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4940318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绽放在净土上的芬芳与美丽/【青海】吉狄马加(彝族)

点击率:4138
发布时间:2016.07.04

  文化是一方地域的灵魂。

  大美青海是山宗水源之地,这里聚居多个民族,交汇多种文明,孕育多种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青海独特的自然和文化禀赋,赋予了文学丰富的内涵和多彩的形式。

  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交汇的湟水之滨,有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人们称之为“互助土族之乡”。祁连山的苍松翠柏使土族之乡与高原上的其他地域的景致迥然不同。湟水、大通河的碧波翠浪与土族之乡的风土人情交相辉映。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因山奇水秀、景观众多、风情独特而成为中国西部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阳光下的土乡,山青水秀,民族风情浓郁。“花儿”飞落的地方,美丽的风光映入眼帘。我们仔细端详四五千年前的彩陶,我们聆听千年古刹悠悠的铃声,我们唱起古老的“花儿”我们跳起欢乐的“安召”,我们在农家的热炕上品酩,我们在故土园的建筑群里徜徉……所有的一切,都是古老岁月里留下的记忆;所有的一切,都是历史文化的沉淀。

  多情的阳光在美丽的土族之乡表现得淋漓尽致,她久久抚摸过的这一片高原故土,古老的田园风光与美丽的森林公园互为一体,独特的民俗文化与欢乐的民间歌舞交相辉映,还有那从农家院落飘过来的特色菜香与浓浓的青稞酒互为交融,一方地域与多种文化在这里水乳交融……

  这就是中国西部,这就是地道的互助土乡。淳朴、自然、宁静、温暖……所有的这一切,都与大自然有关,与土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有关。天人合一的世外桃源之境界就这样如此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只有身临其境的人们才能体验得很深很深……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

  由于西部独特的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就形成了在精神内涵和形式上都别具一格的西部文化。西部文化具有极强的传奇性、神秘性、包容性和丰富的生活情调。西部文化个性化的生动远远超出理念式的抽象与僵化,这是由于绝大多数民族没有文字,他们的文化主要靠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式的口耳传承。西部文化的动感正是它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但另一方面它也因此变得脆弱而柔情。

  我们可以说,中国西部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蕴含在博大精深中的多样性和多彩性。

  于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就诞生了令人瞩目的西部文学。

  西部文学的主题包括:生命与死亡、灵魂与肉体、祖先与族群、时空交流、人与自然的伦理、生存的表象和归宿、人与神灵的渊源、物质中的灵魂、社会史与心灵史的对话等等。在这里,所有永恒的主题和时代命题,都被一种鲜明的根性文化所发现、所整合、所诠释。它关注生存和传统又绝不回避现实,关注社会与发展又绝不脱离历史。它在故事中融入思考,在思考中贯穿了动人的讲述。于是西部文学在这个特殊的自然与文化环境中、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它独有的凝重、丰厚、粗犷、质朴而又充满象征意味的特点与风格。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每个民族都生活在其他人群无法融入的环境中,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思维、感受,在自己的语言中体验欢乐和痛苦。人们不愿失去自己的语言文字尤如孩子依恋母亲的怀抱,在其中他能够得到温暖、安全和自由,他们的保护神、他们的祖先和永恒的情人都活跃在这样的语言文字之中。

  西部更多的少数民族作家采用汉语文写作。阅读与阐释这些诗歌、小说或者其它作品,使人置身于一种相互交织的语境之中。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不能只在现代主义的修辞风格框架内解读,因为他们既置身于汉语写作的场域,又显然植根于本民族经书、神话、民间故事的地方传统。这似乎是一种考验,因为他既要在很高的层面上把握汉语言的真谛,又要驾驭两种语言、两种思维方式的碰撞和交融。

  在当代语境中,西部作家特别是少数民族诗人和作家,他们的写作具有一种深刻的自传性,一种人类学与民族志意义。尤其在社会空间、生活经验与文化表征日益趋同的情况下,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冲突都在持续增加的时代,这种特点更加鲜明。对世界的个人感知与地域或民族的象征图式相互交织,个人的话语与共同体语言深深共鸣,个人的观点与地域文化的视阈彼此融合。他在对个人经验的叙述中描绘了一个地域一个族群的历史轨迹。作为诗人或者作家,西部民族作家对自传记忆或地域史诗记忆的表现,不是还原式的阅读而是创造性的。对于他们来说,传统的文化或者现代生活,既是已经完成的文本,又是有待于创造的文本,它允许后来者的更新,犹如一种没有完成的救赎行为。

  长期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学创作,就会更深地体会到这一点。

  展现在我面前的这三本厚重的“彩虹”印象文学丛书中入选的各类作品,题材广泛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感人,思想性、文学性和可读性都很强。

  尽管是匆匆选读,却也会掩卷长思,可以想见,这部丛书的作者们的身上始终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土乡情结。

  我们知道,土族是个神秘的民族,那些风土人情、那些轶闻趣事、那些野曲歌舞,都在作家和诗人们的印象里打下了深深的底色。也正是这些,给他们赋予了特有的灵性和聪颖。从作品中不难看出,对家乡的热爱,对土地和劳动者的敬重,始终徘徊和萦绕在他们的字里行间,就像一个农民进城若干年后身上仍然散发着浓郁的青稞芳香一样。可以说,正是这块盛产粮食和美酒的沃土,给了他们跳跃的激情和创新的元素。

  他们是在用一片真心崇拜着关注着年轻而古老的高原土乡,他们有责任有良知描述出对这片神圣净土的参悟,所以他们的视野和笔锋始终触及的是高原的“根”和“魂”,因而总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和动人心魄的力量。诗歌和散文总会展现青海高原特有的原始之美、粗犷之美、飘逸之美。

  土族之乡的美丽而神奇,有时几乎到了让人如醉如痴的状态。在别人看来,高原除了边远还是边远、除了蛮荒还是蛮荒,但在青海的诗人和作家们眼中,却蕴藏着无尽的情感和人性的光芒,他们像耕牛钟情黄土地一样,既热爱这块地域,又献身这块地域,以至于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物既熟悉得胸有成竹,又钟爱得情不自禁。所以,他们的作品如汩汩泉水、欢快地流淌,沁悦着人心,而它们汇集在一起,就会荡漾着理性的浪花、闪耀着生命的真谛。这些作品既有催人上进的艺术之美,又有令人掩面抽泣的情感冲击力,使读者在认识和感知高原这个大物质和大精神的世界过程中,去领悟生存的伟大和生命的非凡。

  感慨为深,境界始大。纯粹于心灵、纯美于精神、纯正于魂魄的抒写,应有一种远尘埃、近自然的本色;更应有一种亲淡泊、疏功利的心境。像我比较熟悉的入选作家祁建青,就是一位这样的人。

  诗人王久辛曾经说过:祁建青是在用心地、一点一滴、不紧不慢地诉说。他把一大堆东西捏碎以后重新混合在一起,塑造或绘出新的图画来,那是一种很文雅的西部人的涵养与教化的文字表达。祁建青是土生土长的土族作家,他以自己的笔墨对故土作着独特的描绘和重塑。亲人、朋友、乡亲之间的淳朴真情,经沉淀后更显厚重,而故乡的一草一木,无不凝聚着他对生活的感受和生命的体验,那是一种充盈着诗意特质的童真之美,其笔致之美、立意之新,无疑是他散文的一个亮点。读他的文字,我常常会想到一个问题:离开故土很久的人,到底还有多少灵魂留在家乡?读一读祁建青先生的文字,或许,它会直接引领你的思绪,再度徜徉于故乡的天空。

  在接近自然的地方,一个人也更接近他的灵魂。土族之乡的自然景致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已融入本土作家张翔的血液中,成为他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故乡情结。在他的笔下,那块土地上的一切自然之物都被赋予了蓬勃的生命力和浓烈的艺术情感。蓝天、白云、村落、学校以及散发着苦涩香气的土豆花,无不充盈着他精微平和而又蕴藉深沉的情思。《土豆歌谣》中的亲亲土豆不只是土乡人赖以生存的一种农作物,更是一代又一代父老乡亲们情感沟通的歌谣与舞蹈。

  像这样的作品,在丛书中比比皆是,处处闪耀着情感的光辉,地域的魅力。老中青作家方阵齐整亮相,各类文学作品尽展风采,这也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又一道县域文化风景。

  可以这样说,当丛书中的某个作品刹那间让你有所触动的时候,不得不说这其中一定有符合你的欣赏标准的焦点,或者可以说和你的某种生活你性格中的某一点相契合,这些都是点与点、面与面的交集,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可以用强烈的共鸣来概括。

  文学是各族人民共同谱写的生动史诗。少数民族中产生了很多有影响的作家、诗人,少数民族文学为我国文学史增添了光辉的篇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而青海的文化正迎来一个繁荣兴盛的黄金期。这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学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为汉族和少数民族作家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们要深刻认识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推动少数民族文学进一步繁荣发展。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文艺创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文艺创作主体就必须解决如何看待自身的现实境遇问题。我们一定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群众作为表现主体和服务主体,树立大众情怀、聆听群众愿望,深刻反映各族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展示各族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要大力弘扬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主题,用各种文学形式反映各民族平等团结、亲如一家,反映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相互离不开的血肉关系,促进民族之间的平等友爱、团结和睦。要自觉以生活为源泉,把社会作为最好的课堂,把群众作为最好的老师,增强实践感悟、丰富生活体验、汲取智慧营养,在植根群众、扎根生活中获得鲜活生动的文学素材和创作灵感。要把加强学习、提高修养作为毕生功课,积极学习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方法,广泛吸纳各民族优秀的文明成果,不断丰富知识积累、提升思想境界,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出色的创作成就,赢得各族人民的尊重和喜爱。

  少数民族地区文学事业的发展、少数民族作家的成长,离不开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坚守在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作家们,更要自觉践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入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创作出一大批讴歌时代风采,颂扬社会主义风尚,反映高原人民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的优秀作品,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做出不懈的努力。

  在一方净土之上静静地绽放芬芳与美丽,这就是土乡文学发展的特质与风格。我们可以将她称之为生长在山野间的金露梅抑或银露梅,也可以视她为冬青树抑或是红桦林,世易时移,暑往寒来,她始终在岁月的深处展示着无声的热烈……是的,土族之乡的文学之花,在西部文学的缤纷花园里,在青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天地间,将会盛开得更加鲜艳、更加动人。



  (责任编辑:高彩梅)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