迅先生,我们透过玻璃窗,瞻仰了您曾伏案挥毫的那张普通的三屉桌,桌面上您生前用过的高脚煤油灯、“金不换”毛笔、砚台、烟缸、文具等物都摆放如初。在那里,我仿佛见到了您当年奋力拼搏的身影。“老虎尾巴”虽简陋,但您在短暂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创作了许多战斗的作品,包括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集》、《彷徨》等200多篇不朽的著作。这是您在北京的14年中,工作最紧张、最繁忙的阶段吧!在“老虎尾巴”里不知您迎送过多少爱国青年学子的拜访,曾充满欢声笑语的屋子,如今引来了无数的敬慕者,为您增添了不少的欢乐吧!也许,打扰了您那纯洁而高尚的灵魂!

在您喜爱的后院里,我们欣喜地见到,被木栏栅围着的你们家曾用过的水井;还有那些生机勃勃的刺梅,碧桃与花椒树,它们都是您当年亲手栽种的吧?至今它们仍无怨无悔地陪伴着您那“老虎尾巴”,为您散发着芳香!

鲁迅先生,您在这里由于过度劳累,老病复发,但仍坚持讲课、编刊物、写杂感。正像您曾对人们说过的:“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

这不正是您在“老虎尾巴”里生活的真实写照吗?

在这个平凡、普通的院里,我们感受着一个伟人的灵魂,寻觅着一个弘扬民族文化的伟大教育家的生活踪迹……

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1956年10月)之际,兴建于此故居东侧的鲁迅博物馆落成,从此故居与博物馆合二为一,共同向国内外开放。1994年又有一个新展厅——四合院式的仿古建筑扩建落成。

北京鲁迅博物馆是一座历史人物纪念馆,收藏文物3万余件,其中包括鲁迅先生文物2万多件,主要是鲁迅先生的著作和译著文稿、诗稿、书信、日记以及他的藏书、汉画像砖、墓志拓片等收藏品。

我们跨进鲁迅博物馆的大门,瞻仰了陈列厅前(正对大门)绿草坪上、葱翠的松柏掩隐中的鲁迅先生汉白玉半身像,他坐在高耸的褐色大理石基座上,左臂自然地放在宽大的靠背椅左侧,右手紧紧握着左手,眼望前方,沉思着,一条雪白的围巾在颈脖上迎风飘荡,好一个令人仰慕、气宇轩昂的伟人!

我们静静地走进朴素、典雅的陈列厅,认真地观看了“鲁迅生平展”。在“绍兴1881——1898”展厅里,我们见到了鲁迅先生童年时最早读过的四本书;展厅一角重现的“三味书屋”原貌,他坐过的桌椅,博学的塾师寿镜吾老先生用过的古色古香的枣红色木雕花桌椅;大玻璃柜中展出的历史悠久的绍兴城全景模型等等。

“在南京1898——1902”展厅里,我们得悉鲁迅先生先后在江南水师学堂与矿务铁路学堂学习的情况,他学习得“津津有味”,“考试经常名列前茅”……

在历史的大动荡中,他到日本留学,寻找救国的方法。通过以上两个展厅的介绍,我们了解了鲁迅先生靑少年时代的学习与生活状况。

“在日本1902——1909”展厅里,再现了鲁迅先生在弘文学院学习日语毕业后,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时,跟解剖学教授腾野严九郎结下深厚的师生情。后来他受外国文学和革命思想的影响,选择了放下人体的解剖刀,拿起人类灵魂的笔——弃医从文的道路。从自然科学转向社会科学和文学创作,成为精神界的战士,从思想到行动上转变为一个彻底的民主革命者。

“在杭州、绍兴、南京1909——1912”展厅里,主要展示他回国后先后在三地教学的概况,鲁迅先生从学习、思想各方面积极指引青年,培养民主的校风。

“在北京1912.5——1926.8”展厅里,介绍鲁迅先生初到北京教育部任职,负责主管博物馆、图书馆及社会教育。“五四”运动后,鲁迅先生“遵奉革命前驱者的将令”,满怀热情,从沉寂走向“呐喊”!

展厅还展出了1918年5月为鲁迅先生赢得巨大声誉、光耀史册的名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是鲁迅先生对封建社会充满正气的战斗宣言书!由此,他“一发而不可收”,继续创作了大量形式全新,思想独特的作品,这些作品极大地激励了青年读者,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鲁迅先生成为了五四文化新军的英勇斗士。1921年的12月,鲁迅先生又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阿Q正传》;后来又创作了著名小说《祝福》、《幸福的家庭》、《肥皂》等。1920年起,鲁迅先生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八所大、中学校兼课,主要讲授中国小说史。他的讲义《中国小说史略》后来结集出版,结束了“中国小说历来无史”的局面。

“在厦门1926.8——1927.1”和“在广州1927.1——1927.10”两地鲁迅先生主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广州他写下了几十篇著作和译文,这一时期表现他悲愤而曲折的抗议杂文,后来大都收在《而已集》中。

“在上海1927.10——1936.10”展厅里,主要介绍鲁迅先生到了当时革命文化的中心——上海,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光辉的最后十年。从1930年起,鲁迅先生先后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在这期间,他还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

以上各展厅应用鲁迅先生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物资料,特别是新发现的鲁迅先生遗物中的精品,他的地质佚文手稿;《阿Q正传》中惟一的残篇;他20多岁时所写的《自题小像》手稿;在仙台医专学习时的解剖学笔记等十分宝贵的珍品,大量的图片、手迹、照片等,使整个陈列厅充满了浓厚的文化神韵;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鲁迅先生这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的光辉一生,系统地展现了他一生在现代革命文学事业、新兴木刻版画运动以及现代思想文化领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了电影。鲁迅先生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宝库,被译成了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最感人的是,鲁迅先生重病时,茅盾先生去看他并劝他遵从宋庆龄女士的恳切希望,“为着中国和中国革命的前途,请立即到医院治病!”时,他却说:“轻伤不下火线!”茅盾先生见他在重病中仍奋战着,只得无奈地说:“鲁迅的战斗精神那样坚决,使我也不好再多嘴了。”

鲁迅先生在生命的尽头时留下遗嘱:“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一文钱”,“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但人们怎能忘记这位伟大而崇高的文化巨将呢?

令我们最难忘的一幕是1936年10月19日,我国最伟大的文学家、热忱追求光明的导师、献身于抗日救国的非凡领袖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世后,上海民众上万人自发举行了公祭,送葬。在哀乐声中,一面由上海民众敬献,请沈钧儒先生题写“民族魂”三个大字的长方形白色锦旗轻轻地覆盖在鲁迅先生的灵柩上,表示人民大众与国际友人对这位世界文坛巨星陨落的崇敬与哀悼!那面题有“民族魂”的洁白锦旗现在仍轻轻地覆盖在展室内鲁迅先生的遗体模型上,引起膽仰者无限的哀思……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不正是鲁迅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吗?鲁迅先生是那样的伟大,令我们肃然起敬!

在“永远的纪念”展厅里,我们见到了毛泽东主席对鲁迅先生极高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沒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是的,鲁迅先生不愧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拓荒者、奠基人,是近代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前驱者。他一生为祖国和人民大众留下了极其宝贵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代表了民族的高尚美德。他面对屠刀,“沒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他生发着中华的魂魄,革命的志气。鲁迅精神,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结晶。

鲁迅先生的著作,在世界各地散发着无穷的,迷人的魅力;鲁迅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被我国民众誉为“民族魂”——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和精神导师,是当之无愧的!

不朽的民族魂——鲁迅精神,不该是我们现代人学习的光辉榜样吗?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