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4945690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常昱的散文(常昱)

点击率:4341
发布时间:2017.12.09

作者简介:
常昱,女,汉族,1986年2月生,陕西延安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2009年参加工作,就职于陕煤化集团黄陵矿业公司,2016年7月被派往西藏阿里对外贸易总公司执行为期三年援藏任务。特长写作、主持,先后在《陕西文学界》、《当代矿工》、《中国煤炭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陕西工人报》等发表新闻作品、文学作品三百余篇。
常昱的散文
文/常昱
DHANG YU DE SAN WEN
不做生命的过客

过客,好久又看到这样的字眼。回想父亲刚去世那段时间,曾经一种流浪者的情怀在岁月的忽明忽暗中燃烧着我有限的生命,这不能不让我心痛。
那个时候,可以路过很多地方,很多风景,哪怕是一朵牡丹,一束丁香,或是一株野草,亦或是陌生的人,都总会在我脑海中闪现电影的场景,然后演化成现实,载入心中,或者成为记忆,或者很快遗忘,总之,就这样带着风声而过,我就这样沦落成为了过客。和路过的任何事物一样,我忽略了他们,他们也忽略了我,生命由此告一段落,这无疑是最痛的失落。
一段时间,我常问自己,到底有几颗心在跳动,每次都是快乐到无心,思想到痛心。犹如一阵风吹动风铃,叮叮当当地就把岁月消耗掉了。我在别人的眼里似乎是一种风景,一种洒脱,而在风吹动我的时候,我似乎在渴望,渴望一种更加真实的存在,一种更具价值的存在,一种更是完美的存在。或许所有的个体都具有复杂性,有生命的,无生命的,有意识的,无意识的,都互为风景,互为过客,互相关注,却又互相忽略。这注定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无根,注定了生活的飘渺。
若人生只是过客,那曾经繁华也只是一场戏……
若人生只是过客,那儿时的纯真也只是一个梦境……
若人生只是过客,那世间上存在的种种,也就是虚无的……
留不住的,是那去意已绝的人……
抓不住的,是那流逝的光阴……
守不住的,是那过往的烟云……
看不厌的,是那曾经的故事......
念不尽的,是那生命中,匆匆相聚,忙忙别离的过客……
同样的岁月就这样滴滴答答地流逝。水流无痕,或者水滴石穿,是不是都是一种生活?
匆匆的脚步向前,身边的风景慢慢远去。我看到,那些山和水,那些路过的人,都在极力地生活着。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做了一个过客。曾经虚度了无数宝贵的时光,曾经冷漠地面对周围的人和事,曾经一度没有生命的航标。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让我明白到绝不做生命的过客。
世界的牵绊,有意或无意地缠绕着每一个生命。但是,渐渐地我明白,不管是哪种生命,都必须在生存的考验下,尽力进化。我们以彼参己,以己创新,沿循着文明的轨迹,一直向前。就这样,我们入世,成为凡尘一粒最微小的尘埃。
尽管渺小,既然来了,就还是要唱一首自己的歌。抛开纷繁俗尘,还是要像莲花那样出水绽放,不但要绽放,还要洒脱地绽放,更要坚定地开花,一尘不染。那水、那污泥孕育、激发了生命,可以痛心,可以百折不挠,但都要快乐地开放,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哪怕展示给世人瞬间的赏心悦目。也许别人是自己的过客,但自己一定要成为别人的记忆,更成为自己无愧的生活。
我明白了贝多芬为什么在双耳失聪之后还要去扼住命运的咽喉,因为他不愿做生命的过客,他要做生命的主宰。曾国藩曾经说过:“挺身入局,成功由自己开始。”我想他是想告诉我们,积极的融入社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去开创自己的事业。生活一旦缺少了主动,那他必然就是被动的。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要使自己被动。即使我们还不能完全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但至少可以明白不应该做个被动的看客,而要积极的面对生活。作为一个新青年,生命的本身就是要去创造,去贡献,而非享乐。
于是,那些沿街乞讨的乞丐,开着宝马的少女,用自行车载着孩子的父亲,一只搬运食物的蚂蚁,一棵秋来叶落的银杏树……再也不是电影场景里匆匆的过客,而是画框里我勾勒美好生活的一切元素。
或许思考略显沉重,但是没有悲伤,如果可以让生命承受生活之重。文字的背面,或者文字之外,我都竭力想用深刻的心诠释着美好的一切。
每天都想告诉自己:在世界的中心,有一粒尘埃,在它的旁边,有一个生命,将破茧化蝶。


窗外的格桑花

格桑花,一种生长在高原上的普通花朵。风愈狂,它身愈挺;雨愈打,它叶愈翠;太阳愈暴晒,它开得愈灿烂,被藏族乡亲视为吉祥与幸福的圣洁之花。
——题记
去年夏天,我和单位领导同事一起从狮泉河驱车前往拉萨参加藏博会,近两千公里的长途奔波,天黑前我们只赶到日喀则,于是,便选择了一家藏式旅店歇脚。
第二天醒来,一眼就发现旅店别致的窗台外被繁盛的格桑花装扮得分外醒目,各种颜色的花瓣铜钱般大小、密密簇簇挤在一起,绚烂的色彩、冷艳的气质、惹人的羞容,似乎永不停歇地在挑逗着日喀则夏季的濛濛细雨。
一直以来,我都深爱着高原上这种生命力极顽强又很普通的野花。喜欢它晨曦里的柔情似水,夕阳下的安之若素,暗夜里的暧昧至极。疾风骤雨里它刚毅坚韧,骄阳似火中它热辣璀璨。一个早晨短暂的停留,只要我看向窗外,视线就会被它吸引走。
太安逸的生活总会慢慢消磨掉人的斗志,选择一种艰苦的环境锻炼、磨砺自己是我认为在青春时期必须要经历的一种生活。援藏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一种完全自觉自愿的渴望性选择。
近一年了,对于阿里这片美丽而艰险的土地,晴雨变换、干燥缺氧、物质匮乏,午夜的寒光,九月的飞雪,荒漠的辽远,死亡的威胁,似乎一切磨难都变得很正常了!
阿里象雄广场有一组雕塑,其中一位藏族女子手捧哈达,高高举过头顶,虔诚地注视着远方。后来知道,这尊雕像就是根据象雄艺术团一位女演员的故事演绎而来的,当时五十多岁的她下乡演出时由于疲劳过度,倒在舞台上再也没醒。如今,每当我站在雕塑前仰望那女子时,仿佛依然可以听到她唱着《洁白的哈达》,跳着阿里的宣舞,敬佩与惋惜之情齐涌心头。
那么多的高原病中,有心脏病突发,从办公桌上站不起来的;有心肌梗塞,躺下去再也没能醒来的;有摔倒后颅内出血,没有及时发现耽误治疗的……每个牺牲看似都是一个特例,但在阿里又是那样普遍。
如果说高原病是阿里地区死亡的最大杀手,那么恶劣的交通环境又是阿里死亡的一大帮凶。
狮泉河到拉萨近两千公里的路程或许在内地不算什么,但在西藏就显得尤为艰难。特别是日喀则境内一段艰险的土路,左边是岩石峭壁,右边悬崖下就是雅鲁藏布江,路窄会车的时候听着滔滔江水真让人心惊胆颤。短短半年时间,与我同批的全国援藏干部就有数人死于下乡工作等交通事故中,不得不让人对这片荒芜的雪域高原产生敬畏之心。
在阿里的日日夜夜,不但天天听到死亡,我还亲身与死亡擦肩而过。两次上阿里,一次是肺水肿被送进医院,一次是上吐下泻身体虚脱而晕倒。其中一次,与我同病房的是一位拉萨的领导,高原反应引起脑水肿。对于长期居住在海拔3600米地方的人每次来阿里反应都会如此强烈,更不要说内地人来到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阿里。
不得不接受的死亡现实和雪域高原特殊的使命意义让我对死亡渐渐的只有敬畏,而不是惧怕。
在阿里地区狮泉河镇背面的山坳中,有一座烈士林园。“这支没有后援、没有给养、无法通讯联系到的部队翻过昆仑山,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徒步行军千里之后,到达了西藏阿里当时的首府——噶大克。李狄三和63名士兵牺牲在了这条天路上。”每次听到这段故事,我都泪眼婆娑。继承前辈援藏志,阿里山下的我们还惧怕死亡吗?
千秋回眸,昆仑大地;餐风浴雪,云天做衣。当看到进藏干部高宝军在果蔬大棚里与当地老百姓分享丰收喜悦时,饱经风霜的面孔和风尘仆仆的脚步告诉我有一种选择是为这片土地带去真正的实惠;当听到地委宣传部索南部长讲述毕业后是如何从乌鲁木齐一路艰辛赶到阿里的经历时,深深的脚印和纯粹的信仰让我明白有种幸福是朝家的方向走来;当看到加央部长在田间地头面对农牧民发自内心的宣讲教育时,雪山下席地而坐的那个背影向我诠释了如何才能真正走到群众中去;还有扎西岗乡杨书记27年坚守工作岗位竟然没有去过邻县……太多的故事向我讲述着他们在阿里的伟大与艰辛。
只有真正同甘共苦,经历过生死之交的人才知道什么是感情。
阿里山上就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中有些是在部队上下铺,转业后一起留在阿里的;有些是在学校临窗苦读,毕业后一起来到阿里的;有些是相隔异地苦恋多年,为了爱情追到阿里的……荒芜空旷的戈壁滩上,来自天南海北的他们像是一颗颗闪亮的星星,凝聚成一个闪光的集体,彼此温暖在阿里的每一个日子。他们告诉我,每年只有一次机会能够回内地看看父母、孩子和亲人。春节后若买不到返程机票,就只能从拉萨坐长途汽车回阿里,没有卧铺,只是座位,车票700大洋,一路颠簸二十几个小时,遇到大雪封山天气,一堵好几天也属正常。我听着心酸,而他们却讲得不以为然。
一次下乡,有幸前往扎西岗乡典角哨所,站在中印边境飘扬的五星红旗下鸟瞰30公里争议区,典角示范村整齐精致的藏式小别墅与雪山下印度陆军、印藏警察、印度保密局和简陋的村居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不由感叹祖国强大才是对自己公民最大的保障。宁让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这种安全感与自豪感又是多少戍边男儿在生命禁区爬冰卧雪、昼巡夜伏而换来的。
八月的阿里,隔窗望去依然是辽阔的戈壁滩,戈壁尽头,是逶迤的雪山。漫漫援藏路上,我愿做那戈壁滩上一株灿烂的格桑花,深爱着高原的阳光,历经雪域的风寒,美丽而不娇艳,柔弱但不失挺拔,为藏家儿女带去吉祥与幸福……


活在书的边缘

“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罗曼罗兰这样劝导女人。
似乎一生有限的日子,每一天就是书的每一页。然而,这一切,还是离不开别人智慧的滋养。买书,读书,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天忙碌,但如果你对生活依旧充满希望,充满激情,那你一定会留意你身边的每一处风景,你会不断思考,不断想象。有人说人生是场修行,有人说人生就是一次远行,不管怎样,我们的人生篇章就是这些或许有意,或许无意的风景。每个人的篇章,都在对人性进行探析,都是对文化的积累衍生,以至于我们今天构筑起了人类文明。从西方到东方,从古希腊到古印度,从密西西比河到两河流域,从非洲人类起源地到我国的元谋人、北京人……生生不息的人类,书写了自己的历史,也书写着文明,书写着属于人类的史书。
今天晚上,翻了翻从网上购买的刚刚送来的散文,一下子被书的诱惑力所折服,尽管参加工作后没有以前读的书多了,但每当拿到一本书折射出自己的无知时,我依然会产生一种奋进的动力。以至于在现实中,不管走到哪里,都能在风景中读自己,读一草一木,解析其中的蕴含。有时候旅行就成了心路历程。有时候,被一瞬间的风景感动。不能不说,处处在读书了。无声,或有声,无形,或有形。
那几年在北京。只要有周末和假期,我都会经常泡在西单图书大厦里,从早晨开馆进去,带上面包和水,有时还要准备一沓纸巾,边读书、边擦去涌出的眼泪。靠着书架席地而坐,一天的洗礼就这样开始了。而在你的周围,他们有可能是某高校的博士后,亦或是哪个研究所的教授,也有可能是一个苦苦追求梦想的北漂……但大家彼此友好的眼神都告诉对方我们来到这里的目的是一样的。就这样,一坐就是一天,直到晚上九点闭馆出来,迎来的便是北京璀璨的夜景了。之后,满足地行走在长安街上,眼睛虽然在美丽的帝都夜景间游离,而大脑却依然跟随书里的主人公跋山涉水。
读哲学,书籍让我懂得作为女人这样一个弱势群体该如何去看待生命的本真,教会我用哲学去思考值得一生的等待;读军事,回忆战火硝烟的年代,那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女性,他们是如何拥有美丽与坚强,成为展翅生命的人;读爱情,那些历史神话告诉我在爱与欲的煎熬中,只有以宽容的名义明白“痴迷”的罪过,才能让寻求一生的灵魂归宿在单调的死亡中冲出禁区。
我明白,书籍只给了女人天堂,却没有给予女人道路,但温柔而坚强的我们依然可以完成一种传说。就这样,我坚持用清洁和节制来珍惜自己的身体,用智慧和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大脑。
此刻,我想起了叶芝的诗——《当我老了》。是啊,当我老了,我想我还会手捧一本书,坐在火炉旁,读人生,体悟生活,品味人生,与生命相依为命,融为血液,脉络相通。


难忘一抹阳光

一次调研,徒步走在厂区法国梧桐中,晨光穿透树叶缝隙洒在道路上,斑驳闪动,一下子引起了我的往昔记忆。在大学校园后操场晨读时这种感觉最深刻,在北大未名湖畔旁听课时这种感觉最深刻,走进煤矿工作时这种感觉更深刻……
记忆一下子倾泻洒落,如同风铃,让日子闪亮了。
每次旅途,喜欢坐在中后排左边靠窗的位置,可以放肆地浏览擦肩而过的风景,就这样,走过山山水水,风风雨雨,但记忆最深的还是阳光。绿荫郁郁葱葱,阳光明明暗暗,斑驳摇曳,感觉人生如此美好。
喜欢荷尔德林的一首诗——《人,诗意的栖居》: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
人就会
仰天而问:
难道我
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
是的。
只要良善
和纯真尚与人心相伴,
他就会欣喜地拿神性来度量自己。
神莫测而不可知?

湛若青天?
我宁愿相信后者。
这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
但还
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著名诗人海德格尔后来在自己的作品中,对《人,诗意的栖居》又做了进一步阐释,于是,这成为很多人寻找精神家园的那份慰藉。而那一抹阳光就成了我人生的温暖和亮点了。
人们常用金色来形容童年生活,也许与阳光不无关系,代表着美好,代表着幸福和纯洁。记忆中,怎么也忘不掉老院子的阳光。每天清晨,东山迎面照耀的阳光美美地铺满院子,母亲种的太阳花全部张开了笑脸,葡萄蔓上的珍珠在阳光的透射下也愈发显得饱满。我喜欢用晨读开始美好的一天,暖暖的阳光晒热脸颊,趴在葡萄蔓下的小桌上,偶尔有客人来,我会热情地向他们问早,得意于爸爸妈妈有一个勤奋的孩子。这时候,阳光包围了整个院落,妹妹也抱着书本挨着我坐下,只有弟弟还揉着朦胧未醒的眼睛在旁边的沙堆城堡里寻找自己前一天埋下的海螺。老院童年里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或是思想,或是岁月。自从走进煤矿,我才明白了煤矿工人们为什么如此渴望阳光。
煤矿历来就和阳光有一种特别的情感。总也忘不掉那种场景,远远地看见防爆车灯光束距离井口越来越近,就在接近地平面,阳光洒满车身的那一刻,我仿佛可以听到矿友们深深的呼吸声。先不去洗澡,点上一根烟,一屁股坐在阳光下,乌黑的手,乌黑的脸,只有洁白的牙齿和闪亮的眼眸引人注目。眯缝着眼睛,不想多说话,烟圈在空中弥漫,陶醉于微醺沉迷的世界里。天气真好,阳光真好……这是我听到他们说的最多的话。
“精诚掘进三千尺,求出乌金万人薪。问君薪火来何处,且看工人满面尘。”或许这就是对煤矿工人最真实的写照。五百米的井下,是盏盏矿灯如星星般闪耀的阳刚世界。在这个闪耀着黑色辉煌的世界里,矿工们用自己的智慧、勇敢和男人们的阳刚之气,与大自然抗争着。他们挖掘地火,开采光明,他们更向往阳光。
燃烧的太阳,意志的化身,光明的使者,力量的象征。喜欢那一抹阳光,喜欢矿山,更喜欢我们可爱的工友。


天边那一抹橄榄绿

如果说绿色是希望,是和平。那么,军人就是永不褪色的一簇绿。
在藏期间,有幸走近这样一群人。春天,他们与百花结伴,守候在祖国边疆;夏天,他们与烈日同行,跋涉在边防哨位;秋天,他们与金黄一色,映照出幸福安康;冬天,他们与飞雪共舞,奉献在第二故乡。边防军人,是我们对这群人最直观的称呼。
《天路》嘹亮而深远的歌声把我带上人间天路,在青藏高原前行。巡逻于边防,在无际的苍凉中我们无法知道他们追求的是什么!矗立于风雨潇潇的寒夜,在咀嚼不尽的孤独里我们无法知道他们期待的是什么!他们坚定地选择了祖国边防,又将青春无悔地奉献在那里。多少个春夏秋冬,他们用热血的青春守卫着孤独的哨卡,用高昂的头颅领略人生中可歌可泣的豪壮。荒无人烟的艰苦环境下,他们只能抬头相望天空,低头俯视大地,平坐相觑战友。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精神世界的寂寞,让他们这群生长在和平年代的血气方刚的男儿们,培养了一种经得起严寒酷暑、经得起风吹雨打,耐得住寂寞的坚强性格。
的确如此,和平年代的军人们不需要扛枪架炮,但需要他们默默的燃烧青春。烈火中,可以流汗、流血,不曾流泪;坚守中,可以掉皮、掉肉,不曾掉队。一隔几十个春秋,与妻子分离的,与父母不曾团聚的,那种经得起时间、空间考验的爱情和浩瀚淳朴的亲情,也是他们能站屹于五星红旗下的精神动力。
多少人曾往返于这条天路上,去探求遗留在那里的可贵精神;多少人为他们谱写了赞歌;多少人想为他们寄去一份欢笑。在他们认为,有人看望,是他们的幸运;无人看望,是他们的命运,他们不曾要求妻子、亲人、人民、国家为他们做出什么,这是他们的使命与责任!
是的,当母亲带着疲惫的微笑将他们捧给世界时,他们就已经是一座高山,一片大海了。于是,他们便要穿上那一身橄榄绿,长一副铮铮铁骨,把脚下坚实的土地踩得咚咚作响,去完成他们的使命,他们的光荣。当洪水涌来时,他们要退在最后;当大火燃烧时,他们要扑在最前。他们是男人中的男人,有着一股侠肠义胆。当与战友分别时,要大碗喝酒;当与女友分手时,要真诚地说声抱歉。他们对女儿是一棵结满故事的大树,对妻子是一片金色的沙滩,对父母更是一座物产丰富的大山!戍边军人,一个光荣的称号,这光荣的全部内涵就在于承担责任和义务,做出牺牲和奉献!
夜深人静时,伴随着《天路》的旋律,阿里高原的古风遗韵和大漠黄沙落日圆的万种风情时常叩击着我情怀的闸门,眼前仿佛又浮现出一张张古铜色的脸,干裂的嘴唇,他们头顶金色的国徽和一身绿色警服向我诉说着边防军人的庄重威严和神圣职责……


把心留在西藏

蒙田说:真正的阅读是需要灵魂参与的。当我再一次阅读了裘山山的《遥远的天堂》,心就彻底地被留在了西藏。和山山一样,连我自己也很难说清楚,那片土地上究竟是什么吸引着我。
掩卷而思:神奇的高原,带着一种永恒的苍凉浮现在我的面前。而我,也感觉自己从世俗中挣脱出来,踏着天路,向灵魂的朝圣地走去……
而今,我真正走上这里。和山山告诉我的一样,遥远、陌生。广袤的天空,博大的土地,在目光的最尽头相逢,蕴涵着我无法了解和进入的神秘。
天空,是那样的湛蓝。空气,是那样的清冷。从雪山上下来,还是在雪山上。走到戈壁尽头,还是戈壁。天有多高,山便有多高。放眼望去的荒凉是一种让人刻骨铭心的冷,它仿佛要把高原上发生的每一个瞬间,包括人的思想和念头,都要封冻起来,然后永远地陪着这块寂寞的土地。
行走在渺无人烟,旷达无垠的高原上。旷野中偶尔会闪现一处牛粪镶嵌在围墙上的藏民院落,五色经幡烈烈飘扬在路上、河上、山顶上。在这里,与大自然对话就是与灵魂对话。身处高原,感觉自己像是被放逐了,淡化了生存以外所有的欲念,高原的风吹走了头脑里所有的疲惫,留下一种纯粹的感觉,天地之间的广阔让人的内心迎来一阵豁达。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只脱了缰绳的小马驹,在这里,任我驰骋、欢快。面对大自然最真实的美丽与庄严,我们的心灵抹掉了岁月的泥沙,以纯净的声音一次次召唤,接受着灵魂的洗礼。
人,一旦从种种欲望中挣扎出来,从种种肃立的淹没中挣脱出来,就会变成自己的主宰了。而只有在西藏,我们原本除了自己一无所有。
西藏给予我的启示无法带走。或许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将嗅着它的气息而生活,勇气就产生于这极神秘而又难接近的地方!
一次心的邂逅,但愿成为永恒!


我和西藏有个约定

任何一个渴望生存并期望生活过得美好、舒心的人都不会把繁华都市居住的机会拒之门外,恰恰相反,那个物资匮乏、气候恶劣、连氧气都缺乏的高原却让我如痴如醉的苦恋着,我认为,能够与那里匹配的一定是最勇敢的生命和最坚实的情感!
——题记
缘 起
如果说西藏是一种病,不去治不好。那么,最早诱惑我的或许是西藏保有的神秘和未知。这里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婚房布达拉宫;这里的人们会向神灵的方向虔诚朝拜,只为信仰;这里有一个玛吉阿米,只有在这里喝岁月读时光,才能感受仓央嘉措与情人的浪漫洪荒;三大圣湖千百年来不知陶醉了多少朝圣者和游人;雅鲁藏布大峡谷滔滔江水可以带走你我的执着和伤痕……这就是西藏,以其巍峨的雄姿屹立于世界之巅,并以其独特的高原地理文化闻名于世。久远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湛蓝的天空、苍茫的草原、神山圣湖、亘古雪峰无一不向世人昭示着它永恒的魅力。
如果欣赏边陲美景是西藏吸引我的直接原因,那么寻找人生真谛便是我的心灵再次靠近西藏的另一个缘由。期间,我对这样一群人肃然起敬。这是一群很年轻时毅然决定走上高原,不曾想过走下来的人们。他们中有士兵、军官,有的死于高原反应,有的死于车祸,巡逻中被泥石流淹死,站哨被雷电击死。牺牲的情形各不相同,但都是为了使命和责任。军人的职业原本就有牺牲的意味,而坚守在高原的军人们令这种牺牲更多了一份悲壮。我关注所有军旅作家笔下高原军人的故事。日喀则烈士陵园里,马景然和任致逊至今虽未合墓,却至死不分离;原西藏军区司令员张贵荣在将军崖谱写了忠诚戍边之歌。就是这样一群生命,选择高原时,坚定执着;留在高原时,无怨无悔;最后,埋在高原,也依然选择这块厚重的土地来覆盖他们的身体,监督他们的使命。
高原军人使我明白了生命在西藏的厚重。大学毕业时,又有一个特殊的群体走进我的生命,使我憧憬雪域高原一种别样的守望。他们的故事平凡伟大却又鲜为人知,高寒、缺氧、莫名的孤独、无尽的思念、刺眼的阳光、艰难的翻越……在这里,他们走同样的路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做同样的工作需要更多的准备,生同样的病,也许面临的就是死亡……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援藏干部。
情 定
当物质欲望远远超出我们对生活的基本需求时,我认为梦想一定不能止步于此。单亲家庭环境下成长的我一直坚信: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人生最大的需要是被需要。三十而立,我想只有真正去做了,才能不愧对青春岁月。
2015年10月底,我年休在北京,刻意留出几天时间直接从北京飞往拉萨,说走就走,寻找之旅就这样展开了……
到达拉萨,我在八廓街天堂时光书屋留下一张明信片,告诉自己我和西藏将有个约定。一身随心舒适的行装,一份死心踏地的心情,我独自一人行走在拉萨街头。布达拉宫玛布日山脚下,我跟着朝拜人群静静感受那份虔诚,遥想当年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盛况。如今,这座凝结藏族劳动人民智慧又目睹汉藏文化交流的古建筑群,已经以其辉煌的雄姿和藏传佛教圣地的地位绝对地成为了藏民族的象徵。
此行我选择了羊卓雍措来体验身体对海拔的挑战。沿盘山公路到达冈巴拉山顶的羊湖,我看到平静的湖面一片翠蓝,仿佛如山南高原上的一颗蓝宝石。我静静在湖畔虔诚许愿我与西藏的约定,让身后的山和路皆为我作证。
回到内地后,我查阅相关资料,无数援藏干部对西藏地区建设发展做出的点点滴滴和他们勇敢的人生价值选择让我更加坚定,这一路追寻并不孤独!由于援藏工作多年来从不针对企业有分配名额,我对梦想的实现毫无头绪,一时情急,便主动向组织申请援藏。
2016年5月28日,我在单位正忙于准备国家安监总局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研讨会,突然一个来电让我顿时从繁忙的工作中清醒过来。那一天,除了一再表达自己坚定援藏的意愿外,对方谈及到的任何困难我都已淡化忘记了。
之后根据组织安排,我前往指定医院体检,每当一项检查结束时,我总会小心翼翼的询问医生结果,生怕自己成为不合格的那一个。当一份正式通知告诉我一切尘埃落定时,临行前单位领导的关怀欢送,亲朋好友的依依惜别都让我铭记于心。感恩家人的理解,感恩企业的培养,感恩一路走来依然让我不忘初心!结束了西藏民族大学两天紧张充实的培训后,7月2日,我们正式告别故乡的黎明,迎来了拉萨的曙光!飞机降落贡嘎机场那一刻,我满满喜悦告诉自己,西藏,我如约来了。
守 望
这注定是一首关于守望,关于人生的诗。
在拉萨休整的四天里,坛城沙画漫长的艰辛制作,成功后短暂的喜悦,然后是毫不留情的毁灭让我震撼;老城区咕修娜书屋的主人对文学的执着和对友善、博爱的追寻使我难忘;与每位援友在最好的时光里行走一段最美的路,各不相同的人性闪烁在与我交错的瞬间改变、点化、充盈了我的人生。
在陕西省第七批、八批援藏干部工作交接会上,感人的工作纪实片让我的思绪已经飞往阿里那片土地。结束了拉萨四天的休整和交接,7月6日,太阳还未照亮布达拉宫,我们便收拾好行装前往贡嘎机场,却发现飞机晚点两个小时。拉萨至阿里一千六百公里,航班的准点率只有3%,真是近在咫尺,远在天涯。
达到阿里的一星期多里,我真正体会到为什么这里是眼睛的天堂,身体的炼狱。吃药,吸氧,检测血氧饱和度,量血压成了每日必做的事情。由于高原反应,我因为肺水肿光荣的住进了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医院。七天来,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伴随着每个人,但是领导同事们依然不忘每天对我嘘寒问暖,藏族医生护士对我悉心呵护。出院那天,阳光迎面暖暖,我闭目深呼吸,真想伸手触摸那唾手可得的白云。
如今,我充满活力、阳光开心的迎来了我在雪域高原的新生活,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守望阿里。相信,只有经过风尘仆仆的万里跋涉,才会有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我用心感悟雪域圣地对我永恒的呼唤,这召唤由来已久。于是,我看到了终年积雪的峰顶能够在阳光下闪耀着奇异光芒的冈仁波齐;看到了在人们心灵中尽善尽美,可以清洗烦恼和孽障的玛旁雍错;看到遥远的唐古拉山口高高的经幡飘扬处,仿佛站立着一位面容净明,双目微闭,口诵经文,手持转经筒经历了几世轮回的藏教高僧;还有那朝圣路上俯身膜拜的虔诚,那是一张怎样的容颜,衣衫褴褛,面色憔悴也丝毫掩藏不住那双真诚坚定而执着的眼神。阿里,自此在我心中悄然绽放。
三年援藏,一生阿里,我将用灵魂永远守望你。不论我是韶华正盛的少女,是幽静如兰的成年女子,抑或是满目苍痍的老者。
(作者:常昱,陕西省第八批援藏干部。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公众微信平台)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