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清明祭奠勾起了我们对先祖浓浓的思念缅怀之情,慎终追远的同时,我也在深思究竟何为“孝”?
缅怀奶奶的同时,我想到了她生命的最后日子。祖辈务农的我们很“争气”,兄妹三人全部跳出了农门,成为了“国家干部”,定居在了“城里”,“孝顺的兄妹”想到父母奶奶仍在乡下,照顾不方便,就为他们买了一套一楼,装修停当,接他们也住到了“城里”,很骄傲也很荣光地感觉自己大孝子一个,收获了太多乡邻乡亲的“点赞”,感受到了一种“为人子女价值实现”的虚荣和满足。
但是不久,奶奶的“不开心”就重重地打击了自己的骄傲。大家都忙自己的,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87岁的奶奶的生活空间就是这100平米的楼房,只要孙辈们偶尔回去看望,就会紧紧握住他们的手不放,嘴里念叨着:“我一个人孤臊得不行,还是我们老家好。”后来又听乡亲们说,奶奶在搬家的前一段时间一直在哭,一直不想离开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那一方水土,但是她在别人的指责声中——“这个老婆儿才磨人了,不知道甚叫好活,楼房还不如你的土房房!”强颜欢笑地离开了家乡。奶奶在我们的“孝心”为她购置的楼房中生活了一年多就去世了,但是她的“不开心”成了我心底永远的痛——她在家乡的土房房中是否能多活几年?或者至少她生命的最后一年多,在土房房中,在熟悉得渗入血液的一草一木中,她是否会更开心,更幸福,毫无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
想起了《论语》中的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笔者的理解,吃喝住穿这些都属于“能养”,而犬马“皆能有养”,我们这些“今之孝者”行孝的圭臬该是“敬”字。敬,敬畏也,敬畏老人的所思所想,敬畏老人行将就木的心理需求,不要以自己的好恶来要求老人。其实好多时候我们是自私的,我们的“孝”还是为了自己的省心,自己的虚荣,别人的认可,社会的肯定,独独没有移情老人的心思和感觉。
小时候家中兄妹都在读书,经济压力很大,父母亲最大的困难就是开学季卖粮卖羊地给孩子们带上足够的学费和生活费,把孩子们都“打发起身”。到了城里,母亲一有空闲就会捡废纸,楼房外的小院也成了“垃圾场”,曾经也声色俱厉地训斥他们:“缺你吃还是缺你喝,有空打扫一下家中的卫生,卖废纸的钱我们给你成倍的补上。”但却“屡教不改”。
熟读《论语》的过程中,读到了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色难”,我们能做到吗?我们往往把所有的压力都发泄到了他们身上,殊不知,真正的“孝”就是“色难”——即“和颜悦色”。我们以为“好吃的都给吃上,该玩儿的地儿都玩过”就是最好的“孝”,我们的脾气常常发给他们,因为我们以为,至亲如父母子女而“不取心”。但是孔老夫子2500年前就告诉我们:“孝,色难也。”《弟子规》也告诉我们:“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奶奶的遗憾和“经典”给了我新的“孝”理念,捡废纸也不是“过”,而且是“勤劳”,无非就是有点打击子女的虚荣;不干净,也不算大错,70岁的人了,别费力地改变他们了,即使想改变,也不能“声色俱厉”,而是要“怡吾色,柔吾声。”
父母子女一场,是多少年修来的缘分!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在建构民主的理念、法制的理念,“孝”也该打破传统的“孝道观”,也该与时俱进地具有“民主”的理念、“友善”的理念。
选自《长河》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