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近年来,随着新乡村的建设,农村的变化很大,我经常跟着一些骑友去农村骑行,我们常走的路线有五黄毛大坝、五股地一线、释尼召水上公园等,其中,我比较喜欢走五股地——郑守坝——保善堂——学校营子一线,除了因为这里有村村相通的道路,独特的人文景观,还有一个原因是行走在这里,思绪可以任意的神游,能够唤起我的一种特殊的“乡愁”。这种“乡愁”是从文字中生成的一种情结。
其实,这种情愫是缘于读了一位文友写的文章。一位文友结合自己的农村生活经历写了有关农村生产、生活的系列文章,让我对三十余年前农村的生产生活有了具体细致的了解,且在阅读的过程中,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是从这个村出来,让我有了“乡愁”的滋味。文章详实地介绍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原大树湾乡保善堂、学校营子村一带的生产环境、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从他的文章中,让我又“看到”了那些久违的景致:村落、饲养院、碾房、老房子……还有村落里的炊烟、井台边的绿苔、白杨树上歇息的小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里,我熟悉了老房子周围的那片绿、饲养院里的那些人;也“认识”了文友的家人、拾粪的少年、拉个子的青年、扬场的老头、收秋的妇女……他们劳动的热情、艰辛的付出在感染着我,我被文中的场景深深地吸引着,仿佛自己穿越在了那个年代,也参与在了挽猪菜、捡田及跳皮筋、捞蝌蚪的行列中……那里不仅有亲情、有邻里的互助,还有烟火气、有艰苦奋斗的历程……一段段文字的排列并非是简单的组合,好似绘成了一幅简单而朴素的画卷,一个活化了的农村生产、生活场景图。其实能够这么细致地回忆起往事,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对于文友来说,他的感受可能最深,在回忆中,一切往事都继续活着:从前父母亲说话的声音继续萦绕在耳边,父亲教照着如何扬场的情景就在眼前,自家地里的露珠继续闪着光,家里的大花猫继续卧在窗台上等着主人回来……可能真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作为旁观者,从文章中,我目睹了乡村发展变化的过程,见证了作者在艰苦环境中的成长经历,从而让我更加相信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勤劳奋进的人生信条。一时间,这种精神也成为我个人信仰的一部分,让我在生活、工作中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由此也让我对农村有了更特殊的情结,是一种浓浓的怀旧感,也是一种乡愁情结。所以,在每次去乡下的过程中,我都会有意识地寻找文章中提到的那些痕迹,诸如供销社、学校、老房子、大口井以及村里的大树、小路等,尽管大部分都已不复存在了,可是只要能看到一丝痕迹,就会想到文中曾说到的那些场景。记得有一次在下乡扶贫的路上,看到沿途有一座闲置的房子,可是房子正面用水沙石打磨出的“保障供给服务人民”的几个红字依然很显眼,想想这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供销社,这让我又联想到文友提到的当年供销社里十里八村的人们在腊月里购置年货的热闹场景。还有一次,观看一期“《乡土风》——走进东海心村”的本土文艺节目时,看到村民中的一些中老年人登台表演,虽不是优美动听的曲调,可是能感觉她们也都是有一定的文艺基础,也许他们中的某些人就曾是当年村里的文艺骨干,他们曾在队部简陋的房舍里排练《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想当年风华正茂的姑娘、小伙子,现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的老人……想到这些,我倒有些伤感。
可毕竟时过境迁,农村的变化太大了,特别是近年来乡村面貌有了巨大的变化,整齐划一的房舍、村村相通的水泥路、带有亭台廊道的乡村文化广场、具有地方特点的农耕文化墙和彩绘墙……我在新的时空环境里感受着曾经老房子周围的自然环境。每一次在村中的骑行,都是一次乡愁文化的品味,每一次都会有新的见闻,新的体会,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当畅游在学校营子的小广场上时,内心会激情涌动,感触颇多。因为这块土地上曾有着农业大集体时期的饲养院、场面。置身于此,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当年人们在场面上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想当年用土坯墙和壕沟围回的场院内四周堆放着未脱粒的玉米、高粱、糜麻五谷等果穗和脱粒后的柴草,中间的空地上人们劲头十足地劳动着,码垛、用碌碡碾压、扬场、装粮、分粮、送粮……一时间,劳动人的号子声、撵赶牲口的吆喝声、连枷的敲打声……顿时充斥在场面的上空。人们的互助合作让打场的效率大幅提高,这是一种劳动力分享,也是收获喜悦的分享,这里曾有着全村人共同的记忆。而如今已成为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场所,用大瓮、坛子、车轮等老物件作装饰的景观墙、古香古色的亭台长廊、独具特色的秋千摇椅,五颜六色的鲜花与这些建筑设施交相辉映。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们更多的是消遣,大家聚在这里或是打扑克、聊天,畅谈新生活,或是静坐着欣赏周围的景致,白墙黛瓦翘檐的房舍、郁郁葱葱的农田、纵横交错的水泥路……人们共同感受着农村的变化,共同享受着党的政策沐泽,此情此景下,人们更多的是对新生活的感慨。
只要是置身于其中的人,都会被这道乡村风景线所吸引、打动,也许就是这种新奇感的驱动,我几次都想着在凉亭、长廊等位置拍几张照片。一次,准备在摇椅上拍几张照片,恰好在摇椅前方的花坛处有两个工人还在施工,我也只好作罢。不过对其中一位看上去年近古稀的老人,我又多了一种恻隐之心,这么大年龄了还来这儿受苦当民工,出于同情,我走上前与老人攀谈了起来,他说自己是本村的村民,今天来这儿当义工服务的,我本以为他是党员,可他否定的回答却让我很惊奇,我说:“大爷您的觉悟真是高了”,老头笑着说:“环境好了,对大家都好哇,我做这么点营生还算甚了?”这样的话语似乎曾是报告里先进人物的表白,而现在就出自身边的这位普通农民口中。看到老头忙着手头营生,我也没有再与他攀谈,径直走到凉亭附近拍照。恰巧凉亭里坐着一个正在看书的年轻人,他看到我有照相的意思,站了起来对我说:来里边拍吧,边说边走出凉亭,我注意到小伙子的左手残疾,右手拿着一本标有“考试辅导”字样的书。出于敬佩,我问了他参加考试的一些情况,他告诉我自己是师大历史系2016届毕业生,正准备参加旗里招聘教师考试,我又问了他招考数量等情况。他告诉我,这次历史科目的老师招聘的数量少,这次考试成败与否都是对自己学业水平的一次检验。可是他坚信以后会逐年增加,他说,“习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就说到,中国人要有文化自信,这就首先需要我们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这是基础”。从他说话的语气及眉宇间的悦色,我能感到他对所学专业的喜爱及对未来充满着信心,这让我感到身边这位小伙子是如此的阳光。小伙子的这种自信、阳光的状态也在感染着我,他对新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让我感到一个人的信念和追求层次就是他的前景和未来。
在广场上看到的这些特殊风景,让我对农村有了更深的情结。在这里,我不仅找到了“乡愁”的源头,也看到了农村的明天。今后我还会经常来这里,相信这里年年有新景、处处有风景。
选自《长河》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