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4938575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书札二则(内蒙古/高彩梅)

点击率:4990
发布时间:2016.06.20

泥土芳香的吟唱


——读李光彪的散文


  七彩云南之旅,让我领略到了中国西南部自然景观的瑰丽奇美,而更加让我灵魂震撼是读到了李光彪先生《沾满泥土的情绪》的散文集。这是沾着芳香的红土地气息精致的美文。作家崇尚自然、崇尚民间、崇尚和谐的审美追求。深情吟唱,韵律流转,仿佛灵魂被摄入红土地中……

  当今,乡土散文创作呈现出整体质量较高、题材多元化、区域化写作特征明显等特点。李光彪先生的散文编织了滇中民俗民风、人文情怀,凝结着浓郁的红土情结。这种独特的地域风情,源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作家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深邃地情感和洞察力将红土地的意象表述出独特的美。滇中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热情好客的乡民以及笔端凝结的那种对祖国,对人民炽热的感情。产生了不少耐人回味的好文章,因为他对红土地人情物事的感受过于强烈的深沉,他宣抒这种“恋土情结”恬淡、清新、秀美是乡土散文上乘之作。

  李光彪先生对红土地的表述语言纯朴,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充满着独特的个人精神气质。带着那一方红土地的味道和印记。李光彪先生在从政与写作、寂寞与热闹、世俗与清雅之间,他能静下心来连出两本书。我想是缘于李先生对文学的痴爱,心灵的需求,更主要是对红土地的挚爱。读李先生的散文觉得韵律醇厚、唯美、洁简、清雅。作家自序《我是乡村复制品》一文中,用设问句式问自己:你是哪里人?我会用特有的彝话回答:我是元谋人的孪生兄弟牟定人。作家认为人是泥土的后裔。那片红土地永远是作家自己的衣胞父母。作家自己是乡下人的复制品。如果说刘亮程写“一个人的村庄”,是对村庄的深情的热爱,那么李光彪更多是对家园的追寻。在李光彪的散文中,写人从母亲父亲叔婶老师童年的伙伴以至村人。博爱的气息弥散。《误喊“阿嫫”四十年》、《走不出阿妈的目光》、《又别母亲》、《母亲等我吃饭》、《我欠父亲一张照片》、《放牛的父亲》、《站在我心灵高处的二叔》、《大婶》、《大哥》等这些作品炽热的真情显露,深深的爱直抵心灵最柔软处,母爱父爱洇湿内心的堤岸。在日益冷漠的世界,对亲情礼赞和感恩,尤显难能可贵。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品来自生活,且超越生活。乡村纪事中《回家的路》这样描写到:许多年前,40多里路,坑坑洼洼,一路颠簸,竟少不了要走两个多小时。从车上下来,虽然满身灰尘,像是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下来似的,只有两只眼睛是亮的。现在,牟元已修了柏油路。眼下高速公路已经动工,回家的路将越变越宽,越变越短了。作家俗中见雅淳朴的语言,流露出对家乡的变化的喜悦之情,对人民生活提高的赞美之情,情感真挚,深沉。作家用他娴熟的文笔,深情描述《留恋远山的树》:那一棵棵高的、矮的、粗的、细的叫得出名字的、叫不出名字的,一山山、一箐箐,绿油油的树,是山里人祖祖辈辈的衣食父母。表达作家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和热爱。让你读了沉醉。作家“生花”“妙笔”到:留恋远山的树,就是留恋那曾经养育过我的父母乡亲,就是留恋我儿时的朋友,就是留恋我对大自然永不落叶的憧憬。看似简单、朴实的话语,隐藏一种通透的哲学。散文家刘亮程说,作家只有面对自己的故乡时,才能在写作中获得一种身份。作家在《灵魂老家》中:常常梦见老家的人,老家的山,老家的水,老家的路,那种剪不断的乡情向一张交织的网忽隐忽现,在脑际萦绕。只有老家,才是我血液来源的亲爹亲娘;唯有老家,才是自己灵魂栖息的地方。散文大家史小溪老师给史铁生的信中:我无敌力量和无穷智慧的肯定只有无私而宽厚的我的故乡。指出乡土文学有更高的“寓意价值”“寓意指向”,那是寄托或隐含人类共有的东西:博大深湛的思想,饱满强烈的情感,昂扬不屈的生命精神。我们熟知的鲁迅的“绍兴乡村生活”,沈从文的“湘西乡下”,萧红的“呼兰河畔”都是和他们对故土和家园的渴望与眷恋分不开的。李光彪的《我是农家一株烟》、《根在山里》、《青青竹子》等,作品中的景象处处都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恋情和田园之美。把红土地情结内化为一种精神,深入作家的骨髓,浸润作家的情感和品格。感其心,赋其灵。李光彪真正写出心性心境东西,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颤抖和共鸣。李光彪的散文艺术画面中能饱食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向深挖掘,向美飞跃!

  李光彪的散文地域色彩浓烈,散发着红土地的清香、让心灵丰盈、美好。地域民俗中的《这方水土长歌谣》一文,清词丽句,斐然可读。独特的红土地文化气韵,湿润透明、明丽锦绣。彝族的敬酒歌是一曲天籁之音,美轮美奂。还有那原生态的左脚舞,让你魂牵梦绕。再如《狗街婚俗》讲诉滇中牟定,彝族和汉族杂居的地方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通过提亲、讨得口婚、吃了“定酒”、娶亲、抢枕头、谢媒、谢厨、谢相帮等。千百年来,这奇异而又冗长的婚俗,在狗街那片神秘的土地上,如长藤结瓜,不绝地传承着、绽放着。《狗街酒俗》与左脚舞相连,似季节轮回,如浪漫的山花,常开不败。《神秘的彝家姑娘房》云南彝族现今仍保留着这样一种传统——姑娘房。有的小伙子在姑娘房一住就是几天,不肯离去,这时女方得照常招待。白天,小伙子随女青年回家砍柴、放牧……晚上又同女青年在姑娘房住宿,女方父母视而不见,听任其便。作家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感悟红土地,体现大自然和人生真谛。弘扬了生命的激情和色彩远远超越地域文化之外。让读者想起德谟克利特的那句名言:具有一个好灵魂的故乡,就是整个世界。

  汪曾祺说:“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李光彪在“情感杂碎”辑中《秋收沉甸甸》、《逛山》、《彝山的菌季》、《带块石头进城》等篇什,语言很有特色。没笔触有华丽辞藻,冗长的句式。作家用简洁、传神的笔触勾勒出:没有麻雀,就不成其为乡村,听不到麻雀的鸣唱,就没有乡村的黎明与夜晚……写得看似平淡、自然、也很家常,但有一种清晰、美到极致的感觉。类似后记《另一种怀旧的独白》中:尽管已脱去粗布衣衫,换了皮鞋西服。作家如一粒被山风吹落城市空隙的草籽,早已被城市反复录制,但仍留恋泥土的芬芳。作家容情入景,字里行间渗透深切的人生感悟和体验、感慨和哲理。从这些朴实文字,我们体会到作家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独有的文学涵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今,随着云南旅游业兴起,独特的红土地域文化更具魅力和活力。李光彪的笔触探向自己根植的红土地,将风采倩丽,形象生动,神韵无穷,境界更加广阔。红土地将永久弥漫芬芳的气韵之香。

 

  余继聪散文《炊烟的味道》的新高度


  北方的冬天格外的清冷,而在这清冷之中,阅读余继聪先生散文集《炊烟的味道》,让我感到久违的温暖。是的,这部30多万字的散文专著倾注着余先生的心血,在定格他今生记忆的同时,也给我们另一种撞击和震撼。余继聪先生在乡土散文创作上颇有建树,他的散文是以滇中特有的人文地理、审美情趣为特色,语言素雅,情韵流动,渗透着他丰厚的乡村生活经验,充满着浓郁的地方风情,达到了乡土散文新的高度和水准。

  要对余继聪先生进行全方位、全身心的了解,就需细读他的文本,通过直接、可靠的方式,接近他的生命体验和艺术心灵,并尽可能在深度、广度上与他同行。是的,余继聪的散文折射出的文化与审美,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当代著名散文家史小溪曾经这样评价“余继聪的散文自然质朴,雄健大方,喷散着一股鲜活的乡村草根气息,让我们从中领悟到滇中可贵的民风民情和人文精神品质。”

  一、感动源于艺术真实的情感

  情感是创作的动力和核心,真正优秀的散文作品凝聚着作家深沉而厚重的情感。品读余继聪的散文《炊烟的味道》,我感到文中充溢着他对故乡、对母亲的深情眷恋,“炊烟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想到炊烟,就会想到家乡的村庄和亲人。一家人守着一缕香喷喷的炊烟,就是守着幸福”。作家搅动思乡人的乡土情结,真情倾诉圣洁的炊烟,童真的音符和着泥土的清香随着余先生一起驶入梦一般的童年和村庄,当我们闻着芬芳的乡野气息,勾起“我”对故土亲人的想念。

  散文家史小溪说过:散文的内容就是心绪,就是灵魂,是作家独特的生命体验;散文是裸露的灵魂和自我,它不是遮遮掩掩吞吞吐吐的人生。《炊烟的味道》中的若干篇章,领略亲情,窥知人性,作家显现出的人本的“真”爱,人性的“善”,人道的“美”的和谐浸透其间,让我好像与作者文中的那些率真的灵魂相遇,一次又一次被爱的真情感动着,虽然是写俗人俗事,却是不俗之情!作家把散文的真实、真诚以及真挚感人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感动源于艺术真实的细节

  细节是文学的底蕴,余继聪散文中极为传神的细节描写,使人物、事务的具体情状跃然纸上,乡村的人、物、事在他的笔下呈现出个性化的活力。品读《收藏阳光》,文中美丽的女孩、闲适的母亲、小脚的祖母们、悠闲的祖父们、朴实的乡村人等等都在收藏阳光;黛青的屋瓦、太阳红的瓦松、红辣椒、谷穗子、太阳能热水器、腊肉、豆腐肠、棉被、棉衣甚至各种鲜花都在收藏阳光。作家用拟人、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展示出滇中乡村的宁静、和谐,表达出对淳朴乡民的深沉挚爱。作者以娴熟而细腻的笔触,艺术地揭示出了生活永久的真谛——整个乡村世界在收藏阳光。

  余继聪在与我QQ聊天时,曾发给我这样一句关爱的话“草原上很冷了,送你一缕阳光,注意收藏”,就这样一句话让我整个寒冬充溢着阳光的温暖。

  余继聪散文往往从生活细节中提炼出诗意,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不平凡的哲理。《乡村民歌手》与《庄稼在说话》中,作家以灵动而又细腻的心思,精准而微妙的文笔细细勾画出一幅幅民俗画,写出一首首抒情诗,让人嗅到红土高原的花香。《瓦房顶上的琴键》题目新颖独特、充满诗意色彩。正如散文作家淡墨所说的,“余继聪把文学的根深深地扎在生活的泥土中,生命情感的花朵在乡村的篱笆上开放,书写的作品土得像菜根,鲜活似豆荚”,我们再看看《滇中的野菜》,余继聪这样写道“我曾经多次梦见采摘啧耳根,密密麻麻的,肥嫩的啧耳根,长满了潮湿的山沟水沟溪流边和背阴处,它的叶子紫红中带绿,像一个个的羊耳朵,有的也像一个个的虎耳朵,十分美丽”,他用笔细腻、雅致,勾画出滇中乡村异彩纷呈的原生态风貌。《村狗吠月》中“那么多年,就那么与土狗、水牛、山羊、土鸡生活在一起,生活在庄稼丛中、瓦房子里,我从来没有感到过空虚和害怕。夜里做噩梦,有时父母亲还不在家,惊醒后听到一声“汪汪汪……汪汪汪……”或远或近不知何村不知谁家的狗吠,睁开眼,看到一排排的屋瓦、椽子和一根根梁柱,知道自己还好好活在人世间,马上又可以放放心心入睡”,滇中乡村的夜给他带来“宁静”、“舒适”的生活和感觉,作家自我和物象的升华,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妙境。

  三、感动源于独特的语言风格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余继聪乡土散文别具一格的语言可圈可点。我们知道余继聪出身中文系科班,又作了高中语文教师十几年,有着厚实的语言文字功底。“我羡慕这些庄户人,一家人守着一缕香喷喷的炊烟,就是守着幸福。离开一座城市,我总是很激动,因为我又可以靠近一缕缕温暖的、香喷喷的炊烟。每当接近一座城市时,我总是会不断地回头,目光总是不愿离开那远去的炊烟,就好像每次离家时,总不愿放开母亲温暖的手”(《炊烟的味道》)。余继聪把客观的事物吸纳,把感性的东西也心灵化,灵性化的东西也感性化呈现出来了。

  而《乡村准备》中,“我生气时,批评他们说,整天睡睡睡,吃饱了就睡,睡醒了就吃,吃饱了又睡,象个什么?——人除了吃和睡,还应该做点事情,有点思想;而且整天这样睡,不为将来考虑,不为将来有饭吃有衣服穿做好准备,将来有吃有穿吗,将来能这么安生的睡吗?”将一个教师对自己的学生“有点恨铁不成钢”的关爱展现得淋漓尽致。“说真的万事都要提前做好准备,这一点,常常被我们这些自以为是、自高自大的书生们看不起的农民,都比我们清楚。其实,我们对生活、生命、世界的认识和面对,往往比农民不如。他们是生也要提前认真做好准备,结婚也要提前认真做好准备,栽种庄稼也要提前认真做好准备,甚至死也要提前认真做好准备”(《乡村准备》)。这些寄予了深厚感情的语言,清新、健康、引人向上!

  余继聪的散文有着语言的修饰性和审美效果,“麦子金黄了,油菜籽饱满了,蚕豆饱绽了,梅子杏子诱人了,阳光都充满成熟的姿色,风和空气也充满熟透的芳香,稻谷就开始吐穗、扬花,吐露芳香了;苞麦吐出了红缨须,撮起小嘴巴,鼓胀起小胸脯,张扬开漂亮的头发”(《古农历依然在亲吻着村庄和庄稼》)。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等多种修辞手法,充满诗意的语言描写,从客观生活中提炼出的细节,被作者艺术地提升到了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

  四、感动源于散文达到新的高度和水准

  品读余继聪的散文,有一种“怀旧情感和忧患意识”。在作者眼看“城市蚕食村庄的速度快得吓人……一个又一个村庄都被他吞没进腹地”,他以真实的自然感受和体验,以深邃的思想内涵,展现出作家的生存意识和生命的意识,抒写自己对滇中大自然和滇中乡里乡情的真知灼见,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使得行文极具超现实的气韵。“天地与我并重,万物与我为一”,中国农村社会的老庄哲学,使得余继聪的散文达到了“文”“情”“哲”“境”的完美融合。

  总的来说,余继聪散文《炊烟的味道》是一本宁静、恬淡、精致玲珑、充满田园诗境的书,构意精巧,情韵独特,素朴雅致,绝妙超然。古人云,“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明镜照物,妍媸毕露”,散文写作不要仅仅局限对一小方“民俗”、文化的褒扬,还要揭示出一方民众生活生存中的局限、缺憾,让期待有文学素养、有审美新空间的读者能感受到一种振奋和期待!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