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4931753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写满乡土气息的记忆/陈永明

点击率:4894
发布时间:2016.06.23

乡村腊月



  腊月,似乎是乡村的专利,连飘飞的雪花和檐下长长的冰挂也充满浓浓的年味!

  腊月里,乡村的炊烟,带着冬阳的问候在每一个村庄的上空盘旋着、缭绕着!

  忙碌了一年四季的乡亲们,仍然在忙碌。不同的是,乡亲们是在盘点岁月的给予和回报,在谋划来年的希冀与收获。他们忙碌着。把所有的辛苦和欢乐在乡村的腊月尽情地释放和挥洒。

  置办年货,是腊月里乡亲们思考最多的事情。一家人围炉而坐,当家长的父亲或母亲,或主持家务的长兄,抑或是管家的嫂子、兄弟媳妇召集家庭会议,把年货置办、添衣保暖、人情客往、团年祭拜等等事宜,策划得周到细致。

  腊月的乡街子。热闹非凡。逢二五八,或三六九,或一四七赶场天更不消说,几乎所有在城里卖的东西,乡街子上都能买到。日用百货、电器五金、土产山货、时尚衣物,还有大人用的、小孩子玩的,香烟火炮、灯笼礼花、春联门对,甚至祭祖用的香蜡纸钱。有的时候就连城里人也会跑到乡街子上来抢购猪肉装香肠、腌腊肉,或土鸡蛋、自种的本地米,甚至瓜果蔬菜,因为乡街子上卖的东西远离城市,少污染、原生态,是现代人追求的美食和珍品。

  宰年猪,是乡村腊月的一道风景。在农村,每年能宰上一头年猪是一家人“运程”好坏的象征,是这家主人有没有经济头脑、是否能干的象征,也是一家人“六畜兴旺”、“丰衣足食”的好兆头。尽管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新鲜肉打“牙祭”已经成为故事,但宰年猪仍然是全家人生产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等“有钱无钱、回家过年”的打工人回家,等在外读书、工作的子女回家,让全家人共同分享那份快乐和幸福。在淳朴、简约的乡村,幸福就是如此的简单啊。早在计划经济年代,当城镇居民无忧无虑凭票供应肉食时,农村的许多人家却在盘算着“卖一头,吃一头”或“卖半边吃半边”的生活计划,那“卖一头”或“半边”便是上交给国家的“任务”。也就是生猪派购任务,记忆中大概是七八角钱一市斤的价格,除去任务猪过秤时肚里还没来得及消化的潲水重量,一头猪也就百来块钱,外搭一张交给杀猪匠的“屠宰证”和几十斤可抵交“大中专学生粮食转移证”的奖售粮。凭那张让全家人嘴馋的“屠宰证”,就可以光明正大、理直气壮地宰猪过年了,一百来块钱也让一家人来年的生产开支有了来源。那时。在条件稍好点的乡村,绝大部分农家是只能“吃半边卖半边”的。也有好些实在困难的家庭,年关时才会开口向家境好点的亲戚借上一块肥肥的腊肉,过年祭祖敬香火,之后也一家老小打上一回“牙祭”,改善一下油荤。特别是不懂事的小孩,逢左邻右舍宰年猪时,往往会忘记事前大人的叮嘱跑去守嘴,那副可怜相会让没年猪宰的父母感到羞愧和一阵阵心疼,也成为来年千方百计都得争口气宰上个年猪的动力和念想,哪怕“吃半边”都行。生产队里特别困难的“五保老人”是有专门照顾的,也会有好心的人家偶尔送上一两斤新鲜肉。现在的政策好,“五保老人”可以享受低保、还会有高龄补贴,逢年过节,还会享受到政府送的寒衣、食油大米和肉食,那是雪中送炭般的,在他们的眼里是一份大恩大德,垂暮之年的他们会感恩一辈子的。当然,偶尔也会有宰了“半边年猪”的人家享受到了“五保户”待遇,肥肉上添膘的。

  在乡村,乡亲们是纯朴的、友善的,邻里相处是和谐的。人情世故,礼尚往来是千百年来的传统。乡村腊月,“吃庖汤”很时兴,体现着一种氛围。也看得出这家人的人脉人缘。孩子在乡村小学的老师,城里工作的亲朋好友,三亲六戚、左邻右舍,院坝里挤满欢声笑语,气氛其乐融融。通常是头天宰猪帮忙,第二天正式请“庖汤”,凡请到的人家一般都是全家老少都到场,因事或外出没赶上的还会择日补请。过去,习惯于满寨子的人都请,或全生产队的人大吃大喝一场。这样下来。常常是一头年猪除了四只腿、一个头,一场“庖汤”便吃完了,大有“有福同享”的慷慨。剩下四条腿走亲戚,一个猪头过年祭祖。正月刚过,一家人最起码的油荤都将成为大问题。也有家境贫寒或遭遇“天灾人祸”宰不起年猪的人家,怕还不起这份人情,也就婉言谢绝了或借故出门干农活躲了,以免难堪和难受。如今,乡亲们的观念已悄悄发生着变化,一些落后的习俗开始改变了,就连“庖汤”请客的范围也都简化到自家的至亲、左邻右舍了。这给主人家减少的不仅仅是轮流做饭、洗碗之类的麻烦。渐渐地,在乡村普遍形成了这样一种节俭的传统。

  随着腊月的日历一页页的撕去,除夕的日子也就一天天临近了。此起彼伏的爆竹声,让银装素裹的乡村更加安宁祥和,大红的春联在瑞雪的映衬下红红火火格外醒目!

    乡村腊月,瑞雪丰年好兆头!



  醉在苗家山寨



  有苗族的地方,就有动听的芦笙音乐、有奔放的芦笙舞蹈、有豪放醉人的羊角酒。

  苗族是歌舞和酒文化内涵比较厚重的民族之一。在苗家山寨,跳芦笙舞、喝羊角酒,让人感受一份质朴、热情与和谐,是欢乐和幸福的另一种诠释。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传统的“端午节”,也是苗族同胞的“花山节”。像汉族传统的春节年一样隆重和热闹。如果有缘去体验一下,还可感受到苗家人欢迎贵客的最高礼仪“三角酒”。由于工作的关系,过去我曾多次耍过“花山”,喝过苗家的羊角酒,那记忆特别的深刻。花山节这天,苗族同胞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身着色彩艳丽的苗装,吹芦笙唢呐、跳芦笙舞、对苗家山歌。花山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走进金沙江畔溪洛渡新拉村的苗家山寨,刚到村口,我们就感受到了浓烈的节日氛围。到达苗寨社长家时,寨子里的苗族同胞都聚集在一起了。他们身着只有在盛大节日、隆重的场合或走亲访友才穿着的古朴、大方、庄重的“花衣”(盛装、礼服),脸上写满淳朴的厚道和幸福的笑意。

  苗家敬酒礼仪很特别。热情好客的苗家人,凡逢盛大节日,迎娶送嫁,迎送宾客,都要用“三牛角”斟酒敬献。三角酒和拦路酒是最高礼节,因而每逢盛大、隆重的佳节仪式,主人便邀请既懂礼节,又能说会唱的人代表主人给宾客敬酒。一来增添热闹气氛,二来显示主人的热情。特别是在相互回敬、转敬时。既敬酒又比说、比唱、比舞,往往把说、唱、舞集于一体。如今,苗族三角酒已被演绎为迎接贵宾的最高礼仪——拦路酒。每位客人都得喝完敬献的拦路酒,才能获准通过栏杆,从迎接礼仪队中间穿过进入寨子。拦路酒是不能回敬敬酒者的。第一角酒,表示尊敬和欢迎,敬酒者,口唱酒歌,左手执羚角杯口,右手执羚角尖,左脚向前跨一步,右脚继而向前半步转弓步,曲体,手执羚角酒从右下向左上抬升,将酒敬献给客人。客人接酒后,向左滴几滴,再向右滴几滴,再将酒回给主人。其意表示敬祀天地和先民神灵。第二角酒表示感谢。客人可一饮而尽,也可以转地一圈、两圈、三圈的方式转敬他人,转上三圈后被敬者必须将酒饮尽。但一角酒不能超过三人。如果被转敬者是第三名,也必须将酒饮尽。第三角酒表示祝福。宾客离开时,如同进寨欢迎仪式一样,列队于寨门口。花杆拦路,芦笙歌舞、羚角美酒、将客人送出寨子。而最具娱乐性的敬酒礼仪是叩酒,敬者与被敬者在敬献酒的过程中,相互礼让表现出来的环环紧扣的动作和与之相伴的诙谐语言。敬酒者以主人家的名义,向正在进行芦笙舞表演的笙手和歌手逐一敬献一角酒。敬酒者左手握住斟满酒的角口。右手握住角尖,把角举齐胸部,选择微微屈膝下蹲的姿势后,在原地或向左或向右旋转、跳跃,将斟满酒的角自下而上缓缓呈递到被敬者手中。笙手或歌手同时以旋转、跳跃的针锋相对的左来左挡,右来右挡的左、右侧身的动作与之应对。最终以敬酒者以左侧身姿势向被敬者敬酒三次为一个回合,不能应对的笙手或歌手就要饮酒。若笙手和歌手应对自如,无论动作或是语言都没有出错,则顺利过关。

  芦笙舞表演是花山节上的重要节目。而永善的苗族芦笙舞则以马楠为代表,他们曾在全国、全省的民运会、中国国际艺术节上获过大奖。这是苗家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艺,而多姿的民族舞蹈更是文艺精粹。苗族芦笙舞历史悠久,起源于祭祀活动,也是苗家人节日、喜庆的主要舞蹈之一。它动作明快紧凑,舞姿纯朴,表现了山民耕作、狩猎的生活情景,风格粗犷剽悍。其内容可分为表现祖先刀耕火种场景和狩猎生活的生产劳动舞、生活情景舞、模拟动物舞、表现丰收和获取猎物后狂欢喜悦心情的情绪舞、特技表演以及祭祀礼仪舞等。芦笙舞主要有跳、转、跺、磋、踢、拍脚板等动作,表现或庄重肃穆、或节奏紧凑、或轻松明快、或活跃敏捷。跳芦笙舞时,男子吹奏芦笙,女子伴舞,时而蹬跳,时而叠罗汉、栽桩,时而翻滚,舞姿优美,节奏明快。跳技巧性芦笙舞时,舞者自奏自舞,手脚并用,无论跳难度多大的动作,曲子吹奏从不间断,芦笙随着身体的转动而动,脚上动作较多,技巧性很高。芦笙舞节奏轻快,动作古朴,粗犷豪放。刚健有力,风格独特,保持着原始古老的动作,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艺术性和观赏性。

  苗寨是淳朴的、苗族同胞是善良的,他们的生活是殷实的。社长家里,布置还不错,沙发、家具等刚添置不久,从堂屋里那悬挂的“菇”字匾额可以知道,这户人家近期刚办过喜事。

  在社长的盛情邀请下,大家都换上了苗家的“花衣”,与苗族同胞们合影留念。在社长家院坝里。大家体验吹芦笙、跳芦笙舞,社长他们则“见缝插针”地开始敬大家羊角酒。

  吹芦笙,还特别不容易,据说学会全部芦笙曲60多首,需要几年的时间。要通过“口传心记”、“前传后教”,学艺出师,才能称为“芦笙能手”和传承后代的“芦笙尊师”。芦笙虽然只有六个音符,却能生动地演绎传统芦笙问讯曲、代歌曲、舞曲的深邃内涵。芦笙曲调以叙事为主,旋律起伏变化不大,乐曲节奏速度徐缓,曲调旋律长短不一,表达内容十分丰富。

  带着醉意,回味羊角酒香。我们很虔诚、也很投入,在那“呜哇,呜哇”的简单重复中,体验简单而又深邃的欢乐和涵义。



                                                                                         选自《彝良文学》2012年第1期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