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这座绿水环绕、青林葱郁的圣人山,我已经登过多次了。
1080年一个秋高气爽、碧空晴朗的日子,学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从巴格达回到了梦中的故乡——喀什噶尔。这位喀拉汗王族的后代,登上乌帕尔山,满含热泪,深情凝望阔别20多年的家园,注目着这片鲜血浸染的故土。在乌帕尔的西、南两面,帕米尔高原上群峰争雄,耀眼的雪山吞吐着大团的云烟,形成一派雄浑郁沉的氤氲;它的东北和北面则逶迤着一列皱纹奇特的环形丘陵,如屏如障。在这三面合壁之中,辐辏般放射开去大片农田和戈壁台地,各种农作物和野生植物,像一片五彩的海水,在清爽柔和的风中起伏着,轻轻拍打礁群般点缀其间的村庄。学者迎风而立,心海中大潮滚滚滔滔,起起落落。他沉思良久,缓步下坡,毅然作出一个神圣的决断,为赐予他铮铮铁胆的故乡开办一个学馆。
如果不是历史的逆转,如果不是命运的捉弄,他很有可能成为喀拉汗王朝一位贤明的君主,但时代的利刃断送了他美丽灿烂的前程,甚而要戕害他的生命。1058年一个风高无月的晚上,王朝发生了宫廷政变,他的祖父、喀拉汗王朝大汗被妃子毒死,他的父亲也遭杀害。乌帕尔山处处是血,处处是泪,处处是仇恨和怒火。青年学者只身逃出王都喀什噶尔,从此,他走向无穷无尽茹苦含辛的流亡之路。他叩拜真主,真主无语。一个人的命运在顷刻间被彻底改变,即使真主也无法扭转。
他自幼聪慧好学,一双深邃的眼睛充盈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他在离家48公里处的喀什噶尔皇家伊斯兰经文学院孜孜不倦地学习。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学院涓涓春水的浸润,使他对本民族文化无限痴恋。在突厥语日渐阿拉伯化时,他决心捍卫本民族语言文化的纯洁性。为此,他曾在伊犁河谷与中亚的七河地区、锡尔河流域详细考察。伊犁河滔滔,锡尔河泱泱,虽流过了千年雷雨交加的岁月,却流不走青年学者挺拔的身影和无畏的胆魄,它把一页恒久的画面深深烙印在历史深处。
“我走遍了突厥人的所有村庄和草原。”1077年,学者在《突厥语大词典》引言中这样说。是啊,政变虽然毁掉了他深深爱着的家园,但毁不掉他藏在心底的信仰。在满布着荆棘榛莽的流亡之路上,暴戾的沙漠、疯狂的风雪不能阻止他,突袭的山洪、晨昏的饥寒不能淹没他。一个满怀虔诚的青年高昂着头颅前进,浩浩天穹之下,茫茫大野之上,他风尘仆仆,向中亚的文化名城布哈拉、撒玛尔罕、谋尔夫、内沙布尔进发,把灿烂的突厥语系和各民族文化介绍传播到伊斯兰世界。一路上,他虚心求教于学问大家,把突厥人、土库曼人、乌吉斯人、处月人、样磨人和黠戛斯人的韵语铭记在心中……1069年前后,他到达巴格达。
沙雾蔽日的时候,他耕耘着;烛火摇曳的时候,他播种着。两千个日日夜夜,他的灵魂之铧深入一片广袤的土地。在一个磅礴的秋日黄昏,他终于“用最优雅的形式和最明确的语言”完成了《突厥语大词典》。泪花轻轻洒在最后一张稿纸上……词典共收词目7500条,民歌224首,格言、谚语200余条,反映突厥语诸民族的语言、文字、人种、历史、民俗、天文、地理、农业、手工业、医学以及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是当时新疆和中亚的一部百科全书。这是全世界第一部用阿拉伯文编纂的煌煌大作,是心灵的巨著,是智慧的雄篇!
这是一位学者的光荣和骄傲。
他人生的大不幸铸就了他人生的大幸。
1917年,土耳其第一次印刷了这部著作,距学者编成之日,时光又翻越了840年的峰峦。
1080年,学者年近六十,归乡心切,随一个访问喀拉汗王朝的巴格达使团回到故乡喀什噶尔。学子们兴奋地迎接他。课余时间,学者带领后生们在学馆前后种花栽树。传说那棵高大古老的杨树是学者亲手所栽,已有900年的树龄了,被称为“哈衣——哈衣特树”。那虬结苍劲的根部,无声地诉说着它经历的朝风暮雨,然而从那里派生的铜杆铁枝仍在风中铮铮鸣响,仿佛要把900年前学者的声音传得更远更远……在办学的岁月里,学者还是那样辛勤劳作,他和学生们一起在栽植的树旁掘井取水。现今那一口“智慧泉”定是他当年亲手掘出,清泉淙淙,就如他久贮的佳酿肆意横流。他死后,被乡亲们安葬在乌帕尔山上。为了纪念他,乡亲们称这座小山为“艾孜热特毛拉木”——圣人山。
如今,在乌帕尔山脚下,耸立着学者高大的塑像,他身穿长袷袢,右手托着他不朽的巨著——《突厥语大词典》,抬头远望前方,犹如正在走向学馆讲坛。
我缓步走下陵园台阶,抬头伫望远方灿然闪耀的雪峰,一缕诗情涌上心头——
因你,麻赫穆德•喀什噶里
乌帕尔的名字长出了翅膀
我们乘风往来
采摘一个沉甸甸的传说
拜访一个圣明的思想
哦,历史告诉我们
这里,是成熟的太阳落下的地方
哦,他就睡在那儿
一页闪光的文化,一部伟大的典章
静静地诵读
默默地细想
他已翻过一千多年的山头
为什么依然在我们眼前
闪耀着他的烛光
选自《散文选刊•下半月》2012年第5期
原刊责编:黄艳秋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