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1596724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赵晏彪散文一束(北京/赵晏彪)

点击率:4223
发布时间:2016.06.20

天下第一敖包


  盛夏的7月,我们中国多民族作家代表团一行11人,在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来到了美丽的内蒙古陈巴尔虎旗大草原。经过两个小时的天空飞行,我们终于在上午10点钟落在了海拉尔机场。到达宾馆后,呼伦贝尔市文联主席刘艾平、陈巴尔虎旗宣传部长何天峰、陈巴尔虎旗文联主席司福军、《骏马》杂志主编姚广等人早已在宾馆等候多时。

  简单洗漱后,我们在大厅集合了,大家盼望着立即见到大草原。刘主席对我们说,咱们这几天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在陈巴尔虎旗,陈巴尔虎旗充满了神奇色彩,她有古老的敖包,有现代化的体育馆;有美丽的草原,有金帐汗旅游部落……一定让大家亲密接触。

  刘主席的话让我们恨不能马上就见到大草原。

  陈巴尔虎旗,始建于大清雍正十二年(1732年),距今已有275年的历史,这里不但有许多美丽动听的故事还拥有令人艳羡的草原风光。她隶属于呼伦贝尔市,说到呼伦贝尔,《骏马》杂志社主编姚广给我讲述了一个民间关于“呼伦贝尔”名称来历的优美的传说。

  很久以前,蒙古族部落里有一对情侣,女的能歌善舞,才貌双全,叫呼伦;男的力大无比,能骑善射,叫贝尔。她们为了拯救草原,追求爱情,与草原上的妖魔奋勇搏杀,女的化作湖水淹死了众妖,男的为寻找女的勇敢投湖,于是,他们双双化作了世世代代滋润草原和她的子民们的呼伦、贝尔二湖。

  姚广讲得是如此的认真动情,我们也被这爱情故事深深打动。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就是呼伦贝尔湖滋润的陈巴尔虎旗。

  “今天我们给玛拉老和各位老师一个惊喜”,何天峰部长在车子启动的那一刻突然神秘地宣布。

  何天峰本是汉人,但因其妻子和女儿都是蒙古族,所以他以蒙古女婿自居。在后来的几天接触中,我们发现,他既拥有汉人言语风趣的智慧,时常逗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又拥有蒙古人的热情好客,做事爽快,大声唱歌,大碗喝酒的豪爽,他是一个活脱脱的蒙族汉子!

  车大约才走了半个小时的路程,我们终于见到了心仪已久的大草原,但却非我们想象的样子,草并不绿,而且有些发黄,根本没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司主席解释说,我们这里已经一个月没有下雨了,草原严重缺水,所以草色不绿。正当我们谈话间,突然雷声大起,顷刻之间天空黑云滚滚,大雨滂沱。我们心里暗急,不知道这雨何时能够停下来。可刘艾平主席的话让我们大家开心地笑了,她说这儿的确一个多月没有下雨了,你们给我们带来了吉雨呀,下过雨的草原明天会更绿更美!

  我们坐在车上,听着刘主席赞美的话,但心里却在打鼓,如果雨一直下个不停,如何观赏草原?

  车,渐渐驶上一处山坡停下来。雨,在不知不觉中停了。我们还没有下车,就听见已经有人在大喊啦,敖包!

  我们抬头望去,远处有一块巨石,“天下第一敖包”六个红色大字分外醒目。大家的情绪立即高涨起来,迫不及待地连走带跑地来到巨石前,仔细一看:此书法原来是我们这次中国多民族作家代表团玛拉沁夫团长所题。这时,大家才明白何天峰“给我们一个惊喜”了。大家的惊喜不言而喻,此次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民族文学》杂志叶梅主编告诉大家,这是当年拍摄电影《草原上的人们》时的外景地,那首传唱久远的歌曲《敖包相会》,就是在这里唱响的。或许有些人没有见过草原,但歌曲《敖包相会》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流传广远。

  大家在“天下第一敖包”前纷纷留影纪念,它的身后便是我们仰慕已久的敖包。其实,我们一行当中有几个人是没来过蒙古草原的,但敖包却并不是第一次听到,然而真正了解敖包的意义及其演变过程者知之甚少。在许多人看来,敖包是谈情说爱的地方,这是因为那首闻名遐迩的歌曲《敖包相会》所引发的误会。还是玛拉沁夫团长揭开了当时为何在敖包拍摄男女相邀的戏,他告诉大家,为了剧情的需要,男女见面总要有个地方,因为在大草原很少有明显的建筑物,不像城市,所以才选择了敖包。当听了玛拉沁夫的讲述,我们才知道其实敖包主要是蒙古人祭祀的地方。

  敖包在蒙古族地区由来已久,起初是作为疆域、地界的一种标志。本来辽阔的蒙古草原,地物不很明显,人们在行进过程中很难辨认方向,因而利用突出地面的自然物,或者人工筑起一个个的石包、土包或柴包,作为标志。后来,渐渐演变成为蒙古族人民祭祀神灵的地方。陪同我们一同参观的蒙古族同胞告诉我们,在每年夏季5月或7月的时候,敖包山附近的蒙古族居民,不约而同地在红日高升的吉祥时辰,带上熟羊肉、白酒、油饼等祭品,从四面八方骑马、赶车或徒步而来,把祭品摆放敖包案前,人们一起跪下,虔诚地静默祝愿。祭毕,大家环坐敖包前,边喝酒边唱歌,谈笑欢乐。

  今天恰巧有几位蒙古族同胞在祭敖包,听着他们演奏的马头琴,曲调悠长,动人心魄。望着眼前这座用石头堆起的高2米,直径5米左右的锥形石堆,那些插树枝为丛,立杆为柱,并缠有许多种红色绸布条神圣的敖包,和虔诚的牧民,我们不禁肃然起敬,也学着蒙古族同胞的样子,拾几块石头放在上面,洒几杯酒,心里默许着美好的愿望,恭恭敬敬地围绕神圣的敖包绕了三圈。

  此时天色向晚,落日下的草原很美。天空蓝得让人不觉得深深吸几口清新的空气,脚下的草地突然间也绿了许多,第一次踩到柔软的草原,第一次见到神奇的敖包,心向这雨后的天穹,骤然开阔。轻轻地接近,短短的感触,在我们心里留下了刻骨印记。

  车,离敖包渐渐地远了,但心还在那里。马头琴声渐渐地远了,但曲调还在脑海里。我闭上双目,在心里默默地祈祷,陈巴尔虎呀,愿敖包永远保佑你这天堂草原,水丰草美,羊肥牛壮,民富旗昌。


草原之魂


  来到草原,我们天天被惊奇包围着。这惊奇,不仅仅是草原的美丽辽阔,天空的湛蓝干净,牛羊的悠闲自在,牧民的豪爽质朴,更打动我们的是民族小学的师生们。

  走进学校180平方米的展览室,眼前那些琳琅满目、色泽鲜艳夺目的工艺品,立即吸引了我们的目光。逼真的勒勒车,精致的蒙古包,漂亮的蒙古服,小巧的靴子,可爱的小娃娃……做工精美,想象力丰富,让人不敢相信这些都是出自一群小学生之手。

  望着孩子们精心制作的手工艺品,我们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蒙古民族是有着良好传统美德的,他们从幼儿时就培养孩子们动手意识,稍微长大一点就学着照看羊羔、牛犊,往蒙古包里搬干牛粪等力所能及的活儿。女孩儿要学会熬茶做饭、挤牛奶,所以我们看到这些孩子们制作的手工艺品如此精美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我们的孩子们每天都在拼命地学习,周末周日都有课外辅导,上英语,学奥数,弹钢琴,练跳舞,学画画、拉小提琴……个个一副名星的样子,学校很少有手工课,限制了孩子们的创作欲望,孩子如果失去了想象力,缺少了动手能力,长大后可能是一个很会读书的人,但不一定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如果缺少了创造力,如何在世界上具有竞争力呢?

  展览厅的墙壁上贴着许多孩子们写的日记和作文,我在一个孩子的作文前站了许久,这篇作文像一块磁铁吸引了我。“……父母亲从小就教育我们‘好男儿应该从孩提开始熏陶,良马要从驹儿着手调教’。记得在毡包里的皮革摇篮中,父母总是给我吟咏悠扬悦耳的蒙古长调,在我能够听懂父母的话的时候,他们常常以吉祥赞颂的语言和劝学诗来教化我们:‘学习学问当从小,启迪精明信念强。诸多知识勤学好,比之黄金贵又高。站在山顶能远望,前人历史不可忘。山丹花儿吐芳香,众生之中智者扬。’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粗话、咒骂的话。爸爸告诉我说,要让蒙古民族强大不衰,除了保持我们男儿三项功夫(赛马、摔跤、射箭)外,就是要用生命保护好我们的草原,做一个正直而勤劳的蒙古人。”

  我徘徊在展览厅,久久不愿离去,“绿草之地生草香,贫寒之子多贤良。财物终有用尽时,德行高尚如宝藏……拥有学问和知识的人,能看到世界的美丽,重友谊轻金钱的人,他的力量胜过虎狼!”多么好的劝学诗呀,在城市的学校里早已听不到这些激励孩子们向上的劝学诗了。这,或许是我们来内蒙大草原感受最深刻的原因吧。

  陈旗民族小学的校长向我们介绍说,陈旗新一届党政班子深知“新世纪的太阳只有一轮,谁拥有更多的知识,谁就能分享到更多的阳光;谁拥有发达的教育,谁就拥有灿烂的明天”,不但在全旗实行了免费教育,而且实行了“三语”教学,英语、蒙语和汉语。

  我们走进了孩子们的宿舍,干净、整齐;我们观看了孩子们的“国际象棋”表演,一位老师告诉我们,为了与世界接轨,特意开办了国际象棋班,因为蒙古象棋与国际象棋的下法相同。让我们感到惟一遗憾的是,由于下雨,我们没有能够欣赏到“少年博克队”的表演,“博克”,蒙古语是摔跤的意思,这是蒙古族的传统教育,据说这支少年博克队还拿了不少冠军呢。

  校长、教师、孩子们为我们演唱了蒙古长调和大家熟悉的歌曲“敖包相会”。是的。草原上的人们爱唱歌、会唱歌。草原上的歌,是发自生命底蕴的歌。在短短几天的接触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巴尔虎人在长期游牧生活中,创造出了极富草原特色的牧歌。巴尔虎牧歌,是蒙古族牧歌中独具魅力的一支奇葩。

  校长的演唱加上马头琴伴奏,那歌声更加的悠扬。《文艺报》副总编吕先富悄声对我说,已经很少能听到这种纯朴自然、悠扬舒展的歌声了,时而高亢,时而低回,让人感到飘飘欲仙了。

  我喜爱音乐,但没有此时此刻心灵深处的这般喜爱,究其原因,是因蒙古人喜爱歌颂大自然,歌颂那无垠的草原的歌声,尤其蒙古歌曲可不用伴奏而唱出来,又不失其迷人之处,因为她们具有这种感情和真正的抒情曲的所有最重要的特点。再看我们代表团里玛拉沁夫和查干这两位蒙古族同胞吧,他们尽显蒙古人的特点,只要有人唱起蒙古歌,他们都会当仁不让地也站起身来一同引吭高歌。这就是蒙古人,这就是蒙古音乐的魅力。可以说,蒙古音乐成了我这几天中最丰富多彩的记忆,是把我和陈巴尔虎人的粗犷而轻松的完美品质联系在一起的迷人锁链的一环。因为当我听到蒙古人歌唱大草原的时候,他们所唱的那些赞歌,让我感觉到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奇妙的协调,像这里的奶茶一样清香,像甘醇的美酒一样浓烈。

  告别民族小学的时候,我们都有些依依不舍。如果说,大草原让我感到心胸的开阔,那么动人心魄的蒙古民歌却让我感到心灵的震撼!如果可以用一句高度浓缩的话来概括蒙古民歌的特点,那就是,草原的性格,草原的色彩。如果你想了解蒙古草原的全部历史,想贴近或洞察蒙古人的心胸,就应该详细品察这里的牧民世代创造的民歌。

  蒙古民歌,草原之魂!


明朝再看草色新


  我一直有个心愿,寻找“风吹草低见牛羊”那种诗一样梦境的大草原;然后走进蒙古包,感受一下游牧民族的民风,喝一碗香香的奶茶,听一曲韵味悠长的蒙古长调,骑一回奔驰的烈马。因为草原,离我们现代生活远矣;牧民,离我们的现代生活更远矣。

  这个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了。在短短的5天时间里,我们切身感受到了莽草连天的草原风貌、独特鲜明的民族风情、自然纯朴的民族品质、荡气回肠的蒙古长调……不仅如此,那神奇的敖包,鲜美的奶茶、诱人的羊肉以及澄澈的碧空,悠闲的牛羊,嫩绿的青草,更有集历史、人文、自然于一身的陈巴尔虎旗博物馆和大力治沙的陈旗官民,这一切都让我们的胸腔里涌动起无限的感动与震撼,尤其在分别时,我们分明从他们热情好客的眼神中,从优美婉转的马头琴的韵味里,从他们苍凉优美的歌声中,体味到了这片草原的真诚,这个民族的坦荡与好客,由此我们也知道,大家已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多情而美丽的草原,并牢牢地烙印下了他们每一张真诚的笑脸,铭记下了他们一颗颗炽热的心。

  在近几年里,每当提及内蒙古,并不是令人首先想到美丽的大草原,而是难忘2000年那场可怕又无奈的沙尘暴!

  在我们的记忆库里,曾经有这样的一组文字:中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共有荒漠化土地263.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6%。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多亿元人民币,近4亿人口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了影响。我国有12个大沙漠,其中有8个在内蒙古境内。

  陈巴尔虎旗大草原隶属于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这美丽的草原近十几年来,由于连续多年的干旱少雨,再加之过度放牧等天灾人祸导致草原得不到休养生息,草场退化沙化日趋严重。缺少了林草的庇护,昔日天堂草原的一角已变成了今天沙尘的乐园,促使居住在这里的居民长年饱受风沙之苦,牧民赖以生存的天然牧场逐渐缩小了,生产和生活条件逐渐恶化了,呼和诺尔镇部分牧民举家外迁了。面对沙进人退的局面,防沙治沙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主人们或许深知我们的心情,到达的第二天,他们便带我们直驱呼和诺尔镇。呼和诺尔是陈巴尔虎旗的一个镇,因呼和诺尔湖而得名。呼和诺尔,蒙语意为“蓝色的湖”,这个镇既有美丽的湖水,也有令人感到遗憾的沙丘,可谓此事古难全。

  在车上,陈巴尔虎旗宣传部长何天峰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其实内蒙古的8个沙漠属于地质时期形成的只有一处,其余的都属于“人造沙漠”。“人造沙漠”主要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形成的,是当时草原大肆开荒的结果。说到动情处,何部长即兴朗诵了陈巴尔虎旗委员会书记李才在视察沙地治理现场时所作的《沙带吟》,其中“城比墓巢畜比骨,草如翁发溪如泪”的两句,他说,呼和诺尔“保卫战”,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于去年春季打响的。

  呼和诺尔镇有沙丘,但仍然掩盖不了她的美丽。她有土地面积4579平方公里,占全旗总面积的24.6%,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3760平方公里。主要草场类型有草甸子草原和典型草原,产量高、草质好,其中贝加尔针毛、羊草、线叶菊、大针茅是主要建群种和优势种。这地区不但有散落分布的珍贵樟子松等沙地植物,而且还有狼、狍子、狐狸等十几种野生动物。

  进入20世纪70年代,受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的影响,呼和诺尔镇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除南部草场外,其余草场基本形成流动或半流动沙丘,部分地区已陷入“沙进人退”的境地,严重制约了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了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2006年4月25日,依托国家项目的支撑,两万亩的围栏封育和7千亩的防风固沙林工程在呼和诺尔镇沙区开工,面对连绵起伏的沙丘,陈旗林业部门的广大干部职工和呼和诺尔镇的干部牧民,面朝黄沙背朝天,一干就是百余天。

  当我们站在已经被围栏封育,禁止人畜进入,沿沙地四周营造防护林带所实施取得明显实效的昔日“沙山”下,我们不敢回首当年的沙景惨相,却能想象得出当年他们大干100天的英勇壮举!看到陈旗人做出的成绩,看到沙丘变成了草地,我们为陈旗人高兴。沙地绿了,牧民无忧了;沙地退了,绿草活了,牧民回归了!

  在晚宴上,陈巴尔虎旗委员会书记李才郑重地说:“保护内蒙古草原,防止草原进一步沙漠化,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我们不仅要看今天,还要看明天和后天。我们不会忘记儿孙后代,不会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而牺牲了下一代人、下两代人的生活。要给后人留下草原,留下碧水蓝天!”

  中国多民族作家代表团玛拉沁夫团长,这位草原文学的奠基人,听了李才书记的一番话,满含深情地说:“看到今天你们的治沙成果,我心里真高兴呀。如果呼伦贝尔消失了,那么沙漠将会把北中国湮没。我们要是保护不好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要向全世界道歉呀!”

  气氛像被点燃了似的,作家们在主人们的热情和美酒的催化反应下,个个心潮澎湃,大家把酒而歌,诗如泉涌:

  千里治沙始见金,巴尔虎人勇而勤。


  草原幕中频催酒,明朝再看草色新。


  陈巴尔虎旗,你这昔日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今日的天堂草原,不仅以你的美丽征服了我们,更以治理沙尘的功绩得到我们的尊敬。陈巴尔虎旗,你正逐渐被世人所知、所解、所爱。


朝鲁们图雅的草原情


  在陈巴尔虎草原深处有一条“天下第一曲水”之称的莫尔格勒河,每到夏日,这里水草丰美,景色如画,是游牧者的天堂。也正是这片带了灵性的草原,孕育出了许许多多巴尔虎的优秀儿女,朝鲁们图雅便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朝鲁们图雅蒙语是启明星的意思。当我们走进朝鲁们图雅的蒙古包时,她的热情与所有蒙古人一样令人感动,但她的坚毅,她的灵秀,她身上所散发出的现代知识分子的气息,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朝鲁们图雅的蒙古包与其他人家的蒙古包没什么两样,中间有一个能够容纳十几个人的大桌子,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小花碗里是香香的奶茶,碟子里是诱人的奶干和奶酪,最特殊的一件东西就是那台组合音响,我问朝鲁们图雅,是用来听歌的吧?她笑笑说,也听歌,听外语,现在外国人来草原的越来越多,外语总不说不听就会忘了。在夏营地没有电视看,有这个组合音响可以听新闻,虽然是牧民不能只顾拉车不看路呀……

  陪同我们来的人向大家介绍说,朝鲁们图雅从内蒙古农业大学畜牧兽医毕生后,不留恋城市生活,一心想回到大草原,当新时代的牧民。她的举动,为草原牧民这支群体注入了新鲜血液。从她回家乡当牧民到现在,不到8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只有10来头牛、不足100只羊的小畜户,发展成有50余头牛、1300多只羊,40匹马的大畜户。她是发展牧户旅游业的代表,她的家里拥有四轮拖拉机3辆,2020型吉普车1辆,4台打草机械,年收入超过10万元。由于出色的表现,2003年她当选为旗政协委员,2006年6月当选为嘎查党支部副书记。

  当我们问她回家乡当牧民有没有后悔时,她说,当初回家乡当牧民,许多人不理解,不仅是草原人,就连她的同学老师也不同意她的决定,怕她吃不了这个苦。在前几年的确吃了许多苦。

  1999年的秋天,朝鲁们图雅捧着学士学位的毕业证书,怀揣着学以致用的美好愿望,回到了家乡,但等待她的却是全旗机构改革、教育严重超编的实际情况,工作一时分配不了,她面临着是等待就业,还是另求发展的抉择。几天几夜的困扰,几天几夜的沉思,朝鲁们图雅做出了让周围人大吃一惊的决定:回到大草原,从事畜牧业。

  当年的11月,一个憨厚老实的汉族小伙子走进了朝鲁们图雅的生活,他们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即使是新婚也没能干扰她为自己立下的志向。还没有度完蜜月,她就与爱人一道来到了自家的草场上,将家里一个使用多年的破旧蒙古包组装后,便成了他们的新家,因为年久失修,蒙古包四处透风,每天早晨被子外面都会结上厚厚的冰霜,由于没有棚圈,当时家里仅有的大小10来头牛、30只羊及承包的72只基础母羊,全部都是露天放牧,看着风雪中瑟瑟发抖的牲畜,夫妻俩冒着严寒到河套割柳条子,回来后经过捆扎,编起了一个简易的棚圈,又靠借款建起了围栏,就这样度过了那个艰难的冬天。

  生活往往愿意与人开玩笑,2000年的春天,已经接羔完毕的朝鲁们图雅,本想可以松一口气了,可谁能料想到因为防疫、驱虫等措施不到位,加之无棚圈的因素,她家竟然损失了12头牛、30多只羊,眼看着辛苦努力付之东流,她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挫折并没有把坚强的朝鲁们图雅击垮,相反更坚定了她走科学养畜的决心。面对着管理无序、基础设施低劣、牲畜品种差、成活率低的状况,她决定贷款建棚圈、改良牲畜品种,于是在发动了所有亲戚朋友的情况下,筹措了4万元,加上平时卖牛奶和省吃俭用积攒的钱,终于建起了264平米砖瓦结构的棚圈和院套、36平米的住房,这在当时是具有超前意识的举动。看着新建的棚圈,她觉得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当年8月,伴着儿子的出生,一家人的生活陷入拮据,回想那段日子,朝鲁们图雅至今心有余悸:那段时间几乎很少吃肉,作为牧民,却吃不起牛羊肉,即使偶尔的一顿肉也是吃猪肉,甚至宰杀临死的牲畜,供自家食用,蔬菜就是土豆、白菜。说到这儿,朝鲁们图雅笑笑,“生活虽然艰苦,但经营畜牧业的决心我始终没有动摇。”

  凭着所学的知识,加上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朝鲁们图雅开始实施她的畜群品种改良计划,先是通过卖自己的低品种羔羊,再将资金投入到购进新品种羊上,几轮下来,她家的羊品种更新了一大半,增强了畜群的繁殖能力,改良后的第二年,居然获得了接羔率120%的丰收,好多母羊都产出了双羔子,这是多年来陈旗畜牧史上都少有的。不仅如此,她还抓住了牛价上涨的有利时机,卖掉了品种较差的奶牛,购进了品种优良的荷斯坦等高产奶牛,在更换畜群品种上,她是可以搭上血本的,曾经一只锡盟乌珠穆沁种羊要500多元,因为这种羊产肉性能优异,遗传性能稳定,具备优秀肉用羊品种条件,她一下买了4只,这对于当时只有3000~4000元年收入的她来说,是需要一定勇气的。2003年,她申请到了2万元的小额贷款和2万元的国际贷款,她将这笔钱又投入到发展畜牧业上,新购进了一批母马。2005年,再次购进146只基础母羊,短短两年的时间,家里的畜群已成规模。

  人生的轨迹就像一条曲线,近年来,牲畜出售价格低,牧民们的经济收入受到了影响。朝鲁们图雅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她想到在大学读书时老师讲过多种经营的战略,我们为什么不搞多种经营呢?她在考察了众多行业后,认为大草原旅游业既是空白点又是经济增长点,因为如果只是简单地出售羊,每只最高价仅为350元,但经过加工后,出售给游客,每只就能达到500至600元,经济回报丰厚。

  其实,投资旅游业朝鲁们图雅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自己生在草原、长在草原,儿时祖辈们传统的生活方式让她至今难以忘怀:莫日格勒河畔长满了芦苇,水清鱼肥,没过膝盖的青草,大人们平日里骑马放牧,远远望去,那马好像从水面上飘过来一样。还有骆驼拉的爬犁,以及一张地桌放在马皮拼成的“地毯”上,一家人喝茶闲聊其乐融融的景象。

  这一切在她的记忆里,也成为她现在的梦想。熟悉的生活场景已经远去,她想念芦苇、想念那草、摆着地桌铺着马皮的毡包。她略带深沉地说:“旅游已经成为所有人的生活内容,好多人花大把的钱来看草原。我们的畜牧业发展要有度,过度放牧会毁灭草原,如果没有草原,就没有牧民,草原可是牧民最大的财富呀。”朝鲁们图雅比别人想得更多、更深。

  朝鲁们图雅再次不顾人们的反对,毅然选择了在自家的草场上建旅游点。最初只有3座简易的蒙古包,每日只能接待60人。今年她把自家的旅游点进一步扩大,有了8座蒙古包,能够一次性接待近100人就餐,容纳20人住宿。

  今年,旗政府已将“朝鲁们图雅旅游点”定名为“巴尔虎民族风情旅游示范户”。

  在我们问她今后的打算时,朝鲁们图雅笑笑说:我家的牲畜再发展就要超载了,过度发展畜牧业会对草原造成伤害。发展旅游业是我今后人生新的奋斗目标。

  朝鲁们图雅,凭借着她不弃不舍的人生追求和对草原割舍不下的深情,奉献着她绚丽的人生。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